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氏字有哪些寫法,氏字草書怎麼寫

1.氏字有哪些寫法

正書:也叫“楷書”、“真書”。

氏字草書怎麼寫 氏字有哪些寫法

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

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

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

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大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隸、楷之間的過渡。

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始於漢未。

參考資料:總之有多少種書法就有多少種寫法。

2.況字草書怎麼寫

草書寫法:

起源於周代,以封地名為氏。在周朝初年,舜(黃帝的第八代子孫)的後人虞公烈被封於況地(今山東省境內),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況”作為姓氏,稱為況氏。後來改為況,稱況氏。這是況姓的主要起源,真正的得姓始祖。

況姓在中國分佈較廣,湖北、江西、四川、重慶等省市都有分佈,該姓氏歷史悠久,名人也較多, 明朝況鍾,開國將軍況玉純,況開田等。

3.顏澤術字草書怎麼寫

顏澤術

顏姓,中國姓氏之一。源出基本有三:出自曹姓(這一支主要奉曹夷父及其後人顏回為始祖);出自姬姓(這一支主要奉周公旦、伯禽父子為始祖);他族改姓而來。顏姓名人包括:

顏淵:周朝時代,魯人,孔子七十二門生之首,被尊稱為“復聖”。

顏延之:晉朝文學家。

顏之推:南北朝時期思想家,著有《顏氏家訓》。

顏師古:唐代經學家、歷史學家。

顏杲卿:唐代軍事家,忠烈之士。

顏真卿:唐代書法家。

顏元: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創始人。

顏世鏞:復聖顏子(顏回)第七十七代長孫。復聖顏子奉祀官(簡任官)。顏德明等。

4.草書賀字怎麼寫

賀字草書寫法如下:

賀(hè)是漢語漢字,其意為:慶祝,祝頌,祝賀,賀喜。賀詞。賀電。賀禮或姓。

賀姓,分會稽賀氏,河南賀氏和其它少數民族賀氏。會稽賀氏來源有二:一是源於姬姓,為吳王僚之子慶忌之後。《會稽先賢傳》記載,唐中期以前官譜所載,不少賀氏家譜如北宋詞人賀鑄家譜也如此記載;二是源於姜姓,為齊相國慶封之後。

5.誰字的草書怎麼寫

“誰”字的草書寫法如下:

基本字義:

一、讀音:shéi

1、用作代詞,意思是:什麼人,表疑問。

2、用作代詞、意思是:任何人。表斷定的口氣。

3、用作副詞、意思是:難道。

二、讀音:shuí

1、“誰”shéi的又音。

2、用作名詞,意思是:姓。

組詞:

誰家、誰邊、誰人、誰個、誰誰、誰料、誰何、誰某、誰子、誰氏、誰們、誰行、誰肯、誰尋

擴展資料

字形演變

文言版《説文解字》:誰,何也。從言,隹聲。

白話版《説文解字》:誰,盤問。字形採用“言”作邊旁,採用“隹”作聲旁。

詞語解釋:

1、誰尋 [ shuí xún ]

釋義:何處尋求。

2、誰邊 [ shéi biān ]

釋義:疑問代詞。何處;哪裏。

3、何誰 [ hé shuí ]

釋義:何人,誰人。

4、阿誰 [ ā shuí ]

釋義:疑問代詞。猶言誰,何人。

5、誰邏 [ shuí luó ]

釋義:皇帝警衞。

6.王羲之書法,業字用草書怎麼寫啊千字文

王羲之學習草書的藍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此帖由王羲之的叔父所贈。

王羲之章草傳世作品甚少,較為可靠的是《豹奴帖》。他的章草,寫得非常精美,令人歎服。 王羲之在草書方面的建樹,並不是舊體的章草,而是新興的今草。後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損古法、裁成一體、變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書,是在揚棄張芝章草書的過程中生成的。與張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轉靈動,點畫放縱,筆勢流暢遒逸。雖然王羲之筆勢的連屬飛移多體現在一字之內,但其所呈現的,是神采上的貫通,而非形式上的連屬,即是唐太宗所謂的‘狀若斷而還連’。這樣,章草書體字字獨立的形態與今草書體流暢縱逸的筆勢,這看似不協調的兩端,在王羲之的今草書中得到了融匯貫通,別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書,在用筆和結構的變化上,都達到了極致。用筆以方折為主,斬釘截鐵,乾淨簡捷,從容不迫。‘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峯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唐孫過庭《書譜》)。點畫的‘形’與‘勢’,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長或短,或方或圓,近乎絕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書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稱情疾書的尺牘。尺牘既是一種文體,又是一種形式,是魏晉以來文人書法的主要載體。北齊顏之推説:‘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 (《顏氏家訓•雜藝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説:‘餘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蹟,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敍睽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燦然在目,使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如無窮盡,使後世得之,以為奇觀,而想見其為人也!’ (《集古錄跋尾》)《十七帖》正是這樣一種堪稱法帖的尺牘。通篇不假修飾,結構在疾書的情狀下隨勢生髮,隨機變化。技法與才情,理性與感性,自然地融為一體。

TAG標籤:草書 寫法 氏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