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楊億的資料簡介

楊億的資料簡介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祕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諡文,人稱楊文公。

楊億(974年-1020年12月17日),字大年,建寧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縣)人。

7歲能文,十歲能賦詩,十一歲時在京城即興賦詩《喜朝京闕》:“七閩波渺邈,雙闕氣 。曉登雲外嶺,夜渡月中潮。願秉清忠節,終身立聖朝。年少時便有“願秉清忠節,終身立聖朝”之志,太宗甚為賞異。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賜進士及第;歷任著作佐郎、知制誥。真宗時為翰林學士、户部郎中,知制誥,文格雄健,才思敏捷。真宗後期,為羣小包圍,王欽若、丁謂、陳彭年等人,希上邀寵,楊億側於其間,遭到排擠,處境艱危。

他反對真宗搞勞民傷財的祀神求仙,其仕宦生涯也並不都在館閣之中,他曾多次出任地方官,接觸過較為廣闊的生活。

史館修書

楊億博覽強記,尤長於典章制度。曾參預修《太宗實錄》,主修《冊府元龜》,鹹平元年(998)書成。景德二年(1005)與王欽若主修《冊府元龜》。

詩作

在史館修書時,曾與錢惟演、劉筠等人唱和。他將唱和詩編為《西昆酬唱集》。楊億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説他們寫詩的目的是“在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於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磋”,在這種觀點指導下寫的詩,其題材範圍必然是比較狹隘的。全集70個詩題,主要有三類題材:一是借古喻今的懷古脈史詩,如《始皇》、《宜曲》、《漢武》、《南朝》、《明皇》等皆屬此類;二是描摹物態的詠物詩,如《鶴》、《梨》、《柳絮》《螢》、《淚》等;三是描寫流連光景生活內容的閒適詩,如《直夜》、《夜宴》、《別墅》等。集內詩歌重雕琢用典,鋪陳詞藻,講究聲律,被稱為“西昆體”,在宋初詩壇上影響頗大。在西昆詩人中,楊億是比較突出的一個,朱熹評之為“巧中猶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來不覺”(《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他的詩歌創作與探索為後來歐陽修領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提供了經驗與教訓,是宋詩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西昆體

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體是北宋初期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其以李商隱為楷模的詩歌風尚主宰了宋初整個詩壇。相對而言,以學習白居易為宗旨的白體(代表人物王禹),以學習賈島、姚合為主的晚唐體(代表人物林逋),則是兩個鬆散的詩人羣體,其影響都不及西昆體。西昆體詩雖孕育於宋初館閣唱和之風,但不能説是貴族文學,其代表人物楊億風骨清亮,具有獨立於皇權的人格意識,在他身上顯示了宋代士人典型的氣質人品;西昆體與白體,不僅對立,而且相互滲透、並行發展,故它實際上是白體、義山體、唐彥謙體混合的產物,一方面重視知識積累和文化素養,符合宋代文化的內轉趨勢,另一方面使白詩和晚唐詩的諷諭精神在館閣唱和這一特定創作機遇中得到了傳承;楊億詠史詩的規諷之意,以及他的詠物、詠懷詩中的個人感懷,可稱盛世哀音。 因此,楊億為首的西昆體不僅僅是對晚唐詩風的“簡單復歸”,它為真正的“宋調”的成立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西昆體雖然沒有能在唐詩之外開闢新的境界,但是相對平直淺陋的五代詩風而言,它整飾、典麗、深密的詩風畢竟意味着藝術上的進步。在宋初詩壇瀰漫着白體和晚唐體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詩風背景下,西昆體的出現無疑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

他又以駢文名世。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20卷(詩五卷、雜文十五卷),有《浦城遺書》本,《品藻堂四庫全書萃要》本。又有《楊文公談苑》15卷,記述平生見聞,原書已佚。《宋朝事實類苑》及《説郛》等書中尚存100多條;《類説》也引60多條,但有刪節。《談苑》涉及文人軼事、民情風俗、里巷瑣事,有文學史料價值。

TAG標籤:楊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