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知识 > /列表

茶具文化内涵

茶具文化内涵

茶具文化包含多种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茶道是一种传统文化,茶具作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制作和使用方式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茶具文化传承了古代时期关于茶的制作、煮泡、品鉴等方面的经验和技艺。

2. 艺术审美:茶具的设计和制作不仅强调实用性,同样注重美学价值。各种茶具的造型、颜色、材质、装饰等元素都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点。

3. 礼仪规范:茶道注重礼仪和仪式感,茶具作为参与茶道仪式的重要工具,对茶道礼仪规范有着关键的作用。茶具文化传承了茶道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和其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方式。

4. 生活方式:茶具不仅是茶道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茶具文化包含了一种健康、淡雅、知性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人品味与文化修养。

总之,茶具文化是一种充满内涵的文化体系,既包括了文化传承的历史积淀,又注重审美、规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发展。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具文化(酺已盖藏——谈谈茶具中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千百年来,茶在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些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方方面面,而“品饮”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具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邦,而中国茶文化通过人与人之间以茶会友,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行为与中国的礼仪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茶的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叶栽培和加工的历史,最初的茶叶仅仅是一味药材,可以清热解毒,提神明目。《神农百草经》上就说神农氏在尝百草时中毒,是靠茶叶来解毒的。而传说中的黄帝与广成子、丹丘生在练丹之时,就常把茶做为他们的饮品。这些古老的传说证明中国人种植茶叶、饮茶品茶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还并不是中国人的常用饮品。三国时蜀地人民将茶叶制成茶饼,遇到有人醉酒,便掰一块与葱、姜一同煮沸,是非常有效的醒酒汤。

茶园

到了唐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十分迅速,茶叶产量也大幅提高。唐朝初年的南方人民“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并逐步向北方地区蔓延。到了开元年间,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乐,加上和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饮茶风气遍布全国,就连西北地区人民也“不得一日无茶”。这时也出现了许多专门卖茶的茶馆茶铺,花一点钱买一碗茶,坐在茶馆里摆摆龙门阵,已成为许多人日常休闲的一个部分。

中唐时期的陆羽,是一位爱茶如命的茶学家,也是后世公认的“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这部著作中,集中了全国茶区的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制造、品鉴等方面之大成,特别是对煮茶的过程、技艺;和饮茶的方法、以及饮茶器皿鉴赏,都有着详细的论述。《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许多文人士大夫将品茶当成追求雅趣、以茶会友、精神交流的一种时尚。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这时的茶艺已与琴棋书画融为一体,并将煮茶、品茶与儒家的礼仪联系起来,出现了文品、武斗、分茶等多种茶文化,种茶、烹茶、制茶、品茶以及茶具的制作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

二、茶具的出现

茶的品饮过程,无论是沏茶、赏茶、还是饮茶、品茶,都离不开器具。一套好的品茶器具,应该是能与茶叶本身的色香形味都能形成完美的配合和互补,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外表或者不菲的身价,还是要能与茶叶的气质相吻合,与茶叶的内在相吻合,能符合茶叶的文化精神,能与茶叶一起形成品饮结合的艺术。

古代茶具

茶具的产生和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历程。茶具不仅是品茶者的审美,也是一个时代的茗韵。可以说,茶具是伴随着茶文化一起发展与兴衰的。

最初的茶具出现在西汉时期。西汉王褒的《僮约》中 "烹荼尽具,酺已盖藏" 是对中国茶具最早的记载。在此之前,并没有产生专供人们喝茶的器具,而是将普通的食具用来饮茶。这一点从考古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墓葬中也能得到佐证。甚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具还基本停留在与食器、酒器混用的阶段,并没有出现专用的成体系的茶具。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写道: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这里的“鼎”就是当时既可以用来当食具又当茶具的器具。晋惠帝喝茶时,侍从也仅仅是“持瓦盂承茶”,连皇帝的茶具也仅仅是瓦盂,可见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充分重视茶具的作用,也不追求茶具的文化内涵。

到了唐代,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之后,各种文人士大夫之间的茶宴、茶会相继出现,饮茶已成为品饮结合的艺术,茶具也迎来了一场。此时的上层阶层不仅把茶具当成饮茶的器具,也开始利用茶具提高茶的色、香、味,并开始注重茶具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茶具。这些茶具包括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银则、长柄勺等二十八种,是唐咸通九年,专门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文思院"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具。为唐懿宗御用之物。这些茶具有烹茶的风炉、承灰、火筷子;有取茶的碾、罗合、则;有盛水的水方、瓢;有盛茶的碗、札;还有装茶具的畚和都篮、具例,配置十分齐全,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大唐盛世时茶具的精美和艺术成就。就拿装茶饼的笼子来说,都是用金银丝编织而成,顶端有塔状金珠装饰,精美异常。都篮也是莲花状,外面装饰有莲叶和莲蓬,栩栩如生,工艺十分精湛。

三、茶具的发展高峰

唐代饮茶多用煎饮法,到了宋代则是点茶饮法的天下。这种饮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为了与饮用方法相适应, 宋代茶具以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为主,号为“十二先生”。

宋代茶具

虽然宋代茶具的种类比唐代有所减少,但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宋代煎水很少如唐代一样用瓢或者水方,而是改用铫子煎水。这是一种有柄有嘴的烹器,以陶或者铜制成,注水非常方便。盛茶的器具也从唐代的碗改为敞口小底的盏,材质也从唐代的金银器改成做工精巧的陶瓷器。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的加工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条形散茶成为茶的主流,饮茶也变成了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具也相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被淘汰,贮茶和焙茶器开始兴起,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等茶具开始在品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具虽然简便,但是注重制法和规格、质地,各种质地的小茶壶和茶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来自景德镇的瓷茶具和宜兴的紫砂茶具更是穷极精巧,得到越来越多茶客的喜爱。

明清茶具的特点是简而精。无论是茶壶茶碗,还是茶盏茶洗,都是造型多样,图案百变。从宣德炉到成化斗彩杯,都有瓷色洁白、器形小巧的特点。特别是明代开始出现了紫砂壶这种与饮茶妙趣天成的茶具。这是一种利用宜兴特有的陶土烧制而成的茶具,由于这里的陶土黏力强,使得宜兴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之香气,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加之其造型古朴、色泽典雅、光洁无暇,其中的上品甚至可与黄金价格媲美。那些紫砂壶大师制作的茶具,典雅精巧,既是增添品茗雅趣的茶具,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盖碗

最能代表清代风格的茶具非“盖碗”莫属。这是一种一式三件的茶具,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清代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等等,但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因为品茗要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往的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而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其大妙也”。用盖碗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尽得品茗之雅趣。

四、茶具与茶文化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的使用过程既是一次茶的品饮,又是对茶文化的一次鉴赏,还是对茶礼仪的一次展示和茶文化精神的领略。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而茶具的发展又提升了茶文化的品味和审美,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良性循环。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对茶具进行过精辟的分析,认为同样是饮茶的器具,有些就“宜茶”,有些不“宜茶”。同样是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区别呢?因为越州瓷器如玉如冰,颜色青白,泡出来的茶汤碧绿,所以“赵州瓷青,青则益茶”。

宋人斗茶图

斗茶是宋代兴起的一种茶文化,通过比赛茶的优劣,达到"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的文化目的。它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三个部分,是当时文人之间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挑战性。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的时候,便是斗茶的最佳时机。人们将自己青藏的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的内容是斗汤色、斗水痕,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斗茶的器具多为福建的建窑产的黑瓷茶具,这种茶具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用它斗茶,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以便分出胜负。

这种文化习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范仲淹有诗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苏轼也有《荔枝叹》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便是对斗茶的生动记载。每年茶季,成千上万老百姓参与斗茶活动,显示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宋代民俗画。

饮茶不但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艺术。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实用品,而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品,应该具备使用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茶具,都以“神韵”来演绎中国的茶文化。各式茶具虽然形体上千变万化,功能也各不相同,但都有通过造型的曲直、色彩的明暗、材质的肌理来表现对茶文化的烘托。它不但是茶文化的载体,还是人们对茶文化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在器具上的再现。

从魏晋到唐末,中国社会崇尚奢华,所以这一时期的茶具多以金银器为主。而到了宋末之后,瓷陶茶具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社会文化由尚骄奢往尚清俭的过渡而引起的变化。明清社会的价值观是内敛的,含蓄的,所以体现在茶具上,就以古朴为主,以简约为主,以富含艺术性为主。这是茶具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进步。

明清茶具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对古代繁琐的文化礼仪的否定上。唐宋时期,品茶是一项礼仪,有着很多的繁文缛节,所以一套茶具种类繁多,它的礼仪含义大过了品茗本身。而明清社会的文人崇尚简单朴实的礼节,追求对自然生命气息的体验,所以能一捧在手的紫砂壶、瓷盏能大行其道。这时人们注重的是茶文化中的人文意境和自然意境,因此这一时期的茶具往往会配绘一些中国山水画或者花草图案,反映的是人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明清儒学中推崇中庸之道,崇尚古朴自然、内敛文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茶文化有别于酒文化,它是如同茶具上镌刻的“可以清心也”铭文一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心无旁骛,用手上的温馨熨贴着不尽的情怀。一杯在手,清香满室,在暖暖的茶水里,时光的流淌仿佛放慢了脚步,物我两忘便是精神上的永恒。而这些精神上的享受,远非当今一些商家粗制滥造的、没有文化内涵的各种茶杯能带来的享受了。

你知道多少茶具文化呢?

茶具文化可以从它的种类、发展谈起。

茶具在古代也称茶器或茗器,在茶叶生产和消费发展的同时,茶具及茶具文化也相应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茶具

我国的茶具种类很多,从所用材质来看,有陶土、瓷器、铜器、锡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漆器、景泰蓝等多种材质,不同的茶具的使用功能、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也都各有不同。

茶具的发展

汉魏前:有关“茶具”的记载最早出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茶具与食具、酒具通用;

两晋南北朝:茶具从食器中慢慢分离出来;

中唐以后:茶具快速发展,当时著名的陶瓷茶壶、茶碗产地有浙江的越窑、河北的邢窑等;

宋代:在瓷茶具的形制方面,由唐时的碗或瓯改为了盏,当时全国有五大名窑,宋人尤其喜欢用黑釉盏,所以当时福建建窑生产的黑釉盏风行一时;

唐宋时期:除了民间使用的陶瓷茶具外,宫廷富贵人士开始使用金属茶具、玉琢茶具、水晶、玛瑙茶具等,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门寺秘藏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这套以金银器为主的茶具,是我国乃至世界仅存于世的一套最完整的古代宫廷茶具;

元代:景德镇创烧的青花瓷开始闻名于世;

明代以后:流行的饮茶方法是散茶“撮泡法”,茶具的瓷色尚白,器形贵小,所以,当时宣德产的一种“鸡心杯”白釉小盏非常流行,正德年间后,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制的紫砂壶开始盛行;

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陶瓷茶具的生产最为繁荣,并且制品精巧,技艺高超,清代的名窑产地,除了景德镇和宜兴外,还有石湾、德化、博山等地,到了清末时期,湖南醴陵瓷业成为了后起之秀。

茶具作为礼物送人有这些好的寓意你知道吗?

       送礼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给人送礼不仅是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也是很多朋友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经常会纠结考虑到底送什么好呢?也会有朋友问,看着很多茶具很不错,送茶具的话怎样,有没有什么寓意呢?首先,送茶具是肯定可以的,其寓意也是很美好的!但是前提要注意收礼的一方是否对此类用品感兴趣哦,若是有一个从来不喝茶没有丝毫兴趣的朋友可能收到此类礼物并没有什么感觉呢!所以重要的还是投其所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茶文化在我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饮茶文化从古至今影响了无数国人。饮茶一直是很多人的喜好,所以对于作为礼仪之邦的我国,茶具是作为礼物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另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往来也是比较多的,节日、生日、结婚等都会需要礼物,而我国送礼的面较广的普遍在烟、酒、茶、女生饰品、生活必备品上,而茶具就显得最是文雅,无论送长辈、领导、客户、亲友都很不错,茶具礼品有很多美妙的寓意。

       茶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文化中有着很好的寓意。作为茶文化中的重要工具,茶具本身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送人茶具,无论是送礼者还是收礼者都会显得很有文化修养和内涵。并且,茶具礼品选择时以陶瓷最好,因为陶瓷茶具与茶文化几乎是密不可分的,茶杯茶盏在历史上可是有着无数名留青史的作品。送一套含义深刻的茶具礼品作为礼物,精致文雅又大气。

       茶,不仅本身滋味美妙,富有禅意,在养生方面茶也起着很重要的养生作用。那么一套的好的茶具就有着很好的养生寓意了!大家都知道,茶具具有助长寿的说法,送长辈茶具礼品可以让长辈用此物饮茶时起到修生养性,保养身体,促进心情愉悦的作用,也有着帮助他养生住长辈健康长寿的寓意。而在朋友结婚时送上茶具礼品也有着很好的吉祥寓意。茶杯有着一辈子哦的谐音意思,所以送茶具有祝愿新婚夫妇相守一辈子的美好祝愿,若茶具上的装饰精美有寓意就更完美了,如是鲤鱼图案,则有着年年有余,家藏丰足的意思;如是青竹几簇则是祝愿收礼之人如同竹子一般节节高升,事业进步,另外竹也有着报平安、祝福家庭平安顺利的意思,收到这份礼物的人,自然也能体会到这份心意。

       一份精美的茶具礼品,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文化的气息,还有着很美好有意义的寓意,将这样一份礼物送出去,岂不是一件美事! Aito美浓烧 陶瓷茶具,展现异国的风采,带给你不一样的产品体验,原来,茶具可以这么精美,喝茶也可以这么雅致!(点击下面查看详情精彩↓↓↓)

AITO美浓烧陶瓷茶壶茶杯餐碟5件套【桂由美浮雕刻花】白色

茶具设计理念

茶具设计理念

1.注重人性化、自由化、

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2.注重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3.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

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4.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

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茶具设计参考文献(细谈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一、历代茶文化与茶具的关联发展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二、茶具和茶文化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送茶具代表什么寓意?

茶具作为茶文化中的重要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送人茶具礼品,无论是送礼的人,还是收礼的人都显得很有文化修养和内涵。茶具礼品如果选着陶器就更好,因为陶瓷茶具与茶文化几乎是密不可分的,茶杯茶盏在历史上有无数名留青史的作品。

送茶具礼品给人就有着请收礼人常用此茶具来饮茶,帮助他养生的意思。所以我们如果送长辈茶礼品,这是因为我们希望长辈能够健康长寿。如果送中青年人,也是祝福他(她)适当饮茶,多多健康。收到这份礼物的人,自然也能体会到这份心意。

茶具上有各种不同的精美装饰,这些装饰也是富有吉祥寓意的。如果是莲花纹饰,表示祝愿人如青莲,品性高洁;如果是鲤鱼图案,这是年年有余,家藏丰足的意思;如果是青竹几簇则有两重意义,一是祝愿收礼之人如同竹子一般节节高升,事业进步,二是竹有报平安之意,这是祝福其家庭平安顺利。

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很多人对茶叶不陌生,但对茶文化并不了解。懂茶的人首先要懂茶文化,懂茶文化的人首先要懂茶常识。茶常识包括与茶相关的内涵、外延以及地域民情、风土人情等。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内涵,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如,饮茶待人而逐渐形成茶文化,用餐礼仪发展为食文化,玩玉赏玉而形成了玉文化,与区域习惯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种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慢慢变成大家一种认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种在中国文化范畴之内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如,饮茶待人而逐渐形成茶文化,用餐礼仪发展为食文化,玩玉赏玉而形成了玉文化,与区域习惯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种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慢慢变成大家一种认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种在中国文化范畴之内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世界之最

  一、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相传在公元前2730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按此推算,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神农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迄今已有4700多年。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享有“东方恩物”、“绿色金子”的美誉。

  二、最早开展国际化种茶和饮茶交流传播。早在西汉时期,我国茶叶已作为商品饮料向海外传播。9世纪初期,我国种茶首先传入曰本,以后又传入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

  三、最早的茶话会。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赐宴群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韦曜酒量小,孙皓为照顾韦曜,便秘赐“以茶代酒”。后来,逐渐产生集体饮茶的茶宴,类似今天的“茶话会”。

  四、最早的咏茶诗。西晋诗人张载的茶诗《登成都白菟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五、最早的种茶专著。唐代陆羽撰述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茶经》已被译成10种国家文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六、最早的茶馆。晋代,最早的茶摊出现;唐初,最早的专业茶馆诞生于四川。唐代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除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外,还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七、最权威的茶叶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产区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茶专业博物馆,也是别具特色的茶文化专题博物馆,其包含茶史、茶萃、茶事、茶缘、茶具、茶俗6大相对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诠释。

  八、最完备的茶叶科研教育体系。自《茶经》问世至今,我国十分重视茶叶的理论研究,现在我国有10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叶专业,在校学生居世界之首。我国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等两所全国性茶叶综合研究所以及13家省级茶叶科研所,是世界上茶叶科研教育体系最完备的国家。

  九、最丰富的茶品类。晋代时,我们的茶树选种就有了文本记载。一千多年来,我国的茶品类空前丰富,除了有红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紧压茶外,还有再加工复制的花茶、速溶茶、袋泡茶,以及各种保健茶和食品饮料茶。

  十、最多样的名茶种类。我国除传统的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外,还有近年来比较盛行的普洱茶、滇红、屯绿等各种茶类50个以上。

茶艺的文化传承和内涵是什么?

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茶艺的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水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茶性必发于水,无水何以谈茶?现代唯一的为高端茶艺提供运水的组织”茗泉邮驿“正在将忽略了近3个世纪的”运泉“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五,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艺的文化传承和内涵

茶艺的文化传承和内涵

茶艺的文化传承和内涵,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下面分享茶艺的文化传承和内涵。

茶艺的文化传承和内涵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如,饮茶待人而逐渐形成茶文化。有以茶代酒,或曰饮茶胜酒的,如陈祗时《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用餐礼仪发展为食文化,玩玉赏玉而形成了玉文化,与区域习惯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

所以茶文化是一种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慢慢地变成大家一种认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种在中国文化范畴之内的文化现象。

望溪会馆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等。

文化定义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

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做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品茶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 、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

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艺的文化传承和内涵2

陈香白说茶道有‘七义一心’,茶艺是其七义理之一。茶艺是茶道这一普遍概念下属的子概念,它是指在茶事活动中的以茶叶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总称。可以把茶艺概括为“茶道的表现方法;可以把茶艺为“工夫茶艺”或是“绿茶茶艺”等等。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

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如何来理解茶艺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第六,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只有分类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创新,茶艺才能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方式。

茶艺的文化传承和内涵3

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茶艺的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水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茶性必发于水,无水何以谈茶?现代唯一的为高端茶艺提供运水的组织”茗泉邮驿“正在将忽略了近3个世纪的”运泉“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五,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陶瓷茶器文化探究

一、饮茶风盛行的原因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富足,对精神生活需求增多。人们对茶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饮茶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1.历史条件。唐统一全国后国力强盛,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贸易,茶叶生产与贸易消费大大增加。禁酒令的实施使酒的价格变得昂贵,人们转而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尚的传播

2.社会生产力因素。国力强盛,人们,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唐代茶树种植面积大增,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因此将茶作为征税对象,还在顾渚设立贡茶院,专门派人加工贡茶。而且,唐人还利用茶马互市,各民族之间茶马交易频繁,大唐获得良马,西北少数民族得到茶叶

3.人文因素。唐代文化发达,文人逸士、僧侣道人皆喜欢饮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唐代饮茶文化的特点。文人饮茶作诗成为风气,茶器专用化已然形成。诗仙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有这样的诗句: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喜爱品茶,隐居甫里时,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鉴,还因此编写出品第书。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唐画中描写茶道的,如阎立本的肖翼赚兰亭图,描写了儒生与僧人共同品茗的场景。正是这种普遍饮茶的背景,使得茶饮成为了唐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唐人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器也非常重视

二、唐代陶瓷茶器唐朝是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盛世,唐代陶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分别代表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制瓷的最高成就。唐代茶业经济发展,饮茶文化的盛行推动人们对茶器的大量需求。茶器是为了饮茶而产生的,是茶文化的一种物化的体现。茶器的用器过程,既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感受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由此,茶器具有与茶文化相适应的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艺术价值

1.陶瓷茶器广泛使用的原因茶器的材质种类繁多,如金银器、木器、漆器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这也是由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陶瓷的优越性而决定的。自从东汉瓷器烧制技术成熟后,瓷器就以其耐高温、物美价廉、卫生安全的特点成为大众生活用品。其洁净的特点与茶性洁的特征不谋而合,所以陶瓷茶器大量出现,也成为唐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主要品种之一

2.唐代陶瓷茶器之文化茶器是人们的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陶瓷茶器是反映时代文化内涵的一部很好的史书

由于饮茶程序的复杂性,唐朝的茶器与现代的茶器有很大的不同。唐人饮茶先是用碾子将茶饼碾碎,放入茶釜中置于茶炉上煮沸,三沸腾过后,用茶勺注入茶碗中饮用,故不用茶壶,而是茶碗,所以此时茶碗产量非常大,种类也较为繁多,是陶瓷茶器中重要的种类。到了晚唐至宋时期,出现一种茶瓶,之前是用来做酒注用的,由于此时点茶出现,所以汤瓶成为应时而生的一种茶器。茶托又称盏托,为防止茶碗烫手而设计的。其基本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间不置托台,托盘中间下陷,固定住茶碗;二是中间凸出托台,形制各异。此外还有很多茶器,如茶则、茶炉,都因饮茶风的盛行而大量烧造

唐代茶碗器型较小,器身较浅,器壁成直形、撇口,玉璧形碗足,器身小而轻巧,适于饮茶。陆羽茶经四之器有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是陆羽对唐代茶器特点的一个综合评述,下面笔者针对各大窑系陶瓷茶器特点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论述

越窑青釉茶器越州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越窑茶器种类也是非常多的,有茶碗、茶托、茶釜、茶碾轮等,瓯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小茶碗。越窑的茶碗造型也极为丰富,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种花形口样式,这些花口器受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很大,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融发展。越窑青瓷的釉色晶莹滋润、类冰似玉,为不少文人墨客赋诗称赞,是中国古代君子品德如玉的美学思想在茶器中的体现。徐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和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都是对越窑瓷器的赞美之句,足见当时越窑青瓷茶碗釉色之美

由此可见,越窑的茶器无论从造型还是釉色的物质体现上,抑或是其类冰似玉的君子品质的精神升华,都说明了越窑青瓷茶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在陶瓷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

邢窑白釉茶器除了越窑的青瓷茶器外,邢窑白瓷茶器也大量烧造。在当时,邢窑白瓷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邢窑的瓷器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白瓷精品已经达到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地步,胎骨紧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段安节乐府杂录记乐师郭道原曾率以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这段文本足以说明邢窑的瓷质和越窑瓷质一样具有美妙的音色。可见,邢窑白瓷在品质上并不逊色于越窑。陆羽所认为的邢窑不如越窑的说法是从品茶角度来说,由于邢窑瓷白而茶色红,而唐人认为青则益茶,所以当时唐人审美观决定了陆羽的邢不如越的观点,这是当时社会文化审美倾向的一个反映

特色釉茶器陆羽茶经中提到:寿州、洪州次。原因是寿州窑主要生产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其中有一种黄釉注子是寿州窑出产的特色茶具。洪州窑主要生产青绿釉和黄褐釉,这一时期主要生产大量民用茶具。因陆羽茶经中记述: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两个窑厂的茶器产品在唐朝不被重用,主要还是由唐人的茶文化风气决定的

南方青瓷窑系的长沙窑,是开创我国古代釉下彩绘先河的一个著名窑址。在唐代也生产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荼。这类碗敛口,口唇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酱色书荼二字,外罩青半釉。这里出现的荼字,通茶,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这带字的茶碗是长沙窑生产茶具的最有力的见证

在陆羽的茶经里,将茶具和茶器分得十分详细。采茶和制茶的工具称作茶具;煮茶、储茶、饮茶等对茶叶进行再加工的工具称做茶器。可见,茶具和茶器在陆羽看来是不可混淆的概念。陶瓷茶器在唐朝的发展受唐朝文化发展、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唐人以至后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茶器与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是茶与精神的结合,是表现精神的一种茶文化。陆羽就是茶道的创始人。茶道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茶事活动要真山真水、字画真迹,宁静和谐的氛围是茶道所追求的。茶事过程要表现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周易系辞下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是具象的,道是抽象的;器是道的承载之物,受道的影响。器以载道,所以茶器是茶道的物质载体,是体现茶道精神的器物。品茶首先是品茶器,即对茶器的欣赏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对于茶饮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唐朝的茶器在注重其实用性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其艺术性。茶器是生活化了的艺术,同时也成就了唐人生活的艺术化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心浮气躁,文化危机也日益明显。陶瓷茶器是中国传统手工文化的一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何让这一手工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是我们当下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陆羽.茶经.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陆羽原著,紫图编绘.图解茶经.海口: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郭丹英,王建荣.中国老茶具图鉴.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江用文,童启庆.茶艺技师培训教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TAG标签:茶具 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