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知识 > /列表

小蝌蚪的尾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小蝌蚪的尾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小蝌蚪的尾巴是被蝌蚪体内的溶酶体分解了。蝌蚪体内的溶酶体,能溶化细胞外身体所含有的多余物质。由于刚长出四肢的蝌蚪无法获取食物,而此时,尾巴对蝌蚪来说是多余的,因此蝌蚪就靠吸收尾巴中的营养物质为生,当尾巴被完全吸收后,蝌蚪也成长为了幼年青蛙。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小蝌蚪的尾巴并没有消失,而是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和变化。当小蝌蚪孵化出来时,它们的身体大部分是由尾巴组成的,这是它们用来游泳的重要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蝌蚪会经历变态过程,逐渐转变为青蛙。

在变态过程中,小蝌蚪的尾巴会逐渐减小,并最终完全消失。这是因为青蛙需要适应陆地环境,尾巴对于在陆地上生活的青蛙来说就不再必要了。在变态过程的最后阶段,蝌蚪会长出四肢,身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尾巴逐渐被吸收和转化为其他器官。

所以,小蝌蚪的尾巴并没有去到任何地方,它们通过变态过程逐渐转变为青蛙,并且不再需要尾巴来游泳。

小蝌蚪长大后尾巴去哪儿了

尾巴退化了。

当蝌蚪成熟了,它们开始脱变,渐渐长出四肢,然后(对于蛙和蟾蜍)则透过细胞凋亡(控制细胞死亡)逐渐退化了它们的尾巴。

小蝌蚪的尾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小蝌蚪的尾巴是被蝌蚪体内的溶酶体分解了。

蝌蚪体内的溶酶体,能溶化细胞外身体所含有的多余物质,由于刚长出四肢的蝌蚪无法获取食物,而此时,尾巴对蝌蚪来说是多余的,因此蝌蚪就靠吸收尾巴中的营养物质为生,当尾巴被完全吸收后,蝌蚪也成长为了幼年青蛙。

青蛙产卵后,卵慢慢变成了小蝌蚪,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以帮助它在水中游,9周后,小蝌蚪长出了后腿;12周后,前腿开始长了出来,有了腿的青蛙在水中游得已经能够很自如了,渐渐尾巴退化了;到了16周,尾巴就完全不见了。

形态特征

蛙和蟾蜍的水生幼体。与蝾螈幼体相比,其体短、卵形、尾宽、口小、有外鳃。内鳃被鳃盖覆盖。体色较浅、身体略呈圆形、尾巴长、口长在头部前端的是青蛙的蝌蚪。

身体呈黑色而尾巴较浅、体形呈椭圆形、尾巴短、口在头部前端腹面的则是蟾蜍的蝌蚪。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头的前端腹面上,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口在头的前端,蟾蜍的蝌蚪比青蛙的个头小,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较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小蝌蚪的尾巴为什么会消失?

小蝌蚪的尾巴是被一种溶解酶体吃掉的。细胞里的溶酶体会溶化细胞自身产生的废物,小蝌蚪长出四条腿后,尾巴成了多余的废物,于是溶酶体就把尾巴吃掉了。

科学家发现,机体所有细胞的生存,都是按预先编好的程序进行。但生长发育过程中,数亿万个细胞,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于是它们会使出各种策略维护自身的秩序和健康。

例如,细胞受到损伤,或受到感染,有了病毒,机体必须对它进行处理。如果细胞受伤死亡,细胞会膨胀爆裂,内容物四处喷溅,溶酶体受到破坏,放出摧毁性的酶,使该区域组织发炎,出现红肿,化脓等看似一团糟的情况。其实,此时机体正在清理阶级队伍进行自卫。

另一种有效处理策略是:启动细胞的程序化死亡。科学家称之为细胞凋亡。这是一种安全有序式拆卸那些问题细胞分子装置,作为原材料加以利用的有效过程。这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在保护我们机体免遭癌症时,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那些横行霸道的不正常的细胞,通常会被强制性死亡,以免它们作乱,便于保护机体的健康。如果此时凋亡程序失效,癌症就有可能出现。

细胞凋亡,在生物的发育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在胚胎发育期,人类的脚趾和手指就是在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帮助下形成的。最初脚趾和手指都是一个扁平的蹼状附属物,其后,一小撮细胞程序化死亡,就分离出脚趾和手指来了。

蝌蚪的小尾巴,也是在其发育过程中,出现类似情况,一些细胞程序化死亡,使原有的尾巴也就不见了。

当然,这一死亡系统必须严格调节和管制,只有确保绝对必要时,才能启动细胞凋亡程序,决不能滥开杀介,乱杀无辜。

现已知道,细胞凋亡,是由一个蛋白质法庭掌控。这个法庭集团被一个蛋白质家族管理。任何时候它们都在一起权衡细胞死亡的利弊。其中,一些蛋白质被称为促生成蛋白,另一些则被称为促死亡蛋白。当细胞处于健康且有用状态时,促生成蛋白则支持着细胞生存,并抑制导向细胞凋亡的信号,发出禁杀令。但当它们察觉到DNA受损,或细胞脱离邻居不受约束时,促死亡蛋白则判决该细胞死亡。

据悉,一种叫做胱门蛋白质酶的蛋白就是细胞凋亡的执行者。它就像机体消化食物一样,将其粉碎,拆分分子零件,并作为原材料,供循环利用。

蝌蚪的尾巴就这样不见了。其中含有生命科学的奥妙。的确,科学能揭示生命世界中隐藏在熟悉事物背后的奇迹。

小蝌蚪变成青蛙,那么它的尾怎么消失的。

青蛙是两栖动物,蝌蚪(幼体)长大后变成青蛙,从水生变成陆生,从用鳃呼吸变成用肺呼吸等变化都是经过了完全发育。而尾巴消失也是其中的变化之一,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尾巴就退化了。

从生物学上说,尾巴是逐渐被一种溶解酶体"吃"掉的,在生物上称为自溶作用。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中,自溶对于形态建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自溶作用,除去不必要的细胞、组织。如手指或脚趾的形成同溶酶体有关,它将指之间的结构水解。

另外蝌蚪尾巴的蜕化也是溶酶体中一种水解酶(组织蛋白酶)消化作用的结果, 该酶将尾部细胞破坏, 使尾部消失。

扩展资料:

完全发育和不完全发育都是特指昆虫的发育过程,不能用于两栖类:如青蛙的发育为发育,是两个范畴。两栖类的只能是发育。

完全发育: 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虫的显著不同。 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如蚊、蝇、菜粉蝶、蜜蜂、苍蝇、沙蚕家蚕等。

在完全发育过程中,不一定所有都是受精卵,譬如蜜蜂,蜂王产下的卵,分受精和未受精的,未受精的也可以发育成雄蜂。此语录出自8年级下册的生物书。受精卵发育成工蜂,吃蜂王蜜长大的发育成蜂王,没吃的则发育为工蜂,未受精的发育成雄蜂,雄蜂和蜂王交尾产生下一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溶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发育

小蝌蚪的尾巴后来怎么没有了?

小蝌蚪的尾巴没有的原因是细胞凋亡。蝌蚪变成青蛙,其过程中尾部的消失伴随大量细胞死亡。

刚孵化的蝌蚪体呈棕,体长6~8mm,头部有马蹄形吸盘,用于附着,口位于吸盘下方,体质较弱,活动量小,通过卵黄囊供给营养,不进行开口摄食,3d后,可以投喂外源性营养物质,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及生长需要。

蝌蚪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3~25 ℃,适宜pH在6~8之间,蝌蚪生长缓慢,自蝌蚪成幼蛙约需要60~80d,一般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时期蝌蚪对营养需要有所差异。

扩展资料:

蝌蚪的培养

一般而言,4~7月份孵化的蝌蚪在7~9月份可以完成,8~9月后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成幼蛙。在人工加热条件下,水温维持恒定,避免了越冬管理,缩短了蝌蚪在冬季发育的时间。

饲养管理:蝌蚪期是幼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决定蝌蚪的生长发育、幼蛙的产出数量。初期为孵化后1~10d,可以投,可以投喂熟蛋黄等高蛋白流质饲料用法为:将熟蛋黄揉碎,用水化开,以40目纱网过滤后定点投喂,早晚各一次,用量为每3000尾喂1个。

并在投喂1h后,对 养殖池水进行换水作 业,以确 保 水 质 清爽。5~6d后,可以投喂粉状饲料,将粉状饲料制成团状投放于饲料盘中即可。生长前期为10~20d,虽然在这一期间,蝌蚪的消化功能仍不够强大,但发育迅速,需要更多食物,所以这一时期也是影响蝌蚪存活率的关键时期。

在饲料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日常所需,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

同时在投喂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清爽的水质,及时处理残饵及粪便。一般认为20~50d为蝌蚪的生长中期,此时期开始初步进行饵料驯化,确保蝌蚪从以植物性饵料为主转变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管理上同样需要保证水质,若养殖水温较低,可打开加热棒进行加温处理以缩短该期的时间。

生长后期在50~78d,后期是蝌蚪的关键时期,该时期蝌蚪开出现前后肢,并有完全水生转化至水陆两栖。时,蝌蚪首先长出前肢,其后,尾部慢慢被吸收,此时蝌蚪停止摄食,故在保证提供充足食物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水质问题及投喂状况。

幼蛙刚刚完成时,各种器官还不很完善和发达,特别是捕食和运动器官,若得不到饵料补充极易发生死亡现 象,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活体饵料进行投喂。 

蝌蚪生长发育后,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5~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成幼蛙。

发育阶段

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

尾大而扁,内有分节尾肌,肌节的上下方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能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口出现后,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开始在水中生活。当吸盘消失时,外鳃也萎缩;随着咽部皮肤褶与体壁的愈合而形成鳃盖,并在体表的左侧,或在腹面中部或后方保留1个出水孔,由鳃腔内的内鳃进行呼吸,随着肺的发生也能在水面上呼吸游离的氧。

发育到一定时期,有的先长出后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从鳃盖部位长出前肢,如蛙。

有的先长出前肢,再长出后肢,如蝾螈。随着尾部逐渐萎缩,口部也有显著的改变,逐渐发育成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幼小成体。

有尾目中的鳗螈等终生有鳃,营水生活。蝌蚪经而发育为成体的过程,称为发育。

肺鱼的幼体外形略似蝌蚪,在肺鱼分布区寻找蝌蚪应该注意。站在蝌蚪的角度,蝌蚪怕被金蟾蜍吃掉,于是就躲在妈妈的肚子里,变成小蟾蜍。

生长阶段

生长初期:(1~10d)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角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

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 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

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生长前期:(10~20d)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

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的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者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

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体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一般蝌蚪生活在水里。

生长中期:(20~50d)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

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

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期。

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

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期到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期的蝌蚪率可达95%左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蝌蚪

蝌蚪变青蛙时,尾巴到哪儿去了?

退化萎缩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它掉了的尾巴.

但是我怀疑,这个萎缩对于它的皮肤是很有必要的.

蝌蚪变成青蛙却没了尾巴,尾巴去了哪里?

青蛙孵化后20天后肢开始长出。约经50天又长出前肢,此时蝌蚪停止摄食,靠吸收尾巴供给养料,同时历尾和鳃的退化而开始将头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经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毕,开始登陆生活。

青蛙(Frog)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上颌有齿,一般有犁骨齿。肩带固胸型,椎体参差型,荐椎横突柱状;指趾末端二骨节间没有间介软骨。鼓膜明显隐于皮下,皮肤光滑或有疣粒。舌一般长椭圆形,后端大多具缺刻。

青蛙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3 部分。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

青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 1 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鼓膜(蟾蜍的鼓膜较小。在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 1 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小蝌蚪的尾巴后来怎么没有了呢?

青蛙是两栖类动物,水中生卵并需过程,心脏有半隔膜,充分证明了它们对两周后脱鳃用肺呼吸,之后长出后腿,前腿,退去尾巴,过程就结束了,这时就变成一只小青蛙啦! 陆生的不完全试应,

蝌蚪什么时候会掉尾巴啊?

由于蝌蚪体内的基因程序的控制,到一定的时间它的尾巴会被自身体内分泌的蛋白消化酶消化掉。但尾巴的消失时间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有些蝌蚪直到死亡都不能消掉尾巴和变成成年的青蛙或者蟾蜍。就像人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环境有关系一样。基因程序的发挥和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的。就解释这么多吧~

蝌蚪变成青蛙却没了尾巴,尾巴去了哪里?

蝌蚪变成青蛙却没了尾巴,尾巴掉水里了。

青蛙,属于蛙科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上颌有齿,一般有犁骨齿。肩带固胸型,椎体参差型,荐椎横突柱状;指趾末端二骨节间没有间介软骨。鼓膜明显隐于皮下,皮肤光滑或有疣粒。舌一般长椭圆形,后端大多具缺刻。

青蛙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

青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 1 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当眼睑闭合时,两眼后各有一圆形鼓膜。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鼓膜之后为躯干部。蛙的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5部组成。4指,指间无蹼。后肢长而发达,分为股、胫、跗、跖、趾5部。5趾,趾间有蹼。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

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在迅速飞动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里,青蛙可立即识别出它最喜欢吃的苍蝇和飞蛾,而对其他飞动着的东西和静止不动景物都毫无反应。

蛙类最小的只有5厘米,相当一个人的大拇指长,大的有30厘米(一尺多长),体型短阔,拥有强健的后肢。瞳孔都是横向的,皮肤光滑,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有三个眼睑,其中一个是透明的,在水中保护眼睛用,另外两个上下眼睑是普通的。头两侧有两个声囊,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体形小的品种叫声频率较高。

TAG标签:尾巴 小蝌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