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讀弟子規閲讀心得體會

讀弟子規閲讀心得體會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讀弟子規閲讀心得體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描寫:1、首先可以描寫《弟子規》的主要內容是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做事要嚴謹、誠實等;2、然後可以描寫我從《弟子規》這本書中學到的知識;3、最後可以描寫《弟子規》這本書藴含的道理。

讀弟子規閲讀心得體會1

幸福源於感恩——讀《弟子規》有感幸福,是一個很美的詞,像花開一樣沒有聲音,可是卻讓人感動得流淚。

人們就像追求一切美好的東西一樣,也無悔地追求着幸福。而每個人都在追求着的幸福源於哪裏呢?是那片蘸着奶酪的麪包?還是那杯冒着熱氣的牛奶?真正的幸福源於我們的感恩的心。這是在讀了《弟子規》之後得到的感悟。《弟子規》教誨我們要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古語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什麼也不懂什麼也沒有的,我們只是帶着一具軀體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呱呱的哭啼聲。我們人生中的一切所得一切幸福也都是父母給予的。只要我們去學學一門外語,我們就能體會當初父母教育我們講話的辛苦了;只要我們用自己的雙手掙一筆錢,我們就能體會父母為我們的生活奔波的勞累了;只要我們去嘗試教育一個調皮的小孩我們就能體會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了。

我們有了父母的關愛本是幸福的,但只有當我們真正的去感恩了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閤家歡樂的幸福。要如何感恩呢?父母對我們的索求並不多,只是孝順,便讓他們覺得欣慰。《弟子規》所教導的我們的感恩方式也是簡簡單單的生活禮儀。家和萬事興説的也就是一家人互相敬重互相關愛的幸福。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不能贍養,不能尊敬的話,如何能對別人友善呢?那他就更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禮讓了。所有,我們首先要培養的就是感恩的品格,尤其是對父母的感恩。每天早上起來關心父母的身體是否依舊硬朗,吃飯時間關注他們胃口是不是還一如以往,晚上睡覺留意他們會不會因為操勞過度而太疲憊,這些就是切切實實的感恩了。這些我們做到了嗎?如果做到了,那我們就是幸福的了。我們不但要感恩父母的善待,更要感恩父母的斥責。

虛偽之人常以笑臉相待,以阿諛奉承之語相贈,只有真正關心我們的人,真正為我們好的人才會斥責我們的過失並幫助我們改正自己的缺點。有了父母的斥責,我們才知道什麼可為而什麼不可為,我們才有了正確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因此,今天我們的成就的功勞就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這個感激的過程中,我們也在用心地感受着生活的美好,所有這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有父母的愛和養育是一種幸福,去感恩這種幸福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幸福不需要尋找,只要用心去感恩,便已是身處幸福之中,而這份幸福恰恰是《弟子規》帶給我們的思考所得的。

讀弟子規閲讀心得體會

讀弟子規閲讀心得體會2

炎炎夏日,在陽光的照耀下,我拿着《弟子規》津津有味的讀起來,這本原名《訓蒙文》,它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的,分為七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想要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守信用。

首先是《入則孝》。“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善事父母。心裏面要時時刻刻記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全心全意照顧父母。正所謂:“百善孝為先”。父母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聽從他們的教誨。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呑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恭敬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可頂撞父母,使父母生氣,傷心。

其次是《出則悌》教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就是在生活中要順從長上,奉事兄長。“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就是告訴我們: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弟妹妹的要懂事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謹》是指我們行為要謹慎,不可放縱。我們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早晨起牀後,務必洗臉,刷牙,漱口使面貌整潔,精神清爽,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後,一定要洗手,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才能確保身體健康。要注重服裝儀容清潔,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釦子要扣好,鞋襪穿整潔,鞋帶應繫緊,一切穿着以穩重端莊為宜。

《信》就是誠實守信的意思,是人立身之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信用的人,古往今來在人世間是沒有多少立身之地的。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們一生都會有幫助,讓我們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言談舉止。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一孝,悌.禮.仁.忠等。再學習,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人。

讀了這本書,我真是受益匪淺啊!並且回想我的品行,我又是羞愧不已。每天父母對我百依百順,我還不滿足,總還埋怨父母。只想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但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志要做個好學生,好孩子。

讀弟子規閲讀心得體會3

《漫談弟子規》是索達吉堪布的作品。索達吉堪布是一個對藏傳佛教學修甚深的人,他説:可能我們太重視物質的進步,忽視了心靈的繼承。孔孟之道里沒有佛教的輪迴思想,沒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來藏的甚深教言,但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講得確實好。

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還是要學習傳統的智慧。《弟子規》講得是如何做人,這些根本的東西,猶如大樹的根,樹能長得多茂盛,多大,時間多久,全是要重視根的力量。

當今的孩子,必須重視人格的建設。要先做好一個人,才能做好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弟子規》中,入則孝,講了古人是如何將孝順落實在做人最根本的方面。從父母的日常起居,至自己的言行舉止。如何與父母恰當的溝通,父母百年之後,如何守孝。這些傳統的,對父母給予生命給自己的大恩,自己應該對待自己的父母更孝順才對。

在出則悌中,講述了怎樣與別人處理好友愛關係,對長者的恭敬謙讓。對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不過分生疏而又恰如其分。這對許多人在現代生活的人際交往中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謹中,從珍惜時光,衣着,飲食,飲酒,坐,立,舉止,借物的方面,細緻地講了做人應該事事認真,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認真踏實的對待每一件事。

在信中,做人要講誠信,不辱罵,不造謠,講話清晰,不説別人閒話,向先進的好的人學習,時時反省自己,知錯能改。這些品質,對於評判一個人是否有修養是重要的依據。

在泛愛眾中,談到愛的重要性。做一個有德行的人,與人相處時的言行,也透露出大愛。

在親仁中,要親近有德行的人,人才會不斷進步。

在餘力學文中,講到了要學習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方法,這些都是千百年來得以傳承下來的學習心法。

在學完《弟子規》後,我深深地體會到國學的魅力,國學對我的影響,使我在相對浮躁的當代,找到一種根本的處世之道。

逐步在本書中參透悟透人生的哲學,我彷彿得到了另一種洗禮,只願在以後的路途中,做一個好人,教會我的每一個孩子從小堅守住中國人的根本,做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

讀弟子規閲讀心得體會4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我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理解,他的人生不會愉悦。我也沒有理解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領悟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我有職責和義務在正確明白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期望咱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咱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忙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好處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刻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正因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那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性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個性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但是,咱們此刻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因此此刻領悟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個性是當今,社會倫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咱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領悟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領悟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咱們領悟《弟子規》,背誦下來就應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刻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領悟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領悟《弟子規》,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讀弟子規閲讀心得體會5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着,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範,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係?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託,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