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原著怎麼寫

1. 原著是什麼意思

原著,讀音yuán zhù,英文是Original work。

原著怎麼寫

含義:指原版的書籍、原版的文章、原版的作品或系列等;之中所包含的內容和設定是原創之作。

詳細釋義:

1、最初的著作,一般指書。

例句:我學習馬克思的原著。

2、原作,藝術家獨立思考或自發的作品。

例句:我不懂俄文,沒有讀過馬克波羅的原著。

近義詞:原文、原作。

擴展資料:

原著對應的是譯本。

譯本,讀作yì běn,漢語詞語,是指翻譯的成果(作品),也就是翻譯成另一種文字的本子。

出處: 魯迅 《集外集拾遺·編校後記》:“到這一部譯本能和讀者相見為止,是經歷了一段小小的艱難的歷史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原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譯本

2. 潘金蓮為什麼嫁給武大郎

武大郎的墓碑銘文摘錄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

..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

這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蓮的人物原型。

史載,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子。

身高近一米八,一個為官清廉的縣令,緣何成了街頭賣燒餅的侏儒呢,有時你信任的人就是把你拉向深淵的人/

一個曾經資助過武大郎的昔日同窗,後來沒落了,投奔武縣令。數月未受重用及提撥,憤然離去,沿途散播污衊武、潘的言論,這就是金瓶梅的雛形/

如同皇后如何**一樣有吸引力,有了吸引力就有了生命力..。於是小説家可以用一百種理由安排一百種命運,到了這時你該知到怎麼看書了吧

3. 三國演義第一集原著是怎麼寫的

第一篇: “滾滾長江水,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

該書藝術地為人們描繪了三國時期的歷史畫卷。從東漢末年宦官之禍到黃巾軍起義失敗,直到魏蜀吳三國鼎立,終於西晉滅吳,統一中國,共約90年的烽火歲月,大體上分為軍閥混戰、封建兼併、三國鼎立、西晉統一四個階段。

《三國演義》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傳誦,主要有賴於精彩慘烈的戰爭場面描寫和對主要歷史人物的個性刻畫和他們之間紛繁複雜的關係分析。例如:官渡之戰,此戰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局勢之前,曹操不僅兵力少,且南面有荊州劉表,江東孫策與他為敵處於不利位置。

但曹操客觀地分析了局勢(公曰:“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決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元200年,袁、曹兩軍在官渡作戰。在這場戰鬥中,曹操善於捕捉戰機,能夠跟據戰場姿態的發展靈活地變換戰術,以正兵抵擋袁軍的進攻,以奇兵襲擊袁軍的屯糧庫(烏巢),燒燬了袁軍的全部糧草,使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最後擊敗了袁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其間各人性格展現的淋淋盡致,戰場畫面的描述也可圈可點,不失為精典。《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説其中有不少不屬實的記載,什麼諸葛亮火燒博望、新野;關羽温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美人計。

還有許多歷史冤案:周瑜, “性度恢闊”、“曲有誤、周郎顧”,與《三國演義》中周瑜完全相反;魯肅本是一代英雄,結果被説成膽小怕事,唯唯諾諾。曹操……在我還未看《三國志》前,常為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併為關公華容放曹、敗走麥城而捶胸頓足,還對在彝陵火燒連營大敗劉備的陸遜恨之入骨。

先在回想,兒時美好的回憶被真實打碎,失望、後悔、傷心最後臉紅。而今吾已長大,理智少許,當我愛上“是非成敗,轉頭空”後不再為得失而歎息。

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開始鑽研每一場戰役的天時、地利、人和與人物間複雜的關係。

於是我瞭解到了讓國家強大不應只靠武力。在政治上,應聯和其它勢力,互相幫助。

而對內在經濟上應跟據民情收税,興立屯田,發展農業生產。正所謂修內而安外。

待時機成熟,再一鼓作氣,完成霸業。這説起來很輕鬆,但要實施並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並非易事。

其實每個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還46天就開學了,這個班裏個個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學,當效吳下阿蒙。

第2篇: 曹操取信於董卓後,本來可以依附董卓升官發財,但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敢為人所不敢為,持七星寶刀行刺董卓。我認為,這是曹操富有政治遠見的體現:不圖榮祿而圖天下。

他深知董賊倒行逆施,殘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這樣的政權是沒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後在羣雄中崛起,廣招賢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

在官渡之戰僵持之際,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無遺。敵將許攸來曹營,曹操連衣履都來不及整理好,就趕忙相迎,使許攸感動至極而降服:用曹操的話來説,這叫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也正説明曹操用人三昧。

還有, 曹操在處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時,沒有偏袒父系的親屬夏侯氏,而是以大局為重,鐵面無私地支持於將軍。這樣,達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業的可靠保證。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帳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韋、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穩佔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認為劉備在用人比曹操更勝一籌,我對此不以為然。

劉備,雖然麾下也是名將如雲,甚至擁有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的人物,但卻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義。然而關羽公然違抗軍令“義釋曹操”,卻不受正法;張飛嗜酒生事,被呂布趁火打劫,奪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

把桃源結義的“哥們情結”凌駕於政治形勢的大氛圍之上,而最後竟然發展到個人復仇主義,違背了“聯吳抗魏”這一重大而正確的政治策略,大舉伐吳,遭到了火燒連營的滅頂之災,使蜀國元氣大傷而走向沒落。 曹操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時,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點。

因此評價曹操這樣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們必須倍加註意。曹操獻刀謀董卓,事敗後投奔其父之義兄呂伯奢,疑其害己,殺其全家,並説:“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此言一出,曹操從此惡名遠揚。董承謀反,結果是自身不保,董貴妃也牽連處死。

彌衡裸身罵曹賊,曹操借勢上演了一場借刀殺人的好戲。楊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動搖軍心這個莫須有之罪殺之……這等舉不完的例子盡顯曹操多疑、妒才、殘忍的一面。

可是,細細推究:人在江。

TAG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