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攻略

當前位置 /首頁/旅行攻略 > /列表

山西大同旅遊景點攻略

山西大同旅遊景點攻略

1、恆山,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境內,相傳4000年前舜帝北巡至此,見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嶽”;恆山崛起於桑乾盆地南端,連綿數百里。橫亙寨上,主峯海拔2017米,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蒼松翠柏之間散佈着殿亭樓台,給雄偉的北嶽增添了不少秀色。古有恆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餘處,最為著名的就是懸空寺。懸空寺坐落在金龍口的絕壁上,一組紅綠相映的建築羣,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大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房子系在半空。正如當地民謠説的“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該寺始建於北魏王朝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山門依山勢朝南,全寺大小40間殿宇台閣緊貼巖壁一字排開,南北長如蟠龍,東西窄如衣帶。外觀上高低錯落,參差有致,內部聯繫頗見匠心,有的用棧橋凌空飛渡,有的以暗道相通,有的在石級上攀登而過,有的拱越石壁穿窗入室,有時使人好像已面臨絕境,幾經迴旋,又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之感。

全寺建築分為三組。先是三宮殿,這是道教的天地。幾座泥塑像都是烏眉黑顏。衣袖帶風,有一種飄塵出世的無為之意。繼而是三聖殿,這是佛家的世界,佛像豐臂潤面,端坐蓮席,目光微啟。最後是三教殿,這裏集中國文化之大成,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是聖人孔子,左是道祖老子,他們神態各異。竭力表現出所主教宗的雍容大度。

2、律呂神祠,該祠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東北部的神溪村,神殿內塑有水母娘娘夫婦像。殿內壁四周是近七十平方米的四海龍王行雲布雨彩繪壁畫,筆工精細,逼真動人,共畫有各種大小人像一百三十九個。“律呂神祠”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元、明兩朝曾經修葺。

環祠流水潺潺,登律呂神祠高處,鳥鳴俞顯祠靜山幽。清風徐來,白雲悠悠,只覺塵世已遠。想來,當年的詩人,每一個來踏青懷古的落寞文人,在陶醉於山水的寧靜空靈、歷史的滄桑厚重之際,其惆悵落寞,自也流動於胸懷。

3、千佛嶺,千佛嶺位於千佛嶺鄉龍嘴村西南,分為上寺、下市、後寺:附近有古遺蹟老君殿、孫臏寨,天然形成的北風洞、有碑刻記載。

千佛嶺為恆山支脈,在天峯嶺正南偏西約25公里處。這裏,一個個清秀多姿的孤峯排列有致,一叢叢吐翠滴玉的松柏遍佈山谷,一片片奇花異草披滿峯頭崖畔,珍禽鳴唱林間枝頭,異獸出沒不定。既是北國風光,又融江南景色,真可謂一處得天獨厚的人間仙境。嶺上烏龜石、駱駝石等奇蹟生動有趣。

陰雨天雲飄峯際,霧繞千嶺,景象尤美。放眼望去,千佛嶺南峯,酷似華山仙人掌,連綿起伏的雞冠巖,又像衡山祝融峯;西面的尖石樑則如泰山玉皇頂;回身北望,直指天際的孫臏寨、龐涓嶺,雲霧中忽隱忽現,分明是黃山雲峯的再現。

千佛嶺頂上有一塊天然磐石,上面建有一座7米多高的仿木小磚塔,刻着“千佛寶塔”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塔為四層實心樓閣式,塔座高兩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四周雕刻着精美的花紋圖案。塔下巖石南面有3個石洞,名曰“千佛洞”。洞的正面和東西兩側分別雕刻着近兩米高的大石佛,洞的四周還雕刻着數以千計的小石佛。繞進右側,你會看到一座更大的石佛,身體半傾,雙目微啟,以手托腮。另外兩個大石洞又分為上下兩層,上下相通,曲徑相連,上洞共雕刻大小石佛八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4、荊莊大雲寺大雄寶殿,原名大雲禪寺。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渾源縣誌》載:“大雲寺舊志大雲禪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龍山為上院,一在城西荊莊為下院,胥元魏時建”,由此可知大雲寺的創建年代應在北魏後期。寺院原規模宏敞,現僅存大雄寶殿三楹,為金代遺構。元、明、清均有修葺。

寺坐北朝南,共由三進院落組成。現僅存大雄寶殿。大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筒板瓦屋面。殿前設小型月台。檐下斗栱古樸,明間設補間鋪作兩朵,次間補間鋪作一朵,與柱頭鋪作形制相同,皆四鋪作單抄計心造。殿內採用減柱造。樑架結構為徹上露明造,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平梁上用蜀柱、大叉手、合沓、櫨鬥、脊枋、承託脊槫。殿內東、西、南三壁存有壁畫80餘平方米,為明代作品。

5、懸空寺,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後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懸空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巖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

6、渾源文廟,始建於遼金以前,元朝初年擴建,明成化八年(1472年)大規模重建,至萬曆三十九年(1671年)文廟全部建成。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720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戟門、大成殿、祟聖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覆頂。

7、恆山建築羣,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北嶽恆山歷史悠久,素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之華譽,其主峯海拔2016.8米,是中國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和重要的道教發祥地之一。

恆山建築羣始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後經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時僅主峯即有大小祠廟60餘處。但惜多數已不存,現僅存20餘處,為明清所建。整個建築羣佔地範圍東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恆宗殿、寢宮、會仙府、九天宮、純陽宮、關帝廟、文昌廟、靈官廟、龍王廟、山神廟、瘡神廟、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閻道祠、紫微閣、魁星樓、羽化堂、接官廳、龍泉觀等,其中朝殿,又稱員靈宮,為恆山主廟,是恆山中最大的廟宇;寢宮為恆山最古老的建築;會仙府是恆山最大的仙道居住之處,內塑八仙人物鐵枴李、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等。還有近二百處摩崖題刻和數十通御祭古碑以及塔林。恆山建築羣建築規模宏大,文化底藴深厚,自古就是我國道教聖地,號稱“第五小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