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妙招 > /列表

臘八是怎麼來的

臘八是怎麼來的

臘八節又叫什麼節 臘八是怎麼來的

臘八節又叫什麼節

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節,古時叫“臘日”,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節日。從廣義上來講,夏曆十二月初八之臘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傳統春節的組成部分,而臘八則標誌着整個辭舊迎新活動的開始。

臘八是怎麼來的

“臘八”節的形成,是兩個方面結合的產物:一是古代的“臘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一節日可謂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產物。

按照古書記載,“臘”,古時也稱“蠟”或“獵”。臘(蠟或獵)是古代歲終的一種祭禮。夏朝稱“嘉平”、殷商稱“清祀”、周朝用“大蜡”、漢代才稱“臘”。在古代農業社會,一切風俗習慣,都免不了與農業生產發生聯繫。農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較忙的,只有在冬藏之季較空閒。所以,人們通常在收成之後的年底,組織起來去野外獵取禽獸,用於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以求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祈求來年避免厄運,驅除不祥,家人平安、吉祥,這便是“臘祭”也叫“獵祭”。因此,人們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就來源於年終祈福,酬謝神鬼。然而,臘祭雖然都在十二月,但是日子並不固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到南朝梁才確定了臘日的具體時間為十二月八日。據資料記載。古人為了祈福求壽、避災迎祥,臘日所祭的神靈有八位。他們分別是:一為先嗇神,祭神農;二為司嗇神,祭后稷;三為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為郵表啜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為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為坊神,祭堤防;七為水庸神,祭水溝;八為昆蟲神,祭以免蟲害。從此民間以後稱臘日為“臘八”。

古代的臘八是祭祀,而現在人們提到臘八,對祭祀活動己不太感興嘏。

臘八粥怎麼來的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家中十分貧困,有一次實在是太餓了,便偷溜到財主家的灶房想尋點東西填飽肚子。可是,灶房裏除了木屑、草秸和幾個缺角的瓦罐之外,什麼也沒有。

最後,發現一個老鼠洞,他心想,如果能抓到一隻老鼠也可以充飢。於是就用手挖下去,誰知一挖開老鼠洞,卻意外地發現老鼠的“糧倉”裏面有大米、小米、豆子、栗子、珍珠米、紅棗、花生米、瓜子等,可是每樣都只有一點點。他索性把所有的東西都放進一個破罐子裏,加點水放到灶上便開始煮起粥來。不大一會兒,香噴噴的一罐子粥就熬成了,當時他肚子太餓了,所以覺得這頓粥比什麼山珍海味都香甜可口。後來,他做了皇帝,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都吃膩了。一天,他突然想起小時候用老鼠糧煮的粥的味道,就叫御膳房用雜七雜八的豆子、棗、核桃仁等燒了一鍋粥。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所以就叫做“臘八粥”。當時文武百官看皇上吃這種粥,甚為稀奇,回到家裏也學着樣子煮來吃,後來傳到民間,老百姓也跟着吃,這樣吃“臘八粥”就漸漸成了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臘八節吃什麼

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熬好的粥,先從鍋裏盛出幾碗來擺在供桌上,祭祀祖先,等到祭祀完畢,才把它盛起來,裝在食盆或提盒裏贈送給親友們,一定要趕早送出去,最遲不能過午,最後全家老少團聚在一起吃臘八粥。家裏如果養了雞呀狗呀,也要喂幾勺臘八粥,北京的兒童唱童謠:

“臘八粥,臘八飯,小雞吃了就下蛋。”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都會在枝幹上塗上一些臘八粥,祈盼明年開花茂盛,果滿枝頭。每家都煮了很多臘八粥,因為它容易保存,能存放好長時間不變質變味,就是幹了加上水還有粘性,一直可以吃到臨過年的時候,如果吃了幾天還有剩下的,卻是好的兆頭,取其“年年有餘”。就是富裕的意思。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

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人吃臘八面。另外很多地方有泡臘八蒜、釀臘八酒等習俗。臘八蒜是將蒜頭去皮後泡在米醋內,月餘後蒜呈淺綠色,味道鮮美,食後可驅疾病,避瘟邪。臘八酒,是臘八節用糯米釀製的酒,越年後酒呈暗紅色,晶瑩透亮,點滴成絲,酒味濃郁,飲後脣齒留香。可惜這種民間釀製的酒,一般數量不多,僅供家用,市場上很難買到。

臘月歲末,民間還流傳不少臘月風俗。例如“吃冰”,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把冰敲成碎塊吃掉。據説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裏不會肚子疼。春節將臨,人們還有醃製豬肉、羊肉的習慣,稱為“臘肉”、“臘味”,雖過夏而不腐。農民在田間要施冬肥,稱為“臘肥”,用以增加作物養分。我國城鄉還有“臘月敲更”的風俗,每年臘月初一開始,到年三十結束。每天黃昏,由閒散老人手持大鑼,有的持粗竹槓,穿街走巷,邊敲邊喊:“寒冬臘月,燈燭小心;謹防賊盜,門户關緊。柴間看看,灰堆畚箕,灶前灶後,火燭小心。”在農村地區,臘月還要組織人員打更守夜,防火防盜。

TAG標籤:臘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