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科技

當前位置 /首頁/IT科技 > /列表

《儒林外史》,書籍推薦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無恥行為的真實生動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強烈地抨擊了罪惡的科舉制度,並涉及了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等,客觀上否定了整

書籍推薦:《儒林外史》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好書,書名叫做《儒林外史》。這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説。這部小説代表着中國古代諷刺小説的高峯,它開創了以小説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這本書的作者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是清朝最偉大的小説家之一。

四大諷刺小説:清朝吳敬梓《儒林外史》、蒲蚣齡《聊齋志異》、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二十年眼見之怪現象》。 四大譴責小説:劉鶚《老殘遊記》、曾經樸《孽海花》、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眼見之怪近況》。我們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他看透了這種黑暗的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不願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裏,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中常説的“選本”是八股文的”選本“。 八股文導源於宋代而盛行於明清,在明清兩代,八股文是讀書人獵取功名的唯一手段,八股文禁錮着讀書人的思想。《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是一個本性善良、豪俠仗義之人。他雖然二十多年科場不利,但

《儒林外史》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説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這部小説代表着中國古代諷刺小説的高峯,它開創了以小説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儒林外史》是我國小説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鮮明批判色彩的諷刺小説。 作品展示了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卷,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為描寫對象,深刻批判了科舉制度和功名利祿觀念,進而否定了漢唐以來封建士人傳統的人生道路,並且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儒林外史》一書有哪些寫作背景?

“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形容中國科舉時代裏讀書人生涯最常用的一句話。那時,為了求取功名,許多書生終日埋頭於八股文章中,什麼進德修業的理想,什麼才華橫溢的天賦,都在追求名利的*之下喪失殆盡了。

《儒林外史》就是一部揭示當時科舉制度的*和官場黑暗、社會炎涼的一部諷刺小説。一個務農的子弟,終生以孝道奉養雙親,終日以禮待人,夜夜苦讀詩書,有朝一日獲得提拔高中狀元,從此便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儒林外史》所描寫的,正是在這個時代悲劇中沉浮的讀書人。作者吳敬梓以委婉諷刺的手法,寫出當時社會背景下更真實的人性歷史。

《儒林外史》表面上寫明代生活,實際上展示了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醜惡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靈魂的扭曲。吳敬梓的諷刺顯然給了封建社會有力的一擊,宣泄了作者對善良人物的真切同情之心和藝術家對善惡是非愛憎分明的態度。

《儒林外史》一書有哪些簡要的內容概述?

元末時,諸暨縣一個村裏有個叫王冕的少年。他天性聰穎,不足二十歲就精通了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各種學問。他淡泊名利、不求仕進,自制了一頂極高的帽子和一件極肥的衣服,每逢花明柳媚之時,便以牛車載了母親到處玩耍,盡享天倫之樂。知縣派人請他出山,他辭別母親,離鄉背井而去;朝廷遣官來召,他就連夜逃往會稽山下。全書借王冕的一生引出一大批儒生來。

周進屢試不第,在山東兗州府汶上縣薛家集一所蒙館教課餬口。新中的年輕秀才梅玖當面嘲弄他,舉人王惠輕慢他,薦館的夏總甲嫌他不常去奉承,村裏人也嫌他呆頭呆腦,他眼看連這隻破“飯碗”也端不住了,只能跟着姐夫金有餘去賣貨。一次,偶去省城“貢院”,他觸景生情,只覺無限辛酸,悲痛不已,一頭撞在號板,頓時不省人事。眾人不忍,湊錢幫他捐了個監生入場應考,不想居然中了,旁人阿諛拍馬且不説,他居然自此官運亨通,三年內升了御史,欽點廣東學道。他吃足科舉之苦,當了權後總要細細看卷,以免屈了真才。老童生范進,應考二十餘次,總是進不了學。此番應試,適逢周學道主考,出於同病相憐,擬將范進取為秀才。范進求官心切,不顧岳父胡屠户的臭罵,繼續又去城裏參加鄉試,誰知中了舉人。范進得知中舉消息,欣喜若狂,兩手一拍,不省人事,被他岳父一記巴掌,方打得醒過神來。從此,范進家不是親的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來認作朋友,有送田地的,有送店房的,有投身為僕以圖蔭庇的,趨炎附勢,不一而足。三兩個月光景,家奴、丫鬢都有了,錢、米更不消説,不料樂極生悲,老母歡喜得一下子有口氣沒上來,命歸西天了。而“七七之期”一過,他便急着和張舉人一起奔赴各地去打秋風了。

嚴貢生是個品德惡劣的儒生。他霸佔窮人的豬,賴掉船家的工錢,還欺負守寡的弟媳,強送兒子“過繼”給弟媳,奪得其弟嚴監生遺產的十分之七左右。他的德行還比不上一個唱戲的優伶。鮑文卿和倪廷璽兩人雖是戲子,但廷璽過繼給鮑文卿倒是出於真心。倪廷璽改名鮑廷璽後,甚是聰明伶俐。他乘杜慎卿做勝會之機,請求賜些銀兩,讓他拉扯一個戲班子起來。杜慎卿將他介紹給堂弟杜少卿,從少卿那裏得了一百兩銀子,他便自去搭班營生了。

杜少卿為人善良、正直、慷慨。他家的婁太爺有病了,其實不過是他家先尊的一個門客,少卿卻把他養在家裏當祖宗看待,親自侍奉湯藥。他得知楊裁縫喪母缺錢,又把衣服當了予以接濟。最後,他終把田產賣光,以賣文為活,但卻“布衣蔬食,心裏淡然”。住在南京的時候,他居然一手攜着妻子,一手拿着金酒杯,不拘形跡地去遊清涼山,使一路遊人不敢仰視。有一個叫沈瓊枝的,視富貴如土芥,寧肯刺繡賣字為生,就是不肯給鹽商做妾。少卿獲悉以後,極為讚賞她的反叛性格,與她結為知己。杜少卿鄙視功名利祿,但他虔誠地信奉儒家的禮樂教化,曾與遲衡山、虞育德、莊紹光等人一起,用古禮古樂祭祀“先賢”吳泰伯。

儒林外史是一本怎麼樣的書?作者是誰?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説(也稱章回小説)。全書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認為最後一回非吳所作),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二百個人物。小説假託明,實際描寫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説,大約在1750年前後,作者50歲時成書,先後用盡了吳敬梓的20年。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典型人物介紹

一、腐儒的典型——周進、范進

讀過《儒林外史》的人,總也忘不了書中的周進、范進這兩個人物,他們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別着力塑造的兩個年紀老大而沒有考中科舉的可憐蟲,這是兩個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舉之前都是很窮困的,受盡別人的白眼和嘲諷。

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蝕着文士的心靈,使一些文人因迷戀舉業而完全被動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憤和辛酸的筆觸,寫出了他們在人格意識方面的扭曲與墮落。

二、貪官污吏的典型——湯奉、王惠

如果可憐的讀書人一旦考中了進士,便可以名正言順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憐的讀書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會成為貪官污吏。其中湯奉和王惠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這些官吏就憑藉科舉得意,升官發財,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共同特徵。這就進一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整個封建官吏*的*不堪。

三、八股迷的典型——馬靜、魯編修

科舉既然成了讀書人獵取功名富貴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於是無數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鑽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誠的八股制藝信徒當屬馬靜和魯編修了。

這不僅寫出了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覺,而且也點出了他們不自覺的原因,正在於舉業是他們能做官的唯一途徑,這就觸及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四、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僅有對儒林醜類的揭露和諷刺,而且有對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頌。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祿的知識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元末詩人王冕的形象來“敷陳大義”,“隱括全文”,並作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標準。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不精通;而又安於貧賤,以賣畫為生,不與權貴相與,作者通過他的嘴,抨擊了科舉制度。

杜少卿輕視禮教,反對歧視婦女,反對納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仗義疏財,平等愛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擴展資料

作品評價

清代文藝評論家張文虎:《外史》用筆,實不離《水滸》《金瓶梅》,魄力則遠不及。然描寫世事,實情實理,不必確指其人;而遺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頻見。可以鏡人,可以自鏡。

近代文學家魯迅:“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於人情、逆於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注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書名怎麼解釋?

《儒林外史》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卓越的諷刺藝術使之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但因其題材性質和藝術表現之特異,流傳並不廣,魯迅也不免為之感慨“偉大也要有人懂”。因此,加強對吳敬梓與其《儒林外史》的研究就更有其特殊意義了。陳美林教授多年從事這一課題研究,出版了多部著作,發表了大量論文,其中《清涼布褐批評儒林外史》在繼承中國古代小説評點傳統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小説評點的形式與理論,是一部運用新的審美意識,採取傳統的批評形式寫成的《儒林外史》研究著作。

該書以目前所見及的最早刻本——卧閒草堂本為底本,以數種後出本為校本、參校本,在保存卧本原貌前提下對其訛誤文字參酌去取,予以訂正;根據文意對全書進行重新標點和分段,既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比較完善的文本,也使“批評”建立在相當堅實的基礎上。

《儒林外史》雖是用純熟之近古白話寫成,但因所寫為明清時期的生活,又與文士階層密切相關,涉及許多歷史事件和*、文化教育制度,如不具備一定文史知識則不易深入理解作品。已有的各種整理本在文字註釋上做了一定的工作,該書的註釋則更為完備精詳。如第一回和第三回註釋分別達135條和101條,全部註釋文字達十餘萬。這些註釋不僅對閲讀《儒林外史》,同時對閲讀其他的明清小説同樣有所幫助。

該書針對作品具體的情節、細節、情境、人物語言、舉止、性情等進行精細的夾批。這對理解此書“旨微語婉”、“婉而多諷”的藝術描寫極有助益。這些夾批隨文生髮,慧眼獨到,鞭辟入裏,深得作者之心。其中有的揭示人物思想心理,如第三回寫范進喜極而瘋醒後,鄰居請他回家打發報錄人,范進道:“是了,我也記得是中的第七名。”夾批:“雖瘋不敢忘、不願忘、不會忘,功名侵蝕人心之深刻,由此可以覘之。”有的夾批則揭示書中描寫的寓意,如第三十七回寫祭泰伯祠時遲衡山説:“馬先生是浙江人,請馬純上先生三獻。”夾批對何為主祭、亞獻、引贊、三獻分別用蘇、浙、皖的文人作代表進行解釋,並道:“文木老人於此細枝末節處亦下功夫。”也説明批者對作者的創作用心亦體察入微。

回評是小説評點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分為回前和回後評,該書採用回後評,能在讀者對本回內容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之後讓其得到綜合概括和理性指導。本書的每回回評首先從情節線索和結構安排的角度揭示本回與上回或前幾回內容之聯繫,再分析本回的情節脈絡和結構層次,還簡要點出與後回過接關係,這對於幫助讀者理清這部小説不以某一兩個主要人物和某一情節主線來貫串全書的特殊結構具有重要作用。回評對每回的思想意旨、人物形象、藝術特徵等都有簡明扼要又精闢深刻的分析評論,有時還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指出書中所寫的依據和思想來源,既能抓住各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進行評論,又能指出人物性格的多層面因素,還揭示出人物隨着環境變化而思想性格發生變化的過程。本回答被提問者和網友採納

TAG標籤:儒林外史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