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湖南導遊詞範文

湖南導遊詞是怎樣的?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湖南導遊詞一般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開場白,向大家打招呼以及簡短的自我介紹即可,主要內容以介紹湖南的著名景點和歷史故事為主,最後結尾表達美好祝願。

  湖南導遊詞1

  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與大自然與社會進行搏鬥的漫長歲月裏,創造了極其燦爛的文化。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通過原始舞蹈、古老歌謠及各類文化藝術形式把這筆寶貴文化遺產包括這支民族保存下來了。

  梯瑪神歌

  梯瑪,土語,俗稱土老司,意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都由梯瑪一手執掌,祭祀過程中梯瑪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瑪神歌”。

  梯瑪神歌的音樂旋律源於遠古土家部落的牛角號,而其舞蹈擺手舞源於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瑪神歌淵源久遠,精深博大,它通過敍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戰爭、遷徙、開荒斬草、安居樂業、生產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間萬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甚至生命價值、哲學世界,它深涵着音樂、文學、土語、民俗等多種學問,堪稱土家族古文化寶庫。它是土家族一部光輝的民族史詩,誰了它深隱的密碼”,便可探尋出土家族歷史的千古之謎。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後漢書》稱擺手舞起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晉書.東志》認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離不開武器的,故為古代一種戰舞。巴人跟隨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秦末劉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劉邦認為有巴渝舞之遺風;明嘉靖年間土司後抗倭寇,大跳擺手舞,乘倭不備,大敗倭戰,立下赫赫戰功。後來,這種兵戰舞蹈逐漸演變成土家祭祀文化活動,各土司轄地紛紛建大擺手堂。清代《永順府志》載: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

  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蹟為主要內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民族史詩。擺手分單擺、雙擺、雙擺手、小擺手數種,小擺手又稱社巴”。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少者數百,多則上萬,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響應節奏,氣勢恢宏壯觀,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躚進退,成雙成對,節奏鮮明生動。

  清代竹枝詞”盛讚擺手舞場面:

  擺手堂前豔會多,攜手聯袂緩行歌;

  鼓鑼聲雜喃喃語,裊裊餘音嗬也嗬。

  仗鼓舞

  仗鼓舞是張家界市桑植縣白族獨有的一種民族舞蹈。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與朝鮮族鼓舞有異曲同工之妙。鼓長1.2米,兩頭大如碗口,用皮革繃面,中細可握,形如木杵。相傳南宋末轂δ曇洌有谷、玉、鍾三姓兄弟在蒙將谹己鹹ā按綈拙”服役,後“寸白軍”被遣散,三人即從雲南大理流落至蒝捕ň印D襯昀霸攏白族兄弟們正在打餈粑準備過年,一幫官兵突然圍寨抓人,白族人即用餈粑杵奮起反擊,將官兵打敗,白族人為慶賀這一仗的勝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樂,這便是仗鼓舞的由來。後來,白族人將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嗩吶、大號和鑼鼓、鈸、罄等鳴樂伴奏,同時創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動作,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P>

  八寶銅鈴舞

  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傳八寶為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後來,八位首領先後戰死,後人為紀念他們,便精心製作了八個銅鈴,並按八部大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着象徵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為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為八寶銅鈴舞”。

  本來,參加八寶銅鈴舞”活動,僅侷限在土家人中間進行,古話叫黃銅不沾鐵,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後來,由於土、苗、漢共赴國難,抗擊外寇入侵,結下了生死友誼,土家掌堂師就把銅鈴給苗族掌堂師贈送一個,又給漢族老司贈送一個,故今日八寶銅鈴,實際上只有六個銅鈴。

  茅古斯舞

  茅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意為長毛的人”,後來把他們所創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這是土家族最為原始的古典舞蹈。由於有比較完整的情節,有固定的場次和對話,故又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現其祖先開拓荒野、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等創世業績,於逢年過節跳擺手舞之前進行。表演過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頭上扎五根大草辮,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紮成的粗魯棒”,象徵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遺風。

  茅古斯一般要跳六個晚上,按序分生產”、打獵”、釣魚”、接親”、讀書”、接客”。其動作原始粗獷、滑稽有趣,是中國古典民族舞蹈的寶貴遺產。

  大庸陽戲

  大庸陽戲是地道的土家族劇種。早先叫楊花柳,為民間藝人行乞或風塵女子賣唱餬口的表演藝術,後經茅崗司覃氏一家班及若干代藝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淨醜末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

  陽戲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戲、家族戲、悲劇,生活氣息濃。旦角在陽戲中居各行之首。陽戲唱腔由正調和小調兩部分組成,共17個曲牌。正調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結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話叫窄音”,大庸陽戲的風味特點就是在這窄音上。

  陽戲”之陽”,一説大庸位於澧水之陽,二説戲為陽春人傳承發展,三説楊花柳”與陽”諧音,而楊花柳”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為陽戲”。

  儺願戲

  是從古代儺祭活動演化而來的一種原始宗教戲劇。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臘月二十四日,鄉間驅除邪魔鬼魅、消除災難厄運、慶賀人壽年豐時,請土老司若干人進行表演。儺願戲有高儺和低儺兩個流派。高儺流行於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低儺流行於當地漢族地區。共同點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傳説是三個法力無邊的神仙。儺願分儺戲(或儺舞),儺技,儺戲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對白;儺技則是噴水畫符,雙腳趟燒得通紅的貫頭(鏵口),但見腳底冒煙,卻安然無恙。另外,咬鏵口、過火海(從炭火中過)、摸油鍋、滾榨刺、上刀梯等驚險功夫等,是一種難以理喻的神祕文化”現象。

  大庸花燈

  花燈是民間最為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張家界花燈有兩大流派,一是大庸花燈,二是桑植花燈。二者曲調不同,表演形式也有區別,前者俗,後者雅。大庸花燈,一般為一旦一醜的雙人舞,桑植花燈則有三人舞,多人舞。花燈有固定節目曲牌,伴以二胡、大筒、打擊樂。尤以大庸花燈鬧元宵,一人唱,萬人和,人山人海,如痴如醉,堪為民間文化一大奇觀。

  民間歌謠

  張家界民間歌謠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精深博大,門類繁多,分勞動歌、生活歌、時政歌、歷史敍事歌、山歌、情歌、喪歌、壽歌、搖籃歌、宗教祭祀歌、上樑歌、哭嫁歌及各種民間小調等。尤以情歌傳播最廣。

  民歌曲調十分豐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較成系統,已唱出湖南,唱出國門,蜚聲國際歌壇。民歌多為即興演唱,也有固定歌詞。

  各位客人,如果有興趣的話,跟我學唱幾支土家情歌吧!

湖南導遊詞範文

  湖南導遊詞2

  各位朋友: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光臨浯溪。今天大家要參觀的浯溪風景名勝區位於祁陽湘江大橋南端,面積雖不大,只有0.16平方公里,沒有南嶽那麼巍峨,也不如桂林山水那麼富麗,卻小巧玲瓏,宛如一位小家碧玉式的鄉村姑娘。歷代名人對她評價也很高,清代王士禎就説過: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如今浯溪保存有唐、宋、元、明、清至民國的詩文石刻505塊,是我國最大的摩崖石刻羣。我們知道我國最大的碑林西安碑林全是一塊塊列在室內的活碑,而這裏全是露天的摩崖石刻,可謂天然去雕飾”了。又因其重析歷史、文學藝術價值,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還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2月通過評定為國家AAA級景區。浯溪到底怎麼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大家馬上可以一睹其廬山真面目”了。

  [寶篆文光]

  浯溪的歷史跟碑林是密不可分的,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第一塊篆刻石碑是清代光緒年間的撫湘使者吳大澂所撰寫的《峿台銘有序》,可作為碑林的前言。他首先介紹了浯溪山水的特點,歷史沿革及重要的歷史價值。後面的銘文寫得更好:園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勝,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這結論説得多好呀,到如今都不能不説有它非常深刻的借鑑意義,這在當時對作為封建社會封疆大吏的作者來説,有這般思想境界實屬難能可貴。後面接着説:大賢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處,思其文辭。次山私之,誰曰不宜?”次山是指唐代詩人元結(字次山),他把這裏當私有,誰説不適宜?而作者前面又説公者千古,私者一時”,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是的,這句話含義非常深刻,得從浯溪的歷史淵源説起。浯溪,原本無名小溪,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元結出任道州刺史,舟過祁陽,見這裏怪石林立,懸崖峭壁,景色異常優美,就愛上了這個地方,後又棄官不做,來這裏隱居,並自創浯、峿、痦”三字,命溪曰浯溪”,山曰峿台”,亭曰痦亭”(現為亭),合稱三吾”,祁陽縣城原名三吾鎮”也因此而得名。我們知道吾”在古代是代名詞,吾者我也”,表面看來,元結這人太自私了,把這裏的溪、亭、台都説成是他私有的,其實不然。一是因為他為自愛之故,命曰浯溪”,只是為了表示他對這裏的至愛和情有獨鍾;二是古人説得好:人皆得而吾之”,即人人都可説吾,誰説吾就代表誰,當年元結説吾”是他的,今天我們説吾”不就是我們的嗎?況且浯溪這裏是因為元結請大書法家,顏體字的創始人顏真卿把他所作的《大唐中興頌》大字正書,刻在浯溪的崖壁後,歷代名人才慕名紛至沓來,留題刻石,才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浯溪碑林。可説正因為當年元結的私”,才留下了今天這個天下公之”的山川之勝”。現在就請大家按照三吾”的順序先去看看浯溪吧。

  [浯溪漱玉]

  這條小溪就是我們的浯溪了,可別小看了它,當年元結正是因為愛其凝流綠可染,積翠浮堪擷”,才來這裏隱居,後人又有詩云:一灣流水玉飛聲”,好一個玉飛聲”啊!你看這曲折蜿蜒的溪水,清澈見底,淙淙不絕,穿過石澗,浪花飛濺,陽光一照,灑下萬點鱗片,就象玉石的碎片一樣,這溪聲、溪色、溪光多令人陶醉呀,這一勝景就叫浯溪漱玉”,難怪明代永州太守曹來旬要如此讚美浯溪了水抱青山路,源通滄海渠,龍宮開玉閘,泄出碎瓊琚。”當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同志也説聞道浯溪水亦香”了。

  [香橋渡香]

  溪上的古石橋叫渡香橋”。這是因為古人説兩崖細蕊濃花,遊人裙履俱染餘香矣!”遊人穿着染有花香的衣、裙、鞋、襪在這橋上渡來渡去,故名渡香橋”。宋代詩人臧辛伯的詩:卻想老仙明月夜,渡香橋上聽溪聲”充分表露了對元結的懷念之情,也證明了它建橋的年代起碼是宋代以前了。

  [溪口垂釣 雙龍戲珠]

  溪口有一方一圓兩塊巨石,方形平台石為元結經常垂釣的釣台石”,這有他本人的《矣欠乃曲》為證: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溪口石巔堪自逸,誰人相伴作漁翁”。圓形巨石恰在浯溪與湘江匯合處,每當洪汛季節,溪水衝入湘江,碰着圓石後很自然地分成兩股水,兩股水就象兩條龍一樣圍着圓石頭轉,這圓石就是一顆龍珠了,故名雙龍戲珠”,確實是很難得一見的奇觀。

  [痦亭六厭]

  這就是三吾”當中的痦亭”了,這一勝景叫痦亭六厭”,緣於元結《廎銘》中目所厭者遠山清川,耳所厭者水聲鬆吹,霜朝厭者寒日,方暑厭者清風”。把他一年四季在亭上耳、目的不同感受全寫出來了。這遠山、清川、水聲、鬆吹、寒日、清風”不正是六厭”嗎?實則厭,不厭也,厭,猶愛也。”即六愛”的意思。他還説瀛洲言無,由此可信。”把這裏説得比海上的仙島還要美了。的確,這裏不僅自然風光美,還有其豐富的文化。

  [鐘鼎古篆]

  亭下面這兩塊中間斷開的篆刻石碑是浯溪最古老的兩塊碑。是公元767年元結請當時的兩位著名書法家季康、袁滋分別用玉箸”、鐘鼎”兩種古篆體書寫的《浯溪銘》、《廎銘》。鐘鼎篆又叫金文,是我們國家僅次於甲骨文的古老文字,袁滋又是當朝宰相,這塊碑的歷史地位便非同一般了。宋代黃庭堅曾評價説:滋,唐相也,他處未嘗見篆文,此獨有之,可貴也。”現在這兩塊石碑都被列為國家一級石刻,視為國寶,它的整體形象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請大家仔細瞧瞧,它像不像只大石龜,我們不得不為元結的巧安排拍案叫絕了,它的寓意正是希望碑刻能同石龜一樣龜壽延年”,萬古長存。也的確如此,它經歷了1200多年的風風雨雨,還是這麼精神。

  (沿河有福”、祿”、壽”、禧”碑及聖壽萬年”碑等景點)

  [摩崖三絕]

  台崖壁上這塊9平方米多的巨大石碑就是我們浯溪最著名的文、字、石”皆奇的摩崖三絕”碑,即元結撰文、顏真卿大字正書的《大唐中興頌》碑,共21行332字,字大直徑15公分,直行,自左至右書寫。如果從年代之古、碑面之大、字數之多、文章之奇、書藝之妙及現狀保存之完好等方面綜合比較的話,它堪稱我國現存三絕碑”之冠,名傳海內外,説它文絕”,元結是以安史之亂”這段歷史作為借鑑,明頌肅宗中興,實譏玄宗中衰,即以史為鑑,明頌實譏”,歷代都可借鑑。字絕”是説它乃顏體真跡,又是顏真卿63歲高齡時所作,稱得上是顏體老年成熟期的作品,也是他的生平得意佳作。的確,在這裏顏真卿運用了篆肅的筆法寫楷書,起筆用隸法即藏鋒,行筆用篆法即中鋒。因此,這流動而又剛健的運筆,秀麗而又圓潤的點畫,落落大方而又平整堅實的結構,形成了一種質樸雄強的氣勢,有如一曲剛勁有力的正氣之歌,顯示出作者立朝正色,剛而有禮”的風度,真使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而又感慨萬千。”難怪清代葉觀國要作如是評價了:魯公遺墨此第一,評者自審非謬欺。”日本一位朋友也給我們來信説:浯溪風景是最好的,特別是看了顏真卿的碑,就是到了死,也不會忘記。”最後説石絕”,這裏可用元結在頌文末尾幾句話來概括: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的確,浯溪的石崖成層成塊,又高又大,磨平刻碑是再好不過的了。這塊碑的歷史地位可用碑前原有的一幅古楹聯來評價:地闢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如今,三絕”碑旁還保留下來了宋代黃庭堅、清代何紹基的真跡墨寶,另有米芾、秦少游、李清照、楊萬里、范成大、解縉、董其昌、袁枚等歷代名人的題刻,更有意思的是元結還在這裏留下了一面神奇的石鏡。下面請您去聽聽石鏡的傳説。

  [鏡石含暉]

  説起鏡子,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銅作鏡,可以正衣冠;以人作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塊石鏡非常烏黑而光滑,抹上水後能照人影。相傳當作它還能照唐宮景,也就説能把唐宮內孽臣奸驕,為昏為妖”的醜態象放電影一樣,一幕幕地顯現出來,皇帝得知後,把石鏡要到了皇宮,卻也奇怪,抬進皇宮,頓失其景,返還浯溪,光彩如故!”這原因有兩個,一是浯溪石鏡一定要抹浯溪水,另外元結當年安放石鏡的本意即要它作一面史鏡”,與旁邊的《大唐中興頌》相互借鑑、對照,給後人特別是歷代的統治者以啟發。明代大才子解縉一句詩就道出了石鏡的深刻含義:照見千秋事去來”。後人又説石鏡不但能照人面,還能照人心,即能照膽”,歷代文人騷客都如此,清代大才子袁枚《鏡石》詩:五十年前臨汝郎,白頭再照心悲傷。恰有一言向鏡訴,照儂肝膽還如故。”就足以為證。因為石鏡這麼神奇,古代老百姓又稱之為照妖鏡”,有了照妖鏡”,就一定有鎮妖符”,大家抬頭一看便知。

  [夬符鎮妖]

  這個直徑達2.7米的符號讀音為guai”,本意是《周易》中第四十三封的卦符,因其可以以正壓邪,故名鎮妖符”,又叫柳押符”,相傳是大宋熙寧七年甲寅歲的一天,尚書都官員外郎武陵柳應辰在此泊舟過夜,遇妖怪作孽,他道法高超,急以硃筆在妖怪手掌上一筆劃成此符,頓時雷鳴電閃,風雨大作,妖怪不見了。天亮後,就見夬”顯現在浯溪的石崖上,至今筆劃中間還有暗紅色,人們都説這是當年妖怪的血跡,而實際上卻是礦物質氧化後的暗紅色。但古代老百姓不懂這些,編了這麼個神奇的故事後,説這裏從此妖魔絕跡,遊人覽勝都能平安無事。夬”符又成了平安符”,它一定能保佑大家一生平安!

  [呂仙壽屏]

  這個高1.5米,寬0.7米的奇特的字到底是什麼字呢?相傳是八仙之中的呂洞賓所書寫的壽”之屏,所以這個景點叫做呂仙壽屏”,它奇特的地方還因為其中包含了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永世公候”、福祿壽”十八個字及太極八卦圖形等,寓意很多,也非常吉祥,可説是浯溪送給大家最美好的祝福了。大家不防在此留影紀念,把浯溪的祝福帶回家去。

  [石韻金音]

  這塊長1.5米,寬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只要用鵝卵石輕輕地敲,任何部位都能發出金屬般悦耳的不同響聲,故名石韻金音”。相傳元結曾常在此自吟《清廉美曲》而引來百鳥鳴琴,鬆聲和韻,浪聲拍板,連韓湘子都來吹笛子為他伴奏。這是因為元結的歌詞太美了,其大意是元結針對一位所謂識時務”的人勸他做人做官曲圓奸媚”的道理時,提出了自己為人處世忠直方正”的思想。好個元結,因為堅持忠直方正”而流芳千古了。這種思想流傳到現在,也是我們浯溪人文精神的精華。這對我們不論是做人或是為官,都是一種啟示與鼓舞。

  [窳尊夜月]

  台是浯溪的最高點,雖説海拔不高,只有104.5米,但劉禹錫《陋室銘》中説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歷代名人不正是浯溪的仙”嗎?當年元結説在這裏登臨長望,無遠不盡,誰厭朝市,羈牽侷促。借君此台,壹縱心目。”的確,在這裏登高遠眺,睛天可觀日出,睛夜可賞皓月,舉杯可以對飲,臨風更可放歌,確實是舒暢胸懷的好地方。這裏還流傳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稱為窳尊夜月”。相傳當年元結鑿出的這窳尊裝酒,每逢月夜即邀顏真卿等好友圍坐窳尊飲酒、吟詩、賞月、可惜酒不夠喝,每次都不歡而散。後來山神得知,與湘江女神商量,引湘江水入窳尊化為瓊漿。從此,窳尊無底不愁空”。祁山酒妖知道後,前來盜寶,又有呂洞賓舉劍劈妖。如今 台上還留下當年妖怪的腳印、手腳印、臂部印跡、睾丸印及呂仙劍劃的痕跡,都非常清晰逼真,千百年來,能留下如此美麗動人的傳説,主要是因為元結忠直方正”,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的。這借鑑到當今社會,只要人人都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世界一定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朋友們,今天的浯溪之行即將結束了,希望小巧玲瓏的浯溪能在您心目中留下難忘而又美好的回憶!更希望我們能窳尊注酒約重來”。謝謝大家!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TAG標籤:導遊詞 範文 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