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知识 > /列表

洞庭碧螺春的产地在哪里

洞庭碧螺春的产地在哪里

洞庭碧螺春的产地在哪里:答案是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

洞庭碧螺春的产地在哪里:答案是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

洞庭碧螺春其产地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洞庭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特色深受人们喜爱。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

摘得早,

采得嫩,

拣得净。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产区的一种名茶,和洞庭前山茶、武夷岩茶和武夷水仙被誉为“武夷四大名茶”。洞庭碧螺春的产地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洞庭山区。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洞庭碧螺春是绿茶,不发酵茶,简称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措义被然区东山镇、金庭镇,其茶是采摘茶树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原料制成,其茶条索纤细,卷曲呈螺,满身披毫,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并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而著协跳让色误再称。

饮其味, 头酌色淡、 来自幽香、 鲜雅; 二酌翠米象得展讲架绿、 芬芳、 味醇; 三酌碧清、 准比环受移香郁、 回甘, 真是其贵如珍, 宛如高级工艺品, 不可多得。

品质特征

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来自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来自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政果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

制作工艺

杀青:来自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的两“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严红小烟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炒青: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握程素谈速程约为40分钟左右。

洞庭湖碧螺春产地在哪里

洞庭碧螺春的产地为产于江苏省苏州来自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从行好革隐翠,泡成过采保茶后,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香浓郁,饮后有回甜之感。

东洞庭山,简称东山,位于苏州市西南37公里,原先是太湖中的一个岛屿,早在隋唐之际,东山与陆地之间水面宽约15公里,后因太湖冲积形成三面临水、一面临陆的半岛。

今东山连同三山、余山等大小岛11个,以果、茶、粮、桑、菜、鱼来自六大经济体系,素有“花果山、鱼米乡、茶叶都”之美誉。

西洞庭山,简称西山,位于苏州市西南45公里,面积79.82平方公里,是中国内湖第一大湖,岛上主峰缥缈峰乃是太湖七十二峰之首。

西山“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全岛花木茶果掩映,有青种枇杷、乌种杨梅、九家种板栗等果关雨开政什载采品和银鱼、白鱼、白虾、太湖大闸蟹等水产品,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中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的建成,将西山与外界陆地交通来自勾连起来,使西山步入经济发展快速道,如今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体的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洞庭湖碧螺春产自哪里(洞庭湖碧螺春产自哪里?)

1、洞庭湖碧螺春产自太湖。

2、洞庭碧螺春一般指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洞庭碧螺春产自苏州市吴中县的西南方位,在太湖之滨。在历史上,古太湖有两座山,一曰洞山,一曰庭山。这两座山一般被合称为洞庭山。

洞庭碧螺春产地哪里

洞庭碧螺春产地在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等地,茶园面积为965公顷,制作洞庭碧螺春时,要将鲜嫩的茶叶放入平锅中杀青,然后对其揉捻、搓团、炒青即可,冲泡碧螺春要使用八十度的热水,让茶叶的香味更加浓郁。

洞庭碧螺春产自哪些地方

1、产地介绍

洞庭碧螺春产自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主要分布在金庭镇东村、东河、缥缈村、石公堂里以及东山镇莫厘、碧螺、杨湾、陆巷等地区。

2、加工工艺

加工制作洞庭碧螺春时,要挑选芽叶匀整的茶叶,并将其放入平锅中,利用高温对茶叶进行翻炒杀青,然后采取抖、炒、揉三种手法使茶叶中的水分减少,再将其揉捻成团,等待茶叶中的水分低于百分之七,则表示制作完成。

3、冲泡方法

冲泡洞庭湖碧螺春时,要用开水将茶具烫一遍,然后在茶杯中倒入三分之一的热水,加入一撮茶叶,等待茶叶沉入水底后,再次注入三分之一的热水,并等待五分钟的时间,即可饮用。

洞庭碧螺春产自哪里

洞庭碧螺春产自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洞庭碧螺春属于绿茶类,按照茶的发酵程度分类,洞庭碧螺春发酵程度为0,属于不发酵茶。

碧螺春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特级的碧螺春还需要加一步鲜叶拣剔,以保持芽叶匀整一致。洞庭碧螺春采用的是特种炒青的制作工艺,挑选出芽头后,在铁锅中高温杀青,然后热揉成型,搓团提毫,最后文火干燥,期间锅温的把控全靠师傅的经验和手感。洞庭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碧螺春产地在哪个省份

碧螺春的产地是江苏省。

碧螺春产地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现在的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

碧螺春(Biluochun Tea)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其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又因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汤色碧绿清澈,清香袭入,饮后回甘。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

碧螺春的种类

洞庭碧螺春的国家标准碧螺春茶分为五级:分别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上等的碧螺春银白隐翠,条索细长,卷曲成螺,身披白毫,冲泡后汤色碧绿清澈,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回甘持久。伪劣的碧螺春则颜色发黑,披绿毫,暗淡无光,冲泡后无香味,汤色黄暗如同隔夜陈茶。

碧螺春产地在哪个省份

碧螺春的原产地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以江苏省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出产的茶叶为最佳。西山镇(今金庭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茶。重点茶区在秉场、石公堂里、东村、衙甪里、东河、缥缈村一带,其余东蔡、林屋、庭山、蒋东、元山各村也有分布。茶园面积965公顷。东山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中,茶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莫厘、碧螺、双湾、杨湾、陆巷五个村。

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碧螺春品及分类

国家标准对洞庭碧螺春茶按产品质量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五个等级,其中特一级、特二级最为名贵。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后采摘,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碧螺春茶品质最为上乘。上等的碧螺春银白隐翠,条索细长,卷曲成螺,身披白毫,冲泡后汤色碧绿清澈,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回甘持久。伪劣的碧螺春则颜色发黑,披绿毫,暗淡无光,冲泡后无香味,汤色黄暗如同隔夜陈茶。

碧螺春茶产地是哪里

碧螺春茶产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茶叶是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

碧螺春为洞庭山产,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碧螺春的产地出自哪里

碧螺春的产地出自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

碧螺春是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属于不发酵的绿茶,茶性偏寒,碧螺春的制作工艺为采摘、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炒制、包装,当地茶农形容碧螺春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果香味,鲜爽生津。

碧螺春如何种植?

1、开挖种植沟施足底肥

在梯田外侧内侧或果园周围,开挖种植沟。够宽80-60厘米。沟底铺稻草1000公斤/亩,再覆盖一层土,然后施饼肥200公斤/亩,另外施复合肥15公斤/亩。分层入种植沟,肥土拌匀,上覆层表土,宜在种植前一月完成。

2、茶籽直播

选用有性良种,将茶籽倒入容器中,用清水浸泡2-3天,每天换水一次。沉于水底的是质量较好的茶籽,而浮于水面的是比重小,质量低劣或变质,腐烂的茶籽,应剔除。茶籽播种期间以当年11-12月份中旬为宜,也可于早春2-3月播种。

但冬擦比春播早出苗,成苗率高。播种前用锄头按标准挖播种,双行种植的小行距为40厘米,距离30厘米;单行种植的距20厘米。每穴播籽3-5粒,覆盖土3厘米。再铺上稻草、糠壳、桔梗等。以保持水土,防止干旱,提高出苗率。

3、扦插育苗

扦插育苗的茶苗移植时间以春季2月上旬至3月中旬为宜。单行条植大行距150厘米,株距25-30厘米。双行条植25-30厘米,呈三角形排列。每穴植茶苗二株。茶苗要求无性系中小叶良种,苗高30厘米左右,茎粗3厘米左右,具有两个分枝以上,根系生长发育良好。山茶农一般采用营养钵苗木种植,成活率更高。

栽苗前,先将地面整理好,土壤疏松的砂质土用低沟栽植法,即茶苗栽在低于地面5-10厘米的畦面上,茶苗放入沟中边覆土,边踩紧,使根与土紧密结合。当天栽的苗,当天就要浇定根水,浇后适当覆土,栽好茶苗后,立即定型修剪,高度为15厘米。

然后在行间铺上稻草。在茶苗成活前,要根据天气及土壤含水情况,每隔5-7天浇水一次,茶苗成活后要勤除杂草,防止草荒。

4、采摘

种植成活后一般前两年以长树为目的,待第三年看茶树稳定可以适当进行采摘。

碧螺春茶叶的产地是什么?

碧螺春茶叶的产地: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洞庭山分东西两处,洞庭东山为三面环水的半岛;洞庭西山则为太湖上的小岛。东西洞庭山均为果茶间种。这里,太湖碧水,烟波浩渺。茶树与批把、桔子、杨梅等果树交错相间,枝叶相连,根脉相通;从果树枝叶中透过来的稀疏的阳光,浸透着花果之香。

碧螺春来历:

碧螺春由土人朱元正独自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这“碧螺春”茶名,据朱元正的记载是康熙皇帝亲自取的。康熙十四年仲春时节,康熙南巡。

大驾光临太湖,来到秀丽的洞庭东山。巡抚宋荦命手下买朱元正家制作的“吓杀人香”茶,进献皇上。康熙见此茶条索纤细,卷曲像螺,觉得十分可爱,冲泡后但见“雪花”飞舞,清香袭人。

他啜饮了几口.顿觉鲜爽生津。康熙问此茶叫什么名字?宋荦连忙回答说“吓杀人香”,意思是此茶香到了极点。康熙说:“茶倒是精品,但茶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既然出自碧螺峰上,茶叶又卷曲似螺,就改名为‘碧螺春’吧!”

碧螺春产自哪里?

碧螺春茶原产于苏州东、西山,关于碧螺春却有着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碧螺春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中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红、泉城绿、等果木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

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泡成茶后,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香浓郁,饮后有回甜之感。人们赞道:“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洞庭碧螺独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为它生长在果园之中,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养。其他碧螺春是没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气和青叶气。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

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

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

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将实施新的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新标准的实施,将统领碧螺春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调整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监管的各个领域。

价值功能

碧螺春是绿茶代表产品之一,根据中国中医学及现代药理学对茶叶的保健功效研究认为:茶叶苦、甘,性凉,人心、肝、脾、肺、肾、五经。

茶苦能泻下、祛燥湿、降火;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表。茶叶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如:儿茶素、维生素C、A、咖啡碱、黄烷醇、茶多酚等。

碧螺春功效 茶叶成分对人体的生理、药理功效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八大保健作用:

1、兴奋作用: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效率。

2、利尿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作用: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碧螺春的原产地是哪里

碧螺春的原产地为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又称“洞庭碧螺春”。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

碧螺春,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

扩展资料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碧螺春

TAG标签:碧螺春 产地 洞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