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繩墨造句

造句指懂得並使用字詞,按照一定的句法規則造出字詞通順、意思完整、符合邏輯的句子。依據現代語文學科特徵,可延伸為寫段、作文的基礎,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來源清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纖巧勝。”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雕龍》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樂華 用鉛筆記錄下來。”

下面為您提供關於【繩墨造句】內容,供您參考。

1、其成之也,始之以規矩繩墨,繼之以斧斤錐鑿,終之以磋磨文飾。

2、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

3、因此他的山水、人物畫形態恣肆,不拘繩墨

4、常法泥與不泥之間,山川意趣,繩墨事與不事之間,以形寫意,於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意俱在,創新始出。

5、何者?方今聚斂之臣,材智方略,未見有桑弘羊比;而朝廷破壞規矩,解縱繩墨,使得馳騁自有,唯利是嗜,其害必有不可勝言者矣。

6、汝等不加細思致想,掀起學難,招致釁端,辱沒學館,做下此等菲薄尊長、擾攘學宮之事,全無些許繩墨規矩,豈不怕儒、法、兵三家嗤笑我墨家之家聲門風耶?

7、宮女們脱胎換骨了,“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8、“個人的演戲,從來不拿一定的方法來演,並不是存心去承受什麼流派,什麼衣缽,遵循它的規矩繩墨

9、“吏民規矩繩墨”,法律是富國強兵、維護秩序的統治工具。

10、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11、他,蕩檢逾閑,不拘繩墨卻俠骨柔腸,俠義無雙。

12、可是,如果站在陶土及木頭的立場上看,它們又哪裏會喜歡什麼圓規,直角尺,鈎以及繩墨呢?

13、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14、碑帖鑑賞大家秦公在《秦説碑帖》中指出,從宋朝開始的碑學和帖學風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農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繩墨

15、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

16、修身絜行,言必由繩墨

17、輪奐未成繩墨在,規模已壯閲閎高。

18、基於此,我們希望王振學和唐勇的遭遇能夠越來越少,更希望法律真正成為政府部門與普通公民之間的“規矩繩墨”。

19、可是,如果站在陶土及木頭的立場上看,它們又哪裏會喜歡什麼圓規,直角尺,鈎以及繩墨呢?

20、所謂“法為治具”,主要是指以法律作為君主手中治國御民的工具,成為吏民的“規矩繩墨”。

21、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22、心如天地者明,行如繩墨者章。

23、臨凝結而能斷,操繩墨而無私。

24、大器者,厚載萬物,有所用也;兼納百川,有所容也;為繩墨校,有所正也。

25、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繩墨者彰。

繩墨造句

句子是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它由詞或詞組構成,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如告訴別人一件事,提出一個問題,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種感慨。它的句尾應該用上句號、問號或感歎號。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在分析並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加以説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這樣造:“我站在廣場上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因為“瞻仰”是懷着敬意抬頭向上看。

二、用形容詞造句,可以對人物的動作、神態或事物的形狀進行具體的描寫。如用“鴉雀無聲”造句:“教室裏鴉雀無聲,再也沒有人説笑嬉鬧,再也沒有人隨意走動,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了。”這就把“鴉雀無聲”寫具體了。

三、有的形容詞造句可以用一對反義詞或用褒義詞貶義詞的組合來進行,強烈的對比能起到較好的表達作用。如用“光榮”造句:“講衞生是光榮的,不講衞生是可恥的。”用“光榮”與“可恥”作對比,強調了講衞生是一種美德。

四、用比擬詞造句,可以藉助聯想、想象使句子生動。如用“彷彿”造句:“今天冷極了,風颳在臉上彷彿刀割一樣。”

五、用關聯詞造句,必須注意詞語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儘管……可是……”造句:“儘管今天天氣很糟,但是大家都沒有遲到。” 這就需要在平時學習中,把關聯詞的幾種類型分清並記住。

六、先把要造句的詞擴展成詞組,然後再把句子補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組成“增添設備”、“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後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隨着信息新媒體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繼報紙、收音機、電視之後的主流媒體,並有將其整合的趨勢。網民數量的激增使得網絡話題的熱議和網絡語言迅速成為流行語。出現了很多新現象:網絡造句——當某一新聞事件在網絡迅速流傳之後,新聞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詞語,在網友們的推廣下,成為造句的主體,並迅速在網絡流行展開。比如李剛事件中,我爸叫李剛成為流行語,以它進行的造句活動在網絡鋪開。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剛;給我一個李剛,我能撐起整個地球等。而在360與騰訊的3Q網絡大戰之後,一句“我很艱難的做出決定”也迅速流行。這類造句的特徵主要是將已有的詩句、文章等進行改變而成。

TAG標籤:繩墨 造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