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周敦頤的簡介,周敦頤的資料

周敦頤的資料 周敦頤的簡介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説》《太極圖説》《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周敦頤(1017.5.5~1073),字茂叔,號濂溪,漢族,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説》、《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其父周輔成(亦名懷成)於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舉以上特奏名賜進士出身,曾為賀州桂嶺縣(今廣西賀縣)知縣,後贈諫議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時任桂嶺縣令的周輔成的兒子周敦頤降生在當時的桂嶺縣縣衙。周敦頤自幼“信古好義,以名節砥礪”,青少年時期在桂嶺讀書求學,然後在桂嶺循級應科舉考試而直取進士。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頤14歲,其父病逝。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周敦頤曾在蓮花峯下開設濂溪書院,世稱濂溪先生,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説對以後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周敦頤是把世界本源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的鼻祖。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説道:“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説“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説》)。”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慾,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後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範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脱,有仙風道骨。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説》、《易通》作了註解。張栻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諡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性情樸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己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餘丈,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着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説》。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後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現 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31年),頤8歲(虛歲九歲),其父病逝三年後,他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隨母投靠衡陽舅父鄭向,至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頤同母隨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鎮江市丹徒區)。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悟道。盛夏之夜,蓮花怒放,香氣襲人,美不勝收。鄭家故宅後改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華大學附一醫院處)。

明萬曆中(1587年~1598年),周子與李寬、韓愈、李士真、朱熹、張栻、黃幹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説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於大量廣泛地閲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當時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後來終於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圖·易説》。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幹,還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宋元公案》中對於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聖學大昌。"

這裏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諡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遊山玩水,彈琴吟詩。

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顥、程頤兩兄弟。

程頤在後來回憶説,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志要學習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聖王的道。

周敦頤死後,隨着程顥、程頤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多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認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範,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極圖説》《通書》

宋朝學者周敦頤是周恩來,周樹人(魯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頤墓又稱濂溪墓,位於九江市廬山區蓮花鎮周家灣之慄樹嶺,墓區總佔地面積4.3萬平方米。十年動亂期間,濂溪墓地面建築遭到嚴重破壞,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親總會的資助下,完成了濂溪墓第一期修復工程,使珍貴歷史遺蹟得以保存。去年以來,在江西省、九江市有關部門的關心下,香港周氏宗親總會再出100餘萬元巨資復修該墓。目 前,綠化工程等仍在緊張施工中。

據悉,濂溪墓後有弧形照壁,嵌2米高的青石碑三塊,分別鐫有周敦頤的代表作《通書》、《愛蓮説》、《太極圖説》。

周敦頤的《愛蓮説》流傳千古,感染世人。那麼,《愛蓮説》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根由是什麼?蓮花對周敦頤又產生了什麼特殊的影響呢?

早在周敦頤為父守孝期間,舅父鄭向一直牽掛其胞妹與外甥孤兒寡母生計艱難。待周敦頤守制服滿後,鄭向立即派周敦頤同母異父的兄長盧敦文把妹妹和外甥敦頤、敦賁(後夭折)、外甥女季淳一同接來衡州西湖鄭宅撫養(遺址位於今南華大學附一醫院和衡陽市青少年宮一帶),並親自為甥授課督學,為外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全力加以培植。從這裏開始,周敦頤便開始了在衡陽的向學歷程。

周敦頤從小天資聰穎,深得舅父的喜歡。更重要的是,他讀書勤奮刻苦,又特別喜愛西湖勝景,對白蓮情有獨鍾。於是,鄭向在鳳凰山莊宅前西湖池畔“構亭”(即愛蓮亭)植蓮。當時的西湖,地處郡城西關望湖門至安西門之間城外,因西湖塘而得名。“衡州西關有巨浸——曰西湖”,“汪洋千頃,足稱偉觀”。湖中遍生野蓮。野蓮花白,俗稱祁陽白。每年夏六月始花,一般盛於月中。若三五之夜,恰雨後雲霽,白蓮受天地雨露滋潤,競相怒放,是時,月華如晝,花月交輝,滿湖縞素,如皚皚白雪覆地。白蓮綠葉間點綴着一朵朵紅蓮花,有如三春夭桃,白裏透紅,紅裏露白,紅白相映,滿湖錦繡。熱風徐來,株株荷花點頭起舞,縷縷清香隨風飄灑,滿城香透,沁人心脾,令人銷魂,故有“西湖夜放白蓮花”的典故傳世,為衡州城昔日八景之一。

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少年時期的周敦頤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和創作空間。他常常漫步於西湖塘畔,在欣賞美景的同時研究學問,思考人生。不僅如此,蓮花香、淨、柔、軟、不可染的德性,也影響了周敦頤,陶冶了周敦頤的思想情操,為傳頌後世的《愛蓮説》之誕生奠定了基礎。

周敦頤在衡陽主要生活地是他舅父鄭向故宅(今南華大學附一醫院處)和鄭宅前西湖鳳凰山下愛蓮亭,鄭公為甥授課的講易台(今衡陽市二中處)。

自周敦頤亡後,由於他所創理學是宋、元、明、清四朝國學,深受恩寵,從小西門至大西門向西北至今南華附一醫院和蓮湖廣場這一大片地方,後人把鄭向故宅改建成濂溪周氏宗祠,建有西湖書院,縣學、崇聖祠、啟聖祠、大成殿、愛蓮亭等系列古建築羣(詳見遺圖)。斯若在,其面積是孔府和孔廟總和。

宋末衡陽對周子紀念性建築還有一院四祠,即西湖書院,西湖北岸濂溪祠,鳳凰山濂溪祠、瀟湘門內濂溪祠、石鼓濂溪祠,以上並非家祠,是屬國家官設祭祀周子和教學合一的紀念地(年撥祭祀銀四十兩)。

歷經浩劫,特別是一九四四年的衡陽抗日保衞戰,以上 周敦頤有關遺蹟和紀念性建築共十處、九處毀於兵火之中,只有高新區柘裏村愛蓮堂因遠離市區,日本騎兵駐此而得幸免,但門柱被馬啃,門窗毀壞、廂房盡毀,經後裔艱難維護幸餘殘房三間至今,這是歷經浩劫唯一倖存的周敦頤在衡陽遺蹟。

令人痛心的是,周洪這位被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譽為“此盛德之士,鄙聞達、淡聲譽,尤人所不及”。右丞相文天祥撰《侍郎公墓誌銘》稱周敦頤是“百代絕學之倡”,周洪是“千古忠義之首”的一代愛國忠臣墓歷經七百二十五年後,於二00三年十一月為建市一中夜深人靜中被爆掘,為趕在天亮之前清理完現場,現代施工機械的利速使一代先賢遺骨無存,遺蹟不再,御賜文物片紙不留,連同兩方碑刻失歿,至今是非無明斷。

歷史上濂溪文化在衡陽曾有過輝煌,説明衡陽人敬重他、重視他。他的人品、學識、官聲曾哺育了無數有識之士,自然也哺育了衡陽之後賢。

戰後由於人們人文認識延續缺失,使濂溪文化遺蹟景觀無規劃,把故址另闢它用,從而發生爆掘一代先賢墓建學校有違人文道德和教育本旨的事,今雖異地塑有三週子像,但總難還原故舊情。

TAG標籤:周敦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