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第一個被幹掉,扎心那些只想活在當下的人

1

扎心那些只想活在當下的人,第一個被幹掉

什麼是“反蝴蝶效應”?

想必大家都聽過“蝴蝶效應”的含義,通常用來比喻一件極其細微,看似極其不經意的小事,都可能引發很大的後果。那“反蝴蝶效應”又是什麼呢?

就是所有的大事,都會層層向下分解,隨着時間的推移變成影響你身邊的小事,最後徹底改變你的未來。

曾經被濫説的“活在當下”被視為珍惜眼前、不負韶光的經典雞湯句,可看看現在的經濟形勢和社會市場變化,作為個人,我已經沒有勇氣敢説這樣的話,何況企業,因為你稍微懈怠,就有可能一敗塗地。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那些被寫進商學院教科書的失敗企業案例,有多少是因為停滯不前,錯過了時代的轉機,最終落得潰敗不堪的下場?

市場在進化,對手在磨刀,沒有時刻警惕的意識,就有時刻被淘汰的可能。

千萬不要以為這都是新聞媒體上的大事,離自己十萬八千里。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裁員。

這兩年各行各業的公司都在過冬,過去不可一世的互聯網公司們也陷入了“盈利無能”的陷阱。表面上看,裁員是企業在為戰略轉型做準備。實際上分解下來到每一個員工身上,就是淘汰那些能力在未來跟不上市場競爭發展的人。

優勝劣汰,最簡單的道理。

2:

越優秀的人越能看見自己的無知

傅盛在認知三部曲中提到,人有四種認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都處在第一層。

這些年,社會一直在爭論,上大學到底有沒有用。説沒用的人,總能舉出很多例子,證明不上大學也能成功。從比爾·蓋茨到喬布斯,從愛因斯坦到愛迪生,社會這所大學好像更能培養出所謂成功的人。

可諷刺的是,那些沒有讀過書卻成功了的人卻比任何人都重視教育。見識越多的人,越能看見差距,也就越明白讀書的重要。

在生活裏,大部分人都是四十歲在吃三十歲的老本,三十歲吃二十歲的老本。而將這些人放到職場上看,不難發現那些“求安穩”的人大多有這兩個表現特徵:

① 懶

懶得重新思考,懶得自我摸索,懶得舉一反三。現如今網絡信息發達,工作上一遇到未知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參考”,找案例,相比大費周章的自己想一遍,還不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豈不是更能登高望遠。殊不知在這麼做的同時,也會加劇我們身體裏惰性的力量。久而久之,你的獨特性會被大大削弱,創造力也會被消磨。找參考”的思維一旦形成習慣,最後你只會變成一台復讀機。如果到了三十多歲的時候還這樣,公司第一個裁掉的人就是你。

因為喪失創造性,是對一個人能力最大的毀滅。

②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有上進心的人和求安穩的人,對待工作的心態就天差地別。

前者永遠都在思考:我如何把現在的工作完成得更好?有哪些新方法可以提高目前的效率?為什麼同一個問題總是在發生?

沒有人在背後鞭策你,催促你,都是自己對自己有要求而已。即使這中間會犯錯,會踩雷,會掉坑,也在所不惜。全當做學習成長路上的經驗值。這就叫主觀能動性。

可求安穩的人不一樣,他們想的是:我如何才能不犯錯,不踩雷,不掉坑?

在他們心裏,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能避開風險就避開,能不碰麻煩就不碰,即使這些事情未來對自己的成長,對團隊的發展,對公司的戰略規劃都可能至關重要。

這給到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

職場成長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就如同在流淌的河水中駐足不前,最後終將被時間的洪流席捲而走。

而這種現象,正在加速發生。龐大如IBM,甲骨文,微軟這種老牌巨無霸企業,都開始大規模裁員;另一方面迅猛如美團,京東,知乎,騰訊這種知名互聯網公司,也逃不過精簡架構的命運。

這都指向了一個真相:所謂的“穩定”已經在職場中徹底消失。未來是不斷競爭,不斷融合,不斷分裂,不斷創新的時代。

人要有一種危機意識和一種謙卑的心態,對於這個世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還很多。笛卡爾曾説過,沒有知識的人總愛議論別人的無知,知識豐富的人卻時時發現自己的無知。

所以,為什麼越優秀的人反而越勤奮?答案或許很簡單,他們比我們看得見更多值得努力的東西。

3:

如何鑄造職場之盾?

①持續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

沒有一項技能是學會了之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以逸待勞的。外部環境在變化,你的能力就要隨之進化出1.0版本,2.0版本……

計算機語言在不斷升級,審美趨勢每年都在改變,消費浪潮從一線城市向三四五線城市下沉,95後00後逐漸登上社會舞台……

不要覺得這些離自己很遙遠,相反它們在以潤物細無聲的各種方式,影響着你我的日常工作和思考維度。保持好奇,終身學習,才能立於時代之巔。

②培養大局觀

什麼是大局觀?

就是看整體,看本質,看長遠。

看整體,是不要陷入到局部的死衚衕裏;

看本質,是剝離現象去探究源頭;

看長遠,是不糾結現在的得失,而是把目光放在未來更大的得失上。

③修築職場護城河

為什麼同樣拿高薪,有人壓力山大,有人穩如泰山?

為什麼同樣遭遇裁員,有人開開心心地拿幾個月“遣散費”找下一個“碼頭”,有人就想跳樓呢?

能力的高低決定你薪水的高低,但能不能拿穩了,拿得長長久久,那就要看這些能力能不能形成“護城河”,構成一個易守難攻的“競爭壁壘”,降低職業生涯中的“不可抗風險”。

任何人工作和學習都是有方法的,但只有少數人能把方法總結成“方法論”。“方法論”可以把一個人在A行業積累的經驗,移植到完全不同的B行業。

除此,你還要注重人脈關係的維護,要知道,工作上合作很愉快的同事,不一定是人脈關係,因為換一家公司就只是個熟人而已;舉杯相談甚歡的客户,也不一定是人脈關係,因為人家可能只是看中公司的資源。

累積能力,是“護城河”的要點,但有了護城河,並不是説就萬事大吉了,你還需要不斷地加寬它。畢竟人生漫長,你不能假定你能在35歲前就把財務自由的錢給賺回來。你只想着活下當下,未來自然不會對你友好。

感謝閲讀,歡迎關注【徐説MBA】,謝謝!

TAG標籤:只想活 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