保健養生

當前位置 /首頁/保健養生 > /列表

颱風叫做颱風的原因是什麼?

縱觀整個夏季 從颱風“温比亞”到“山竹” 讓人們不禁產生好奇 颱風到底是如何命名的呢?

颱風叫做颱風的原因是什麼?

颱風在中國古代叫颶風,後來改叫颱風。颱風是英文“Typhoon”的諧音,最初源自希臘神話中象徵風暴的妖魔巨人的名字——堤豐(Typhaon)。

縱觀整個夏季 從颱風“温比亞”到“山竹” 讓人們不禁產生好奇 颱風到底是如何命名的呢?

在古代,人們把每年東南沿海肆虐的大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颱風”這一名稱。清王士禛《香祖筆記》記載:“台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台。颶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這是現今最早在書籍中出現用“台”字來指代大風。但是彼時的颱風還是泛指大風,跟現在的特指還有一定出入。

縱觀整個夏季 從颱風“温比亞”到“山竹” 讓人們不禁產生好奇 颱風到底是如何命名的呢?

現在意義上台風稱謂的由來,大致有兩種説法:

一直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去感知這個世界,並不斷從這些感知中受到教育。身體是連接自我意識和大自然的一個工具、一座橋樑、一條紐帶。通過體育我們的身體去感知、探索大自然,讓我們變得“更高更快更強”。

其一是 “轉音説”,大致有三個出處。

颱風,是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帶熱帶海洋上的猛烈風暴。你一定看到過江河中不時有渦旋出現吧,實際上,颱風就是在大氣中繞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的、同時又向前移動的空氣渦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氣象

一是根據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廣東話“大風”的發音為toi fung,接近普通話颱風的發音,這一説法還認為“颱風”是經過兩次音譯的詞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彙中的;

關於“颱風”一詞的由來,可謂眾説紛紜,大體分為兩種,即外來説和源自於漢語説。 外源説的有: 百科中説,在中國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颱風”這一名稱。可見該詞是外來詞。並考證説,希臘單詞typhoon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

二是由閩南話“風台”演變而來;

當颱風來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天空會比正常的時候高了許多,而且雲彩也很散淡,這種情況下一般就是颱風要來了,因為颱風的威力太大了風又大,他把雲彩都吹散了,所以從我們的肉眼觀看起來就很淡,而且雲彩大多數還會向着一個方向匯聚而去,颱風

三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提豐Typhon命名,而在這,Typhon也被認為是typhoon的詞源。

颱風的由來 颱風的英文對應單詞是typhoon['taifu:n],聽來似乎中英同音。這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正説明了颱風這個詞彙的得來的趣味性。這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要麼這個詞是直接由漢語音譯為英語,要麼是直接由英語音譯成漢語。不過,實際上,這個詞

二類是“源地説”。由於台灣位於大部分颱風北上的路徑要衝,很多台風都是穿過台灣海峽進入的,所以稱為颱風。關於這個説法,我是很不贊同啊,怎麼看都像是小時候問媽媽:“颱風是從台灣吹來的,所以叫颱風嗎?”然後媽媽拍拍小朋友腦袋説:“dei,dei,就是這樣,我們囡囡真聰明。”滿滿的敷衍感。認真的説,那些不從台灣方向吹向的颱風是不是該換個名字,叫馬來風、菲律賓風?

臨海在浙江台州,台州是颱風登陸點,臨海距離登陸點很近,颱風中心還經過了臨海,當時風力是12~14級。山東的各市雖然也受到了颱風影響,可是風力基本9級以內,很多地方還不是颱風路徑上。這就是區別的原因。

所以,現在雖然沒有颱風稱謂由來的確切説法,但按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大致也可以推想一下。該組織規定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這裏的颶風,跟中國歷史上的“颶風”不是一回事。颱風還沒鬧明白,現在颶風又出幺蛾子,簡直糊塗賬,非常不明白當年的譯者為什麼要這麼翻譯。);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typhoon)。漢語選用“台”字或者“颱”字都是一種音譯,而後恰巧“颱風”這個也算不長不短用了幾百年的詞,本身又有指大風的含義,順理成章,“颱風”也便成了一種特指。

颱風的形成原因: 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佈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温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温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颱風命名規則是什麼?

國際上統一的颱風命名法是由颱風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同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錶,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

颱風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或其他在地近義字。

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分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台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擴展資料: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於26℃以上熱帶洋麪上的熱帶氣旋為颱風,按照其強度,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自1989年起,我國採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劃分標準。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

1 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63038617 級,(10.8~17.1 m/s);

2 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3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11 級,(24.5~32.6m/s);

4 颱風(Ty-phoon),最大風速12~13級,(32.7~41.4m/s);

5 強颱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50.9m/s);

6 超強颱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裏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着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温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颱風

颱風威力很大,可它來臨前的天高雲淡是什麼原因?

當颱風來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天空會比正常的時候高了許多,而且雲彩也很散淡,這種情況下一般就是颱風要來了,因為颱風的威力太大了風又大,他把雲彩都吹散了,所以從我們的肉眼觀看起來就很淡,而且雲彩大多數還會向着一個方向匯聚而去,颱風來臨前還會有暴雨。

居民在家時,在台風到來前應檢查一下門窗7a64e78988e69d8331333431366337是否牢固,並及時關好窗户,取下懸掛物。對於門窗存在縫隙,可能會漏水的,要提前找專業人士進行修理或做好防範措施,避免刮颱風下暴雨時,家裏遭雨水侵襲。颱風來臨也將帶來狂風暴雨,屆時很可能會出現多處積水。可將自家的排水管道檢查一遍,最好疏通一下。颱風天雨水持續時間會較長,能把積水的可能性減到最小那是最好。

颱風過境時,大風會吹落高空的東西,如果有人碰巧從下面路過,很容易發生事故,在露天或者密封性能不好的陽台,容易雨水倒灌。河、海邊地勢較低的地區可能會河水氾濫。騎自行車、助動車或摩托車在風中受到的衝力比步行更大,車頭易失控。颱風還可能造成停水停電。

超強颱風“瑪莉亞”具有快速加強、強度維持、移動速度快的特點。“瑪莉亞”自生成後,在33小時內就完成了強度的“進化”,從熱帶風暴加強到超強颱風。並且,在成為超強颱風以後,就一直維持這樣一個級別。此外,30公里/小時的移動速度也使“瑪莉亞”成為颱風中的佼佼者,一般颱風的平均移動速度在20公里/小時左右,“瑪莉亞”的行動可以説是十分迅速。

為什麼大西洋的大風叫颶風,太平洋的則叫颱風?

颱風的由來

颱風的英文對應單詞是typhoon['taifu:n],聽來似乎中英同音。這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正説明了颱風這個詞彙的得來的趣味性。這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要麼這個詞是直接由漢語音譯為英語,要麼是直接由英語音譯成漢語。不過,實際上,這個詞彙的得來要更具有戲劇性,它是中西方語言交流的產物。

西太的熱帶氣旋自然不可能是在人們給出“颱風”名稱才實現的。自地理板塊演變到今天這樣這個大致格局之後,幾百萬年來年年都有颱風光顧東亞和東南亞沿海的。而人類開始認識到熱帶氣旋的存在,則是晚到進入古代。大致是在中國人的開拓區域到達東南沿海的時候,人類才有意識到,中國的東南沿海夏秋季節時常會出現猛烈的狂風暴雨海潮。開化相對較早的吳越地區,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對這樣的天氣有“颶風”的稱呼。這也是到近代我國還對東南沿海的颱風稱呼有別的原因——有時叫颱風,有時叫颶風。 J9MAnYd)i

颶風跟颱風,從名稱上看是看不出相關來的。也確實,颱風這個稱謂,並非起源在長江中下游的吳越地區,而在更南的地方——確切的説,是廣東。 `O5427Im

嶺南的開化,相對楚吳越地區是要晚得多了的。秦代中原政權勢力才開始進入嶺南,而到唐代,嶺南還算是蠻荒之地——除了廣州之外,其它地區都很落後;韓愈被貶到潮州的時候,粵東也是一片荒寂。所以,雖然“颶風”一詞已經從江南流傳到中原,並被中央政權視為對東南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的稱呼,但是僅限於官方的災害報告。在古代,民眾的知識和官僚的知識是大有差距的。嶺南的普通民眾是不會知道“颶風”這個詞彙的存在的,否則如果“颶風”之名廣為流傳的話,現在也不會有 “颱風”的稱呼了。 |h&Z.

古代廣東的老百姓,對於颱風的認識,還是相當地有限的,很樸素地稱呼其為“大風”(廣東音,我國際音標標不出來,會粵語的壇友應該讀得出來)。這個説法一直延續了e799bee5baa631333236393133相當長的時間,民間一直是這樣的稱呼。  !# zO%

“大風”和“颱風”之間有什麼聯繫?北方的人可能還是不明白。但是,正是“大風”這個詞的廣東方言音,成為“颱風”和typhoon的直接來源。 b +Z/nfS

到了16世紀,西方由於新航路的開通,歐洲開始海洋的貿易和交流。東西方海上的聯繫也日益緊密。西方人(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荷蘭等)較早沿海路到中國的廣東沿海一帶,先跟當地人接觸,然後再北上到北方,到中國的首都北京去。在南海,西方的東來者當然少不了遭遇颱風的“迎接”,他們到廣東後自然是問當地人對這樣的天氣的形容和稱呼,得到的詞彙是“大風”。“大風”的廣東音跟“颱風”的西方音已經是很接近的了,西方人也就沒怎麼在意思[d][t]音標的不同,認為這種天氣就叫“颱風”了,加以音譯,用了一個類似typhoon['taifu:n]的單詞來作為颱風天氣的稱呼(當時英國還遠沒有發達到後來的地步,這個詞應該也是由西文或葡文再轉過去的)。而到了北方,西方人説起['taifu:n],北京官方倒真以為這是西方人特別用來稱呼“颶風”的詞彙了,再次來了個半音半意譯,於是“颱風”這個詞就終於橫空出世了——廣東的一個樸素詞彙的方言音,居然成為了中西方對西太熱帶氣旋的共稱,算是一大趣事。 \_YDSmjy

對“颱風”“颶風”的實際含義,在明清*時期,還是比較清楚的。更多的時候,官方還是稱呼颱風為“颶風”,而“颱風”多半是在西方名稱的翻譯時用的。後來漸漸地也開始混用了,“颱風”一詞逐漸普及開來。 4)8e0L*[B?

到後來,中國已經形成了共識,用“颶風”來稱呼西方所説的hurricane,而影響中國的,一律稱“颱風”。再到後來,國際會議對熱帶氣旋進行了規定,“颱風”專用於西太平洋和南海區域的強的熱帶氣旋,對於較弱的熱帶氣旋,則以“(強)熱帶風暴”來稱呼。 SSq4KFO1

至此,“颱風”一詞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事物。

2004年登陸浙江省臨海市的颱風叫什麼名字

臨海在浙江台州,台州是颱風登陸點,臨海距離登陸點很近,颱風中心還經過了臨海,當時風力是12~14級。山東的各市雖然也受到了颱風影響,可是風力基本9級以內,很多地方還不是颱風路徑上。這就是區別的原因。

我國常常刮颱風的原因是什麼?

颱風的形成原因:

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e79fa5e9819331333238663466陽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佈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温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温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不斷循環,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温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性低氣壓。 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佈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温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温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不斷循環,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温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性低氣壓。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風」。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風」。 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 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參考資料:baidu

TAG標籤:颱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