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金融知識 > /列表

如何計算離職率

目錄部分1:計算離職率1、計算月離職率。2、計算季度離職率。3、計算年度離職率。部分2:預測離職率1、瞭解預測離職率的意義。2、學習年化數據的公式。3、根據月度數據推算出年度離職率。4、預測季度離職率。部分3:分析離職率的影響1、高離職率會損害公司品牌。2、離職率影響最終盈虧。3、提高員工留職率可以節省企業資金。公司的離職率指的是自願離開公司的員工的比例。離職率也被稱為員工流動率或“流失”率。離職率較高的公司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成本來不斷招人,接替離職員工。此外,員工人數減少、剩餘員工士氣低落或缺少動力,還會導致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下降,這種變化最終可能會被客户察覺。對品牌造成的這種損害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最終盈虧情況。

部分1:計算離職率

如何計算離職率

1、計算月離職率。要計算某個月的離職率,你需要知道該月月初的員工總數。然後,你還得知道當月新增員工的人數。最後,確定離開公司的員工人數。離開公司的員工人數就是離職人數。將數字代入到以下公式:離職率 = 離職人數/員工平均人數 *100。

例如,假設一家電信公司在2015年4月1日擁有150名員工。當月有20名員工自願離開公司。與此同時,公司招聘了25名新員工。

首先,計算員工的平均人數。月初人數是150人。如果有20名員工離開,又招聘了25名新員工,那麼月末人數是155人。當月員工平均人數可使用如下等式計算:(150+155)/2=152.5{displaystyle (150+155)/2=152.5}

然後,計算月離職率。在該月內,有20名員工離開,而員工平均人數是152.5人。月離職率可使用如下等式計算:(20/152.5)?100=.1311?100=13.11{displaystyle (20/152.5)*100=.1311*100=13.11}

2015年4月的離職率是13.11%。

如何計算離職率 第2張

2、計算季度離職率。使用相同的公式。但是,公式應使用一季度,也就是三個月的數據,而不是一個月的數據。假設上文示例中的電信公司想計算該公司2015年第二季度的離職率,也就是2015年4月、5月和6月這3個月的離職率。2015年4月1日的季初員工人數是150人。在該季度中,有30名員工離開公司,公司還招聘了40名新員工。因此,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季末員工人數為150?30+40=160{displaystyle 150-30+40=160}

該季度的員工平均人數為(150+160)/2=155{displaystyle (150+160)/2=155}

2015年第二季度的離職率為(30/155)?100=19.35{displaystyle (30/155)*100=19.35},即19.35%。

如何計算離職率 第3張

3、計算年度離職率。要計算年度離職率,你需要知道該年度離職員工的總人數。然後,你需要計算員工的加權平均人數。使用加權平均值在數學上更加準確,因為它可以消除季節性變化對公司全年員工人數的影響。假設上文示例中的電信公司在該年度共有62名員工離職。

由於全年最後一季度是旺季,他們通常會多招聘20%的員工。因此,在前三個季度,他們的員工平均人數是155人,而在第四季度,員工平均人數是186人。

知道一年四個季度的數字後,你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計算加權平均值((155?.75)+(186?.25))=(116.25+46.5)=162.75{displaystyle ((155*.75)+(186*.25))=(116.25+46.5)=162.75}

你還可以使用工作週數來計算。一年有52周。前三個季度有39周,而最後一季度有13周。使用公式((155?39)/52))+((186?13)/52))=116.25+46.5=162.75{displaystyle ((155*39)/52))+((186*13)/52))=116.25+46.5=162.75}

最後,你還可以使用工作時長來計算。一年有2080小時的工作時間。前三個季度有1,560小時,而最後一季度有520小時。使用公式((155?1,560)/2080))+((186?520)/2080))=116.25+46.5=162.75{displaystyle ((155*1,560)/2080))+((186*520)/2080))=116.25+46.5=162.75}

該公司的員工加權平均人數為162.75人。

使用如下公式計算年度離職率:(62/162.75)?100=38.09{displaystyle (62/162.75)*100=38.09},即38.09%。

部分2:預測離職率

如何計算離職率 第4張

1、瞭解預測離職率的意義。雖然研究過去的離職率很有意義,但企業還必須要能夠預測未來的離職率,以衡量公司未來的業績。預測的離職率可以拿來與同一行業或領域中的其他企業進行比較。如果預測的離職率不是很理想,企業現在可以制定策略來減少員工流動。

如何計算離職率 第5張

2、學習年化數據的公式。如果知道幾個月份的離職率數據,你可以推算出當年其他月份的離職率。記住,推算所得的數值是預測數值。它可能沒有考慮會影響實際離職率的季節性變化。使用公式Ra=1+Rc12/N?1?100{displaystyle R_{a}=1+R_{c}^{12/N}-1*100}

Ra{displaystyle R_{a}} = 年化離職率

Rc{displaystyle R_{c}} = 累計離職率

N{displaystyle N} = 觀察的時間段數。

如何計算離職率 第6張

3、根據月度數據推算出年度離職率。假設一家公司想用一月到五月的數據推算出其年度離職率。1月1日時,該公司擁有2,050名員工。離職員工人數是125人,而新招聘員工人數為122人。因此,年終員工人數為2,047人。計算截止時的累計離職率。員工的平均人數為2,048.5人,計算過程如下:(2,050+2,047)/2=2,048.5{displaystyle (2,050+2,047)/2=2,048.5}。累計離職率為6.1%,計算過程如下:(125/2,047)?100=6.10{displaystyle (125/2,047)*100=6.10}

推算年度離職率。累計離職率為6.1%,從一月到五月一共5個月,因此觀察的時間段數為5段。

Ra=1+.06112/5?1?100{displaystyle R_{a}=1+.061^{12/5}-1*100}

Ra=1.0612.4?1?100{displaystyle R_{a}=1.061^{2.4}-1*100}

Ra=1.153?1?100{displaystyle R_{a}=1.153-1*100}

Ra=.153?100=15.3{displaystyle R_{a}=.153*100=15.3}

因此,年化離職率為15.3%。

如何計算離職率 第7張

4、預測季度離職率。使用的公式相同,不過使用的數據是3個月的數據,而不是12個月的數據。例如,假設上文示例中的那家公司想用四月和五月的數據來預測整個第二季度的離職率。4月1日時,該公司擁有2,049名員工。四月和五月的離職員工人數是37人,而新招聘員工人數為35人。因此,截至5月31日,期末員工人數為2,047人。計算該季度的累計離職率。員工的平均人數為2,048人,計算過程如下:(2,049+2,047)/2=2,048{displaystyle (2,049+2,047)/2=2,048}。那兩個月的累計離職率為1.81%,計算過程如下:(37/2,048)?100=1.807{displaystyle (37/2,048)*100=1.807}

推算該季度其他月份的離職率。累計離職率為1.81%,四月和五月一共2個月,因此觀察的時間段數為2段。

Ra=1+.01813/2?1?100{displaystyle R_{a}=1+.0181^{3/2}-1*100}

Ra=1.01811.5?1?100{displaystyle R_{a}=1.0181^{1}.5-1*100}

Ra=1.02727?1?100{displaystyle R_{a}=1.02727-1*100}

Ra=.02727?100=2.727{displaystyle R_{a}=.02727*100=2.727}

第二季度的預測離職率為2.73%。

部分3:分析離職率的影響

如何計算離職率 第8張

1、高離職率會損害公司品牌。客户對一家公司的滿意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公司與其員工之間的關係。客户可能因為公司人員變動而認為自己購買的產品或服務質量發生了下降。他們會覺得是較低的人員配備水平,或者剩餘員工士氣低落且缺乏動力,從而導致這種情況出現。

如何計算離職率 第9張

2、離職率影響最終盈虧。如果企業因為離職率高而失去客户,這自然會影響到最終盈虧。一項研究得出結論,高離職率對一家公司盈利能力的影響高達400%。他們研究了一家臨時性援助勞務公司的不同分公司。離職率最高的分公司利潤往往比離職率最低的分公司低四倍左右。

如何計算離職率 第10張

3、提高員工留職率可以節省企業資金。員工離職後,公司可能需要花費該員工薪水的五分之一來招聘新人,頂替該員工。企業的高離職率可能意味着一項巨大的成本。這項成本包括員工離職後的工作效率損失、招聘和培訓新員工的成本,以及新員工上手新工作之前的工作效率降低。公司可以施行政策來提高員工留職率,避免這些支出。工作靈活性、累計病假以及帶薪家庭休假,都有助於改善員工流失問題。

TAG標籤:計算 離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