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酈炎的故事

酈炎的故事

酈炎(150~177)東漢詩人。字文勝。范陽(今河北定興)人。曾為郡吏,州郡察舉孝廉,徵召為右北平從事祭酒,都不就,後患瘋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產兒的妻子被驚死。為妻家訴訟入獄,死於獄中。

酈炎,字文勝,生於漢桓帝和平元年庚寅(150年),酈食其十五世孫,酈平十世孫,在我國酈姓宗族裏面排列第八十六世。漢靈帝建寧三年庚戌(170年),遷居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是為涿州始祖。

酈炎對於父母極具孝心,又有高超的邏輯、詩文、音樂才華,思辯敏捷,善於説理,其推斷事理多為世人佩服。漢靈帝年間,州郡官府多次徵文勝入仕,皆因朝政腐敗而拒絕。十七歲而作《酈篇》,二十七歲而作《七平》,《後漢書·酈炎傳》收錄其《見志詩》二篇,抒發胸懷大志而遭時不遇感慨,傳達出他遭受壓抑的不平心境。

後來母親病重,酈炎憂心如焚,導致精神錯亂。當時夫人生育孩子,受驚而亡。妻家訴訟於官府,酈炎因而被捕入獄。熹平六年丁巳(177年),在獄中被折磨致死,時年二十八歲。

他的作品,除《見志詩》兩首外,《古文苑》載其《對事》一篇、《遺令書》四篇。朝廷尚書盧植為其作詠,讚頌其才德,惋惜其不幸的遭遇。遺下一子:止戈。

鍾嶸的《詩品》把他和班固、趙壹並列,認為“託詠靈芝,懷寄不淺”,與班、趙一樣是“苦言切句”。明代王世貞惋惜他的早逝,歎為“蘭摧玉折”(《藝苑卮言》)。

附酈平至酈炎的世系傳承:76、平(擔任侍中,爵位被廢)→ 77、逸 → 78、乘(復封武遂侯)→ 79、黃 → 80、莫(被王莽廢除)→ 81、勝 → 82、輿 → 83、侗 → 84、邕 → 85、晁 → 86、炎(涿州始祖,東漢詩人)→

漢初詩壇較為冷落,原因之一是詩體的守舊,缺乏創新。當時文人寫詩,主要因襲《詩經》以來的四言體或模仿楚辭體。進入東漢以後,文人詩歌創作出現新的局面,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完整的七言詩篇也開始產生。漢桓帝以前,東漢文人詩歌經歷了由敍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獨創的轉折,但詩歌的基調一直未見太大的變化,保持前後的連續性。班固、張衡、秦嘉的五、七言詩均無過分激烈的言詞,更沒有驚世駭俗之語,表現的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東漢文人五言詩,有的作者明確,也有相當一部分未著錄作者姓名,或雖標出作者姓名但存疑頗多,後二者就是文學史上的“古詩”和“蘇李詩”。

新穎、完整的五言詩首先在漢代民歌中產生。在民歌影響下,文人創作的五言詩開始出現。現知最早的五言詩是東漢前期應亨和班固的作品,但是平板呆滯,藝術上尚不成功。

此後文人創作五言詩逐漸增多,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辛延年的《羽林郎》、趙壹的《刺世疾邪詩》,皆為名篇。張、秦的作品標誌着五言詩的成熟。東漢末年靈帝時期的著名詩人酈炎、趙壹、蔡邕的詩歌則控訴吶喊、大聲疾呼,對現實進行着猛烈的批判,開創了詩壇的的新風氣。詩壇新風的出現懷才不遇的感慨對比鮮明的批判全身遠害的憂患意識亂世文學,東漢文人詩的最後階段,是以對現實的猛烈批判而告終。

酈炎生活於東漢後期,他們的詩風較之東漢前期發生了重大變化,變温柔敦厚、藴藉含蓄為控訴吶喊、鋒芒畢露,對現實進行着猛烈的批判。後來建安文學梗概多氣、志深筆長的特點,在此時(靈帝時期)的文人五言詩中已顯露端倪。

TAG標籤:酈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