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活着》讀後感心得高三優秀作文1000字

《活着》讀後感心得高三優秀作文如何寫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活着》讀後感心得高三優秀作文寫作方法:1、首先可以寫《活着》的創作背景以及內容簡介;2、接着可以寫《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貴悲慘的一生;3、其次可以寫書中令我觸動的情節;4、最後結尾部分可以寫我對於活着這個書名的理解以及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感悟。

《活着》讀後感心得作文一

有我生命 活我精彩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裏,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餘華的殘忍,他為什麼要讓富貴活着?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着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為什麼而活着?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後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為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後怕,是因為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孃的最後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餘華《活着》的自序:“作為一個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裏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餘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説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願意死。生命對任何一個人來説都是一筆財富,比金錢還重要的財富。一個人富貴,他想維持富貴,一個人貧窮,他在抱怨貧窮,但沒有一個人會把這些和活着聯繫在一起,因為活着跟它們不在一個地位上,活着最重要。

人不喜歡寂寞,不想一個人孤零零地活着,他想有個伴兒,有一個熟悉的生命在自己面前,也照耀了自己的生命。富貴的那個富貴——他的那頭牛,也就是這麼到了他的身邊,他救下了它,它感到幸福,他也感到幸福。兩個富貴在一起,創造了自己的新生活。兩個活着的生命在一起,照耀了生命的光輝。

他們熱愛生命,所以他們喜歡活着;他們珍惜生命,所以他們一直活着。兩個“老人”在田間“玩耍”,兩個“老人”在犁上唱歌,兩個“老人”,在樹蔭下想象,講述着他們的故事,暢想着他們的未來。也許他們過去坎坷,也許他們現在平庸,但他們現在幸福,以後也會幸福。因為他們活着,他們是兩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因為活着,他們幸福。

一個人再好不過活着了,活着就能找到幸福,死了就一定不會有幸福。兩個富貴再貧窮,他們也幸福着,富貴的龍二再幸福,到了那個世界也一無所有。幸福不等於金錢,幸福等於生命。生活於他而言既不是荒漠,既不是沃土,他活着的本生就足以使他心裏感到充實。

活着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故事;活着是一道風景,也是一筆財富。擁有這筆財富的人,要珍惜這筆財富,它是我們在擁有美好生活道路上的曙光,它照耀了一切,有了它才有了希望。

一個人,一個故事,講述着《活着》。一個故事,就是一個真理,告誡着人們。迷途的人啊,快醒一醒吧,不要再想那個世界啦,好好活着,我們尋找幸福。

《活着》讀後感心得作文二

活着的意義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題記

“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召喚着黑夜的來臨。”合上書,腦海中仍是書中結尾的畫面,老人和牛漸漸遠去,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如晚風般飄揚,向每個人,講述着那苦難又真實的故事,傳誦着生命的重量與活着的意義。

故事的主人公富貴在年輕時揮霍光了家產,當他決定和家人重頭開始努力時,又被國民黨抓去打仗。他在軍營目睹着生命的脆弱與易逝,經歷着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動盪的歷史,又親手無奈的埋葬一個個離他而去的親人,直到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隻同樣蒼老的牛繼續在歲月未知的洪流中前行,去揭示活着的意義。

剛拿到這本書時,便不由得為“活着”這個詞語的沉重與力量所唏噓,甚至以為這是一本被深奧難懂的語言所充斥的哲理書。但真正讀進去,才發現恰恰相反。作者的筆觸樸素粗糲,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平緩語調,沒有議論,沒有抒情,僅僅是貌似冷漠的人物描寫,就簡單的織就了一個簡單的故事。這個故事裏,有動盪的歷史,有無奈的生離,心酸的死別,更有單純的快樂,與平淡的幸福。在這樣一個坎坷而真實的命運面前,其實根本無需煽情,字裏行間便自有感動的力量。也許是將小鳳霞送人時留下的兩行淚水,也許是有慶為了剩鞋在雪地上光着的雙腳,也許是矮矮的墳墓旁被月光照亮的蓬蒿,無不刺痛內心深處最柔弱的地方,讓人也隨着富貴的起起落落而或喜或悲。又或許,正是這樣沒有抒情的單純描寫,才使讀者自己去窺探那些生活與我們如此不同的小人物的心靈,去主動問問自己:“何為活着?”

活着,可以是以雲捲雲舒的慢節奏做着自己喜歡的事,也可以是以充實忙碌的步伐向自己的目標邁進,但它絕不碌碌無為,芸芸眾生;活着,也許是一夜醒來便可以看見陽光飛濺的滿足,也許是勞累一天嘴邊可口的飯菜,它可以不驚天動地,但它足夠美好幸福;活着,也許是昂揚前行去實現遠方的夢,也許歷盡風雨起落但未來依舊迷茫,它可以無奈,不滿,悲傷,但它絕對有一個在等你滿身風塵前來認取的夢想。活着,可以不偉大,但一定要有意義。渾渾噩噩不是活着,行屍走肉更不是活着,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喜歡的生活,餘華也説過:“生活是屬於每個人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生活正需要我們為自己而活,去享受內心的悲喜,感受那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歡樂與痛苦,活出自己的的意義。

《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閲讀,每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我們活着在幸福快樂的同時,也要學會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坎坷,也許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困難與逆境,才讓我們的生命在磨礪中變得更有意義。在《活着》這本書中,有着時間的漫長與短暫,生命的動盪與寧靜。在短暫的一生中,我們也曾在黑暗的角落用淚水浸濕一個人的夜晚,我們也曾被一抔黃土與那佈滿皺紋但卻温暖的手掌隔絕,我們也曾在困難的荊棘叢中畏懼退縮,但是,我們是否也能堅持下去,像富貴一樣,有着無法被剝奪的活着的意志與戰勝困難的勇氣?

合上書,手心早已沉甸甸的,那是活着的意志,是生命的重量。其實,“活着”並不是只有哲學家才能去解釋的詞彙,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而我們的故事,不都是對“活着”的詮釋?看,時間正翻着書頁,請我們着筆。讓我們將故事續寫出屬於自己的意義吧!

《活着》讀後感心得作文三

人在逆境中對生命的追求

《活着》這本書其實很簡單,它就告訴我們兩個字——活着!

書中的主人公福貴有着一個坎坷的命運,從年少時的少爺,再到後來的落魄,看着親人一個又一個地離開自己,直至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面對着這些悲傷,主人公堅持活了下來。

在一開始的部分中,主人公變成了一個農民,地位的變化懸殊並沒有使他放棄生命,他逐漸適應了貧窮而又辛苦的生活,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其實在現在的社會中,經常有人會因為企業破產倒閉而終此一生,但是失敗衰退又能怎樣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句話説得好,古人對於生命的珍惜熱愛從中而出。生命,其實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即使世界上有着無數的生命,即使地球上有幾十億人類,即使你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那些人中的一員,也不要看輕自己的生命。對於生命的熱愛,應是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吶喊,是靈魂的呼喚!

作者為了寫出“活着”的思想,為了寫出對於生命的熱愛,不僅設置了重重的苦難,還添加了許多與福貴相對比的人物來突出生命的重要。在戰場上,主人公小心翼翼,唯恐被打死打傷,而很多士兵都戰傷,但那些把他們運到後方陣地的人,只是把他們扔到地上,不給於救治。這就是對於他人生命不敬,是對生命的褻瀆與輕視,是一種最可恨的行為,由此,我們在意識到生命重要性的同時,也不能僅僅自私地保護自己的生命,還要尊敬別人的生命,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儘可能挽救別人的生命。因為生命是等價的,挽救了別人一條命,就等於自己救了自己一命。但在書中,當家珍對想輕生的春生説出:“你還欠我們一條命,你就拿自己的命來還吧。”時,她在勸誡春生要活着,但是他還是上吊死了。確實,所帶來的苦難是人難以承受的,畢竟在那個、沒有公平正義的年代裏,人的生命在那些瘋狂的“革命者”眼裏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有很多的著名作家和科學家都自殺在那個悲傷的年代,如老舍先生。但是也如食指在《相信未來》中訴説的那樣: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在逆境中,我們更要珍愛生命,相信終有一天真理終會站到自己這一邊。真理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而如果連命都沒有的,哪能看到太陽升起的時刻!

另外,作者書中所用的語言也很有地方特色,帶有山東地方特色的粗獷,文中的語言更加貼合實際,讀起來更加真切逼真,讓人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地方特色,感受真真切切的農村氣息,這對於描述一個農村的背景擁有着巨大的作用。

當我們看完,合上書時,心中就不由自主地升起了一種悲傷感,對於福貴坎坷命運的悲憫之情是由內心發出的,而在旁人看來的無比悲痛,在主人公眼中和言行之中只能隱約透出一絲懷舊的憂傷。

他就那樣孤獨,憂傷地活着,活着。

《活着》讀後感心得高三優秀作文1000字

《活着》讀後感心得作文四

我得為餘華的《活着》寫一篇讀後感。有哪本書比《活着》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着》,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着》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餘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小學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台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台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讀後感心得作文五

以前酷愛室外活動,打乒乓球,羽毛球,唱歌呀,可是因懷孕的緣故,現在只能選擇做一些比較安靜的事情來打發時間了。於是看小説便成了我的茶餘飯後的主要消遣。

餘華的《活着》這本書其實是老公很早就推薦我看的,他對我説這本書靠情節制勝,能給人心靈巨大的震撼。起初我一直不大相信,直到上週自己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歎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那時我剛看完楊絳的‘洗澡’和‘十面埋伏’(作者的名字忘了)。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為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我都會覺得心情很壓抑,壞事情為什麼總是一件接着一件地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説的最後,悲劇和不幸則是越來越多,小説不長,但是我卻不願一口氣把它看完,因為我做不到像主人公那樣承受那麼多接踵而至的不幸,也不願意!!

我當時就在想作者為什麼一定要把人家弄那麼悲慘,那麼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真的讓我的心靈感到了強大震顫感。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説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説《活着》的評價,艾米麗對《活着》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敍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説中關於生、死、命運的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餘華在書中説“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温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這個就是書的本意嗎?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説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活着的價值又是什麼?恐怕人們一直在不斷追尋,探究活着的本質,説實在的,我現在也沒有真正的想清楚這個問題。不過我知道我現在正在孕育着一個生命,在這個過程中,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母親孕育生命的不易,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頑強……

《活着》讀後感心得作文六

人為什麼而活着?是為了快樂嗎?可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嗎?但怎樣的人生才算是有價值的?一遍遍地追問自己,一遍遍地獲得答案,可轉眼間又一遍遍地否定,然後,又開始了追問、尋找答案、否定的循環。我就如同無頭的蒼蠅般,在思維的怪圈裏找不出合理的出口。最近讀餘華的小説《活着》,驀然間如沐浴了神奇的佛光般,混沌的心頓時開竅了。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然後,教給我們:如何讓這根髮絲不斷裂。

其實,人活着,不是為了追求快樂,也不是為了實現價值。活着,就是因為活着,僅此而已。就如小説《活着》中的福貴,曾經富貴一時,又將家底敗盡,經歷過戰爭的慌亂,也眼睜睜地看着親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如此跌宕與慘痛的人生,福貴既沒有表現出過分誇張的悲痛,也沒有過分的樂觀。活着,就是為了活着的本身。福貴敍述自己故事,如同在講述別人的故事。餘華用平實的語言敍述着福貴的敍述。偶爾也來幾分幽默,冷冷的,讓人想笑卻也只是嘴角微微揚起而已。小説的結尾,老人福貴牽着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走在鄉村泥濘的小路上,生活依然繼續。

剛步入大學校門的我們,也許會面臨很多誘惑,很多迷茫,很多選擇。我們活着,可以庸庸碌碌,我們活着,也可以追求更高的生命價值,因為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只要我們活着。

不要再問活着是為什麼,活着,就是因為活着。拋開曾經的煩惱,不再糾纏自己的心靈,好好地活着。

《活着》讀後感心得作文七

餘華作品《活着》1998年出版,書中作者去民間蒐集故事,無聊的下午碰到了老人福貴和他的牛,通過福貴的回憶來敍述的,這本書是以國民黨統治後期、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大鍊鋼鐵時期、自然災害時期為社會背景,講述着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的生活和命運。主人公福貴的一生異常悽慘,從一個紈絝無知的地主少爺轉變到一個歷盡滄桑與牛為伴的孤獨老人。作者餘華的寫作方式雖然平淡敍述,沒有過多煽情,不像《平凡的世界》感情細膩,但是內容緊湊,情節通暢,發人深省。就像之前評述的一樣,餘華習慣在冰冷中敍述殘酷,他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

福貴生於一個地主家,年少時的福貴和他爹是遠近聞名的闊老爺、闊少爺,家中爹孃猶在,又有賢妻幼女。但福貴卻身在福中不知福,沉迷嫖娼,嗜賭如命,顯然一個無可救藥的敗家子,終於在一次賭博中,被龍二算計,一夜之間輸掉全部家產,變成一個一貧如洗的農民。福貴的人生悲劇也就從此開始了。不久,福貴爹從糞缸上摔下來死了,對於福貴爹,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就是“徐家祖宗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羊養大後變成了牛。”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一個是福貴,一個是福貴爹,都把順序反過來了。人之初性本善,福貴雖有惡習,但其實本性並不壞,家當敗光後,才懂得日子的艱難。福貴在去城裏給娘買藥的時候,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在戰場上,遇到了春生和老全,九死一生,活了下來,後來被共產黨俘獲,被放回了家。回到家後,娘已經去世,家珍帶着女兒鳳霞和兒子有慶,鳳霞在一次高燒後變成了聾子啞巴,無形中覺得很是可惜,鳳霞那麼懂事可愛。家裏的生活仍是艱難,但能活着回到家總歸是看到了希望。小説讀到這時,平平淡淡,感情沒有太大波動,可前面的生活細節已經潛移默化的留在記憶中了,當福貴為了讓有慶上學要把鳳霞送人的時候,開始跟着福貴一起害怕揪心,不可以,再苦再難也不能既能幹又懂事的鳳霞送人,鳳霞已經夠可憐了,外人再好也比不上家裏人,何況有慶一天到晚唸叨姐姐。想起父母常提起的那個吃人啃樹皮的年代,把小孩送人是多麼普通的一件事,生活在現在這個電子科技迅速發展的小康社會,感覺自己尤其幸福。最終福貴還是不忍心,把鳳霞揹回去決心不再送人,本以為希望在後面,好生活在後面,可命運總喜歡捉弄人,在你喘息一段時間後,給你當頭一擊。有慶死的太過突然,縣長夫人難產大出血卻把獻血的有慶活活抽死了,這樣的結局,讓人感情爆發,憤憤不平,好人為什麼沒有好報,生存的力量那麼微弱,有誰起來反抗,又要反抗誰,貧窮折磨的你了無希望,除了揹着沉重的包袱,馱着背低着頭向前走,你做不了什麼,也想不了什麼,知識的匱乏,思想的封閉,渺茫的希望。無可奈何之下,不禁感慨生命何其脆弱,何其卑賤,輕的像螞蟻一樣。當拎着鞋子在雪地上跑,把羊當親人一樣疼惜的有慶,還栩栩如生的在大腦裏存在時,睜眼卻看到他瘦弱冰冷的身體躺在了一個連棺材都沒有的土坑裏,那種反差幾乎沒有給大腦足夠的反應時間,便已催人淚下了。在那個年代,躺在塵土裏,比站在空氣中要幸福的多,痛苦的人總是活着的。下一個是鳳霞,同一家醫院,同一張牀,福貴的一雙兒女,一個是為產婦輸血而死,一個是難產失血過多而死。得了軟骨病,躺在病榻上的家珍,一直拖着病怏怏的身體熬了許多年,終究還是走了。

活着,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既看不到黑暗,也看不到希望,像漂泊在汪洋中的一條船,生存下去是那麼難,作者把生命的意義詮釋的是那麼露骨徹底,生活就是那麼簡單,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一顆不安分的心,看到這樣的生活,頓覺得活着是多麼幸福,生活無憂的現在,卻也需擔心飛來橫禍,命喪黃泉,活着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該走下去,至少我們還有希望,還有夢想,還有未來。

家珍走後,留下福貴、二喜和苦根,魂不守舍的二喜被水泥板夾死了,生病的苦根吃豆子撐死了,最後留下福貴孤零零一人。福貴與老牛福貴相依為伴,搖搖晃晃走向餘生。

不管你追求什麼,財富也好,名譽也罷,地位也無妨,但是作為一個活着的人,始終需要清除地明白一件事,不管你的一生多麼悽慘多麼輝煌,結局都是一樣:死亡!在這個世上走一遭,你可以樹立理想目標,爭分奪秒,不枉此生,但凡事切忌斤斤計較,勿要鑽牛角尖,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活着,有什麼可看不開想不透的呢。短暫的一生,説長不長,説短不短,看你怎麼為自己的活着下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