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知识 > /列表

挂钱是什么东西

挂钱是什么东西

挂钱是中国北方地区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传统剪纸艺术。

叫法有“挂签”“挂千”“吊钱”“过门笺”“门吊子”,是中国民间刻(剪)纸艺术品中的一种。

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挂钱是一种中国流行的传统文化现象,也可以称为挂红包。

它通常发生在特定的节日、婚礼、生日或其他喜庆场合。

挂钱是指将钱放在红包或红绳上,并悬挂在特定的地方,例如门口、墙壁或树枝上。

这种做法象征着祝福和吉祥,同时也是向主人表示祝贺和尊重的方式。

挂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传统上,挂钱被认为具有驱邪和祛灾的作用,因此人们常常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上挂钱,以祈求好运和吉祥。

在婚礼上,新人的家庭会在门口或宴会场所挂红包,象征着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财富的分享。

现代社会,挂钱已经成为许多人参与的一种方式。

人们会准备一些红包,将钱放入其中,并挂在显眼的位置,让来宾或过路人可以取走红包。

这种行为既可以作为一种礼物,表达对亲友的祝福,也可以增加节日氛围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需要注意的是,挂钱的方式和习俗可能在不同的地区和场合有所差异。

所以具体的做法可能会因地区和习俗而异。

挂钱是我国北方地域贴在门楣、屋檐上的一种传统式剪纸艺术。

称呼有“挂签”“挂千”“吊钱”“过门笺”“门吊子”,是中国民间刻(剪)纸工艺品中的一种。

由于图案清晰绚丽,来自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

挂钱上刻镂着吉祥的图案和文字,上沿贴牢,下面大部悬空,可随风飘动。

挂钱和春联训到位团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副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辞旧迎新的节日画面。

挂钱,其形状如小幡,是一种装饰性的传统民间刻纸艺术。

新春佳节,北方城镇乡村的人家都喜欢并且都很自然地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一排色彩缤纷的“挂钱”,作为新年点缀,借以邀引财源。

挂钱在乡间最是盛行,除门檐、房檐下,也有把它贴在财神洞、仓库、鸡舍、 猪舍和井台上的。

挂钱是什么意思

挂钱的解释

亦作“挂钱”。 北京 旧俗于农历年初一在门首窗前贴挂钱,至二月二日打落弃去。挂钱用长尺许、宽四五寸的红或黄棉纸做成,上 雕镂 钱形花纹或吉祥文字。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市卖》 :“腊月朔,街前卖粥果者成市……初十外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挂千》 :“挂千者,用吉祥语镌於红纸 之上 ,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 世家 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馀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老舍 《 骆驼 祥子》 十五:“门上的春联依然红艳,黄的挂钱却有被风吹碎了的。”

词语分解

挂的解释 挂 (挂) à 借助绳索、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高处或连到另一物体上:悬挂。挂图。挂牌。挂锄。挂镰。 挂帅 (掌帅印,喻居于领导、统帅地位)。披红挂绿。挂一漏万。 牵记,牵连,牵累: 牵挂 。记挂。挂念。挂 钱的解释 钱 (钱) á 货币:铜钱。金钱。银钱。钱票。钱币。 钱财 。钱庄。钱粮。 费用:车钱。买书的钱。 财物:有钱有势。 圆形 像钱的 东西 :榆钱。荷钱。 中国 市制重量单位,一两的十分 之一 。 姓。 笔画数:;

挂钱是什么意思

挂钱是的意思就是在一根线上挂另外一根线分开而且分几开的意思。

新春佳节一到,家家户户皆用挂钱儿把门口装饰得面目一新,喜气盈盈,使人们感到严冬已去,新春盎然。贴挂钱,已成为中国汉族民间春节一大习俗。

旧习俗中,人们在元宵过后,都必须将“挂钱”摘下。据说如不摘下,而且这个瞌睡虫就会伴着不走,使这家人经常打瞌睡,影响生产,当年得不到好收成。

注意事项: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人把它作为一种长久的装饰,客厅、书房以及楼里门楣上贴的挂钱,从头一年的腊月三十贴到来年的腊月二十九,始终都保存好好的,让喜庆气氛保持一年不衰。同时给传统的汉族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谁知道在东北方言叫“挂钱”的怎样才能在百度里查出原版图片来 。

挂钱是东北俗称,挂钱儿有许多种叫法,如“门签”、“挂千”、“吊钱”、“过门笺”、“门吊子”。你搜挂钱就有。我这又图片。

过年贴的吊钱儿什么时候能撕下来?

按民间的传统的方法,是得到正月二十五才能撕掉的。不过有时人们也不刻意在乎这些东西,图个吉利就好。

补充

吊钱儿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红纸剪刻成花纹图案,下部形似“流苏”,上面一般写有“恭喜发财”等之类的吉祥语,有的挂于门楣,有的直接贴到门上。一般是门楣贴三大张,大门贴挂五张,门窗贴挂一张,意在免祸接福。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二十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古时,挂钱的悬挂也有讲究,《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挂钱辉五色”。五色原指青、红、黄、白、黑。因在民俗中人们忌讳黑白二色,所以,挂钱儿的五色为大红、粉红、黄、绿和蓝,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五蓝”。每门每窗所挂皆为单数,多为五张或三张,每张一色。

编辑于 2015-06-24

查看全部6个回答

吊车吊篮_找吊车吊篮?就上阿里巴巴

吊车吊篮吊车吊篮吊车吊篮厂家吊车吊篮吊篮顶筐

¥1580 元

高空作业吊篮厂家直销吊篮高空作业吊车吊篮

¥2400 元

高空作业吊车吊篮厂家直销高空作业吊篮

¥2000 元

1688广告

走投无路急用钱怎么办 - 点击进入查询~

根据文中提到的吊钱为您推荐

了解 走投无路急用钱怎么办,就用天眼查APP,3亿的用户都在用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基于公开数据,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商业查询服务。

本月105002人下载

咨询

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更多专家

过年的吊钱什么时候撕掉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怎样才能致富快,在家就能做的事业!

怎样才能致富快,一部手机批量操作30个账号,一个人顶一个团队,轻松操作!来看看!

广告2021-05-18

我想知道过年的时候贴的吊钱什么时候撕下来

出了正月就可以撕了。 正月里是新年,出了正月就过完年了。这方面就没了讲究。 有时时间长了,风吹日晒会有碍观瞻,可以撕了。 如果不碍事,可以以新盖旧或去旧图新。

14赞·3,096浏览2016-07-03

吊钱过年贴上明年还可以用么?过年吊钱拿下来怎么处理

吊钱过年贴上明年不能再用了,可以再换新的,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辞旧迎新。

春节前家家户户有贴什么东西?

贴福字:有很多人取“福到”的谐音把福字倒过来贴,其实贴福字也是有讲究的。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过来贴,这点从老式建筑上就能看出来,四合院影壁上的福字没有一个是倒的。而室内的门、箱柜等家具的小福字可以倒贴。福字有大有小,由大门开始从外到里的福字先大后小。

贴吊钱和窗花:吊钱也叫挂钱,传统的吊钱是贴在窗户或门上,一边贴一个。现在什么规格的门窗都有,吊钱也有各种不同的大小,有人要贴上很多个。应该注意的是,不论贴多少,都要取双数,为的是节日里讨个吉利。窗花也同样要成双成对地贴,切忌取单。

过年对联 横披下面的 彩色 一般是三个颜色的 是什么东西

这种镂空花纹纸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

我记得它叫:门钱、吊钱、门笺、门吊子、门花、吊钱、落门钱、挂钱、挂签、挂千等

吊钱儿为什么是红色?

吊钱”一般为红色,看上去红红火火,自然增添了不少节日的喜庆气息。吊钱”是由我们古代汉民族的“彩胜”“幡胜”演变而来的。汉族民间形成贴“吊钱儿”的习俗,来源于唐宋时的“幡胜”。唐宋时期每逢立春的时候,人们便用彩纸剪成各种饰物或小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欢庆春日来临,并互相赠送。唐代诗人韦庄在《春盘》诗中这样描述:“雪圃乍开红果甲,彩幡新剪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后来,人们用它来避邪,把“幡胜”进一步的放大,在立春之日,把“幡胜”贴在门楣上。宋代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载:“岁旦在你街市扑买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春吉兆“这种锡打春幡胜,就是最早的“吊钱儿”。可见在唐宋时期,就有这种装饰品,只是各有各的用途。

挂钱”也就是吊“钱辉”分为五色。”五色原指青、赤、黄、白、黑象征着五行。因为在古代汉族民俗中比较忌讳黑白二色,所以,“吊钱”的五色为大红、粉红、黄、绿和蓝,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五蓝”。在民俗中一般只用红色,因为红色五行属火,有红红火火的象征,所以更偏好红色“吊”。到了其他省份很多都是用五色,尤其是东北三省一般用五色比较多。每门每窗所挂皆为单数,多为五张或三张,每张一色。

昨天清明节我们全家去上坟把挂钱烧了好不好?

清明节全家去上坟,把挂钱烧了当然好了,因为这就是冥币,送给阴间的人花的。而且这些东西烧得越碎,烧成灰才更好证明阴间的人可以收到了,但这只是一个说法,实际上烧纸是给活人看的。根本就没有阴间这么一说。

上坟挂钱的剪法视频

视频教程

清明节挂纸怎么剪剪法如下:

将一张纸在桌面上铺平。纸的宽度约20厘米左右,长度为整张纸的长度。将纸沿中心对折一次,使长边与长边重合。对折后的纸按中心再对折一次。

接下来将纸沿短向齐中对折,两次。接下来我们用剪刀对叠好的形状一左一右对其裁剪。注意:裁剪的时候切不可将纸剪断,剪至距边缘一厘米的位置即可,

剪成的纸条宽度也保持在一厘米左右。剪好后,我们将折叠的纸打开,在纸的自重作用下,就成了一条很不错的“挂纸”了。

清明上坟需要拿什么东西:冥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冥钱,我们一般都需要准备一些,可以在清明节上坟的时候烧过去,给逝去的亲人在那边可以用的。

春节习俗

春节 :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

春节的时间在岁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时候,岁首的时间不一样。夏朝的岁首是农历正月初一,商朝是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农历十一月初一,秦是农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重新把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同时采用“太初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新年”。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辛亥胜利后,南京临时规定采用阳历纪年,并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这样春节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称呼。其实,春节这个名称古已有之,是专指立春而言的。自从民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以后,就不再把立春节了。

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冷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冷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冷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腊八吃腊八粥 :农历腊月初八,在老北京,也算个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儿当然是熬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祭祀神农,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岳飞,有的说是从朱元璋那儿传下来的。但流传最广的,要算是纪念佛祖的说法。

根据佛教《普曜经》记载,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嗜山当了和尚以后,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整整六年。他在学满毕业的时候,正是中国的腊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徒所称的“释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六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毕业的时候,已经是褴衣烂履,瘦骨嶙峋。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尼连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牧牛女子,用钵孟接济牛奶,煮熟以后送给释迦牟尼食用,使释迦牟尼的身体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 的习俗。明代陈耀文所著《天中记》中说:“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这里所说的“七宝五味粥”指的就是“腊八粥”。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是纪念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

老百姓除了熬腊八粥供奉佛祖外,还把它当作亲友邻居间互相馈赠的礼物。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的用料很多,一般是用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豆米掺在一块儿,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成的,喝的时候,再加上红糖、白糖、玫瑰、木樨等调料。讲究的,则用糯米、薏仁米、菱角米、鸡头米、莲子肉混在一块儿熬成粥,再铺上密饯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松子、桃仁、青丝、红丝,还要摆出花样儿图案,真是又好看又好吃。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除了熬腊八粥之外,民间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也是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把剥好的蒜瓣儿装进坛子,加满醋,封上口儿,我个暖和地儿放着,直到除夕晚上吃大年饺子的时候,才打开来享用。泡好的蒜瓣儿颜色碧绿,像翡翠一样,吃起来酸不唧儿的,稍有点儿辣,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儿。

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在清代的时候,宫里边喝的腊八粥是雍和宫的喇嘛熬好了以后进贡的。

“送信儿的腊八粥”,是流传很广的民谣:过了腊八,债主就该上门付债了。而一般到了腊月三十,就没人追债了。

二十三日祭灶王 :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旧北京家家祭灶。北京俗曲《门神灶》中唱道:“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赞祝那灶王爷降了吉祥。”这首俗曲描写了旧北京当时家家祭灶时的排场和真实情景。

我国商朝已有灶神之说。《庄子·达生》篇中有“灶有害”的记载。司马彪注解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淮南子·记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曰:“炎帝、神农,以火德于天下,死祭祖于灶神。”当时祭祖灶神,属纪念性质。据说灶君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故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君何时回宫?大概是春节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这是一种良好的祝愿。

灶君,也是火神。火神的名字叫祝融,或叫回禄。祝融传说中的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一视为帝兽时火官,后人尊为火神。火神本是为人类造福的,也成了火灾的代名词。老北京人祭灶君、祭火神,因为自古以来,在春节前后天气干燥是多火灾的时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北京谚话有:“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之说,意思是腊八传来春节即将到来的信息,一到年关债主债,而二十三日是债最紧要的时候,所以是要命的关东糖,到除夕午夜吃饺子,一般债主按规矩就不来了。

一些穷苦之家,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关东糖祭灶,因此,旧京民间有歌留传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

从前北京有许多灶王庙,家家户户供灶王爷。除少数民族外,汉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风俗。

灶神为民间灶头供奉之神,也称灶君、灶王、灶王爷。原始人为了表示对火的发明者的感激,每年夏天祭祖他,夏天象征火,灶也代表火。我国北方有腊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扫尘土”。扫尘土不仅有益于环境卫生,还有益于防火,因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彻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个起火因素。

腊月二十四扫房 : 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经历代相传,形成了春节前扫房的习俗。即便是人少而又贫困的人家也要扫房。这不仅是一种迎接诸神下界的准备,而且也是一种扫除秽气、晦气、穷气的重要举动。

老北京的重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其实民间并不在腊月二十四日扫房,而是在腊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三日祭灶以前,从皇历上择个“宜扫舍”的吉日就开始扫房,说是“不能让老灶王爷顶着土上天”。

扫房确是一件相当麻烦但又不能不搞的事。大户人家主人指挥仆人们去干;一般住户则全家老少一齐动手,将室内家具陈设一律搬到庭院,擦拭干净,尤其是上边的铜活一定要打亮。对于室内主要是扫除墙角顶棚上的塔灰、蛛网,撕掉墙壁上的旧年画,待进行粉刷或裱糊后,再贴上新年画;撕掉玻璃窗上的旧窗花,擦净后待除夕时贴上新窗花;尤其是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扫,诸如香炉、蜡扦、花筒、海灯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须擦亮,佛前旧联对,挂钱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一般家庭只搞半天或一天,房屋较多的住户则分屋分院地搞三天至五天不等。

扫房以后,人们还要“择吉”到澡堂或在家里沫浴洗澡,剃头理发,表示除旧迎新。

扫房以后,全家即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腊月三十守岁 :农历腊月三十为一年的除夕。如果小年,除夕则在腊月二十九。老百姓管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节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乐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两边都要贴上用红纸写成的春联,门楣上还要贴横批。春联内容大多是增福、增寿、招财、进宝什么的,反正都是吉祥话。其次是贴门神。老北京的门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位,一个白脸儿,一个黑脸儿,一左一右威风凛凛。据说,驱邪捉妖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有的住户还要贴挂千。挂千也叫挂钱,用红纸或彩纸剪成,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避穷神。

过去,老北京大多数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门,有油炸的面食、月饼点心、苹果柑桔、什锦果脯、黄白年糕、饺子馒头,真是应有尽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还摆着香炉、蜡扦等供器,供桌前边的地面上摆着,行礼跪拜的时候用。

据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土地爷诸位。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先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菜肴中大多是炖鱼、炖肉、炖鸡、丸子、扣肉之类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冷菜,比如,用蔓菁、大红袍罗卜做成的辣菜,还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儿什么的。主食则以饺子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猪肉韭菜做馅儿。吃饺子时,决忘不了拿“腊八醋”当调料。

年三十晚上这顿饭,人要齐,席间还要多说吉祥话儿,预示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按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他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借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为了守岁,年三十夜里要有些娱乐活动。老人多凑在一起打打麻将,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儿坐在炕上打纸牌,小孩子们最欢势,提着灯笼绕世界跑,在院子里或大街上放爆竹。

一到午夜十二点,就要举行接神仪式了。接神仪式严肃而庄重,至于人们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诸神都打心眼儿里信服,可就不得而知了。接神仪式结束,全家要进行团拜。长辈接受小辈的跪拜,并要给一些压岁钱。然后,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儿接神饺子。到此为止,除夕才算过完了。

中国各民族或地方的春节习俗: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