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知识 > /列表

笔石页岩所指示地质年代

笔石页岩所指示地质年代

笔石页岩所指示的地质年代是奥陶纪和早志留世。

笔石页岩相是一种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

一般反映了还原条件下的滞流台槽、较深海和深海环境,水体宁静、海底缺氧,多H2S气体和黄铁矿。

底栖生物无法生存,只有漂浮于水面的笔石死后下沉,又无其它生物吞食,故而得以大量保存。

该相是奥陶纪和早志留世普遍存在的生物相。

因此黑色笔石页岩成为指相标志,这对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1735年,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统》中,记载了一种如同随意在岩石上涂鸦的铅笔痕迹一样的奇特现象,他为这种痕迹创立了一个类化石属 “Graptolithus”,意为“笔在岩石中书写的痕迹”。

然而林奈并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认为它可能并非生物痕迹,当时的其他科学家有的认为是珊瑚、有的认为是植物,众说纷纭。

直到20世纪,科学家们才确定了这是一类海洋动物的化石,这就是笔石。

笔石出现于距今约从5.1亿年前的寒武纪中期,在3.28亿年前的石炭纪早期灭绝,它们虽然个体很小,但在分类上属于半索动物门,进化地位并不低。

它们一般仅有1至2毫米,甚至更小,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却可以达到几十厘米甚至更长,这是由于化石保存的并非它们的身体,而是类似珊瑚那样,由它们分泌出来用于居住的中空管子,称为“胎管”。

展开剩余63%

胎管上有一些分叉或不分叉的枝,每一个枝上具有很多排列整齐、形态相近的管状体,称为“胞管”,自第一代笔石建造的胎管开始,后代的笔石不断建造着胞管,最终就建成了一个个相连的住室,被称为笔石体。

根据胎管形态和胞管特征,可以划分为:树形笔石目、管笔石目、腔笔石目、茎笔石目、介壳笔石目和正笔石目。

在保存为化石的时候,它们经常受到降维打击,在页岩里形成细长的碳质薄膜。

这是因为尽管笔石本身是立体的,但它们的软体无法保存,而笔石体在沉积作用中逐渐被压扁,其中的有机质成分碳化、分解,好点的勉强留下些痕迹,惨点的在地下水渗透进岩石的过程中被冲刷得渣都不剩,不过,也有被黄铁矿交代,得以半立体或三维立体保存的。

在地质历史上,笔石类生存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它们的演化却非常迅速,不仅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种类,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海水深度及不同的纬度也有着不同种类的笔石,全球除了南极洲外,笔石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

这样的特点使它们和菊石、三叶虫一样,成为标准化石的至臻典范,用它们划分和对比地层,尤其是它们最为繁盛的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能够精确地判断地层的年代以及地理环境。

更重要的是,笔石不仅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成为了形成页岩气的基础物质之一,它们的化石也成为了寻找这种重要资源的重要指示物,如我国最主要的页岩气资源产地——涪陵页岩气田,就处于含有笔石化石的地层中,因此,利用它们进行生物地层标定,是最为精确而有效率的方法。

1735年,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统》中,记载了一种如同随意在岩石上涂鸦的铅笔痕迹一样的奇特现象,他为这种痕迹创立了一个类化石属 “Graptolithus”,意为“笔在岩石中书写的痕迹”。

然而林奈并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认为它可能并非生物痕迹,当时的其他科学家有的认为是珊瑚、有的认为是植物,众说纷纭。

直到20世纪,科学家们才确定了这是一类海洋动物的化石,这就是笔石。

笔石出现于距今约从5.1亿年前的寒武纪中期,在3.28亿年前的石炭纪早期灭绝,它们虽然个体很小,但在分类上属于半索动物门,进化地位并不低。

它们一般仅有1至2毫米,甚至更小,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却可以达到几十厘米甚至更长,这是由于化石保存的并非它们的身体,而是类似珊瑚那样,由它们分泌出来用于居住的中空管子,称为“胎管”。展开剩余63%

胎管上有一些分叉或不分叉的枝,每一个枝上具有很多排列整齐、形态相近的管状体,称为“胞管”,自第一代笔石建造的胎管开始,后代的笔石不断建造着胞管,最终就建成了一个个相连的住室,被称为笔石体。

根据胎管形态和胞管特征,可以划分为:树形笔石目、管笔石目、腔笔石目、茎笔石目、介壳笔石目和正笔石目。

在保存为化石的时候,它们经常受到降维打击,在页岩里形成细长的碳质薄膜。

这是因为尽管笔石本身是立体的,但它们的软体无法保存,而笔石体在沉积作用中逐渐被压扁,其中的有机质成分碳化、分解,好点的勉强留下些痕迹,惨点的在地下水渗透进岩石的过程中被冲刷得渣都不剩,不过,也有被黄铁矿交代,得以半立体或三维立体保存的。

在地质历史上,笔石类生存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它们的演化却非常迅速,不仅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种类,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海水深度及不同的纬度也有着不同种类的笔石,全球除了南极洲外,笔石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

这样的特点使它们和菊石、三叶虫一样,成为标准化石的至臻典范,用它们划分和对比地层,尤其是它们最为繁盛的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能够精确地判断地层的年代以及地理环境。

更重要的是,笔石不仅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成为了形成页岩气的基础物质之一,它们的化石也成为了寻找这种重要资源的重要指示物,如我国最主要的页岩气资源产地——涪陵页岩气田,就处于含有笔石化石的地层中,因此,利用它们进行生物地层标定,是最为精确而有效率的方法。

笔石纲的化石分布

正笔石目的地理分布最广,地质历程短,限于奥陶纪、志留纪及早泥盆世;其中无轴亚目(除个别种类可上延至志留纪早期外)仅限于奥陶纪;隐轴亚目限于早奥陶纪宁国期及中奥陶纪胡乐期;有轴亚目从早奥陶纪宁国期至泥盆纪早期均有存在。由于正笔石是营漂浮生活的,因此它的地理分布相当广泛,加之这类笔石进化迅速,地质历程短,很多属种成为重要的“标准化石”,对划分和对比地层有重要意义。中国含笔石地层发育完整,从上寒武统到下泥盆统共建立了57个笔石带。

依据不同时代笔石群的发育状况,从奥陶纪到早泥盆世可划分出4个笔石动物群。奥陶纪早期为反称笔石动物群,奥陶纪晚期为对笔石动物群。奥陶纪中晚期是叉笔石-双笔石动物群。志留纪至泥盆纪早期为单笔石动物群,又可分为8个亚群,其中泥盆纪早期为新单笔石动物亚群。这些笔石动物群和笔石带的建立,对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对奥陶系、志留系及泥盆系的划分虽然不尽一致,但笔石带的顺序则基本一致。这为洲际间奥陶系、志留系及下泥盆统的相互对比提供了标准,有了可靠的化石依据。管笔石目、腔笔石目、茎笔石目和甲壳笔石目地理分布狭窄,地层意义不大。 根据笔石动物群的性质及其分布,全世界笔石动物群基本上有两个类型,一是太平洋笔石动物群,在中国为华南型,二是大西洋(欧洲)笔石动物群,在中国为华中型。中国笔石种类繁多,两大动物区的特征种类,几乎都在中国出现;同时,还有不少中国特有的种类,有不少在演化上的关键属种在中国出现得最早。

笔石通常保存在黑色页岩中,即一般所说的“笔石相页岩”。在黑色页岩中除笔石外,有时还见到少量营漂浮生活的无铰纲腕足类和胡桃虾(Caryocaris),没有底栖动物存在。这表明滞流海的原始环境,海底硫化氢含量高,而缺乏氧气,底栖生物一般不能生存。因此黑色笔石页岩成为指相标志,这对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缺氧条件下的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某些金属(如金、钒、钼、铀等的化合物)含量高,因此,研究黑色笔石页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国黑色笔石页岩发育完整。

地质年代如何划分?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地质年代顺序表

地质年代顺序为宙、代、纪、世、期。

每个大阶段叫宙,即冥古宙、太古宙等。宙以下为代。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代以下分为纪,如三叠纪、侏罗纪等。纪以下分为世,每纪分为早、中、晚3个市。纪以下为期,是最小的地质年代单位。

宙之下分代,隐生宙分为太古代、元古代,显生宙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又可划分若干纪如寒武纪、侏罗纪、第四纪。每个纪又分为二个或三个世,世下分若干期,世以上的划分与名称是国际性的,是世界统一的,世以下的划分与名称是按各地区实际情况来决定。

古生代的顺序:

寒武纪。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

奥陶纪。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

志留纪。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

泥盆纪。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

石炭纪。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

二叠纪。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地质时期指哪个时期?

地球从大约40亿年前开始形成,从最初的太古宙发展到现在的新生代第四纪。你的问题需要明确,比如你可以问恐龙化石主要是处于哪个地质时期形成的,大家都知道恐龙生活在侏罗纪,但对应到岩石则是侏罗系的岩石。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宙】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宙】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宙】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地球的历史可划分为几个地质时代?

志留系】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说说最具体的地质年代?

基本概念地质年代(geologictime)是指通过综合岩性特征、地层关系、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等,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地层层序系统,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即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常情况下,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分类

1.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相对年代: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绝对年龄:根据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2.地质年代单位

宙、代、纪、世、期(对应年代地层单位为: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概述岩石上的地质年代 地质学表示时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即利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以及切割律等来确定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另一种为同位素地质年龄,即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也称绝对地质年代。 相对年代(relativeage) 相对年代即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以及包含在岩石中的生物组合,按先后顺序确定下来,展示出岩石的新老关系。因此,相对年代只能说明各地质事件发生的早晚,而没有绝对的数量关系。 确定相对年代,主要是根据岩层的叠复原理、生物群的演化规律和地质体(岩层、岩体、岩脉等)之间的切割关系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的。

叠复原理(lawofsuperposition) 沉积岩的原始沉积总是一层一层的叠置起来,表现了下老上新的关系。遗憾的是,各地区的地层并非都是完整无缺,有的地区因地壳下降而接受沉积,另一些地区又因地壳上升而遭受剥蚀。在这种各地不统一的情况下,要建立大区域的或全球性的统一地层系统,就必须把各地零星的地层加以综合研究对比,最后综合出一个标准的地层顺序(或地层剖面),这种方法叫地层学法。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性质。 生物群的演化规律(lawoffaunalsuccession) 除了利用岩性和岩层之间的叠复关系来解决岩层的相对新老外,人们发现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种明确的可以确定的顺序。而且处在下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层中也存在,有的则绝灭了但又出现一些新的种属。这充分说明,生物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而且在某一阶段中绝灭了的生物种属,不会在新的阶段中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愈老的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进,愈高级。这就是划分地层相对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规律。这种方法叫古生物学法。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生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要适应随时间而变化的环境,所以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有不同种属的生物化石。有趣的是,有些生物垂直分布很狭小(生存时间短),但水平分布却很广(分布面积大,数量多),这种生物化石对划分、对比地层的相对年代最有意义,称为标准化石(indexfossil)。所以不论岩石的性质是否相同,相差地区何等遥远,只要所含的标准化石或化石群相同,它们的地质年代就是相同或大体相同的。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关系(lawofdissection) 由于地壳运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剥蚀作用的发生,常常会出现地质体(岩层、岩体、岩脉)之间的彼此穿切现象。显然,被切割的岩层比切割的岩层老;被侵入的岩体比侵入的岩层或岩脉老。利用这种关系来确定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就叫构造地质学法。 绝对年代

绝对年代是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在人类找到合适的定年方法之前,对地球的年龄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更多含有估计的成分。诸如采用季节-气候法、沉积法、古生物法、海水含盐度法等,利用这些方法不同的学者会得到的不同的结果,和地球的实际年龄也有很大差别。目前较常见也较准确的测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钾-氩法、氩-氩法、Rb-Sr法、Sm-Nd法、碳法、裂变径迹法等,根据所测定地质体的情况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选用合适的方法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获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龄为45亿年,月岩年龄46-47亿年,陨石年龄在46-47亿年之间。因此,地球的年龄应在46亿年以上。在人类找到合适的定年方法之前,对地球的年龄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更多含有估计的成分。诸如采用季节-气候法、沉积法、古生物法、海水含盐度法等,利用这些方法不同的学者会得到的不同的结果,和地球的实际年龄也有很大差别。详述地层系统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 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 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 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 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 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 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 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 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 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 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 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 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 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 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 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 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 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 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 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 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 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 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 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 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 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 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 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 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 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 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 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旧称老第三系、早第三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 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 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旧称新第三系、晚第三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 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 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 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中国地质年代表海相陆相

地质年代的划分简表

时代、地层单位及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开始繁殖时期 主要化石门类 代(界) 纪 (系) 时代间距 距今年龄 植物 动物 新生代K Z 第四纪Q 2—3 0.01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陆生孢子植物

真核藻类

真核生物 古人类

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鱼类出现

硬壳动物

裸露动物

多细胞动物 被子植物;哺乳动物及人类 新近纪N 7—8 2—3 被子植物;哺乳动物及蝙蝠类、鲸类;有孔虫,软体,六射珊瑚、淡水介形类。   5 古近纪E 15 25 20 40 10 60 中生代M Z 白垩纪K 70 70 昆虫、爬行类极盛;淡水鱼类、菊石、箭石、有孔虫 侏罗纪J 55 140 苏铁、松柏、本内苏铁及蕨类;爬行类;菊石类、 三叠纪T 35 195 苏铁及蕨类、木 等;鱼类、爬行类;出现恐龙。 古生代P Z 晚古生代 P Z2 二叠纪P 50 230 石松类、有节类、真蕨,种子蕨;两栖类;珊瑚、腕足类、菊石 石炭纪C 70 280   泥盆纪D 50 350   早石生代P Z1 志留纪S 40 400 珊瑚、层孔虫;软体动物,以笔石、腕足、珊瑚为标准 奥陶纪O 60 440 笔石、鹦鹉螺类、三叶虫、牙形刺 寒武纪 ∈ 100 500 元古代(宙)P t 晚P t3 震旦纪Z 200 600 三叶虫为主及古杯类、小壳类化石 青白口纪Qb 200 800 菌藻类,小母动物,蠕形动物 中 P t2 蓟县纪Jx 800 1000(900) 菌藻,古藻类(叠层石) 长城纪Ch 1800(1600)   早P t1   700 2600   太古代(宙)Ar   1300 3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藻类)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谁知道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是怎么划分的,他们有什么区别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摘自)

整个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划分哪些构造阶段

整个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划分为四个构造阶段:

陆核形成:时限为38亿年前至28亿年前。陆核是较大规模的、稳定成熟的地壳块体。标准是其上可承荷巨厚的沉积和火山岩屑体,沉积物中包含成熟的花岗质岩屑。

地台形成:时限为28亿年前至 8亿年前。这个大阶段可以分成两大时期。从28亿年前至18亿年前,即从太古宙后期到古元古代末,是原始稳定地台的形成期,大气、水体的组分、沉积的性质和生命的类型都有重要改变。

联合古陆形成:时限为8亿年前至2.1亿年前。这个大阶段包括加里东阶段、海西(华力西)阶段和印支阶段,有时合称海西-印支阶段。最后在二叠-三叠纪形成了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相互连接的联合古陆。

联合古陆解体:时限为 2.1亿年前至今。从三叠纪以后,位于南极周围的冈瓦纳超级逐步为几个古陆。它们相互离散的结果,一方面使大西洋和印度洋不断开启,大西洋的中间洋脊和太平洋东部的海岭以及印度洋中的张裂带构成全球性的洋盆张裂体系;另一方面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洋盆因受挤压,不断缩小,最后导致印度和非洲地块与欧亚联接碰撞,形成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

我们的地球——志留纪

志留纪,笔石的时代,陆生植物和有颌动物出现,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

志留纪名称的由来

志留纪由英国前军官,地质学家罗德里克·默奇森于1835年确定。他与年轻的剑桥大学教员亚当·塞奇维克一起绘制出了威尔士地层。人们认为这个地层是覆盖在首批火山岩之上的最古老的分层岩石。通过研究分布在沉积地层中不同的化石,莫奇森把分布在寒武纪(塞奇威克命名)岩石上的地层称为志留纪岩石,以作区别。命名志留纪是为了纪念古罗马时代居住在威尔士的“志留”部落。

从靠近两极上空的角度俯瞰地球(图1为南极,图2为北极)很明显可以看出,在4.2亿年前的志留纪时期,大多数都位于南半球冈瓦纳超,包括如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印度就环绕在南极附近。但美洲东海岸大部分地区地块和阿瓦隆尼亚,在向劳伦移动中填满了伊阿珀托斯洋。劳伦是如今北美的主体。瑞亚克洋和阿瓦隆尼亚南部生成,如今靠近北极的陆地,如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在志留纪时期则都位于赤道上。

1 年代确定

奥陶纪和志留纪之间的史前年代是通过苏格兰多不斯林的岩石地层确定的。在志留纪时期,这片区域曾是波罗地的边缘,构成的波罗地还包括斯堪迪维亚和北欧的部分地区。砂岩层和页岩层形成于海底,而这两个地层之间的边界则标志着奥陶纪晚期和志留纪早期的大变更。

2澳大利亚东部

冈瓦纳东部边缘发生着俯冲(一个板块受力下降到另一个板块之下的过程)导致火山的形成,海底的岩层被朝着地慢下压,进而融化。融化后的岩石受压迫涌向地面喷发而形成火山,带出大量的熔岩和火山灰。从志留纪中期到泥盆纪时期,澳大利亚东部的火山活动极为频繁。

3中国南部的化石时间表

中国南部的志留纪地层中含有多种多样的化石,称为“笔石动物”。笔石动物的体型微小,生活在环绕地球的海洋中,并迅速演化成多种不同的生命形式。这种连续的笔石动物演化形成,以及进化时清晰的时间线,可以将中国的滞留纪地层当作衡量标准,已判断其它地方发现的笔石动物化石的地层的地质年代。

4广阔的海洋

从志留纪时期到中生代覆盖半个地球的海洋被称为“泛大洋”。这片海洋地域广阔,从空中的某个角度看去,地球似乎整个被海洋覆盖。泛大洋的扩张和泛大洋所在的的板块运动,必然会受到从海底延伸出来的洋中脊的控制,然而这个洋脊在地图中的具体位置并不为人所知。

5沙丘中的踪迹

澳大利亚西部的卡尔巴里页岩中发现的志留纪晚期遗迹化石为我们研究当地的早期环境提供了诸多材料。小动物移动时留下的痕迹凝结而成的遗迹化石出现在沙质河床以及沙丘上。这些化石表明当时当地没有植被覆盖,留下这些遗迹的生物则以少量的海藻和细菌为食。

6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在志留纪时期阿瓦隆尼亚的碎片曾是劳伦近岸的一系列岛屿。在威尔士和爱尔兰当时仍是阿瓦隆尼亚的一部分,发现的石头最大的特点是含有统治陆地的第一代植物化石。这些化石在浅海海底的石头中发现,离植物曾经生长的古代海岸线不远。

7捷克边界

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附近的克朗克刨面发现的岩石和砂岩的地层都属于志留纪的最晚期,标志着地球 历史 转入下一个地质年代泥盆纪。这个地区的石头含有许多化石,包括上千种贝类,特别是三叶虫居多。

海洋变化: 到了志留纪,古老的伊阿珀托斯洋逐渐闭合,而劳伦,波罗地和阿瓦隆尼亚合为一体。南方新生的一片海洋,将正在成形的北方新与冈瓦纳南部分离。

伊阿珀托斯洋闭合 ,形成了浅海和盆地,为新生命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洋生命再次繁荣兴盛。物种变得多种多样,大片的珊瑚礁遍及劳伦和波罗地附近的赤道水域。

经过奥陶纪大灭绝之后,生命开始在志留纪时期复苏,陆地被新的植被和节肢动物所占据。志留纪始于4.44亿年前,尽管只持续了2600万年,但在英国和北美洲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地层和化石却是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由于欧洲的罗德里克,默奇森爵士和北美洲的地质学家詹姆斯·霍尔的努力,这些地层和化石在19世纪中期已闻名天下。

志留纪是演化史上的关键时期。随着奥陶纪末期冰期到来,大量生物灭绝,有些动物包括三叶虫,牙形刺和笔石动物再也未能完全恢复其繁荣。然而从总体看来,随着海水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还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复兴。虽然海洋很适宜于生命存在,但是正是在这个时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首次确切的定居在陆地。

在志留纪被冲刷到沙滩上的许多贝类,如今仍然清晰可辨。

志留纪的贝类生物比早期的要大,长度甚至可达四厘米。而有些则更大,如一种类似乌贼的鹦鹉螺,其圆锥形的贝壳长达十厘米或更长。腕足动物,双壳动物,腹足动物和棘皮动物,如海星和海百合和鱼类,都在持续的多样化发展。北部的浅海和海盆逐渐变得更浅,进而,最终相互分离,形成湖泊。无颌鱼在这些温暖的水域中繁衍壮大,体长比奥陶纪更长,达到了20厘米。新的有颌鱼类和海蝎已无颌鱼类为食,而无颌鱼类则演化出奇异的重甲来应付。在地球上,生命长期演化,最重要的莫过于苔藓更复杂的植物出现和兴盛。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创造了含氧环境支撑陆地上大批动物生存

陆地上和海洋中的生命。与在海洋中生存相比,陆地上的环境更为艰苦,动植物都需要演化出特殊的器官来适应大气环境。为了生存,他们还需承受冷热变换,气候干燥和太阳辐射。然而到了志留纪时期,陆地还是逐渐的被动物植物所占据。

尽管是奥陶纪以来,如苔藓植物早已抢先站住了陆地,但他们的生命形式却受到了很大。志留纪时期第一批直立的维管植物出现,它们也留下了化石记录,被称为库克孙蕨,具有坚硬的根茎和用来传输水和营养的管道。

库克孙蕨与现在的开花植物大不相同,它们没有花朵,叶子和种子,而是有微小的直立根茎构成,高四厘米,分叉成两根相同的支叉,两端均为充满孢子的杵状的生殖囊。这种植物最初的繁殖需要潮湿的环境,所以雄配子游动着去给自配子受精。

这些直立植物的演化对于陆地食物链的形成至关重要。食植动物以植物为食,一旦食植动物达到一定数量,食肉动物就能演化,并以食植动物为食。然而,对于原始动物而言,消化新鲜植物是非常困难的,首次出现的食植动物就是以植物为食的节肢动物。被细菌部分分解之后的植物更容易被食植动物消化,也顺便将重要的微生物带入食植动物的消化器官,以帮助消化植物。

板足鲎 在志留纪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一种叫板足鲎或海蝎的首批大型食肉动物。他们演化自奥陶纪一直存活到二叠纪,他们体型类似蝎子,有些还有大大的钳子,长长的有关节的躯干被坚硬的外壳所覆盖,使得它们成为当时装备最为精良的动物之一。然而因为他们属于节肢动物,所以不得不周期性的退去外骨骼以供生长,这一过程也让他们无法对抗外来袭击。板足鲎有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有些能够游泳,有些是食腐动物,而有些则是活跃的食肉动物。从美国纽约的志留纪地层发现的板足鲎长度已达两米,他们是最早从海洋转移到淡水环境的动物之一。

繁荣蓬勃的生命

志留纪的许多海洋生物与现在的海洋生物大不相同。有些属于已灭绝的物种,如古生代的珊瑚,移动的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和笔石动物、自由游动而有装甲精良的无颌动物板足鲎、牙形刺和直锥形的头足类动物,其他的种类如腕足动物和海百合,如今仍然存在,但与奥陶纪和志留纪相比已经少了很多。他们当时曾以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占据者架浅海区。

脊椎动物的崛起

滞留纪最为普遍的机动物,就是无颌鱼类,它们品种繁多,还有墨氏鱼。另外一种无颌动物的形状怪异,躯干覆盖着微小的尖刺一样的鳞甲,就如现今的鲨鱼一样。还有一些人们较为熟悉的鱼形无颌动物。对海洋中的生态链产生最大影响的生物学事件是鱼形脊椎动物的颌的演化,最早的有颌的鱼形脊椎动物是如今已经灭绝的棘鱼,他们所有的鱼鳍前端都有独特的棘刺。这些棘刺几乎是这种小动物化石中仅存的部分,但他们确实有带牙的颌。

志留纪的鱼化石是保存好而可靠的最早鱼类记录,但比较原始,数量不多。中国志留纪的鱼化石相对地较多,最早的代表见于兰利世的晚期。

志留纪地层中具有最早的陆生植物化石记录。志留纪后期出现大面积海退,半陆生的裸蕨类植物进一步繁育。

中国

中国的志留系除中期地块外,分布较广。兰利统在扬子地区发育最好,是研究兰利统必不可少的关键地区。在扬子地区的兰利世,初期为含笔石的黑色页岩和页岩,以龙马溪为代表;中、晚期普遍出现壳相层和碳酸盐地层;晚期在扬子地区的北缘出现生物岩礁和海相红层。兰利世之后,扬子地区普遍上升成陆。地层区划是由不同古板块控制的。不同古板块上发育的志留系可以作为不同的大区。同一古板块中的稳定地区和活动地区可以作为地层区,地层分区主要根据岩相和生物相带的不同。

矿产资源

志留纪是一个沉积矿产贫乏的时期。主要的沉积矿产是北美地台上的克林顿沉积铁矿。美国铁矿的10%、盐矿的20%和少量油气资源均来自志留纪地层。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撒哈拉中部的,大部分也来自志留纪地层。此外,还有西伯利亚、科累马和澳大利亚西部蒸发岩系中的膏盐矿,以及澳大利亚东部的金矿和锡矿在中国志留系中黑色页岩中放射性元素富集,特别是西秦岭地区。在东秦岭的志留系中的小型藻煤已具开采价值,并与铀、钒、钼、镍、钴等元素相伴。志留系灰岩、白云岩是建筑材料和水泥的重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