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初中生中國歷史故事

初中生中國歷史故事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2000年以上,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初中生中國歷史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查閲。

初中生中國歷史故事1

吳三桂殺害永曆帝后,清順治帝給他很重的獎賞,封他做平西王,讓他鎮守雲南、貴州,給他許多特權,管轄兩省的文武官員,可以隨意任免官員;處理軍民一切事務,還可以開礦山,煮井鹽,鑄造錢幣,清廷每年還要撥給他餉銀九百多萬兩,佔了國庫的很大一部分。吳三桂自恃功高,在雲南稱王稱霸。

公元1662年,順治帝去世,才八歲的康熙帝即位。順治帝臨死前有遺詔,命鰲拜等四個滿洲大臣做康熙的輔政大臣,幫助處理國家大事。鰲拜立過戰功,手握兵權,根本不將小皇帝放在眼裏,更不願意與其他三個輔政大臣商量,什麼事情都獨斷專行。甚至到康熙帝年滿十四歲親自執政以後,他還把持朝政,敢在朝堂上誣陷輔政大臣蘇克薩哈,逼迫康熙帝違心地將蘇克薩哈處死。

鰲拜成了康熙帝頭一個心腹大患,成為康熙帝要清除的一個目標。但宮中衞士多是鰲拜挑選的親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藉口要練習摔跤,從貴族子弟中,挑選十多個棒小夥進宮,陪他摔跤。暗地裏卻給這些小夥伴作了佈置。一天,鰲拜大搖大擺地走進內宮時,宮門突然關上,他自己的衞士被隔離在宮門外,十多個身強力壯的少年,突然跳出來,將他團團圍住,拽手的拽手,扳腳的扳腳,將他摔倒在地,捆綁起來。接着,康熙帝下詔宣佈鰲拜的罪行,將他投入監獄。

清除鰲拜後,就該解決吳三桂的問題了。當時,驕橫跋扈的藩王,不止吳三桂一個。廣東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仲明、耿精忠。他們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員。因為跟隨清軍入關打農民軍,打明朝軍隊,打反清義軍賣力,立了“大功”,受到清朝的獎賞,都有許多特權,因而非常驕橫起來,不再肯服從清朝的指揮,妨礙清廷政令的統一,成為潛伏着的新國家的特大禍害。這三個藩王,被稱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嚴重性,他將“三藩”與治理黃河、辦理漕運作為三件最重要的國家大事,寫成字條,懸掛在宮殿的柱子上,天天唸叨。他一直在苦苦思索,找個什麼辦法,削弱並消滅“三藩”。

“三藩”也深知清廷對他們的不信任,遲早會對付他們,但一時還吃不準會採取什麼措施,嚴厲到什麼程度。他們心懷鬼胎,要試探一下朝廷的態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告老還鄉,但要求將王爵傳給兒子,繼續帶兵鎮守廣東。康熙帝也想借此機會試探“三藩”對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順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還鄉,但要撤銷靖南王府,王爵不能繼承。理由是廣東安定,不必再設藩王鎮守。

這個答覆,深深震撼三家藩王。吳三桂一面加緊準備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請求康熙帝同時將“三藩”都撤掉。接到奏章,康熙帝冷笑説:“他們竟想威脅我!”就交給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大臣們意見不統一,有主張撤的,有主張不撤的。最後康熙帝決定,這些藩王掌握兵權太久,拖得越久,越不容易解決,索性一次解決,三藩都撤,將全部人員、兵馬遷到關外去。

吳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會作出些挽留的姿態,他們就順水推舟留下來。誰知康熙帝會這樣決斷,他又驚又恨,決定起兵造反。公元1673年農曆十一月,吳三桂殺掉雲南巡撫朱國治,發佈討伐清廷的檄文,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並寫信與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還有台灣的鄭經,要他們共同起兵造反。

吳三桂宣佈恢復明朝的髮飾、服裝,革除滿洲的習俗,要替明朝報仇雪恨。但是,他引清兵入關、絞死永曆帝的斑斑劣跡如在眼前,人們怎能相信他“興明討虜”的宣傳?他的造反,完全是個人野心所致。

不過,對清王朝高壓政策長久感到憤怒的人們,還是找到了一次抒發胸中悶氣的機會,所以,頭幾年內,許多地方都起兵響應,大半個中國都沸騰起來,清廷的統治岌岌可危。吳三桂的兵馬打到了湖南、江西。

康熙帝臨危不懼,停止執行耿精忠、尚可喜兩藩的撤藩命令,將他們從造反行列中暫時分化出來,孤立吳三桂;同時迅速調兵遣將,阻擋吳三桂的進攻。

由於吳三桂在軍事上犯了錯誤,他的軍事攻勢持續了幾年就停止了。雙方在西北、西南、中南、華南相持了八年。公元1678年,吳三桂七十八歲,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陽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周。可是到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後,形勢大變,清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到公元1681年,清軍攻下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自殺,“三藩”的叛亂終於徹底平定。

初中生中國歷史故事2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後,過了兩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那時候,周成王才十三歲,再説,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固。於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歷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魯國去做國君。

伯禽臨走的時候,問他父親有什麼囑咐。周公説:“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你説我的地位怎麼樣?”

伯禽説:“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説:“對呀!我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我每次洗頭髮的時候,一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髮,把頭髮握在手裏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聽説有人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嚥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這兒來呢。你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國君,可不能驕傲啊!”

伯禽連連點頭,表示一定記住父親的教導。

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面造謠,説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啦!

紂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視,覺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發生內亂,重新恢復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謠言,鬧得鎬京也沸沸揚揚,連召公奭聽了也懷疑起來。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

周公心裏很難過,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瀝膽地談了一次話,告訴召公奭,他決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奭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內部之後,毅然調動大軍,親自率領大軍東征。

這時候,東方有幾個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動。周公下命令給太公望,授權給他,各國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討。這樣,由太公望控制了東方,他自己全力對付武庚。

費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終於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把帶頭叛亂的武庚殺了。管叔一看武庚失敗,自己覺得沒有面目見他的哥哥和侄兒,上吊自殺了。周公平定了叛亂,把霍叔革了職,對蔡叔辦了一個充軍的罪。

在周公東征的過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貴族成了俘虜。因為他們反抗周朝,所以叫他們是“頑民”。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時,又覺得鎬京在西邊,要控制東部的廣大中原地區很不方便,就在東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把殷朝的“頑民”都遷到那裏,派兵監視他們。

打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輔助成王執政了七年,總算把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他還制訂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把政權交給成王管理。

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康王兩代,前後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一的時期,歷叫做“成康之治”。

初中生中國歷史故事3

公元前318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乘機攻打燕國,殺死了燕王噲。不久,燕昭王即位。為了收復失地,他親自登門向燕國賢者郭槐請教,尋求賢能人才的計策。

郭槐説:成帝業的國君,把賢人作為老師看待;成王業的國君,把賢人作為朋友看待;成霸業的人,把賢人作為大臣看待;而國家也保不住的國君,則把賢人作為奴隸看待。大王如果虛心聽取賢人的教導,恭恭敬敬地拜他為師,那麼,天下的賢人就會歸附到燕國來。

燕昭王説:我倒真想向所有的賢人學習,只是不知道先去召見誰最合適?

郭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國王想用千金去買一匹千里馬,但三年過去了也沒有買到。

有個大臣對國王説:讓我來為大王效勞吧!

過了三個月,那個大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可已經死了,就花了五百兩黃金,把馬骨買了回來。

國王大怒道:誰讓你用重金去買馬骨的!

大臣説:一匹千里馬的骨頭尚且花了五百黃金,更何況活的千里馬呢?

天下的人必然認為大王是誠心買千里馬的人,肯定會把千里馬送上門來的。

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得到三匹千里馬。

郭槐講完故事,又説:現在大王如果真想尋求賢人做老師,那就請從我開始吧。連我郭槐都能受到重用,何況比我更有能的人呢?他們一定會從千里之外趕來的。

燕昭王覺得很有道理,就為郭槐修建了宮室,並把他作為老師看待。這件事傳開以後,很多賢能的人從各國前來投奔從善如流的燕昭王。燕國依靠了這些人才,最後終於打敗了齊國。

初中生中國歷史故事4

宋代大詩人黃庭堅,號山谷。他出自蘇東坡門下,詩與東坡齊名,當時人稱他們為“蘇黃”。黃山谷的詩書畫號稱“三絕”,他不只有文名,也非常的孝順,也因為這個原因,而遇到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大事。

山谷中進士後,二十六歲就被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知州。有一天午睡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衙府,來到了一户人家前。門口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張擺着一碗芹菜面的供桌前。婆婆手上拿着香,一邊呼喊着:“某某人!回來吃麪了。”山谷不自覺的端起面來就吃,吃完後就走回衙府中去了。

醒來後,夢中之事,歷歷在目,口中還留有芹菜的香味呢,讓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午睡夢中他又來到了昨天的地方,而口中還留着芹菜的香味,山谷不禁驚醒,飛快的爬起來穿好衣服,循着昨天日夢中所記憶的路走去,最後來到一户人家,主人正是昨天夢中見的婆婆。山谷便問她昨日吃麪之事。

婆婆説:“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為她生前最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這天,我都會供一碗芹菜面,喊她回來吃。”山谷問她女兒去世多久了,婆婆説:“已經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己今年也正是二十六歲,而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詫異之餘,就跟婆婆聊起她女兒在世時的種.種情形。

婆婆説,她女兒在世時非常喜歡讀書,而且吃素信佛,也很孝順,在她二十六歲前還説一定會回來看她的。婆婆並指着屋中一個大木櫃説,她女兒生平所看的書,全都鎖在裏面,只是不知道鑰匙放到哪裏去了。奇怪的是,山谷那時突然記起了,以前放鑰匙的地方,並且找出鑰匙打開木櫃,在裏面發現了許多文稿。他仔細一看,大吃一驚,原來他今生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竟一字不差全在這些文稿中。

至此,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白了,這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親啊!於是將婆婆接回衙府中,奉養餘年,後來他走上了參禪悟道的路。

清代的文學家袁枚,在聽到這個故事後,不禁歎息道:“書到今生讀已遲”。前世今生,牽牽絆絆,看似玄奇,未必子虛。在人生中,一些偶然的相遇,一些隱約的記憶,一些反覆的夢境,也許其中就包含着許多不為人知的因緣呢!

初中生中國歷史故事5

東漢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劉關張桃園結義之後,劉備廣招賢能異士,於是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隆中諸葛的故事,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卧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説:“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説:“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着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説:“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説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着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説。”劉備卻説:“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説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説:“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着輕蔑的口吻説:“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説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説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説:“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説:“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着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TAG標籤:歷史 初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