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中國十大必看書是什麼

中國十大必看書是什麼

1、羣經之首——《周易》:洞察天機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

愛因斯坦説:“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而對普通人來説,周易則是可以時時研習的生存寶典和人生指南

64卦,其實就是64類問題或者説是人生境遇,而384爻不過是384種不斷演變、衝突、發展的狀態。歷史上,對周易的註疏、闡釋、演繹的著作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是,綜羅百代,易經無非講的是知變與適變。

《周易》中説,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可以説,讀《周易》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學到不斷適應現實世界的方法。

2、《論語》:做一個好人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代宰相趙普曾説:“半部《論語》可治天下”。朱熹説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將其列為“四書”之首。

錢穆説,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論語》“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的思想構築了中華民族禮樂文化的基本精神。

研讀《論語》,瞭解之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學習做人做事,領悟極高明而中庸的為人之道,為修身處世開啟智慧。

3、《孟子》:養浩然正氣

漢代趙岐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户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近思錄》:格物窮理,正心遷善

很多人對理學抱有偏見,認為“理學”就是“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是先秦諸子之後的兩大高峯。

《近思錄》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成熟的理論形態,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水平。

此書按照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聖人氣象,循着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聖王的禮法制度,然後批異端而明聖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書中還記載了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子的讀經方法,對我們今天讀經很有啟發借鑑意義。

5、《傳習錄》:知行合一,安頓內心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

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意思是傳授的學業要反覆的揣摩實踐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閲,中卷裏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閲,但較為具體地解説了他晚年的思想。

《傳習錄》包括了王學所有重要觀點。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

6、《道德經》:悟天之大道,明人之至德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7、《莊子》:超然物外,安頓身心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莊子》與《歸藏》、《黃帝四經》、《老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關於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説。

哲學大師馮友蘭概括莊子思想:“遊於逍遙,論於齊物;超乎象外,得其環中。”超乎象外,正是那把打開一切的鑰匙。

《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

8、《六祖壇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六祖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

它完整記錄了慧能的一生事蹟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讀《壇經》,是一條修心之路,聆聽着來自天地和內心最深處的諭旨。

9、《詩經》:薰染最純粹的詩意

中國是一個骨子裏有着詩性和數千年詩歌傳統的國度,詩集當然也不能缺席。這個名額,當然要給源頭上品、影響深遠的《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説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説服力。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10、《史記》:觀天識人,察古知今

中國是一個極為重視歷史的文明古國,有着世界上最為完備的歷史記錄,歷史經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這本書裏塑造演繹的人物,無不鮮活生動、讓人難忘,為我們揭示出的則是成敗禍福的千古不易之至理;“通古今之變”,歷代興衰更替之道,在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的輪迴循環裏,也展現得清清楚楚;“成一家之言”,這不是單純的自謙,更是在看盡興衰成敗後的一份對天道的敬畏和對命運的超然。

TAG標籤:看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