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科技

當前位置 /首頁/IT科技 > /列表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推薦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也許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名氣太大,也許是這部小説太長,厚厚的一本,幾次拿起又都放回去,《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從書的名字上就能知道這是有關 於一部女士的小説,猜測自然是關於愛情的故事。 這種題材的小説,古

讀書推薦:《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書名叫《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的作者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他是著名的小説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非暴力的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

舊版本里,高植的最貼切、嚴謹,詳實準確。草嬰的屬於故事會版本,砍掉的細節太多,不建議。謝素台的,從全面角度衡量,屬於優秀版本。智量版不建議,雖然比草嬰細緻,但奇怪的是丟的句子和錯譯也多。 2019年,果麥推出了於大衞版,應該是最為恰

《安娜·卡列尼娜》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峯,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鉅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

這本書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莊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脱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表現方面是最具功力的小説,就藝術的完美與和諧而言,是託翁三大長篇中最成功的,它以其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產生的巨大的藝術魅力,歷來受到文學家的眾口讚譽。《安娜·卡列尼娜》以史詩的筆調描寫了資本主義衝擊下

該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社會的寫照。

《紅與黑》,作者司湯達 推薦理由:《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小説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鬥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鬥,反映了黑暗、教會,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薰心的廣闊生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安娜·卡列尼娜》,《傲慢與偏見》,《簡·愛》哪本最好?

簡愛比較大眾化,傲慢與偏見有點小資,這兩本書都值得看,安娜呢對人生和婚姻的感悟比較深,況且*的書,人名讀起來很生澀,建議你看完前2本後在看,總體説,這3本書都值得看看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具有及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她不滿於封建婚姻,追求真摯自由的愛情。當她不顧丈夫的威脅,公然與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結合在一起時,整個上流社會就一起向她施加種種可怕的侮辱和非難。但*渥倫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真摯自由的愛情不僅沒找到,而且陷入難堪的處境,她再也無法生活下去,於是以自殺的方式向這個社會提出了最嚴正的*。

作為貴族社會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雖然只是個人的愛情自由,採用的也只是個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於面對整個上流社會,誓死不做虛偽的社會道德的俘虜:在衝破封建束縛,反抗社會壓迫方面,她做到了處在她那個地位和環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這對當時的貴族資產階級社會,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義。托爾斯泰由於世界觀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時,又從宗教倫理觀念出發,譴責安娜缺乏忍讓的宗教感情,沒盡到做妻子和母親的責任。為此塑造了在愛情問題上能夠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麗的理想形象來和安娜進行對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來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劇的批判力量。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491528.html?si=3

《安娜·卡列尼娜》中對伏倫斯基這個人物的評價

以往人們評論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在同情安娜、讚美安娜的同時,往往將批判矛頭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寧和情夫伏倫斯基,仔細研讀作品,作者認為安娜悲劇的造成除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外,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誘因。文章試從性格方面對安娜的婚姻和愛情悲劇的原因進行了剖析。關鍵詞:安娜·卡列尼娜;卡列寧;伏倫斯基;性格悲劇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713(2003)02-0187-02在眾多的文學人物畫廊中,*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其《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的女主人*娜是燦爛羣星中的一個,她那美麗動人、令人心醉的風韻以及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輝煌悲壯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關於其悲劇的探討自從小説問世以來也從未間斷。人們在歌頌安娜、同情安娜的同時,不由自主地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她的丈夫卡列寧和情夫伏倫斯基。但仔細閲讀分析作品,我們發現卡列寧並非像某些評論文章所説的那樣偽善、冷漠、殘酷、毫無人類感情,他的感情不外露自有其性格及他所處的生活環境的因素,把安娜的死完全歸罪於他有點偏頗甚至不太人道;那麼,安娜的死由伏倫斯基負責嗎?也未盡然。當然,安娜的悲劇脱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也不能説與卡列寧和伏倫斯基毫無關係,但這只是促進事情發展的外因,性格因素才是促使悲劇發生的內因。在此,我們主要從人物性格方面探討一下造成安娜婚姻愛情悲劇的原因。

一、出身和性格不同為安娜和卡列寧的婚姻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卡列寧從小就是孤兒,父親他不記得了,母親死時才十歲,財產很少,叔叔是一位大官,把卡列寧及其哥哥撫養大”。我們可以想象,孤兒出身的卡列寧在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俄羅斯上流社會受盡了怎樣的白眼和鄙視,從小就缺少父母之愛的他也養成了孤僻、固執的性格。

愛情的自私造成了安娜與伏倫斯基的愛情悲劇

安娜到莫斯科去調節哥嫂糾紛時,在車站偶遇伏倫斯基這個“彼得堡上流社會*的活標本”,立時二人就被對方深深地吸引住了:“他道歉了一聲,正要走進車廂,忽然覺得必須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為她長得美,也不是因為她整個姿態所顯示的風韻和嫵媚,而是因為經過他身邊時,她那可愛的臉上現出一種異常親切温柔的神態。他轉過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過頭來。她那雙深藏在濃密睫毛下的閃閃發亮的灰色的眼睛,友好而關注地盯着他的臉。彷彿在辨認他似的。在這短促的一瞥中,伏倫斯基發現她臉上有一股被壓抑着的生氣,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櫻脣中掠過,彷彿她身上洋溢着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裏,忽而從微笑中露出來。她故意收起眼睛的光輝,但它違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意中閃爍着”。對愛情有着強烈的渴望的熾情如火的安娜在車站偶遇風度翩翩、熱情浪漫、生氣勃勃的伏倫斯基後,深埋於內心深處的愛情之火終於不可遏制的爆發出來,她愛情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本來和她個性氣質大相徑庭的丈夫卡列寧在她眼裏變得更加俗不可耐,她越發感覺丈夫非常的鄙陋不堪:“外貌酷似冷血動物,在肌肉麻痺的面孔中嵌着黑白混濁的死魚般的眼睛,兩邊插着一對扇風大耳,説話時聲音帶着一種嗄嗄發澀的語調,心內充滿了灰黑色調”。雖然在他們的愛情剛開始時,對伏倫斯基來説有一絲獵豔的味道,他對安娜的最初追求除了安娜那迷人的風姿對他的吸引外,主要是滿足他的虛榮心:“追求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夫人,無疑會使他身價倍增”。但隨着他們見面次數的增多,尤其是每次見面時看到安娜臉上那竭力用理智壓抑但卻難以束縛的“快樂的一閃”,激發了他對安娜的真心的愛戀。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文譯本有哪些版本?

1、1956年,《安娜·卡列尼娜》,周揚、謝素台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1981年,《安娜·卡列尼娜》,草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3、1988年,《安娜·卡列寧娜》,靳戈譯,陝西人民出版社

4、1989年,《安娜·卡列寧娜》,周揚、謝素台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5、1992年,《安娜·卡列尼娜》,力岡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6、1996年,《安娜·卡列寧娜》,智量譯,譯林出版社

7、2004年,《安娜·卡列寧娜》,鍾錫華譯,花城出版社    

8、2004年,《安娜·卡列寧娜》,葛崇嶽譯,安徽文藝出版社    

9、2006年,《安娜·卡列尼娜》,高惠羣、石國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10、2006年,《安娜·卡列尼娜》,利春蓉譯,湖北人民出版社    

擴展資料:

主要內容:

安娜難以忍受丈夫卡列寧的偽善和冷漠,她與青年軍官沃倫斯基相愛了。她要求與卡列寧離婚並且帶走兒子。卡列寧為了名譽與地位,不願公開離婚,想委託律師悄悄地替他辦理了手續並不讓安娜帶走兒子。安娜難以忍受丈夫的偽善,也抑制不住對沃倫斯基的感情,她決定離家出走,他們一起去了意大利。

思念兒子的安娜回到祖國,卡列寧百般阻撓她與兒子相見。社會*對她的壓力也很大。安娜再次提出離婚,卡列寧拒絕與她辦手續。而此時的沃倫斯基也和別人好上了。安娜悲憤地卧軌自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

百度百科-草嬰

是"安娜·卡列尼娜"還是"安娜·卡列寧娜"?

前言

在世界文學的巍巍羣山中,堪與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這幾座高峯比肩而立的*作家當首推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博學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展現的社會畫面之廣闊,藴含的思想之豐饒,融會的藝術、語言、哲學、歷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學等各種知識之廣博,常常令人望洋興歎。《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勝收而又博大精深的鉅製。

《安娜·卡列尼娜》簡介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女主人*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已經有五個孩子,仍和英國家庭女教師戀愛,因此和妻子多麗鬧翻,安娜從彼得堡乘車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為哥嫂調解,在車站認識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渥倫斯基畢業於貴族軍官學校,後涉足於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風度得到了多麗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與她調情,並無意與她結婚。

而深愛着吉提的康斯坦丁·列文也從鄉下來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提求婚。但早傾心於渥倫斯基的吉提卻拒絕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與渥倫斯基將來的幸福生活。渥倫斯基是一個身體強壯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藹、漂亮而又異常沉靜和果斷的面孔。他的整個容貌和風采,令許多貴族小姐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剎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虜,他在薛傑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會上,向安娜大獻殷勤。而吉提精心打扮想象着渥倫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吉提眼裏,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樣的出眾:“她那穿着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帶着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在舞會上……”

吉提發現渥倫斯基和安娜異常地親熱,這使她感到很苦悶。安娜不願看到吉提痛苦,勸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隨後渥倫斯基也來到彼得堡,開始對安娜的熱烈的追求,他參加一切能見到安娜的舞會和宴會,從而引起上流社會的流言蜚語。起初,安娜還一直壓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倫斯大林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

安娜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其貌不揚,在官場中卻是個地位顯赫的人物,是一個“完全醉心於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傾心相愛的情感,他認為:他和安娜的結合是神的意志。他責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要她注意社會性的*,明白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對兒女的責任。他並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而是別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與丈夫卡列寧一起去看一場盛大的賽馬會,比賽中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了下來,安娜情不自禁地大聲驚叫,卡列寧認為安娜有失檢點,迫使她提前退場。安娜無法忍受丈夫的虛偽與自私“我愛他……我憎惡你……”。卡列寧考慮了決鬥但又怕死;離婚又損名譽,考慮再三最後決定“不能因為一個下賤的女人犯了罪的緣故使自己不幸”,於是他要安娜維持表面的夫妻關係。

安娜已懷了渥倫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時,由於產褥熱而感染重病,拍電報給到邊遠省份去調查的卡列寧,卡列寧匆匆趕回,但心裏希望妻子早點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喚卡列寧的名字,請求他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深受感動,原諒了她和渥倫斯基。

由於卡列寧的令人吃驚的寬厚,渥倫斯基感到自己是那麼的卑劣、渺小。安娜的愛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麼的渺茫,絕望、羞恥、負罪感使他舉起了手*自殺,但沒有死。死而復生的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更加熾熱,渥倫斯基帶着安娜離開了彼得堡,他們到國外旅行去了。

在奧勃朗斯基家的宴會上,列文與吉提彼此消除了隔閡,互相愛慕。不久他們結婚了,婚後他們回到列文的農莊,吉提親自掌管家務,列文撰寫農業改革的論文,他們生活很幸福美滿。

旅行了三個月,安娜感到無比的幸福,便她卻以名譽和兒子為代價。歸國後,她沒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館裏,由於思念兒子,在兒子謝遼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無邪的謝遼沙不放媽媽走,他含着淚説:“再沒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們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舊日的親戚朋友拒絕與安娜往來,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倫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和*的壓力所壓倒,與安娜分居,儘量避免與她單獨見面,這使安娜感到很難過,她責問道:“我們還相愛不相愛?別人我們用不着顧慮。”

在一次晚會上,安娜受到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回來後渥倫斯基卻抱怨她,不該不聽勸告去參加晚會。於是他們搬到渥倫斯基的田地莊上居住。渥倫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寧正式離婚,但她又擔心兒子將來會看不起她。3個月過去了,離婚仍無消息。

渥倫斯基對安娜越來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樂部去,把安娜一個人扔在家裏,安娜要求渥倫斯基説明:假如他不再愛她,也請他老實説出來,渥倫斯基大為惱火。一次,渥倫斯基到他母親那兒處理事務,安娜問他的母親是否要為他説親,他要安娜不要誹謗他尊敬的母親,安娜認識到渥倫斯基的虛偽,因為他並不愛他的母親。

大吵之後,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安娜準備自己坐火車去找他,她想象着渥倫斯基現在正和他母親及他喜歡的小姐談心,她回想起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個被侮辱、被拋棄的人,她跑到車站,在候車室裏接到了渥倫斯基的來信,説他10點鐘才能回來,她決心“不讓你折磨我了”,她倒在疾馳而過的車輪下。

卡列寧參加了安娜的葬禮,並把安娜生的女兒帶走了。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他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和土耳其作戰,但願求得一死。

書評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鉅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1877年,小説首版發行。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注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彷彿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

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文學從未達到過的。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而書中的女主人*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絃。

《安娜·卡列尼娜》的構思始於1870年,而到1873年托爾斯泰才開始動筆。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頓的時期。最初,托爾斯泰是想寫一個上流社會已婚婦女失足的故事,但隨着寫作的深入,原來的構思不斷被修改。小説的初步創作不過僅用了短短的50天時間便得以完成,然而托爾斯泰很不滿意,他又花費了數十倍的時間來不斷修正,前後經過12次大的改動,遲至4年之後才正式出版。這時,小説廢棄的手稿高達1米多!"全部都應當改寫,再改寫",這是托爾斯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顯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與其説是寫出來的,不如説是改出來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説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轉移,安娜由最初構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惡劣、賣弄風情,品行不端),變成了一個品格高雅、敢於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形象,從而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小説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並在心理描寫上細緻入微、精妙絕倫。小説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範。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峯,樹起了一面高聳入雲的豐碑。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正是通過它,許多人瞭解到了*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後來的民主主義*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裏開始的。**的領導人列寧曾反覆閲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他説:"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裏能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着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説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夫·托爾斯泰與《安娜·卡列尼娜》

關於列夫·托爾斯泰,馬原有一個説法,他認為托爾斯泰是小説史上爭議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這裏所説的爭議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説,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托爾斯泰的作品,但似乎無人能夠否認他作為一位傑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説家的地位。

在我的學生中間,對托爾斯泰不屑一顧的大有人在。有一次碰到一位學生,依我看他的導師是一名頗有學問的*文學專家,不知何故,該生卻對恩師頗為不滿,提出是否可以轉到我的名下,讓我給他指導。我問他為何要更換導師,他便列舉了原導師的幾個罪狀,其中一條是:他竟然讓我去讀什麼《安娜·卡列尼娜》。可見,在這些言必稱美國的學生們的頭腦中,老托爾斯泰顯然已經是一個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對他説,導師就不必換了。因為如果我當你的導師,第一本推薦的書恐怕還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不僅是我最喜歡的長篇小説,而且我也認為,在列夫·托爾斯泰的所有作品中,它也是寫得最好的。《戰爭與和平》也許更波瀾壯闊、更雄偉、更有氣勢,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麼純粹、那麼完美。順便説一句,列夫·托爾斯泰並不是一個出色的文體家,但他的文體的精美與和諧無與倫比,這並非來自作者對小説修辭、技巧、敍述方式的刻意追求,而僅僅源於藝術上的直覺。

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説中,列夫·托爾斯泰塑造了許多在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倫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寧、奧布浪斯基公爵……在這些人物中,惟一一個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帶有點喜劇色彩的就是奧布浪斯基公爵,其他的人物無不與死亡主題有關。如果我們簡單地歸納一下,這部作品主要寫了兩個故事:其一,是安娜與渥倫斯基從相識、熱戀到毀滅的過程,以及圍繞這一進程的所有社會關係的糾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義上的展開個人思考。

正如那句著名的開場白所顯示的一樣,作者對現實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單位而展開的,至少涉及到了四種婚姻或愛情答案:卡列寧夫婦,安娜和渥倫斯基,奧布浪斯基夫婦,列文與吉提。每一個答案都意味着罪惡和災難。安娜是惟一經歷了兩種不同婚姻(愛情)形式的人物。在作者所賦予的安娜的性格中,我以為*和活力是其基本的內涵,正是這種壓抑不住的活力使美貌純潔的吉提相形見絀;正是這種被喚醒的*使她與卡列寧的婚姻、甚至彼得堡習以為常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謝遼沙都黯然失色。

與這種*與活力相伴而來的是不顧一切的勇氣。當小説中寫到渥倫斯基在賽馬會上摔下馬來,安娜因失聲大叫而暴露了"姦情"之時,對丈夫説出下面這段話是需要一點勇氣的,"我愛他,我是他的*……隨你高興怎麼樣把我處置吧。"托爾斯泰對這種*真是太熟悉了,我們不妨想一想《戰爭與和平》中的娜塔莎,《復活》中的卡秋莎,還有蟄伏於作者心中的那頭強壯的熊--它的咆哮聲一直困擾着列夫·托爾斯泰。

馬丁·杜伽爾曾認為,托爾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鋭利,能夠穿透生活的壁壘而發現隱含其中的"真實"。但我卻傾向於認為,從根本上來説,托爾斯泰是一個圖解自我觀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還是晚期作品,主題上的聯繫十分清晰,尤其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兩部鉅著,其中的人物、情節、主題多有雷同之處,他的觀念的疆域並不寬廣,他的素材也不豐富,但這並不妨礙托爾斯泰的偉大,正如塞萬提斯的狹隘主題並不妨礙《堂吉訶德》的偉大一樣。小説的真實來自他的智慧,敏感而浩瀚的心靈,而更為重要的是他的誠實。維特根斯坦在讀完《哈澤·穆拉特》以後曾感慨地説:"他(托爾斯泰)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 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1997年4月4日出品

製片人:布魯斯·達維(Bruce Davey)。

導演:柏納德羅斯(Bernard Rose)

主演: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

西恩·賓(Sean Bean)

艾爾菲·摩里納(Alfred Molina)

莎絲琪·亞威克曼(Saskia Wickham)

劇情: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裏,高層*卡列寧之妻安娜(蘇菲瑪索飾)豔冠羣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西恩·賓飾)。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

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詹姆斯福克斯飾),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拒絕和安娜離婚並*她放棄兒子。

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藥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後來,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現在所謂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要被遺棄,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

最後安娜身着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感傷。

劇中的蘇菲·瑪索:

《安娜·卡列尼娜》作為*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傳世名作,曾五度被改編成電影。葛麗泰·嘉寶和費雯麗都曾經出演過莎翁筆下這位悲劇女主角的形象,尤其是葛麗泰·嘉寶的安娜形象更深刻留在人們記憶中,這位好萊塢銀幕“女神”創造的安娜形象成為不可逾越的世紀神話。

而這一次,蘇菲·瑪索的表演誠然出色,然後和嘉寶相比仍相形見絀。可能外形上就比較吃虧,具有東方特質的蘇菲看起來實在不像一個*人。其次,劇本本身的一些侷限,減輕了蘇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劇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慾上着墨,這樣一來,也*了蘇菲挖掘角色的深度。

當然,人都有失手的時候,更何況,眾多客觀原因之下,蘇菲的表演仍具可觀性,蘇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謂不得不失。

看點:

《安娜·卡列尼娜》五度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女主角安娜的美麗芳姿和驚世愛情。本片是最新版本,而且請來法國首席美人蘇菲·瑪索扮演安娜。

相對於傳統文學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處的周圍世界對她的有形無形的束縛,而是把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與渥倫斯基一段驚世婚外孽情。

本片導演貝納·羅斯是拍宮廷感情片高手,他的《不朽情真》(又譯做《永遠的愛人》)講述貝多芬一生情史,以優美的風格獲得一致好評。

影片全部在俄羅斯實地拍攝,場景宏大,19世紀俄羅斯上流社會奢華的生活場面以及美人靚衫,都給人以視覺上的直觀美感,讓令人心動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細節烘托着,講述一個悽美無限的動人愛情故事。

TAG標籤:讀書 卡列尼 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