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古代採茶女

古代採茶女

古代採茶女,是負責採摘茶葉的女性勞動者。她們的主要工作是在茶園裏採摘新芽和嫩葉,然後經過加工烘乾後製成茶葉。在古代,採茶女往往是貧苦家庭的女孩子,因為採茶的收入雖然不高,但可以幫助家庭減輕負擔。採茶女在採茶的過程中需要穿上特製的衣服,以便於行動自如,同時也能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和茶樹的刺激。採茶女所採摘的茶葉品質要求非常高,因此她們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和訓練,以便學習如何採摘最嫩的茶葉,並且要求採摘速度快、質量好。古代採茶女不僅為中國茶文化做出了貢獻,也帶動了許多相關產業的發展。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代什麼樣的女子有采茶的資格

茶之極品當屬貢茶,就是皇帝喝的茶。貢茶不單對栽茶的地點,茶樹的品種,炒茶的工藝等有極高的要求,僅採茶過程就非比尋常。

採茶女當然必須是年輕貌美且未婚的村姑。

那帶着露珠的鮮嫩茶尖如何採下來?---用手?簡直外行!告訴你,用口!村姑貝齒輕啟,將茶尖輕輕咬下來放入小提藍裏,得趁茶尖上村姑的體香尚未散失時,趕快入鍋炒制。這樣,貢茶裏就含有其它茶不具有的味道----少女的體香……

必須是,而且要年輕貌美,並且,身體健康,無狐臭等異味。

並且講究衞生,而且要是本地茶莊的農户人家才可以。

採茶女當然必須是年輕貌美且未婚的村姑。

古代怎麼稱呼採茶女

茶姑、茶女、茶童(採摘最好的茶葉都是由童女完成的)

小娘子、茶妹子、茶妹妹、茶美眉、

關於採茶女的故事

在連綿陡峭的茶山上,在平坦的山窩裏,一羣羣採茶女穿梭在成行的茶林當中,組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採茶女的到來,也讓這寂寞的茶山多了一些亮色,充滿詩意,充滿生機與活力。這些來自河南、安徽的採茶女們平凡、勤勞、樸實。

她們每天早上6點鐘迎着朝陽上山勞作,夕陽西下時才收工。和以往不同的是,如今採茶女日趨大齡化。現在的就業機會很多,許多女孩子不看好採茶這樣辛苦的工作了,在外打工也收入不菲,所以現在的採茶女都十分搶手,

採茶女中年輕姑娘逐漸被年長的大嬸、大媽,甚至採茶奶奶所代替,採茶女中的熟手更是各家茶園爭搶的對象。春茶採摘得搶天奪時,新葉長得快,要及時採摘,否則一夜之間就老,特級茶就會變成1級茶、2級茶,最後就成了沒有用的大葉子。

為了確保品質,一次只能採摘一芽一葉,一個採茶女一天只能採摘到1公斤左右的合格鮮葉。雖然採茶女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於採茶的季節性特別強,勞動強度大,生活還是十分辛苦。對於採茶女們來説,二十多天的採茶季節,

她們每人平均能有兩千多元的收入,一些採茶快手甚至能收入4000多元。而且今年的工資漲幅較大,又報銷來回車費,簽訂勞動合同,有的還為她們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這讓她們辛苦中透着些許滿足。

擴展資料

進入茶季,每年有上萬名採茶工,像候鳥遷徙一樣來到茶場,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今天,我們將走近這些採茶工,走入她們的茶季生活。每天6點左右,採茶工就開始一天的採摘工作,小編只能上山尋找她們的蹤影。

在茶山上,小編邂逅了採茶女小趙。小趙今年35歲,來自山東臨沂蘭陵縣。今年是她第一次來安吉採摘白茶。小趙説,她是和村子裏的七、八個採茶工一起來的。每年一到三月中旬,就會有工頭來村子裏召集、挑選在家待業的婦女,把她們送到採茶場採茶。

小趙説,她是3月30日到這裏的,坐了6、7個小時的大巴車。來的頭兩天,因為天氣冷茶葉還沒有大規模採摘,就先等着茶樹冒芽。在此期間請來街道衞生院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員,給她們進行了體檢和消防演習。

由於小趙是新手,還經歷了兩三天的白茶知識科普、採茶培訓。經過學習,她熟練地掌握了採摘技巧。採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採茶工在茶季期間,每日起早貪黑,爭分奪秒。

天晴時,她們頂着烈日,戴着草帽;下雨時,她們披着雨衣,掩着茶簍;明前10度的天氣裏,她們裹着棉襖採茶。穀雨後氣温上升到30度,她們仍要穿着長袖長褲,防止蚊蟲叮咬。

採茶歷史

採茶戲 歷史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羣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採荼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綵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醜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着"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採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湧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醜或一旦一醜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綵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羣眾喜愛。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採茶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人們要追溯(sù)茶的歷史,瞭解中國茶道,便自然會想起中國茶史上的傳奇人物——“茶聖”陸羽.陸羽是唐朝復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藝在當時就已聞名天下.《煎(jiān)茶水記》曾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吏李季卿在赴任路過揚州時,偶然與陸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陸羽,一朝[zhāo]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請陸羽一起到揚州驛(yì)站吃飯. 席間,李季卿説:“陸君善茶,已是天下聞名;這揚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謂千載難逢,豈能虛度!”於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實的軍士攜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陸羽則備好煎茶器具等待. 軍士取來水後,陸羽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輕輕地掂(diān)了掂水,説:“這水是臨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軍士答道:“這確實是我划船取來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見我取水了.” 陸羽沒有吭(kēnɡ)聲,默默地將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時,他又用勺子取水揚了揚,説:“這才是南零的水呢!” 軍士大驚,低下頭,説:“我是説謊了.其實我的確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時船搖晃得厲害,瓶裏的水灑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邊又用江水灌滿瓶子.陸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場的數十名賓客、隨從聽罷,都驚愕(è)不已. 陸羽不僅精通茶藝,而且博學多才.朝廷好幾次要他出任,他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的志向是推廣茶藝,撰寫《茶經》.當時,人們都以求取功名利祿(lù)為榮,不屑於寫這樣的“閒書”,而陸羽卻毫不動搖. 二十一歲那年,陸羽為了蒐集撰寫《茶經》的資料,開始遊歷天下.一路上,他風餐露宿,日曬雨淋,足跡遍佈巴山蜀(shǔ)水、荊楚大地、吳越山川……每到一處,陸羽都向當地百姓請教如何種茶、製茶、烹(pēng)茶、飲茶,並把蒐集到的資料詳細記入“茶匯”.他還細心地將各種茶葉製成標本,隨船運回老家.經過十六年的遊歷後,陸羽隱居浙江湖州,潛心從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憑藉實地,考察三十二州茶葉產地所獲的資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歷時五年,寫成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茶經》.又過了五年,經增補修訂的《茶經》正式出版,這時,陸羽已經四十七歲了.整部鉅著的完成,歷時二十六年. 《茶經》的內容十分豐富,記述也相當細緻.它不僅記載了神農氏最早發現茶的歷史,以及中國主要茶產地的土壤、氣候與生長情況,而且總結了種茶、採茶、製茶、飲茶等方面的經驗與技藝. 寫完《茶經》以後,陸羽又周遊各地,推廣茶藝.所到之處,關於茶的各種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tú).自陸羽竭力推廣茶道以後,飲茶的人越來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飲茶品茗(mínɡ)開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茶和茶文化不僅在中同綿延發展,還傳到一衣帶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陸羽被後人尊稱為“茶聖”.我來幫他解答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還能輸入 9999 字插入圖片刪除圖片插入地圖刪除地圖插入視頻視頻地圖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回答被選為滿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採茶戲 歷史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

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

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

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

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羣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採荼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

"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

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

二月採茶。

。"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綵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醜的"三角班"。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着"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

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採荼戲的雛型了。

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湧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醜或一旦一醜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綵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羣眾喜愛。

欽州採茶劇的歷史及演變

欽州採茶深受羣眾的喜愛,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一、源流與沿革 欽州採茶有采茶戲、採茶調和採茶舞等多種形式,採茶調、採茶舞與採茶戲有很大區別。欽州的採茶戲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從清代乾隆年間就流傳到欽州的靈山、欽州(欽南、欽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

採茶戲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採茶燈”,在湖南、湖北叫“採茶歌”,在桂北叫“採茶舞”。“採茶燈”、“採茶歌”、“採茶舞”在乾隆年間僅是一種民俗活動。

據李調元的《粵東筆記》載:“粵俗,歲之正月,飾兒童為綵女,每隊12人,人持花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絙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到了道光年間,“採茶燈”、“採茶歌”和“採茶舞”開始以故事為主線,編寫出有人物、有環境、有情節的小戲,成為上元演出的“百戲”之一,故被稱為“採茶戲”,也叫“唱採茶”。

欽州各縣(區)的“採茶戲”與各種民間藝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尋蹤溯源,與民間木魚説唱的關係十分密切。

一八六七年,欽縣(現在的欽南區、欽北區)“新半月茶會”的帶班師傅何全龍是最早將木魚説的唱本改編為“茶花”唱本的人,並吸收“南言”作為演唱“採茶”(小戲)的基本唱腔。到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欽縣“石頭塘採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膽嘗試將木魚説唱本改編為大戲。

易演升的改革大獲成功,其改編的劇目如《董永賣身》、《陳三磨鏡》至今還在民間流傳。據老藝人陸德升講,到了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師傳下來的34出傳統採茶戲中,有四分之一來自木魚説唱之本。

“採茶紅”除了與木魚説唱有比較密切的關係外,與江西的茶籃燈、廣西的採調以及廣東的粵劇也有密切的關係。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來到廣西經商,曾把江西茶籃燈傳到靈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漸形成今天的採茶戲。

到了初年,“採茶戲”在靈山已經很盛行。最早的“採茶戲班”是伯勞的“六秀採茶班”,繼“六秀採茶班”之後,其相鄰的武利安金村、伯勞鄧陽村、那龍中靈村,都相繼成立了採茶班。

據調查考證,這樣的採茶班有幾十個之多,排演了很多流傳在民間的以故事為藍本編成的採茶戲。到了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欽縣採茶老藝人陸德升和郭德升也開始吸收廣西彩調情調,主要吸收唱腔、行當劃分和增加音樂伴奏,使採茶更有了一種風格。

解放後,沙埠採茶隊花旦錢秀鳳,拜著名粵劇演員朱劍秋為師,從而吸收了粵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採茶戲更臻完美。二、劇目題材 早期的“採茶燈”、“採茶舞”、“採茶歌”,其題材主要以勞動與愛情的民俗風情為主,當演變成有故事、有情節、有人物的“採茶戲”後,戲劇的題材就廣泛了。

有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的,有表現普通羣眾的愛情的。但不管表現那方面的內容,都離不開表現人的命運。

生離死別和悲歡離合,一直都是舊採茶戲的主題。這方面的劇目很多,如《陳三磨鏡》、《朱買臣》、《屎坑墳》、《殺狗獻米》、《高文舉》、《張飛審瓜》、《王五打鳥》、《劉二姐鬧嫁》、《馬京與嗎涼》、《倫文全敍》、《隔河看親》等等。

解放後,各地“採茶戲班”和文化部門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堅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頌黨的領導,表現人民羣眾翻身得解放,努力生產建設家園的劇目。如《打銅鑼》、《賣瓦》、《山村醫療站》、《鳳眼》、《一分錢》、《無意姻緣》、《買肥記》、《一見親人》、《戲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劇,因題材現代,內容貼近生活,深受羣眾的歡迎。

《無意姻緣》在大戲院連演16場,場場爆滿;下鄉巡迴演出200多場,場場獲得觀眾的鼓掌喝彩。《戲家公》參加一九九一年廣西第三屆戲劇展獲“桂花”二等獎;《定女婿》在參加二○○○年欽州市民族民間文藝調演獲二等獎後,被廣西戲劇家協會選送參加當年中國劇協舉辦的“鄭成功”百優小品小戲的比賽。

三、藝術特色 欽州採茶戲有自己獨特和較完整的表演程式,戲中的腳色行當、唱腔及吹奏曲牌很具特色。其一,腳色行當原來只有旦角和雜腳之分,發展到今天有生、旦、末、醜四大行當,與花鼓戲、彩調劇、粵劇等劇種略同。

但“唱採茶”,只演文戲,不擅長武戲,獨特的傳統表演有扇花、中花、錢尺花、酒杯花、“交叉跪轉步”、“七點梅”台步。有雜腳的大胯走“矮馬”、走“褲襠旗”和豎姆指的順手順腳;還有旦角的扭腰出胯擺步,走“娥眉月”等。

其二,唱腔主要以“茶腔”為主,還有“大台”、“盤茶”、“釣蛤腔”、“正茶”、“南音”、“十里花”、“四平腔”等。其三,鑼鼓和吹奏曲牌有“茶花鑼鼓”、“長流水”、“撞點”、“衝頭”、“點板”、“洗子板”、“三排九”、“採茶快板”、“遊台曲”、“四不正”、“牌子尾”、“五馬巡城”等。

伴奏曲原始鑼鼓發展到今天多種樂器,從而改變了伴奏單一的局面,這樣既加強了音樂襯托感,又增添了劇情氣氛,使採茶更具有欣賞性。如今唱採茶伴奏多用高邊文鑼,配三叮鼓、梆子、高胡、二胡、揚琴、中胡、笛子、嗩吶等樂器。

“唱採茶”很普及的靈山縣,各“採茶班”演唱。

採茶在古代叫什麼

保定歷史悠久.自古為京畿重地.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曆史.保定之名.寓保衞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秦漢至晉隸冀州.幽州.十六國時北燕在定州建都.隋設郡治.唐設河北道.宋設保州.元置保定路.明設保定府.大寧都司駐此.清雍正至初直隸總督署駐此.時是直隸督軍府.直隸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晉察冀邊區首府.解放後至1968年是河北省省會.清代以來近300年間為河北(直隸)省的.經濟.文化中心.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之譽. 北宋時候.保定就是大城市了.只可惜它處在宋遼邊界.常年戰事不斷.千瘡百孔.歷史上.每次戰亂.打北京先打保定,保護北京.先清剿保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河北省 *** 在保定建立.保定為省會和省轄市.1958年.省會遷天津.1966年.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省會遷石家莊.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併.為省轄市.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勝眾多 .市中心的古蓮花池是清雍正年間高等學府的所在地.是當時十大名園之一.園中古亭上的蓮葉託桃石雕據説是諷刺當年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連夜脱逃的事兒,此外還有以出土了金縷玉衣而名噪一時的滿城漢墓.埋葬着清代四位皇帝的清西陵等.。

雨花茶的歷史發展

“雨花茶”的生產歷史十分悠久,南京在唐代就已種茶,不僅在陸羽的《茶經》中有記載,更有陸羽南京棲霞寺採茶的傳説為證,棲霞寺後山在現代仍有試茶亭舊跡。

陸羽在《茶經》中曾經記述了《廣陵耆老傳》的故事。説的是晉元帝時,有一個老婦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壺茶沿街叫賣,百姓都爭先恐後地買她的“雨花茶”湯來喝,奇怪的是,這老婦人自一清早叫賣到晚上,壺中茶湯不減。老婦人把賣茶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孤苦貧窮的人,貧窮的人都很感激她。這個消息被當時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婦人抓了起來,關進牢裏。第二天一清早,老婦人不見了。

後來,雨花台一帶開始遍佈葱鬱碧綠的茶園。雨花茶的色、香、味、形俱佳,她外形圓綠、條索緊直、峯苗挺秀,帶有白毫,猶如松針,象徵着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香氣濃郁高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清澈,葉底嫩勻明亮。

至清代,南京種茶範圍已擴大到長江南北。 新中國成立後,集中了當時江蘇省內的茶葉專業和製茶高手於中山陵園,選擇南京上等茶樹鮮葉,經過數十次反覆改進,製成“形如松針,翠綠挺拔”的茶葉產品,以此來意喻烈士忠貞不屈、萬古長青,並定名為“雨花茶”,使人飲茶思源,表達對雨花台烈士的崇敬與懷念。

1958年江蘇省為向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獻禮而成立專門委員會開始研製新品種綠茶,由副韋勇義擔任主管領導,由中山陵茶廠牽頭,延請各地製茶專家。並在1959年春創制成功,正式定名為雨花茶,藴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雨花茶的創制成功,極大地促進了南京茶葉生產。1959年,即由地方財政投資從福建、廣東調進大批茶苗、種和插穗。1960年南京郊區茶圃面積從1959年的421畝激增到2704畝。1961年,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茶葉生產出現停滯和回落,到1962年茶園面積減至1620畝。

1974年,提出“全國要搞100多個年產5萬擔左右的重點縣,作為茶葉生產基地”。當年,南京郊區植茶麪積有2358畝。總產量29.05噸。1977年,在鐵心橋、雨花台等處大面積新闢茶園。全市茶同面積達4145畝,總產達57.2噸。

雨花茶種植範圍擴大到南京所有市轄區。1988年、1996年分別制定實施了“雨花茶市級、省級地方標準”。1994年起持續開展了評選市級雨花茶質量信得過單位,促進雨花茶產銷進入標準化、規範化的起步階段。中山陵園茶場等6個重點雨花茶生產企業,機械化生產研製成功並在全市推廣。1999年,南京雨花茶機制生產線達250條,年產雨花茶167噸,產值5000多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10%,總產值的44%。

中國茶的歷史

1.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漢族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三皇五帝時代便有神農以茶解毒的故事。

2.“茶”字出於《爾雅‧釋木》:“檟,苦荼(即後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茶樹喜歡濕潤的氣候,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廣泛栽培。茶樹葉子製成茶葉,泡水後使用。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採葉子。一般清明前後採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製作茶葉質量非常好,屬於珍品。

3.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晉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茶,令人少眠”的説法。陶弘景《雜錄》中所説“茗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

茶的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唐代以前,中國生產的茶葉便通過陸路及海運的方式遠銷各地。首先到達了日本和韓國,然後傳到印度和中亞地區。在明清時期,又傳到了 *** 增島。在17世紀初期,中國茶葉又遠銷至歐洲各國,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紳士都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中國的茶和中國的絲綢及磁器一樣,已經成為了中國在全世界的代名詞。

茶的歷史

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是中國。據説,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農,傳説中他曾嘗百草,中毒後用茶葉來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會時期,茶就被中國人發現和利用了。

在最初很長的時期,茶一直被作為藥品服用。直到秦、漢時期,由於人工栽培的茶樹多起來,人們發現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製茶和飲茶才漸成風氣。尤其是在漢代,司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對茶這一當時的時尚飲品情有獨鍾,並撰文從藥理、文學等方面闡述對茶的看法。

魏、晉之前,人們對茶有不同的稱呼,如“茶”、“茗”、“詫”等,最終被確定為“茶”則是在唐朝。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峯。從洛陽到長安、隨處可見賣茶水的店鋪,茶葉貿易也十分發達。到唐朝中期,煮茶、飲茶已被認為是高雅的藝術行為。從茶、水、茶具等幾個方面研究飲茶方法的專家也多了起來,這些專家多是佛教中人,從中還出現了一位聖者,他就是被譽為“茶聖”的陸羽。

陸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他因嗜茶而云遊各地,採茶覓泉,躬身實踐,多方搜尋和茶有關的資料,然後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寫成了《茶經》。《茶經》共三卷,從茶的起源,特性、種植環境、栽培方法到茶具,製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類等等做了系統的論述。《茶經》不僅使人們更為了解茶葉,完善了茶文化的內容,也引起了後人對茶文化的重視。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湯一樣,把茶煮了喝。這種煮茶方法一直維持到宋朝才被沖泡法所替代。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朝的茶葉生產和茶學研究都很發達。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喜歡舉行泡茶比賽“鬥茶”,他們把茶放進茶盞後,用開水沖泡,充分攪拌與水溶和,待細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謂的“湯花”)出現後,看誰的湯花多,散得慢,誰就是“鬥茶”的贏家。

宋朝人喜歡“鬥茶”,還喜歡在茶餅的製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餅比較名貴的有“龍鳳團茶”,茶餅上有造型精美的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為皇家制作的,價同黃金。這種茶餅在宋朝很流行,但隨着製茶工藝的提高,散茶的製作方法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讓進貢團茶,製作散茶的炒青製茶工藝得到迅速發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見的綠茶。明朝茶藝家認為:把茶緊壓成餅,需要碾壓成沫,損傷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制作的茶葉,色如翡翠,氣味清香,較好保留了茶葉的自然特性和營養的價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紅茶的製作。烏龍茶的製作方法也產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葉已經是採摘精細,炒製得當。隨着飲用和製茶技藝的發展,茶及茶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綠茶、烏龍茶、花茶、紅茶、黑茶、黃茶的茶葉品種格局基本形成。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碧螺春》

【 #課件# 導語】語文課件對大家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我們掌握所學的重點內容,這樣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碧螺春》,歡迎閲讀與借鑑。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篇一:《碧螺春》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11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1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瞭解碧螺春的傳説和採摘、製作過程,瞭解有關茶文化的信息。

  過程與方法:

  1、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碧螺春的。

  2、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緻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情感態度價值觀:

  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瞭解茶鄉人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感受茶鄉人生活的美好及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心靈手巧。

  重點難點

  1.瞭解這篇課文講了碧螺春的哪些內容。

  2.感受茶鄉人生活的美好,體會表達的有序性,描寫的細緻準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身邊的人有哪些人喜歡喝茶?你知道哪些關於“茶”的知識?(學生課前蒐集了資料,認真做了調查。)教師適時評價:你們知道的真不少。

  (課件依次出現圖片)其實中國是最早採製和飲用茶的國家,早在三千多前我國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自古就有大茶樹的記載,唐代茶聖陸羽所作《茶經》中稱:“茶,南方之佳木也。”茶現在在我國已有很多的產區,而品茶也漸漸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的時尚。空閒之餘,聽着音樂,品一壺茶,自己內心的疲備會放追逐在空寂淡泊裏,感受的只有內心的一份快樂,這就是茶的魅力!古詩有云:“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大家猜猜這是什麼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享譽中外的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出示課題:碧螺春)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準,語句讀通順,看看碧螺春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讀課文,讀後回答)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嗎?(久負盛名)什麼意思?

  2、文章究竟從哪幾方面寫了久負盛名的碧螺春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並看哪幾段分別介紹了這些內容?

  (明確:茶傳説第2段採茶3-4段製茶5-6段品茶7-8段)

  3、課文中作者正是按照碧螺春的傳説,採茶、製茶、品茶這樣的順序來敍述的,你對哪一部分感興趣,就認真地讀一讀,看看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預設(1)茶的傳説

  a.看來你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的小姑娘,就請你為我們大家來讀讀這個故事吧!看看這個傳説向我們講述了什麼?(碧螺春名字的由來)

  b.其實關於碧螺春茶,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老師講故事)看得出來碧螺春茶優美的傳説故事打動了很多同學,那你還對茶的哪一部分感興趣呢?

  (2)茶的採摘(出示課件)

  a.指名讀,其餘同學邊聽邊想象採茶的繁忙景象。

  b.請你看看這一部分,從中體會到什麼?

  C.一起來看看採茶姑娘是怎麼採茶的。美嗎?什麼美?

  d.讓我們伴着清新的音樂再來讀一讀這一部分。(配樂朗讀)

  (3)茶的製作

  清晨採茶,入夜炒茶,這就是茶鄉人民的生活。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麼?(工藝茶)對,那麼你們怎麼理解工藝茶?(學生談,教師可以結合“工藝品”引導學生。工藝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還要體現精湛的技藝。)

  下面我們來讀讀課文描寫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讓你覺得碧螺春是當之無愧的“工藝茶”?並把這樣的句子畫下來。

  2、交流:

  (1)“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課件出示)

  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談自己的理解)這就是碧螺春茶成形後的特點,真所謂增之一分則過,減之一分則不及呀!這樣的茶被稱為“工藝茶”,可以説是當之無愧!這個句子中,哪個詞表達了這個意思?(無怪乎)誰來讀出這種當之無愧的意味!(指名讀)怪不得《茶説》一書中寫道:茶以碧螺春為上,不易得。如此上等好茶,讓我們再來感受一番,齊讀。這麼好的茶是如何製出來的?我們一起找一找。

  (2)(出示這句話)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一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這句話中哪幾個詞是動詞?從這幾個動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我們來做一做

  這幾個動作,炒茶是不是這樣慢慢地炒,為什麼?你知道炒茶時鍋裏的温度嗎?是100-150度,這麼熱的鍋,即使你再快的速度,你能把茶炒好麼?看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幹的,難怪碧螺春茶被稱為“工藝茶”。誰來讀讀這一句,讓我們體會一下。(教師適時點評)

  同學們,想親眼看看怎樣炒茶嗎?(課件出示視頻)炒茶手就是這樣在滾燙的大鍋內,用血肉之手這樣來回翻拌啊!此時此刻,如果炒茶師傅就在你身邊,你會對他説些什麼呢?(學生表達對炒茶手的讚美、佩服之情。)帶着這種感受,我們再來讀讀這個句子!

  這一道道工序,讓我們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藝,所以説無怪乎人們稱碧螺春為工藝茶!正因如此,這種茶也被稱為“功夫茶”“心血茶”。

  四、走進“月下品茶圖”

  1、師:我想此時此刻,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要來品品碧螺春了!下面我們來默讀品嚐的段落,靜靜地默讀,細細地品味,你品出了碧螺春的什麼呢?

  2、交流:

  師:品嚐碧螺春時,什麼讓你陶醉呢?

  (1)茶水入水的姿勢。(2)茶葉沖泡後的樣子。(3)湯色碧綠清澈。(4)香味清香撲鼻。(5)味道清新爽人,茶水入肚,甜津津的,讓人回味無窮。

  (6)情誼。人常説“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刻卻覺“朋友之情香如茶”啊!

  (7)環境:咱們中國人品嚐還十分講究環境之美呢!

  咱們中國人品茶可是很有講究的,我們一齊看一下。

  3、還等什麼,讓我們快來品品這碧螺春茶吧!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我們大家再來醉一回,如何?(再次讀品茶這一部分)

  4.碧螺春以它獨特的色、香、味、形贏得了人們的喜愛。難怪那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餘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裏,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課件)讀着讀着,這一詩句在作者眼裏彷彿又在向我們訴説着: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出示)

  三、課外研究、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希望同學們不要停下探索的腳步,在課下選擇你感興趣的話題繼續研究。

  1、中國茶文化發展。

  2、茶藝茶道,現在茶藝盛行。

  3、茶與健康,茶與現代飲料。

  四、欣賞品讀

  這就是久負盛名的碧螺春。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更多的茶文化等待我們去品嚐,就讓我們在品中學會生活吧!

  (學生在音樂中自由品讀,感悟碧螺春的魅力。)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篇二:《碧螺春》

  【教材解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傳統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課。本課通過名茶碧螺春,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可以這麼説,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碧螺春》一課介紹簡潔明瞭,描寫細緻入微,用詞準確生動,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課文開頭,僅用一句話點明瞭碧螺春的“久負盛名”,引發了讀者的閲讀期待,還介紹了碧螺春的主要產地。接下來,課文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傳説、採摘、製作、品嚐碧螺春以及人們對碧螺春的評價和喜愛。文章結構緊湊,前後連貫,特別是第七自然段是過渡段,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內容是關於碧螺春的製作的,又概括出下面要寫的內容是關於品茶的,過渡非常自然。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使他們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針對《碧螺春》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整體誦讀,梳理記敍順序到反覆練讀,感悟重點的語句,再到研讀課文,感悟茶文化的魅力,使整個學習過程都讓學生在“涵詠文本”、“靜心體會”、“有感而發”。教師只是起到激勵、點撥、指引作用。教師採用創設情境、滲透歷史資料等多種方式,努力使學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讀,動情而讀,產生情感的共鳴,在讀中領略茶鄉人的生活,激發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積累精彩語言,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教學境界

  【學情簡介】

  六年級的學生對茶並不陌生,家裏的長輩也有喝茶的,對於一些名茶如龍井、毛尖等略有所聞,但對於茶文化卻知之甚少。不過,六年級的學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詞找句,圈圈點點劃劃,讀讀體會的感悟方法。而且本班學生的朗讀整體水平不錯,相信能夠自己讀通、讀懂課文,教師只要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深入品悟,透過語言文字,領略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簍、煞”等11個要求會認的字,掌握“霞、彌”等10個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瞭解碧螺春的傳説和採摘、製作過程,瞭解有關茶文化的信息。

  4、瞭解茶鄉人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感受茶鄉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緻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碧螺春的傳説和採摘、製作過程,並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緻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學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參與,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迸發出無限旺盛的生命活力;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讀書,多種形式地讀,如自由讀、默讀、誦讀、抓住重點詞句品讀等方式,讀通、讀熟課文,邊讀邊思考,感悟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把所描述的實物與自己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五千年的文明滋養着一代代華夏子孫。如果讓你選擇一種事物代表中國,你會選擇什麼?(長城、長江??)如果讓你從飲食方面選一種,你會選擇什麼?(餃子、茶??)你知道哪些種類的茶?(龍井、毛尖、碧螺春等)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產茶、飲茶最早的國家,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就是出自我國唐代陸羽之手。今天,我們就透過中國名茶——碧螺春,領略我國茶文化的魅力。

  二、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自由大聲讀課文,把字讀準確,特別是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多讀兩遍,快速地記一記。讀完,想一想,文中圍繞“碧螺春”講了哪些方面的知識?

  四、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五、全班交流,疏通脈絡

  通過問答方式,組織學生交流,本課圍繞“碧螺春”講了碧螺春的產地、名字的來歷、採摘、製作、品茶,以及人們的評價與喜愛。

  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即先講了碧螺春的產地,然後用一個傳説介紹碧螺春名字的來歷,接着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採摘、製作、品嚐以及人們的評價與喜愛。

  重點點撥課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別是第七自然段是過渡段,體會過渡段能使文章前後連貫,結構緊湊,銜接自然。

  六、作業

  熟讀課文,重點是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齊讀----碧螺春,“碧螺春”一個多麼富有詩意的茶的名字,再讀課題。板書:碧螺春

  2、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對碧螺春有什麼瞭解呢?

  師:你能從這三個字上想出什麼來呢?

  預設:生:我從“碧”字,想到茶園裏碧螺春翠綠欲滴,想到碧螺春茶湯色碧綠清澈。生:我從“螺”想到碧螺春茶葉“蜷曲成螺”,非常漂亮。

  師:在古代,人們把少女頭上盤的高高的髮髻叫“螺髻”。碧螺春外形如螺,可見多動人了!

  生:碧螺春採製早春,因此名字中有個“春”字。

  生:古代常用“春”字來代稱茶,在碧螺春的產地“碧螺峯”裏其實就有“碧螺”二字!所以給這種茶取了這個雅緻的名字。

  師:竟然這樣巧合!真不知是天意,還是人意。是的!春來了,太陽出來了,一切都欣欣然張開了眼。人們把如此美好的“春”賜予一種植物,再讀“碧螺春”,我們品味到“碧螺春”的名字不僅僅是一種雅緻吧?

  3、文章中最美的當屬碧螺春的採摘、製作、品嚐這三部分,這節課我們就主要圍繞茶的採摘、製作、品嚐,進一步感受祖國的傳統文化的馨香。

  二、精讀課文

  (一)採茶

  1、同學們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下面就請同學們帶着這“三到”去品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比一比,看誰的讀書收穫多?

  2、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聯想

  ——看到了清晨,採花女披着晨霧,踏着朝霞,三五成羣,結伴向茶園走去;我看到太陽升起來了,湖山的上空金光萬道,茶園一片金色;到茶園裏茶樹叢翠綠欲滴,採茶女個個神采飛揚,用靈巧的雙手敏捷地從茶樹上摘下一片片嫩芽。

  ——聽到了公雞嘹亮的叫聲,整個湖光醒來了。江南春光的無限美好;聽見了採茶女採茶時發出的銀鈴般的笑聲。

  ——聞着淡淡的花香。

  ——感受到早晨湖山的景色很美;感受到茶園的空氣很清新;感受到採茶女採茶時很快樂,有説有笑的;感受到採茶女心靈手巧,一早就在茶園採茶很勤勞;感受到採茶女的腳步很輕快;感受到採茶女的心情很快樂;感受到作者很喜愛這湖山的晨景。

  評價語師:你的語言清新如詩,為我們勾勒出了美麗的茶園清晨圖。

  不用眼睛看,就憑鼻子聞、耳朵聽,茶園的景色也是那麼怡人,你的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師:同學們的讀書收穫可真多,讀書就應該這樣來讀。蘇軾評王維的詩與畫,説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讀這段文字,也有這種感覺,不但看到美麗的畫面,還聽到美妙的聲音。

  3、指導學生朗讀

  結合課文內容想象姑娘們清晨採茶圖,把自己的感受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預設:通過教師描述畫面,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山鄉採茶女,人人都是報春鳥,百里綠坡,在姑娘們靈巧的手指上,趕着春天跑。春給她快樂,她給春笑聲,城市、鄉村,朵朵茶花杯中開,香飄萬人間。”孩子再來讀一讀體會這美好的畫面。

  4、小結:作者之所以能把情景描寫得這麼美,是因為他喜歡這樣的晨景。這晨景中有霧,有朝霞,有翠綠欲滴的茶樹,有萬道金光,有俊美的採茶女。這就像畫家筆下的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誰來給這幅圖取名?

  抓住“歡笑”一詞,為這幅圖取名“採茶樂”。

  (二)製茶

  過渡:清晨,茶園裏閃現着採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飄蕩着她們銀鈴般的歡笑聲,入夜之後,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1、請同學們學習第六自然段,看看茶手是如何製茶的,抓住動作做一回小小製茶手。同桌一位同學演動作,另一位同學來為你解説(學生在下面演示)

  2、集體交流: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茶手是如何炒茶的,找到相關的句子了嗎?

  出示句子:“茶手短衣緊襖,利索地把揀好的鮮葉芽倒進滾燙的大鍋,叉開五指,在嫩葉中不住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一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

  抓住了哪些動作?(板書:揉、搓、捺、抓),從“忽而”看出了什麼?(動作非常快,非常熟練),課文中用了哪個詞?(利索),自由讀讀這段話?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茶手嫻熟的技藝和辛勤)。誰能通過朗讀來體現茶手的嫻熟的技藝和辛勤呢?

  3、你看過焙茶手勞動的場面嗎?請學生説説“茶手製茶圖”

  4、面對這樣的焙茶手,你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

  (真了不起,能炒出這麼好的茶葉??)懷着讚歎、欽佩之情齊讀“茶手短衣緊襖??煞是好看。”

  5、茶手利索地炒着茶,漸漸地(導讀“漸漸地,隨着水分的蒸發??濃郁的芳香。)

  6、此時的茶葉(幹而不焦??無怪乎人們稱它為“工藝茶”了)

  師:談何容易!(引讀)雖然幹生:但不焦。師:雖然脆,生:但不碎。

  師:雖然青,生:但不腥。師:雖然細,生:但不斷!

  師:就像郭沫若筆下的“白鷺”:增一點兒生:(齊背)——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

  師:真所謂增之一分則過,減之一分則不及。這就是“工藝茶”!這個工藝茶的名字就叫碧螺春!

  (預設:真是所有的一切都拿捏到好處,真所謂增之一分則過,減之一分則不及。它已經不是普通的茶葉了,在我們焙茶手的精心製作下,已經誕生了真正的藝術品,它不僅可供衝飲,更可供欣賞。僅僅是看着,那都是一種享受。)

  為什麼稱碧螺春為“工藝茶”呢?(這是工藝品,不僅外觀美,而且是焙茶手辛勤勞動與高超技藝的結晶)

  讓我們一齊來讀好這句話。

  師: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看不到的是什麼呢?這使我想起了一位焙茶手。他18歲做學徒,如今已經65歲了。為了保持茶的醇香,47年裏,他從不用肥皂洗手??

  7、這就是茶手的傑作,看着這樣的茶葉,你想説些什麼呢?

  預設:茶手焙茶的技藝高超,掌握火候真是恰到好處!此時,茶葉就象精美的工藝品,不僅外表美觀,還是焙茶手辛勤勞動與高超技藝的結晶,無怪乎人們稱它為“工藝茶”了。

  小結:你覺得碧螺春僅僅是工藝品嗎?不!它是有生命的,有情義的,焙茶手把自己的青春、事業、情感融入了這些小小的茶葉。碧螺春是美的,她的美來源於採茶、焙茶人辛勤的勞動,是勞動創造了美。

  8、我們為這幅圖取個什麼名字呢?

  抓住描寫製茶的動詞,取名“製茶忙”。

  (三)品茶

  過渡:如果説觀看製作碧螺春茶有一種新奇的感覺的話,那麼,品嚐碧螺春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地了。碧螺春以它獨特的色、香、味、形(板書),贏得了世人的喜愛。讓我們也沏上一杯,看看它,品品它。

  1、品文

  (1)自讀課文,要求:

  用筆畫出第8自然段中描寫碧螺春色、香、味、形的詞語,讀一讀這些詞語,把它們記在心裏,再説一説碧螺春的色香味形分別是什麼樣的。(板書:色、香、味、形)

  (2)交流:你們品到的碧螺春的色香味形是什麼樣的呢?

採茶女和C罩杯胸圍究竟有啥關係?

炒作,因為採茶女胸前有個簍,採茶女用嘴把茶葉採到胸前的簍裏,採茶女還要是,想靠這來吸引人,特別是男人

初中九年級下冊語文課件:《詩經》

【 #課件# 導語】語文教學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利用教學輔助設備來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也可以通過對比創設情境。“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件是激發學生興趣並給一堂課確定基調的話,要恰到好處,形式活潑,吸引人,打動人,讓聽課者回味無窮。下面是 無 整理分享的初中九年級下冊語文課件:《詩經》,歡迎閲讀與借鑑。

  

【 篇一 】

  一、導入

  學習詩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麼?在讀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暢所欲言)(預設:字音、節奏、重音、停頓)按照剛才我們所説的要求,齊讀詩歌。

  同學説的很全面,那麼就按照剛才我們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讀詩歌。

  要求: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讀出感情

  Ppt2

  二、一唱三歎吟讀《關雎》

  1

  Ppt3

  把握節奏:四言詩,一般是“二二”斷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斷開,儘量做到音斷意連。

  2、全班齊讀。

  三、相映成趣譯讀《關雎》

  1、請同學們用筆圈畫出重要的或者你認為較難理解的字詞。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討論解決。

  Ppt4

  2、

  Ppt5

  單看右邊劃線這一部分,我們就理一理這首詩歌。這首詩講了什麼?這首詩就是講了這麼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詩經》裏叫作“賦”。現代漢語裏叫作“記敍”)(板書:賦)

  3、這首詩歌,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讀,邊讀邊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畫面?方法指導:畫面想象法。

  【例如: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裏、河水邊悠

  然自得地玩耍嬉戲„„多麼安靜美好的畫面,此時語速應該是平和的,悠緩的,而且這是起句,如果太高,後面就沒有辦法表現了。】(雎鳩鳥在河邊鳴叫,就用來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對,這叫比。)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一位穿着一襲連衣裙的姑娘,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採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髮輕束腦後,直垂腰間。她雙袖挽起,露出瞭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樣美麗。】《採茶女》(兩者沒有共同點時候,例如寫“荇菜”引出後面的窈窕淑女,這叫興)

  【“優哉遊哉,輾轉反側”時彷彿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懸,萬籟俱靜,屋子裏滿是明月的清輝。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在牀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採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牽夢縈。(範讀: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語速慢,低調,似有歎息)這時的情緒比較低落了,應讀得低一點,慢一點)】《記承天寺夜遊》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我彷彿看見了紅對聯、紅窗花、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這麼歡喜的場面,男主人公應該是喜悦、激動的,所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語調要上揚。】(君子淑女,相親相愛,比翼雙飛,讓人好生羨慕。這是現實嗎?我們這裏先賣個關子。)

  Ppt5

  3、(無論是現實也好,想象也罷,但是通過剛才的譯讀環節,同學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帶着這些感觸,我們再次朗讀詩歌。)

  女生讀前兩句,男生讀後三句。讀出女子的温婉,讀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慮和琴瑟和諧的喜悦。

  四、詩情畫意品讀《關雎》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的讀一遍好過一遍,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説: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關雎》被稱為《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讀這首詩的美。四人小組合作。

  

【 篇二 】

  教學目的

  1、掌握《詩經》的基本情況。

  2、分析《關雎》的內涵。

  3、掌握詩中比興手法的運用。

  4、反覆朗讀,直至成誦。

  一.教學重難點

  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體會詩中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參考資料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學內容及過程一,導入【5分鐘】

  有一條河,緩緩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縷清風,每一絲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歲月的風塵無法將之淹滅,時光的足音無法將之覆蓋,所有的細節匯聚成一個個富有靈性的文字,輕輕跳躍„„這條河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詩經》!

  《詩經》是我國詩歌文學的鼻祖,孔子論詩,必從《詩經》開始,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能讓人“温柔敦厚”。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關雎》是“風”之始,也是《詩經》第一篇。孔子説:“《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讓我們帶着仰慕之情去聆聽那經歷了三千年之久卻依然鮮活美好的吟唱!

  二.深入學習【90分鐘】

  (一)、走近《關雎》——仰視:關於《詩經》(30分鐘)

  1、《詩經》的基本情況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個世紀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表現手法包括賦、比、興。

  《詩經》的形成與修訂,是周王朝經過諸侯各國的協助,進行採集,然後命樂師整理,編纂而形成;漢代學者認為經過孔子刪訂而成(如司馬遷就採取這種説法)

  2、《詩經》的影響

  民歌中表現出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它推動詩人、作家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學作為流連光景、消遣閒情的東西。

  如:唐朝的古文運動,“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以文明道。

  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二)、走進《關雎》——透視(50分鐘)

  1.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幾幅畫面。

  (1)、配樂讀,體會詩歌音韻美感。

  (2)、同學全體朗讀,用聲音傳遞出詩歌的美感和韻味。

  關雎和鳴圖——以物喻人,烘托氣氛。

  少女採荇圖——窈窕淑女,一見傾心。

  長夜難眠圖——求之不得,輾轉反側。

  盡興狂歡圖——求之既得,琴瑟和諧。

  2.解讀詩歌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靜美好的少女,小夥殷切的追求。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撈取。文靜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採摘。文靜美好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文靜美好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3.品味,欣賞詩歌,賞析美點。

  (1)、語言美

  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大多數句子相同,少數字詞不同,重複歌詠。這樣反覆詠唱,增強了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餘味悠長的感覺。

  (2)、人物美。

  採荇菜的少女勤勞能幹,心靈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輕人對愛情非常執著,他愛慕、追求美麗的採荇女,求之不得時,日思夜想,輾轉難眠,可見,他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

  (3)、情感美

  君子初見淑女時,心中充滿着喜悦和愛慕之情,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來;君子追求淑女時,特別是“求之不得”時,內心一定是焦慮、苦悶、失望的,從“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可以看出來;情極生幻,睡夢中、嚮往中,出現了和淑女相親相愛的愉悦情景,此時此刻,君子的內心一定會滿溢着陶醉和

  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可以為證。因此,這首詩抒發的情感是生動細膩、健康明朗、質樸直率的。

  (4)、意境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兩句詩寫了關關鳴叫的雎鳩鳥,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還有參差的荇菜,美麗的採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畫面,有情感,交織融合,意境優美。

  聽着大家深情的朗誦,我們彷彿又聽到了雎鳩鳥在沙洲鳴叫,我們彷彿又看見了採荇女在河邊忙碌,我們彷彿又感受到了男主人公無盡的思念„„選擇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情景或一處細節,將其改寫成一段優美的散文或幾行意韻悠遠的小詩,擬個題目,甚至可以配上曲子!

  (三)、走進歷史——回顧:鑑賞評析(10分鐘)

  1、后妃之德

  《毛詩序》:《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2、孔子

  《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快樂卻不是沒有節制,悲哀卻不至於過於悲傷。

  我們又似乎夢迴了三千年前的那一條河,那一片洲,依然是河水清清,草色油油。三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文明,《關雎》只是其中一扇小窗口,還有許多扇窗等着我們去開啟,我們當寤寐求之,我們當琴瑟友之!虔誠的破譯祖先文字的原碼,執著的探尋民族文化的源頭,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我們當永不止步!

  三、總結【3分鐘】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淨。孔子也曾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讓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吟誦這優美文字,傳唱這古老歌謠,我相信我們都可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四、作業【2分鐘】

  背誦本詩。

芣苢是什麼意思?

一,《芣苢》的原析

《芣苢》是詩經裏重疊詞用得最多的一首詩,除了“採、有、掇、捋、祮、擷”其它幾乎都是重疊詞了。從結構上看屬於《詩經》當中最簡單的一類,三個詩節反覆疊唱,只是每一節裏換了兩個動詞而已,這些動詞也簡單,是表示採摘動作之遞進的,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一種簡單明快、往復循環的音樂感,簡單又特別。讓人體會到一種自然美,使這看起來非常原始簡單的詩有了遞進感和動作美,所有的一切都發乎自然,來自生活,它活靈活現地描繪了一副採摘的場景。整首詩從勞動生活中取材,讀起來清新有泥土味,詩意與自然相結合,猶如生活重現。這六個不同的動詞,體現了一種從發現車前子,然後越來越多,把自己的容器全都裝上,滿載而歸的歡愉過程,它是一首勞動者的歡歌。

詩中完全沒有描寫到採芣苢的人,卻能夠讓人一讀就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在詩歌反覆重疊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芣苢》中展現出的情感是喜悦的,這種喜悦通過在這樣一種在春光融融的忙碌勞動和豐收中體現出來,所以説勞動最光榮,它向人們傳達了一種樂觀的精神,儘管生活很苟且,卻也總能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

品讀不一樣的《詩經》第八篇:“芣苢”興於民俗,詩傳千載

車前子

車前子是一種成熟後會結成一整串的紅色野果子,古人認為車前子是一種有利於女人懷孕生子的草藥。而這首讀起來就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歡快的豐收感的《芣苢》,正是當時人們採茶前子時所唱的歌謠,如同現代的採茶女在山間和唱,一邊採茶,一邊對唱着山歌,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民俗歌謠風致流傳下來。

《集傳》雲:“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婦人無事,相與採此芣苢,賦其事以相樂。”

這裏説到這首詩體現在生活民俗之中,是婦女勞動時自創,大家相約好一起雲採芣苢,然後唱了這首民歌用來自娛自樂,就象現在的南言婦女們登山採茶時,也會結伴一起唱山歌,這個習俗從古到今就有遺傳風俗。

在古代,農民所得的糧食交了賦税之後是不足以果腹的,“芣苢”也成了窮苦人民賴以生存的食物,青黃不接的時候,芣苢都結子了,滿山谷都是採芣苢的婦女,

她們滿懷希望和愉悦的心情采摘着大地的恩賜,山谷裏響着歌聲,在這樣的一羣人裏一位剛出嫁的,正捻着那希望的珠璣出神,似乎臆想到了自己的新婚生活或者是對未來的憧憬,羞澀忽然湧上她的笑臉,她的手歡快地採摘着芣苢,一邊唱着“采采芣苢”之歌,喜悦的心情通過詠唱自然地流淌着,感染着讀者一同生出愉悦的生生不息之情,同時也隱含着勞動農人絲絲的苦澀感。

品讀不一樣的《詩經》第八篇:“芣苢”興於民俗,詩傳千載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説:“讀者試着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羣歌互答,餘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方玉潤這段美麗的文字常常被現代的《詩經》研究者所引用,詩歌中闡述了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給我們帶來的美好感覺,而且他也明確地提出這首歌適合於許多人一起唱,一個人單獨唱會感覺到味道不對。漫山遍野的人們一邊勞作,一邊對歌,讓歡樂的氛圍沖刷走生活中的困苦,其樂融融瀰漫在春光裏。

品讀不一樣的《詩經》第八篇:“芣苢”興於民俗,詩傳千載

二、除了對於詩歌原意的一些美好想象與闡述,詩歌還有兩種不同的歧義:

1,始於民俗民謠

一是簡單的民間歌謠,歌謠一般用重章疊句的形式,朗朗上口,但如此重疊的卻是絕無僅有。“采采”可以解釋為“採了又採”,也可以解釋為“各種各樣”,現代多數人認為就是採了又採,這是一種機械又重複的勞動,所以這些勞動人民用智慧把這個簡單又機械的勞動化作了歌謠以愉悦自己,解除勞動的艱辛和困苦。

二是深藴着藝術美,句子重重疊疊,隨口而有押韻,由此使詩有了動感儀態,成為可以單人獨唱或眾人齊唱的歌詞,和諧的韻律和歡快的節奏從簡潔的語言中自然地流淌,詩的美如金鈴作響感染人心,如配上音樂,曲調一定明淨、舒展、清靈,是一種極為高雅的民間藝術。

2,另一種説法認為《芣苢》是表彰貞女的

劉向《列女傳》有“蔡人之妻”一章,説有一位宋國女子嫁到了蔡國,嫁過去之後才發現丈夫患有惡疾,母親於是勸説她改嫁,她的回答是:“丈夫的不幸也就是妻子的不幸。既然已經嫁給他了,就應該侍奉他一輩子,就算他患了惡疾也是一樣。就像采采芣苢之草,雖然味道不佳,但還要捋采之,懷襭之,浸以益親,更何況夫婦之道呢。”這位女子終於沒有聽從母親的勸告,並作《芣苢》之詩以明志。君子讚歎道:“宋女之意,甚貞而壹也”。

品讀不一樣的《詩經》第八篇:“芣苢”興於民俗,詩傳千載

描寫採茶女的作文

今天,我們一家來到了九溪喝茶。一路上,我興奮的手舞足蹈。忽然,媽媽對我説:“我們今天來並不只是來玩的哦,其實是有一個任務的,”“是什麼任務呢?”我好奇地問,媽媽説:“你今天來就是要做一件好事,難道你忘了嗎,你的作業裏不是有這個項目嗎!”“哦!”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興奮地把作業給忘了。

到了那兒後,我就看見了一幅美好的景象:大片而翠綠的茶葉被採茶女温柔的手摘到了籮筐裏。採着採着,採茶女們的頭上便佈滿了汗珠,汗珠還不時地落下來。看見採茶女這麼辛苦,我的手也開始癢起來了。於是,我便跑到我們的位子上對媽媽説:“媽媽,我想去幫採茶女摘茶,”媽媽説:“好啊,你去幫助採茶女們吧,順便也可以做完你的一項作業。説完,我連忙拿上採茶用的籮筐,飛快地衝向綠色的海洋裏。在太陽的照射下,我很快就摘完了一籮筐的茶葉。可是,媽媽看見我摘的茶葉後就對我説:“哎呀,穎穎,你要摘樹上的嫩頭呀,你怎麼摘茶樹的葉子呀。”最後,趁着還沒吃午飯的時間,媽媽教了我怎樣摘茶葉啦,是要摘茶樹的什麼東西啦等等。説完後,便叫我試試,於是,我就按着媽媽的樣子,一手拿着籮筐,一手摘着茶葉,開始慢慢地摘了起來。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了,只見籮筐裏的茶葉滿滿的,好像要漫出來似的。媽媽對我説:“好吃飯了。”於是,我就把籮筐小心翼翼地放在角落裏。接着就開始狼吞虎嚥地吃起飯來。吃完午飯後,我們便回到了家裏。

今天真開心,不僅吃了一頓飯,而且還摘了許多茶葉,這次真是滿載而歸啊!

有關“採茶”的詩句有哪些?

  有關“採茶”的詩句有:

1、雲暖採茶來嶺北

杜牧 

《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

2、採茶非採菉

皇甫冉 

《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

3、採茶時節

劉克莊 

《憶秦娥·遊人絕》

4、春山攜妓採茶時

劉禹錫 

《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

5、採茶尋遠澗

張籍 

《寄友人》

6、採茶溪路好

姚合 

《寄楊工部,聞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

7、採茶溪樹綠

温庭筠 

《贈隱者》

8、雲島採茶常失路

方幹 

《初歸鏡中寄陳端公》

9、採茶飲之生羽翼

皎然 

《飲茶歌送鄭容》

10、山僧又是採茶時

皎然 

《顧渚行寄裴方舟》

11、前日採茶我不喜

乾隆 

《觀採茶作歌》

12、率緣供覽官經理;今日採茶我愛觀

乾隆 

《觀採茶作歌》

13、無事迴避出採茶

乾隆 

《觀採茶作歌》

14、竹間行復採茶時

蘇軾 

《徐君猷輓詞》

15、採茶歌裏春光老

陸游 

《初夏喜事》

16、秋深始採茶

陸游 

《幽事絕句》

17、小兒提筐來採茶

艾性夫 

《田家詞》

18、採茶驚雉鷓

蔡交 

《洋州》

19、採桑已閒當採茶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

20、採茶斸藥呼鄰翁

方回 

《次前韻將歸隱黃山》

21、採茶洗菜踏溪雲

方回 

《雖然吟五首》

22、人漸採茶登隴阜

李曾伯 

《午行即事》

23、就樹採茶烹

李宗諤 

《詠華林書院》

24、謬作採茶官

梅堯臣

《春陰》

25、正值採茶時

梅堯臣 

《送江學士睦州通判》

26、今年太守採茶來

梅堯臣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一時會堂二首》

27、採茶機對機

釋可湘 

《偈頌一百零九首》

28、採茶尋遠澗

釋紹嵩 

《山居即事》

29、採茶莫掣葉

宋自遜 

《蓮》

30、空山人採茶

王西澗 

《句》

31、紅裙半採茶

仙村人 

《春日田園雜興》

32、採茶武夷溪

熊禾 

《茶荔謠》

33、綠蘿林裏採茶去

朱真靜 

《入山採藥遇異人》

34、人自採茶忙

蔡羽 

《與陸無蹇宿資慶寺》

35、唱歌採茶山上去

沈周 

《西山有虎行》

36、僻塢春風唱採茶

湯顯祖 

《即事寄孫世行呂玉繩二首》

37、借問採茶女

湯顯祖 

《雁山迷路》

38、香風正採茶

吳鼎芳 

《寄趙凡夫》

39、冬種蔓菁春採茶

楊慎 

《竹枝詞(九首)》

茶與詩詞--元、明、清茶葉詩詞

作者:錢時霖 來源:《中國茶經》

元、明、清各個時期,除了有茶詩、茶詞之外,還增加一個新品種,即以茶為題材的曲,尤其是元曲,最為盛行。

(1)元代

這個朝代時期不是太長,而且崇尚武功,“只識彎弓射大雕”。所以比之唐宋,詠茶的詩詞人要少得多。

元代的詠茶詩人有耶律楚材、虞集、洪希文、謝宗可、劉秉忠、張翥、袁桷、黃庚、薩都剌、倪瓚、李謙亨、馬臻、李德載、仇遠、李俊民、郭麟孫等。

①元代的茶葉詩詞體裁 有古詩、律詩、絕句。並出現一個新品種:元曲。

古詩 如袁桷的《煮茶圖並序》、洪希文的《煮土茶歌》。

律詩 如耶律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這首律詩的七首詩,都用了茶、車、芽、賒、霞的幾個韻寫成,別有風味:第一首:“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第七首:“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芽。筆陣陳兵詩思勇,睡魔卷甲夢魂賒。精神爽逸無餘事,卧看殘陽補斷霞。”

絕句 有馬臻的《竹窗》、虞集的《題蘇東坡墨跡》等。

元曲 元代盛行元曲,因此茶也就進入了這個領域,如李德載的《喜春來,贈茶肆》小令十首,節錄如下:

一、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非是謊,下馬試來嘗。

七、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餘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十、金芽嫩採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間無。君聽取,聲價徹皇都。

②元代茶葉詩詞題材 亦有名茶、煎茶、飲茶、名泉、茶具、採茶、茶功等。

名茶詩 有虞集的《游龍井》詩。這首詩把龍井與茶連在一起,被認為是龍井茶的最早記錄。“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薝葡中,餘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羣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詩中提到該茶為雨前茶(不取穀雨後),香味強烈(如薝葡,即梔子花那樣的香氣)。龍井泉水也很清美,你瞧!青翠的羣山映照在瓢水中(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羣岫)。

此外,有劉秉忠的《嘗雲芝茶》詩,李俊民的《新樣團茶》詩等。

煎茶詩 有仇遠的《宿集慶寺》詩:“旋烹紫筍猶含籜”。謝宗可的《雪煎茶》詩:“夜掃寒英煮綠塵”。

飲茶詩 有吳激的《偶成》詩:“蟹湯負盞鬥旗”。

名泉詩 有郭麟孫的《遊虎丘》詩:“試茗汲憨井”。

茶具詩 有謝宗可的《茶筅》詩。

採茶詩 仇遠詩:“自摘青茶未展旗”

茶功詩 耶律楚材詩:“頓覺衰叟詩魂爽,便覺紅塵客夢賒”。

(2)明代

明代初期,社會經濟曾有過一個比較繁榮的局面,但在茶葉詩詞的發展上,明代未能達到唐、宋的高度。寫過茶詩的詩人,主要的有謝應芳、陳繼儒、徐渭、文徵明、於若瀛、黃宗羲、陸容、高啟、袁宏道、徐禎卿、徐賁、唐寅等。

①茶葉詩詞體裁 不外乎古詩、律詩、絕句、竹枝詞、宮詞和茶詞等。

古詩 陳繼儒有《試茶》四言古詩一首:

綺陰攢蓋,靈草試奇。竹爐幽討,鬆火怒飛。水交以淡,茗戰而肥。綠香滿路,永日忘歸。

律詩 如居節的《雨後過雲公問茶事》詩(五律)。

絕句 如徐禎卿的《煎茶圖》、《秋夜試茶》等。

竹枝詞 王稚登有《西湖竹枝詞》:

山田香土赤如泥,上種梅花下種茶。茶綠採芽不採葉,梅多論子不論花。

宮詞 金嗣孫有《崇禎宮詞》一首:

雉尾乘雲啟鳳樓,特宣命婦拜長秋。賜來穀雨新茶白,景泰盤承宣德甌。

茶詞 有王世貞的《解語花--題美人捧茶》,王世懋的《蘇幕遮--夏景題茶》等。

②茶葉詩詞題材 有名茶、茶聖陸羽、煎茶、飲茶、名泉、採茶、造茶、茶功等。

名茶詩 以詠龍井茶最多,如於若瀛的《龍井茶》、屠隆的《龍井茶》、吳寬的《謝朱懋恭同年寄龍井茶》等。其他如餘姚瀑布茶(黃宗羲的《餘姚瀑布茶》詩)、虎丘茶(徐渭的《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石埭茶(徐渭的《謝鍾君惠石埭茶》)、陽羨茶(謝應芳的《陽羨茶》)、雁山茶(章元應的《謝潔庵上人惠新茶》)、君山茶(彭昌運的《君山茶》)等。

茶聖陸羽詩 韓奕《山院》詩有:“入社陶公寧止酒,品茶陸子解煎茶”。詹同《寄方壺道人》詩:“卧雲歌酒德,對雨看茶經”。

煎茶詩 有文徵明的《煎茶》,謝應芳的《寄題無錫錢仲毅煮茗軒》等。

飲茶詩 如王世貞的《試虎丘茶》,王德操的《謝人試茶》等。

名泉詩 主要是吟惠山泉,如文徵明詩:“穀雨江南佳節近,惠山泉下小船歸。”謝應芳詩:“三百小團陽羨月,尋常新汲惠山泉。”吳寬有《飲玉泉》詩:“龍脣噴薄淨無腥,純浸西南萬疊青。地底洞名凝小有,江南名泉類中泠。御廚絡繹馳銀甕,僧寺分明枕玉屏……。”此係指“北京玉泉”。清代乾隆皇帝認為水質輕重是評定泉水好壞的標準。他曾下旨特製一隻小型銀鬥,用它秤量過國內許多名泉水,結果是北京玉泉名列首位。乾隆並特地撰寫了《御製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

茶具詩 煮茶用茶爐、石爐、竹爐,運輸茶用山籠。唐寅《題畫》詩:“春風修禊憶江南,酒榼茶爐共一擔。”魏時敏《殘年書事》詩:“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陳繼儒詩:“竹爐幽討。”高啟《送芒湖州》詩:“山籠輸茶至,溪船摘芰行。”

採茶詩 有高啟的《採茶詞》等。

造茶詩 高啟的《過山家》:“隔崦人家午焙茶”。

茶功詩 高啟的《茶軒》詩:“不用醒吹魂,幽人自無睡。” 潘允哲的《謝人惠茶》詩:“冷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

其他詩 有陸容的《送茶僧》等。

(3)清代

寫過茶葉詩詞的主要有曹廷棟、陳章、張日熙、曹雪芹、何紹基、龔自珍、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皇帝)、鄭爕、高鶚、陸廷燦、汪巢林、顧炎武等人。

①茶葉詩詞體裁 有古詩、律詩、絕句、竹枝詞、茶詞,還有“道情”等。

古詩 如杜芥的《永寧寺試泉》(五古)等。

律詩 如屈大均的《西樵作》(五律),顧炎武的《大同西口雜詩》(五律)等。

絕句 如楊大鬱的《敲冰煮茶》,胡虞越的《敲冰煮茶》等。

竹枝詞 如鄭爕所作的《竹枝詞》,是一首愛情詩,通過吃茶表示了一個女子對一個小夥子的深情的愛: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閒時來吃茶。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

茶詞 鄭爕有《滿庭芳--贈郭方儀》詞一首:……寒窗裏,烹茶掃雪,一碗讀書燈。

道情 道情為曲藝的一個類別,其特點是以唱為主,以説為輔,也有隻唱不説的。鄭爕作有“道情十首”,其中第二首提到茶:“……黑漆漆打坐,夜燒茶爐火通紅”。

②茶葉詩詞題材 有名茶、茶聖陸羽、煮茶、飲茶、名泉、茶具、採茶、造茶、茶園、茶功等等。

名茶詩 以詠龍井茶最多,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西湖,寫下了四首詠龍井茶詩:《觀採茶作歌(前)》、《觀採茶作歌(後)》、《坐龍井上烹茶偶成》、《再游龍井作》。其次有武夷茶(陸廷燦的《詠武夷茶》)、鹿苑茶(僧全田的《鹿苑茶》)、碧螺春(無名氏作)、岕茶(宋佚的《送茅與唐入宜興制秋岕》)、松蘿茶(鄭爕詩)、工夫茶(王步蟾的《工夫茶》)等。

茶聖陸羽詩 “桑苧傳舊有經”(陸廷燦詩)。“黃泥小灶茶烹陸,白雨幽窗字學顏”(鄭爕《贈博也上人》)。

煎茶詩 有王貴一的《觀仲儒熹儒煮茗》、杜浚的《弘濟寺尋蒲庵》等。

飲茶詩 有杜浚的《北山啜茗》、《落木庵同蒲道人啜茗》等。

名泉詩 清人們已不太注重千里取名泉水,所以從茶詩看到的常常是山泉、冰、雪水等。“雪罷寒星出,山泉夜煮冰”(杜浚《北山啜茗》)。“煮冰如煮石,潑茶如潑乳”(胡虞逸《敲冰煮茶》)。“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曹雪芹《紅樓夢·四時即事·冬夜即事》)等。

茶具詩 鄭爕《李氏小園三首之三》:兄起掃黃葉,弟起烹秋茶……杯用宣德瓷,壺用宜興砂。

採茶詩 陳章、張日熙均各有一首《採茶歌》。詩中表示對採茶的勞動人民寄於深切的同情。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陳章詩)。布裙紅出儉梳粧,茶事將登蠶事忙。玉腕薰爐香茗洌,可憐不是採茶娘(張日熙詩)。

造茶詩 宋佚的《送茅與唐入宜興制秋岕》:“煙暖焙茶香”。岕為荈茶,唐代的顧渚紫筍茶發展到明清時代出現了岕茶這個新品種,秋岕即秋季的岕茶。

茶園詩 屈大鈞的《西樵作》:“絕頂人皆住,茶田滿一山。”曹廷棟有《種茶子歌》:“槐根劚泥淺作坎,下子繼以大麥摻。糠秕雜土層覆之,要令生意交相感”。它表明了茶子與大麥混播的一種種茶子的方法。這是研究我國古代茶樹播種方法的一份好材料。

茶功詩 高鶚有《茶》詩,他運用了許多典故來闡明茶的功用,讀之覺得詩味無窮。

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寒夜客來時。漱齒濃消酒,澆胸清入詩。樵青與孤鶴,風味爾偏宜。

TAG標籤:採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