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妙招 > /列表

吃立節是幾月幾日

吃立節是幾月幾日

吃立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吃立節是幾月幾日

吃立節是壯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三十,“吃立”為壯語音譯,含義為“歡慶”或“補過春節”,亦稱“大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餈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形成習俗。

節日起源

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衞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餈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吃立節的習俗活動

節日的早晨,天色將亮,婦女們便奔向河畔、井台去挑新水。這一天各家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方取回新水後要立即秤,與同量舊水比較,如果是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隨後,人們忙着檢修房子,打掃衞生,洗衣服,擦傢俱,貼春聯,換門神,家家户户都像過春節一樣,宰雞殺羊,做糯米把把,包大粽,蒸年糕。有的人家制作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粽粑,以示來年糧食豐收。不管大人小孩,都要理髮洗澡,乾乾淨淨地過年。各村寨還要舉行放花炮、對唱民歌、耍龍燈、舞獅子等各種娛樂活動。

所謂“龍”,就是用紙糊成的龍頭和龍尾形狀,頭尾之間的龍身是一條畫有龍鱗的長布,中間一般分為九節,每節有一條支竿。舞龍時每人持一條支竿,互相配合,作出翻騰、搖頭、擺尾、戲珠等各種姿態,有時如翻江倒海,有時似嬉戲耍鬧,十分熱鬧。同樣,獅子的首尾也是用紙糊的,中間用一塊短布連結,布上綴有類似獅毛的絨毛。一般是製作兩頭獅子,以便對舞。舞獅時,前後各一人支撐,彼此協調,學着獅子的模樣,在鑼鼓聲中翻騰跳躍,惟妙惟肖,逗人發笑。壯族舞獅子別具一格,獅分母獅、幼獅兩種,由兩人各引一個,母獅以在場上舞為主,而幼獅則主要在高處舞,動作逼真而驚險,扣人心絃。壯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吃立節這天,青年男女們自然又會聚集在村外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唱得興起時,竟可以連唱三天三夜。在個別地區,青年男女在節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繡球活動。

傍晚時,各家各户都提着祭品到村頭祭社公,祭品有豬頭、全雞、魚、餅乾、甘蔗、水果。祭社公一是為了感謝一年來社公的保佑,二是為了顯示自家的實力。此外,還要祭天地,祭祖先。祭完社公後,便把祭品搬回到自家天井設祭,紀念在抗法戰爭中犧牲的將士。晚飯前還要祭祖先,即把煮好的美味佳餚擺到神位前,燒化香紙後,一家人再吃年飯。這一餐豐富異常,應有盡有,而且還特意多做了一些,一頓吃不完,第二天回鍋再吃,意思是年年有餘,圖個吉利。飯後,全家人圍在火堆旁守歲,等待新的一年的來臨。

TAG標籤:吃立節 幾日 幾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