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戴聖的資料

戴聖的資料

戴聖(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樑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樑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後世稱其為“小戴”。戴聖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後蒼學《禮》,兩人被後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聖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禮記》,即《小戴禮記》傳為聖編。《漢書》記載成書於漢建初七年(80年)。鹹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聖為“考城伯”。

戴聖為東周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孫。祖籍樑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樑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戴聖早年與叔父戴德等人潛心鑽研禮學,成就卓著,朝野威望很高。但作為禮學的代表人物,戴聖有點居功自傲,不拘小節,甚至於時不時幹出一些逾越法紀的事情。因為戴聖的名望地位,前任刺史對戴聖的不軌行為視而不見,戴聖也就習慣成自然,愈演愈烈。

後來,戴聖擔任九江太守,而年僅30歲的何武擔任了揚州刺史一職,恰巧管轄九江太守。何武按照職權範圍,毫無保留的對戴聖的不當行為進行監督。戴聖根本不把何武這個年輕人放在眼裏。何武暗中派人將他的罪行查證清楚,然後向他“露章”,就是故意把罪證透露給他。戴聖知道自己的不端行為被何武掌握,對何武更加憎恨。雖然何武沒有告發戴聖,但戴聖擔心何武檢舉自己,就主動辭職,到京城去做博士。到京城後,戴聖對何武仍然有所忌恨,不失時機地在朝廷散佈一些何武的壞話。

不久,戴聖兒子的賓客勾結綠林大盜搶劫,其子受牽連入獄,被官府抓獲,羈押在廬江。處理這一起案子的正是何武。真是冤家路窄,戴聖以為自己毀謗了何武定會遭到報復,兒子肯定要被判處死刑。但案件的處理結果,出乎戴聖的意料,何武根本不計較個人私怨,秉公處理了參與這起案件的罪犯,對未參與該案的戴聖兒子宣判無罪釋放。戴聖因此敬佩何武的愛憎分明和公正司法。只要何武到京城,就一定去誠心誠意地拜訪他。 

鹹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聖為“考城伯”。

儒學成就

戴聖一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成就卓著,史稱戴德為“大戴”,戴聖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戴聖將戰國到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該書原為解説《儀禮》 的資料彙編,後經鄭玄作注,擺脱從屬於《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其要言精義比起《儀禮》 中的繁文縟節,更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戴聖因此開創了“小戴學”。

學術影響

戴聖精心講授“禮學”,授徒頗多,曾傳其學於樑人橋仁、楊榮等,於是,今文禮學“小戴學”又有了“橋、楊氏之學。小戴對於傳播和發展《禮》學有一定貢獻,《小戴禮記》被列為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唐時被稱為“大經”,明時已取代《儀禮》成為“五經”中的《禮》。該書在中國儒家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後人研究和發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TAG標籤:戴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