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家庭禮儀的故事有哪些

家庭禮儀的故事有哪些

家庭禮儀的故事有黃香温席、卧冰求魚、孔融讓梨、親嘗湯藥、齧指痛心、孟母三遷、曾子殺豬等。

1、黃香温席:講述黃香夏天時用扇子對着父母的帳子扇風,讓雙親睡得更舒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温暖被褥的故事。

2、卧冰求魚: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奉行孝道的經典故事。

3、孔融讓梨:講述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4、親嘗湯藥:講述漢文帝孝順母親的故事,母親生病的時間內,漢文帝每日都親自喂母親喝湯藥。

5、齧指痛心:講述曾參侍奉母親極其孝順。

曾參入山打柴,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6、孟母三遷: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7、曾子殺豬: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孔融讓梨;

千里送鵝毛;

程門立雪;

心平氣和的劉銘傳;

孝感動天;

親嘗湯藥;

齧指痛心;

百里負米;

蘆衣順母;

鹿乳奉親;

戲綵娛親;

賣身葬父;

刻木事親;

行佣供母;

懷橘遺親;

埋兒來自奉母。

家庭禮儀的故事有哪些

家庭禮儀的故事有黃香温席、卧冰求魚、孔融讓梨、親嘗湯藥、齧指痛心、孟母三遷、曾子殺豬等。黃香温席:講述黃香夏天時用扇子對着父母的帳子扇風,讓雙親睡得更舒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温暖被褥的故事。卧冰求魚: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奉行孝道的經典故事。

家庭禮儀的故事有黃香温席、卧冰求魚、孔融讓梨、親嘗湯藥、齧指痛心、孟母三遷、曾子殺豬等。

1、黃香温席:講述黃香夏天時用扇子對着父母的帳子扇風,讓雙親睡得更舒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温暖被褥的故事。

2、卧冰求魚: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奉行孝道的經典故事。

3、孔融讓梨:講述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4、親嘗湯藥:講述漢文帝孝順母親的故事,母親生病的時間內,漢文帝每日都親自喂母親喝湯藥。

5、齧指痛心:講述曾參侍奉母親極其孝順。曾參入山打柴,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6、孟母三遷: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7、曾子殺豬: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

家庭禮儀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關於家庭禮儀的故事舉例如下所示。

一、孔融讓梨

孔融,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二、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説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温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三、孟母斷織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絲,見他回來就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説:“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當下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了,孟子見此,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

孟母説: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絲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多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於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哪能使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並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裏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男人放鬆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麼一家人不做強盜小偷,也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

孟子聽後大驚,自此從早到晚勤奮學習,毫不鬆懈,終於成了天下有大學問的人,後世有德行的人,都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家庭禮儀的故事有哪四個?

家庭禮儀的故事有孟母三遷,孔子趨而過庭,尊老愛幼,曾子一諾千金。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説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説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家庭禮儀知識

《家庭禮儀》是湖北省圖書館 2010年12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餘忠豔。

家庭禮儀,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禮儀,遵守家庭禮儀,是家庭和睦的保證,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而遵守禮儀的家庭,也多能教育出知書達理的人才。

古代關於家庭禮儀的故事3個

古代關於家庭禮儀的故事有:

黃香温席: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他就用扇子對着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温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卧冰求魚: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從此,繼母像變了一個人,對王祥非常好,王祥又去捉了幾隻黃雀讓繼母吃,繼母病也好了。孔融讓梨: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古代家庭禮儀的故事有哪些

1、孔融讓梨;

2、千里送鵝毛;

3、程門立雪;

4、心平氣和的劉銘傳;

5、孝感動天;

6、親嘗湯藥;

7、齧指痛心;

8、百里負米;

9、蘆衣順母;

10、鹿乳奉親;

11、戲綵娛親;

12、賣身葬父;

13、刻木事親;

14、行佣供母;

15、懷橘遺親;

16、埋兒奉母。

中國古代家庭禮儀故事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説,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説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説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答案補充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追問在説一個

古代關於家庭禮儀的故事有什麼?

孔融讓梨、千里送鵝毛、程門立雪。

1、孔融讓梨:孔融,魯國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千里送鵝毛: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説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

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説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着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3、程門立雪: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遊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

不嚴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禮儀簡短小故事

一 中國現代簡短名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1、周總理

朱師傅為周總理理髮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周總理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談禮貌》這篇課文裏的,它告訴我們:禮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樑,減少矛盾。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正如俗話説: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2、委屈獎的來歷

上海公交22路車售票員柯莉萍,曾獲得一個很特殊的獎項——“委屈獎”。

一天,一名男青年買車票時,故意將一口痰吐在一張伍角紙幣上,又扔在車廂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責男青年的同時,也悄悄地注視着柯莉萍。只見她彎下腰拾起紙幣,用餐巾擦去痰沫,隨後又禮貌地向男青年遞上車票。柯莉萍的行為受到了乘客的讚揚,男青年更是自感慚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後,同事向車隊彙報了此事,車隊領導於是向柯莉萍特別頒發了“委屈獎”,以鼓勵全隊的售票員。

3、小瀋陽

小瀋陽的表演中,時不時總給人一種“自輕自賤”的感覺。比如,貶低自己的相貌和身材,“你家猴兒哪兒買的?”輕看自己的演技,“你不是跳二人轉那個誰嗎?我看見你就有一種大海的感覺。你可別誤會啊,我暈船,一看見大海就想吐。”如此種種,非止一端。

而在現實中,小瀋陽不僅擁有出色的相貌,他的表演更是贏得了很多人的吶喊與喝彩。2009年春晚之後,君不見大街小巷之中有多少男女老少捏着嗓子模仿小瀋陽的表演?這是在舞台表演上屈就自己,俯下身來給觀眾“逗樂子”。

4、林志玲:

無獨有偶,現實生活中也有人願意俯下身來,給自己“降格”,給別人“升格”。2009年6月,林志玲所代言的浪琴錶邀請林志玲到西安宣傳,與當地100多位經銷商一起吃飯,當一桌一桌的經銷商走到台上,和林志玲合照、握手時,浪琴錶副總經理張正勛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會膝蓋微彎,蹲到和對方一樣的高度,眼神平視地和對方握手。“她就那樣總共蹲了八十幾次,我從來沒看到任何一個藝人這樣做!”因為策劃代言活動經常與港台明星互動的張正勛這樣驚歎。林志玲用這種常人做不到的特殊方式詮釋了自己並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花瓶”。

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是自以為了不起,自吹自擂,高高在上,對每個人都保持一種“高姿態”,細心的你也許會發現,這樣的人其實才是最無實績的。反而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時時刻刻都願意俯下身來,摒棄高貴,和每一個人平等相待,這樣的人反而顯得高尚。

二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曆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着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藴背景。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 禮儀小故事50字

一:孝感動天

舜,傳説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項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脱: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説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故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二: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説:“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三: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四: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説:“孝哉, 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他,冬天,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説: 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説,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五: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故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歎説:“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説:“你侍奉父母, 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四 文明禮貌的小故事很要簡短

孔融讓梨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兒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個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專都叫他小六兒,因屬為他性情活潑、隨和,大家都喜歡他。雖然家裏兄弟多,但爸爸媽媽對他們每個人的要求都很嚴格:要勤奮讀書;對人要懂禮貌;説話要和氣;無論什麼事,兄弟們都要互相謙讓,不要光想着自己;別人有困難要給予幫助。孔融年紀雖小,爸爸和媽媽的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喜歡做事,總搶着掃地呀,端碗什麼的,非常討人喜歡。

在孔融四歲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並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在爸爸點頭同意後,小孔融站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後挑兩個大的給爸爸、媽媽;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後,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為什麼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直誇獎他。爸爸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五 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如下:

1、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着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2、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歎説:“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5、買水果

有一位教授帶着他的小兒子去市場買水果,再選水果的時候小販很不耐煩的説這些很貴你到底買不買,教授很有禮貌的説要買要買並將水果遞給了他,之後付了錢。

在回家的路上小兒子一路沉默,快到家時實在忍不住了,便問:“爸爸,你是專家,教授學者,在我心中一直是最尊近的人,為什麼讓一個小販如此吆喝?”,教授笑着説:”待人有禮謙遜是我的水平,粗俗無理是小販的水平,我不能因為他而破壞自己的水平。“

(5)禮儀簡短小故事擴展閲讀

見面禮儀

1、握手禮

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與他人握手時,目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在正常情況下,握手的時間不宜超過3秒,必須站立握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禮貌。

握手也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來之後,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應。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那麼有禮貌的順序是: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

2、鞠躬禮

鞠躬,意即彎身行禮,是對他人敬佩的一種禮節方式。鞠躬時必須立正、脱帽、行禮,或是邊鞠躬邊説好聽的話。鞠躬前視對方,以表尊重的誠意。

3、致意

致意是一種不出聲的問候禮節,常用於相識的人從各種場合打招呼。在社交場合裏,人們往往採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來表達友善之意。

六 關於禮儀的小故事(短的)

張良拜師(名人禮儀故事)

張良(?—前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着張良説:“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着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説:“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着,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説:“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説:“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説:“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説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説:“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説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説:“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着説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説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懂禮貌的小華(家庭禮儀故事)

“叮鈴鈴”,清脆的 *** 打破了黎明的寂靜。小華一骨碌起了牀,拉開窗簾一看,啊,好一個明亮的世界呀!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他迅速穿好衣服,看見媽媽在做早飯,爸爸在洗臉,小華向爸爸媽媽問了聲“早上好!”洗漱完畢,吃過早飯,對爸爸媽媽説了聲“再見”,就去上學了。

小華在學校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上午。中午放學回到家,小華按按門鈴,奇怪,怎麼沒人開門呢?他用鑰匙開了門,發現爸爸、媽媽不在家,桌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小華,奶奶得了重感冒,我們陪她去醫院了,一會兒就回來。不一會兒,門鈴響了,小華打開門一看,是一位陌生的叔叔,他問:“您找誰?”那人説:“我找你爸爸有事。”小華説:“我爸爸不在家,請您晚上再來吧!”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帶着奶奶回來了,小華趕快過去攙扶奶奶,關切地問道:“奶奶,您好點兒嗎?您先在牀上躺一會兒,我去給您倒杯水。”奶奶微笑着誇獎小華:“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吃中飯了,小華主動地幫着盛飯,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這可是小華最愛吃的菜了,他把這盤菜端到了爸爸跟前,爸爸説:“這是專門為你做的”。小華説:“您是長輩,該您先吃”,爸爸高興地笑了。媽媽不停地往小華碗中夾排骨,小華説:“媽媽,老師説,素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吃了有利於健康,而且吃飯時要細嚼慢嚥。”媽媽聽了,對爸爸説:“咱家的小華懂的真是越來越多了。”

下午放學後,小華在認真地做作業,這時,電話鈴響了,小華拿起話筒説:“您好,請問您找誰?”原來是中午來過的那位叔叔來電話找爸爸,小華對他説:“爸爸今晚7點鐘回來,到時候,您再和爸爸聯繫吧!”吃過晚飯,爸爸在看新聞聯播,這時小華想起今天有《寵物小精靈》看,等爸爸看完新聞聯播後,小華徵得爸爸的同意調換了頻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他看見爸爸在打電腦,就把音量調小了點,這時門鈴響了,小華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那位叔叔,小華熱情地給叔叔開了門,給叔叔倒了一杯熱茶,叔叔送給小華一輛小賽車,小華高興極了,雙手接過賽車,説:“謝謝叔叔!”爸爸和叔叔談話時,小華輕輕地把房間門關上了。過了一會兒,叔叔要走了,小華和爸爸一起把叔叔送到門口,對他説:“叔叔再見,歡迎您下次再來。”叔叔摸摸小華的頭,對爸爸説:“你的兒子真有禮貌。”

第二天是雙休日,上午,媽媽帶着小華去姑姑家玩,小華和表姐表弟在一起開心地做遊戲。小華對媽媽説:“媽媽,我想去同學王文文家玩。”媽媽説:“別回來晚了。” 小華高興地答應了媽媽。晚上,小華和爸爸媽媽道了晚安,躺在牀上,不一會兒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今天過得真有意思”(社會禮儀故事)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小明吃完早飯,又像往常一樣在穿衣鏡前整了整衣領,繫好紅領巾,還檢查一下拉鍊是否拉好。媽媽在一旁笑着説:“又不是去參加演出,何必這麼認真?”小明回答:“媽媽,良好的儀表是對別人的尊重,到公共場所穿着就應該整潔、大方!”説完,他對媽媽説了聲“再見”,就去上學了。

不多久,小明就走到了公交車站點,在站台上等車的還有好些人。不知誰喊了一聲:“看,車來了!”人羣一擁而上,把車門都堵住了。售票員阿姨連忙請大家排隊上車,小明自覺地排到隊伍的最後面。車剛要開時,又上來了一位老奶奶,此時車上已經沒有空的座位了。小明看到這個情景,連忙站起身説:“老奶奶,請您坐我的位置吧!”説着,上前扶老奶奶坐下。老奶奶感激地説:“謝謝你,小朋友!”小明微笑着説:“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

不知怎麼回事,司機猛一剎車,小明重心不穩,不小心踩到了旁邊一位阿姨的腳。他不好意思地打招呼:“對不起,阿姨,把您踩疼了吧!”阿姨笑了:“沒關係,小朋友,你也不是故意的。”

車終於到了站點,再走幾分鍾就到學校了,前面忽然傳來一陣鬨笑,小明一看,原來是幾個小朋友圍着一位盲人叔叔,有的給他亂指方向,有的還朝他扔東西,小明連忙上前制止了這些不懂事的小朋友的行為,他扶着盲人叔叔,熱情地把他送過了馬路。

中午放學,小明和同學興致勃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來了幾個外國友人,看樣子是來旅遊的。同學興奮地抓着小明的肩説:“嗨,那兒有老外,我們上去打個招呼吧!”小明説:“好啊,見到外賓就應該主動問好。”他們用剛學會的英語熱情地向這些外國友人問好,其中兩名外賓向小明打聽天目湖怎麼走,小明仔細地指點他們乘車路線,還向他們介紹了天目湖的主要景點。幾位外國友人不住地豎起大拇指説:“中國小朋友,真棒!”説着,還贈送了他們一人一份精緻的小禮物。小明微笑着雙手接過,又向他們回贈一套明信片。

回到家後,媽媽責備小明:“怎麼這麼晚才回來?”小明正想解釋,忽然發覺媽媽今天好像很不高興的樣子,就問她怎麼回事。原來早晨媽媽洗衣服後來不及脱水,直接把衣服晾在外面,把樓下阿姨家曬的被單淋濕了,她剛剛上門來和媽媽評理,難怪媽媽憋了一肚子氣。小明想了一會兒,笑着對媽媽説:“好了,媽媽,犯不着為這點小事生氣,待會兒我下樓給阿姨道個歉。”“什麼?”媽媽睜大了眼睛,“為什麼要給他們家道歉?早晨我曬衣服時,他們家又沒曬被單。”小明耐心地對媽媽説:“鄰里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我們家住在樓上,要多為樓下鄰居想想。您忘了,上次我們家衣服掉下去,還是那位阿姨送上來的!”爸爸在一旁笑着説:“還是我們家小明懂事!”

晚上放學回家,媽媽興沖沖地説:“今天我們不用燒晚飯了,你爸爸的同學請咱們吃晚飯。”“是那個楊叔叔嗎?”小明問。“對,是他。”媽媽提醒小明,“他們一家可都是回族人,去作客時可要注意啊!”小明説:“我知道了,在楊叔叔家我保證不談與豬肉有關的內容。”媽媽笑了,叫小明趕緊去把作業完成。

到了5:30分,爸爸下班回家了,小明一家三口興致勃勃地來到楊叔叔家。小明在門上輕輕地敲了三下,“誰呀?”屋裏傳出了楊叔叔的聲音。“我是小明,和爸爸媽媽一起來的!”小明高聲答到。門開了,楊叔叔微笑着站在門口,“歡迎你們來作客,快請進!”小明把媽媽準備好的禮物遞給楊叔叔,和爸爸媽媽換好拖鞋,這才走進客廳。

晚餐豐盛極了,媽媽直誇女主人手藝好,楊叔叔也不住地給小明夾菜,小明總是笑着表示感謝。晚餐後,楊叔叔説:“小明,聽説你很喜歡唱歌,對嗎?我這裏剛好有幾張音樂會的入場券,待會兒你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吧!”小明高興地接過票,連聲説:“謝謝叔叔!”

從楊叔叔家出來,小明一家三口就打的去了體育場。這場音樂會真是精彩極了,小明聽得如痴如醉,每場演出結束,他們都抱以最熱烈的掌聲。

回到家裏,小明興奮地説:“今天過得真有意思!”

七 關於禮儀的小故事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説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着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講同學之間禮儀故事

與同學交往時,要謙虛有禮,把好處和方便讓給同學,不和同學爭吵打架。同學們能做得到嗎?

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謙虛有禮的合格小公民吧。

文明禮儀三字經:進校門,守秩序,單行行,不擁擠。見師長,先問好,要熱情,懂禮讓。課堂上,要動腦,寫作業,要仔細。課間操,認真做 ,三百首,要記牢。十分鐘,備學具,不喧譁,不追跑。放學時,路隊齊,出校門,守交規。新世紀,好兒童,懂文明,有禮貌。

文明禮儀歌謠:你拍一我拍一,校園文明懂禮儀。你拍二我拍二,同學互助好夥伴。你拍三我拍三,自己事情自己幹。你拍四我拍四,做事不能自顧自。你拍五我排五,禮貌誠信好相處。你拍六我拍六,行為規範要遵守。你拍七我拍七,互助友愛要牢記。你拍八我拍八,尊敬師長人人誇。你拍九我怕九,文明用語不離口。你拍十我拍十,文明禮貌要堅持。

八 簡短的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一;學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師都在一起吃。但為了學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兩位教師送學生過馬路,這就使得這兩位教師要晚一些吃飯。一天中午,許多教師都和往常一樣開始吃午餐了,只有陳校長一人坐在桌邊沒有動筷。我們還以為他哪兒不舒服,沒想到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大概是講“義門陳”的人都十分注重“義”和“禮”,使得當時皇帝都為之震驚。其中有一個細節説:這兒的狗都知道“義”、“禮”,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説。當大家聽完這個故事之後,才記起還有兩個老師為了送學生過馬路還沒來吃飯……從此以後,他們每次吃飯都會等到所有人到齊才開筷。 文明禮儀小故事二;、幾個低年級的同學,肩並肩有説有笑地走着,前面迎面走來一位老師,他們也不認識,但當這位老師走到這幾名同學身邊時,其他人都還是説笑,只有一位同學,恭敬的鞠了一躬,説了聲“老師好”。老師當然也很高興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別的同學都沒哼一聲。等老師過去了之後。有的人説那個同學油餅,不認識的老師還給鞠躬,有的人説他根本是裝樣子,給別人看的。那個同學沒有反駁他們,只是説了一句: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是做學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們身後,聽了這句話非常感動,感動那個同學的真誠,一個人懂禮貌,真的是很難得的品質。 文明禮儀小故事三、可以説只是一個動作,那天一位老師看見了一張棒冰包裝紙,彎下腰揀起來扔到了垃圾桶。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動作,但是他的以身作則、師為表率的行為教導我們,他是老師。如果有同學看見了這位老師的做法,又怎會不佩服這位老師呢?説不定下次他也會這麼做,他也會明白亂扔廢棄物是不文明的行為。 通過這幾件小事,我更加認識到了“禮儀”的含義是從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現出來的,是心靈美的一種表現,是一個人做人的標準。我們應該讓社會變成一個到處都是文明的,一個“沒有污染的世外桃源”。還是那句真理:從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從我做起”才會到處充滿禮儀的“味道”,才會使你我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古代關於家庭禮儀的故事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説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脱;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説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説:“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歎説:“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説:“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他,冬天,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説:“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説,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羣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揹着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説:“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説河內温縣(今河南温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中國古代關於家庭禮儀的故事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四則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四則】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四則。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説:“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説:“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着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四則】文章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四則出自.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遊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説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心平氣和的劉銘傳

清廷派駐台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台灣的大功臣,台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劉銘傳的被任用,有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一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四則】。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誰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面談。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暗中卻仔細觀察他們的態度。只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牆上的字畫。後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只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台灣總督。

按語:沒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堅毅持久、克服萬難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麼偉大的事業。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首先便須磨鍊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謝謝!

TAG標籤:家庭 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