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貴體是謙辭還是敬辭

貴體是謙辭還是敬辭:答案是敬辭。

貴體是謙辭還是敬辭:答案是敬辭。

貴體是謙辭還是敬辭:答案是敬辭。

貴體是謙辭還是敬辭

貴體是謙辭還是敬辭:答案是敬辭。

貴體是敬辭。貴體,意思是尊貴的身體,不能用來説明自己,指的是別人的身體。《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谷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華《土地爺》:你老人家不要生氣,要為百姓保重貴體。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在人們日常交際,特別是書信往來中要運用到。漢語中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繫在一起。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貴體是敬辭。貴體,意思是尊貴的身體,不能用來説明自己,指的是別人的身體。《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谷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華《土地爺》:你老人家不要生氣,要為百姓保重貴體。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在人們日常交際,特別是書信往來中要運用到。漢語中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繫在一起。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貴體欠安的謙稱是什麼

閣下身體不適

貴體,就是閣下的身體。

欠安,婉辭,指人身體不適。

貴者,尊貴之意,是一種尊敬的説法,多用於年長於自己或社會地位高過自己的對象,平輩之間也可使用,對於晚輩一般不用。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敬詞和謙辭有哪些?

      敬辭主要有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鑑、雅教、雅存、珍存、清鑑、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教、清玩、鑑正、敲正、惠正、賜正、俯察、俯就、俯念、俯允、芳齡、芳鄰、芳名、華誕、華翰、華堂、華宗、叨光、叨教、叨擾、玉成、玉音、玉體、玉照、大哥、大伯、大人、大爺、大媽、大師、大名、大作、大禮、貴幹、貴庚、貴姓、貴國、貴校、貴子、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奉達、奉復、奉還、奉告、奉陪、奉勸、奉送、奉贈、奉迎、殿下、閣下、麾下、膝下、足下、光顧、光臨、華誕、華堂、華翰、垂青、垂愛、垂問、垂念、敬告、敬候、敬謝、屈駕、屈居、屈尊、令尊、令堂、令郎、拜讀、拜訪、拜服、拜賀等。  

      謙辭主要有:拙筆、拙見、拙荊、小弟、小兒、小女、小可、小人、小生、小店、小照、薄技、薄酒、薄禮、薄面、賤姓、賤內、賤事、敝姓、敝人、敝校、敝處、敝國、敝意、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父、家叔、淺見、舍弟、舍妹、舍侄、舍親、老衲、老臣、老祖、老朽、老臉、老身、寒舍、不才、不敢當、不敢、不肖、管見、後學、後生、晚生、晚學、晚輩、見教、見諒、愚兄、愚晚、卑職、愚見、寓意、過獎、過譽、承讓、蒙幸、蒙恩、蒙允、蒙教、冒昧、冒賞、貧僧、貧尼、貧家、在下、下官、得力、臣下、微臣、臣妾、妾身、老媽、卑職、末將、末成、末學、奴家、鄙陋、高見、塗鴉、竊為、息女、山荊、山妻、內人、拙荊、內人、賤內、荊屋、敢問、敢情、敢煩、久違、久仰、犬子等。  

敬辭謙語大全

敬辭謙語大全

  

  敬辭也作敬詞是含尊敬口氣的用語也是對人禮貌的一種用語可以體現很多人的文學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辭敬語都是自古慢慢發展演化而來。

  

  閣下---本義指樓閣之下借指在樓閣之下待命的下屬人員。

  

  為了表達對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不直呼其人而輕呼其待從者轉告之“因卑以達尊”。

  

  這樣“閣下”就逐漸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稱。

  

  夫人---“夫人”一詞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候曰夫人。

  

  ”諸候的妻子稱作“夫人”。

  

  明清時一二品的妻子封為“夫人”。

  

  後來用“夫人” 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對方身份之意。

  

  尊---本義是“酒器”即後來的“樽”字。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凡酒者必實於尊以待酌者 ?? 凡酌酒者必資於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

  

  ” 古人飲酒十分講究禮儀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必定要舉“尊”。

  

  敬酒這一動作和酒器“尊”之間的關聯性經過長期的積澱形成了固定的聯想於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 ”義進一步抽象化獲得了敬辭的語用功能。

  

  常用敬辭敬語有很多可以分為敬辭謙辭婉辭客套語幾個類別。

  

  “令”字一族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

  

  如令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稱對方的母親令郎稱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

  

  如拜讀指閲讀對方的文章拜訪指訪問對方拜服指佩服對方拜賀指祝賀對方拜託指託對方辦事情拜望指探望對方。

  

  “奉”字一族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

  

  如奉告告訴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

  

  “惠”字一族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

  

  如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惠贈指請求對方贈送財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

  

  如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等。

  

  最常見的如“恭喜發財”、“恭賀新禧”。

  

  “垂”字一族用於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

  

  如垂愛都用於書信稱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稱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垂念稱別人對自己的思念。

  

  “貴”字一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

  

  如貴幹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姓問人姓貴恙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的兒子含祝福之意貴國稱對方國家貴校稱對方學校。

  

  常用敬辭 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週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説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託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敬辭分類 一敬辭 鈞座——指尊長或上級的位置。

  

  鈞用於有關對方的事物或行為針對尊長或上級使用。

  

  鈞裁——請尊長或上級裁決事情。

  

  鈞籤——請尊長或上級鑑別。

  

  鈞啟——請尊長或上級開啟。

  

  光顧——稱客人來到商家多用來歡迎顧客。

  

  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

  

  惠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

  

  如傢俱展銷敬請惠顧。

  

  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相片、書籍等紀念品。

  

  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

  

  蒞臨——稱貴賓來到。

  

  光臨——稱顧客來到。

  

  駕臨——稱對方到來。

  

  駕指車輛借用為敬辭稱對方。

  

  如敬備菲酌恭候駕臨。

  

  璧還——用於歸還原物或辭謝贈品。

  

  璧謝——退還原物並且表示感謝多用於辭謝贈品。

  

  雅教——稱對方的指教。

  

  雅用於稱對方的情意、舉動。

  

  雅意——稱對方的情意或意見。

  

  雅正——指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人時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用於請人改文章。

  

  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請別人批評改正。

  

  也作呈政。

  

  垂訊、垂問——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念——長輩、上級掛念自己。

  

  如承蒙垂念不勝感激。

  

  垂愛——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拜辭——向別人告別。

  

  拜讀——讀別人的文章。

  

  拜訪——訪問別人。

  

  拜服——對別人佩服。

  

  拜賀——向別人祝賀。

  

  拜託——託人辦事。

  

  奉送、奉贈——贈送。

  

  奉用於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

  

  奉達——告訴、表達多用於書信。

  

  奉復——回覆多用於書信。

  

  奉告——告訴別人。

  

  奉託——拜託。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高足——稱呼別人的學生。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任較高的職位。

  

  高見——高明的見解用於稱讚對方。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堂——尊稱別人的父母。

  

  台端——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發給個人的函件。

  

  如謹聘台端為本社戲劇指導。

  

  台甫——舊時用於別人的表字。

  

  台駕——舊時稱對方。

  

  如敬侯台駕光臨。

  

  台鑒——舊式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稱對方的父親。

  

  令用於對方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

  

  令堂、太君——稱對方的母親。

  

  令親——稱對方的親屬。

  

  令愛令媛、千斤、玉女——稱對方的女兒。

  

  令嗣、令郎、哲嗣——稱對方的兒子。

  

  令正、令閫kǔn——稱對方的妻子。

  

  令坦——稱對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稱對方的兄弟。

  

  長為昆幼為季。

  

  冰翁、泰山——舊時稱妻之父。

  

  孺人——舊時稱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舊時對別人兒子的尊稱。

  

  丈人——舊時對年長人的尊稱。

  

  令兄——稱別人的兄長。

  

  令妹——稱別人的妹妹。

  

  貴庚——問別人的年齡。

  

  可用於中、青年人。

  

  貴體——稱別人身體。

  

  貴姓——問別人的姓氏。

  

  貴恙——詢問別人的疾病。

  

  貴幹——詢問別人要做什麼。

  

  俯就——用於請對方同意擔任職務。

  

  如經理一職尚祈俯就。

  

  俯念——稱對方或上級體念。

  

  如俯念羣情。

  

  俯允——稱對方或上級允許。

  

  府第——稱對方之家。

  

  府上——稱對方的家或老家。

  

  賢契——對弟 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多用於書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

  

  如敝公司以後借重您的地方還很多還要常來麻煩您。

  

  法書——稱對方寫的字。

  

  足下——尊稱對方。

  

  敬請——請求別人做事。

  

  千秋——稱人壽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於書信。

  

  享年——稱死去的人活的歲數多指老人。

  

  大作——稱對方的著作。

  

  大駕——稱對方。

  

  寬衣——用於請對方。

  

  屈駕——委屈大駕多用於邀請人。

  

  仁兄——對朋友的敬稱。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聖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對帝王的不同稱呼。

  

  可汗、單于——古代少數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二謙辭 家父、家嚴——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對人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對人稱自己的哥哥。

  

  家姐——對人稱自己的姐姐。

  

  拙見——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

  

  拙著、拙作——稱自己的文章。

  

  不才——稱自己沒有才能。

  

  不敢當——表示承當不起對方的招待、誇獎等。

  

  不佞——沒有才能舊時用來謙稱自己。

  

  不敏——不聰明常用來表示自謙。

  

  寒舍——對人稱自己的家。

  

  寒門——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稱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齡小的人稱自己。

  

  愚見——稱自己的見解。

  

  鄙意——稱自己的意見。

  

  鄙薄——淺陋微薄多用做謙辭。

  

  鄙人、敝人——對人謙稱自己。

  

  塗鴉——説自己的字寫得很壞。

  

  綿薄——謙稱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職位因一時沒有適當人選只好暫由自己充任。

  

  見笑——被別人恥笑。

  

  舍間、舍下——謙稱自己的家。

  

  舍親——謙稱自己的親戚。

  

  竊以為、竊為——謙稱自己的意見。

  

  後進、後學、晚生、晚輩——對長者稱自己。

  

  過獎、過譽——過分地表揚或誇獎用於對方讚揚自己時。

  

  孤、寡人、朕、不穀——古代君王謙虛的自稱。

  

  臣、僕、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區區、牛馬走、小人、小可、後學、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稱。

  

  拙荊、賤內、內人、山荊、荊屋、山妻——古代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兒、犬子、息男——古代稱自己的兒子。

  

  息女、小女——古代稱自己的女兒。

  

  蓬蓽增輝謙辭表示由於別人到自己家裏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

  

  拋磚引玉——謙辭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

  

  三婉辭 作古、歸天、歸西、魂遊地府、永眠、長眠、含笑九泉、無常、仙逝——指人死。

  

  掛花、掛彩——指人受了傷。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説法。

  

  坐化、圓寂、涅盤——指僧尼之死。

  

  氣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

  

  見背——相背離開了我。

  

  指父母或長輩去世。

  

  頓首——叩頭、頭叩地而拜。

  

  用於書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別。

  

  冤家——稱似恨而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而又捨不得的人舊時戲曲或民歌中多用來稱情人。

  

  棄養——指父母雙亡。

  

  四客套語 勞駕——麻煩別人。

  

  高攀——希望跟別人一塊做事或聯姻。

  

  包涵——請別人原諒。

  

  借光——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見教、賜教——請別人指教。

  

  教正——請別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於請人擔任職務。

  

  久違了——指好久不見。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處表示感謝。

  

  叨教——領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謝。

  

  叨擾——打擾受到款待表示感謝。

  

  託福——是依賴別人的福氣使自己幸運多用於回答別人的問候。

  

  不情之請——不合情理的請求向人求助時稱自己的請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經驗來教誨。

  

  請即賜復——要求別人回信的客套話。

  

  恕不遠送——表示不再繼續送。

  

  恕請對方不要計較。

  

  洗耳恭聽——專心地聽請人講話時説的客氣話。

  

  不足掛齒——説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獻佛——拿別人的東西做人

古代貴族如何自稱?

哀家,寡人,孤,在下,吾,汝

古人稱謂敬辭令,惠,垂,賜,高,賢,奉上。的意思是什麼?

“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相關敬稱

編輯

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大人執事等。

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常用解釋

編輯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着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二、謙稱

謙稱,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錶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僕、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僕以口語遇遭此禍。”(《報任安書》)“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德之人)、不轂(不善之人)、孤(孤獨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這些謙稱都可譯成”我”。

另一種是用某些詞語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這種詞都是雙音節合成詞且前一個詞修飾後一個詞,從修飾詞的詞性來看,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詞都表示“我”)、愚見、愚意(這兩個“愚”均可譯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當於“我的”)。

賤:賤體、賤軀、賤息(在國君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賤”相當於“我的”]

小:小女、小兒、小號。

微:微臣

卑:卑職.

二是用動詞來修飾,以行為來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竊思、竊念、竊聞。(“竊”可譯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伏聞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三是用名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家”、“舍”都可譯成“我的”。

這些謙稱隨着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基本不用了,第二種情況還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尊稱都屬於他稱.

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伕為“舟子”,稱國家的傑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於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説,“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編輯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摽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

100歲稱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編輯

初次見面説“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説“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説“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説“打擾”;

求給方便説“借光”;請人指教説“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説“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陪”;贈送作品用“笑納”。

親友間禮貌稱呼

編輯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別人兒女稱:令郎、令愛(令嬡)。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編輯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説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脱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説春秋衞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 die):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yi):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説:“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在過去長期的交往中,人們形成了許多文雅的尊稱。比如:“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稱,可譯為“先生”,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都是這種尊稱。“子”有時也可譯為“您”,如:子何峙而往”中的“子”。“子”有時還特指孔子。除此之外,對人的尊稱還有“君、公、卿、將軍”等。

又如:對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別人的兄妹為令郎、令愛、;自稱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自稱兄妹為家兄、家妹;對妻子的父親稱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間稱手足、昆仲、堂棣;夫妻之間稱伉儷、配偶、伴侶;父母死後稱呼前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在如:稱老師為恩師、夫子,稱學生為門生、受業,學校稱寒窗,同學稱同窗。稱別人家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常用敬辭

編輯

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相關

編輯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週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説)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嬡):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

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台駕:敬辭,舊稱對方

台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託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書)岳父。

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及其意思

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繫在一起。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常用詞有令、拜、奉、惠、恭、垂、貴、高、大、敬、請、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

令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嬡: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

拜讀:指閲讀對方的文章;

拜訪:指訪問對方;

拜服:指佩服對方;

拜賀:指祝賀對方;

拜託:指託對方辦事情;

拜望:指探望對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如

奉告:告訴;

奉還:歸還;

奉陪:陪伴;

奉勸:勸告;

奉送、奉贈:贈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

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

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

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惠贈:指對方贈送(財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等。

最常見的如“恭喜發財”、“恭賀新禧”。

擴展資料:

常用詞語:

1、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2、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3、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5、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6、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7、見教:謙辭,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8、見諒:謙辭,表示請人諒解

9、借光:謙辭,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10、借重:謙辭,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敬辭

請問對年長者都有哪些稱呼呢?

1、對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自稱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

2、對妻子的父親稱丈人、岳父、泰山;

3、兄弟之間稱手足、昆仲、堂棣;

4、夫妻之間稱伉儷、配偶、伴侶;

5、父母死後稱呼前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擴展資料:

國際禮儀:

皇家貴族的稱呼。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皇后,可稱為“陛下”;王子、公主、親王等可稱為“殿下”;對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稱其爵位,亦可稱“閣下”,或稱“先生”。

技術人員的稱呼。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等職稱、學位的人士,可稱為“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軍人的稱呼。一般稱,或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與名。有的國家對將軍、元帥等高級將領稱“閣下”。

服務人員的稱呼。一般情況下稱“服務員”,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單獨稱呼其名字,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稱服務員為“先生”、“夫人”、“小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尊稱

急求古代的各個稱呼

1

朕乃是秦始皇規定皇帝的自稱。在先秦時,君主一般自稱“本王”、“孤”、“寡人”,而任何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稱為“朕”,隨着秦朝建立,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這個制度從此一直流傳下去。

東漢末年,羣雄爭霸,割據局面出現,曹操雖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漢獻帝仍然在位(漢朝名存實亡),權利無邊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稱“孤”或“本王”,沒有自稱“朕”,因為他沒有稱帝;而毫無實權的漢獻帝卻可自稱“朕”,因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説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温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樑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户、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衞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鋭、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糾察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説》:“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羣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祕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衞。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衞。《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户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説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如杜甫曾任右衞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衞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悦,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賦税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製出現以後,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敍,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官,共同掌管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户部尚書]户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衞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於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製。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中國古代稱謂大觀

一、尊稱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

古代文言文對自己的稱呼

1.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擴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參考資料:尊稱-搜狗百科

2. 古代對自己或他人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都可以作主語、定語和賓語。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裏作前置賓語 ,肯定句裏一般用‘我’作賓語 / 中古時期“吾‘可作動詞和介詞的後置賓語。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注意:女(汝)、爾、若 可以作 主語、定語、賓語。/ 而、乃 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一般只作定語。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注意: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沒有數的分別,同一個詞可用於單數,也可用於複數。第一、二人稱代詞後可加‘儕’‘屬’‘曹’‘輩’,表示複數。

參考資料:郭錫良、李玲璞 主編 《古代漢語》P635

3. 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幾個

古代文人一般自稱自己的名,也可謙稱小生、小可、鄙人,不才等等。

文人墨客不是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一般是別人稱呼他們的,指的是指會寫抄文章的讀書人。同樣意思的稱呼還有文人客,文人畫士、文人雅士。

擴展資料:

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點:

1、自科舉制度為廣大寒門士子提供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仕途襲前景,“一舉成名天下知”慢慢成為古代社會文人的時代心理。金榜題名,魚躍龍門,不僅是士子們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且是關乎功名背後的各項特權和現實利益。

2、在古代門第觀念和特定的仕進條件下,能成為甲族的東牀快婿無疑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寫照。這與現代社會中許多女子擠破頭也要嫁豪門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

3、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塑造這些大膽、堅貞的女子,在讚頌這種不計報酬、五體投地的愛的同時,其實質也反映文人在仕途失意之餘,還希望有個不離不棄的可人兒痴痴地愛着他。從諸多作品中,不難看出這種也已經成為文人創作的動因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人 (會寫文章的讀書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自稱

4. 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幾個

1.鄙人:古人稱呼自己的謙詞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古代皇帝自稱 4.小人: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古人自稱 6.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對聽話對象的尊稱 8.令郎:指對方的兒子 9.愚: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11.先生:老師;對學識高的人的稱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稱 13.晚生:一般是書生在比自己資歷高的人面前自稱 14:卿:古時高級官名;古時君稱臣;古時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 15: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

5. 古代的自我稱呼有哪些啊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未婚女子稱奴家.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 上了年紀的婦人自稱為“老身”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稱呼: 女子自稱--“奴家” 女子謙稱--“妾”、“賤妾”、“奴婢”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婦人;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等等。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古人在説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説自己可以説“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單個字可以説“僕”,如“僕竊不遜,近自託自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説“愚”,可以説“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 大臣們在君主面前可以説“臣”、“微臣”,甚至説“奴才”(何紳不是經常説嗎?),犯了罪了説“罪臣”。

下級官吏在上級面前説自己“下官”、“卑職”。下級將領在統帥面前稱自己“末將”。

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説“寡人”、“孤”、“朕”。 丫環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

百姓在面前説“小人”“賤民”。 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為“妾”、“妾身”、“賤妾”。

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 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還有: 1.鄙人:古人稱呼自己的謙詞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古代皇帝自稱4.小人: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古人自稱 6.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對聽話對象的尊稱8.令郎:指對方的兒子9.愚: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11.先生:老師;對學識高的人的稱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稱 13.晚生:一般是書生在比自己資歷高的人面前自稱14:卿:古時高級官名;古時君稱臣;古時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15: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

6.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 朋 自遠方來不亦悦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 徒 。

莫愁前路無 知己 。 拓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

針對不同的對象,稱呼可有多種。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

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7. 用古文中稱自己為

古文中稱自己的代詞有很多,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詞語。

最普遍的是:餘、予、吾、我。它們也存在一些差別。

餘: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們”。予:與“餘”同。

《康熙字典》:鄭康成注:餘、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輩”、“儕”、“人”、“屬”等,表示“我們這些人”。

吾,是普遍意義的“我”。 我:是相對於其他人時所言。

《説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意思是將自己放在你、他或對方的環境下的自稱。

例如,相對於別人的見解,説“我見”;相對於敵方,説“我方”;相對於其他國家,説“我國”。如“敵我不分”不能説“敵吾不分”。

在長輩、兄長、朋友面前,自稱用:晚輩、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稱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齡和資歷高)等。

在上級面前,自稱用:下官、末將等。在官府中,自稱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師或學問高的人面前,用:學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兒等。

具體的説法還有很多,總的特點是“謙”。

8. 古文的稱呼

文言文的日常稱呼用詞。

(1)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稱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敝人:稱自己。

(2)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侄:稱人侄兒。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喬梓:稱人父子。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擴展資料

古代稱呼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藴含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敬稱對方文言文

1. 哪些文言文中有愛稱,敬稱,自稱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謙稱: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2. 文言文中的 敬稱 和 謙稱 敬詞 和 謙詞

敬稱:

稱呼對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稱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愛/千金、尊夫人;

稱呼對方——君、公、足下、閣下等;

稱呼對方相關的事物——華誕(生日)、大作/華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謙稱:

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

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

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敬稱與謙稱指代的內容基本上按順序一一對應,只是舉例而已,其他的還有很多,僅供參考

3. 文言文綜合訓練 關於古代的敬稱和謙稱 有禮貌稱呼對方為什麼

參考:

1. 古代的一些敬稱由於是出於對權力的敬畏和奴役,因此有的敬稱到現代是不符合使用文明法則的。

2. 比如對自己的職位稱呼為“卑職”,不符合客觀,職位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因為做經理就把自己稱呼為“卑下的經理”。這些謙稱不建議使用。

3. 還有一些是自我矮化貶低,如妻子叫糟糠,屬於穀物的廢棄物,代表妻子粗俗不堪,不符合客觀這些謙虛是自我損害。

4. 至於一些尊重,如會客或見面,使用客觀的敬意即可。某某人可以叫為某某君或某兄等。對於幫助表示感謝和感激都是可以的。

4. 在文言文中對女子敬稱有哪幾個

慧鑑、粧鑑、芳鑑、淑覽

慈鑑 愛鑑 雙鑑 芳鑑 致母親,可稱“慈鑑”.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可用“愛鑑”.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鑑”.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芳鑑”.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嬋娟:色態美好的意思.後用來指美女.

千金: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

嬌娃: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舊時指有名的 *** .

麗人:光彩煥發,美麗.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見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舊時對別人女兒的尊稱,現用來稱謂外國人士的女兒.

玉人:用以稱謂美麗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際花:指在社交場合中活躍而有名的女子.有貶義.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為一種擺設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對他人之女的敬稱.

尤物:奇異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優異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內人:從前丈夫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

髮妻:古時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結髮為髻,男子從此把頭髮挽在頭頂上,為表示是原配,稱妻子為“髮妻”

天使:原為猶太教、教傳達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為帶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貞潔可愛的人.多用於女子.

安琪兒:英文angel的音譯.意為天使.

軟玉温香:軟: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稱.後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貧困時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後為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小家碧玉:碧玉:舊時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歲.指年輕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婦女保留青年時的神態.

妙齡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

巾幗英雄: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引申為婦女的代稱.指婦女中傑出的人物

5.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擴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參考資料:尊稱-搜狗百科

6. 文言文中怎樣稱呼朋友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古人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豀)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鍊生。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脱”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

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温。

7. 用文言文對別人可以怎樣稱呼

因為你提了這個問題,我也學習了,特摘抄並整理他人的答案給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問題歡迎追問

第一人稱:

男:我,於,餘,吾,臣(對君王),朕(皇帝自稱),在下,區區,末晉(對前輩),小生(男子對女子),其(很少見,一般都是第三人稱),學生(對老師)

女:妾,妾身,賤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對君王)

第二人稱(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爾,爾等(複數),先生(對老師),陛下(對君王),老爺(對主人),卿,愛卿(君王對臣子)

第三人稱:

先生,老爺,彼,之,其等代詞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

父親:家父,家君,家嚴

母親:家母,家慈

兒子:犬子,小兒

女兒:小女

對別人稱呼他的:

父親:令尊,令嚴

母親:令堂,令慈

兒子:令郎,令公子

女兒:令嬡,令愛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説姓曰敝姓某,説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僕,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僕,曰小价。

(附説)

一、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

二、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字而貽笑者。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

8. 古人用什麼文言尊稱有才的男人

君子

大人

【先生】在近代以來,也稱“丈夫”為先生的,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義似乎還是“老師”。《辭海》“先生”目下載:“《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有時,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由此而可見,這一稱謂,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對象之外,是隱含着職業、年齡方面的因素的。換言之,所謂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台地區還在廣泛地使用。

貴體是敬辭。貴體,意思是尊貴的身體,不能用來説明自己,指的是別人的身體。《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谷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華《土地爺》:你老人家不要生氣,要為百姓保重貴體。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在人們日常交際,特別是書信往來中要運用到。漢語中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繫在一起。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貴體欠安的謙稱是什麼

閣下身體不適

貴體,就是閣下的身體。

欠安,婉辭,指人身體不適。

貴者,尊貴之意,是一種尊敬的説法,多用於年長於自己或社會地位高過自己的對象,平輩之間也可使用,對於晚輩一般不用。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敬詞和謙辭有哪些?

      敬辭主要有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鑑、雅教、雅存、珍存、清鑑、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教、清玩、鑑正、敲正、惠正、賜正、俯察、俯就、俯念、俯允、芳齡、芳鄰、芳名、華誕、華翰、華堂、華宗、叨光、叨教、叨擾、玉成、玉音、玉體、玉照、大哥、大伯、大人、大爺、大媽、大師、大名、大作、大禮、貴幹、貴庚、貴姓、貴國、貴校、貴子、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奉達、奉復、奉還、奉告、奉陪、奉勸、奉送、奉贈、奉迎、殿下、閣下、麾下、膝下、足下、光顧、光臨、華誕、華堂、華翰、垂青、垂愛、垂問、垂念、敬告、敬候、敬謝、屈駕、屈居、屈尊、令尊、令堂、令郎、拜讀、拜訪、拜服、拜賀等。  

      謙辭主要有:拙筆、拙見、拙荊、小弟、小兒、小女、小可、小人、小生、小店、小照、薄技、薄酒、薄禮、薄面、賤姓、賤內、賤事、敝姓、敝人、敝校、敝處、敝國、敝意、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父、家叔、淺見、舍弟、舍妹、舍侄、舍親、老衲、老臣、老祖、老朽、老臉、老身、寒舍、不才、不敢當、不敢、不肖、管見、後學、後生、晚生、晚學、晚輩、見教、見諒、愚兄、愚晚、卑職、愚見、寓意、過獎、過譽、承讓、蒙幸、蒙恩、蒙允、蒙教、冒昧、冒賞、貧僧、貧尼、貧家、在下、下官、得力、臣下、微臣、臣妾、妾身、老媽、卑職、末將、末成、末學、奴家、鄙陋、高見、塗鴉、竊為、息女、山荊、山妻、內人、拙荊、內人、賤內、荊屋、敢問、敢情、敢煩、久違、久仰、犬子等。  

敬辭謙語大全

敬辭謙語大全

  

  敬辭也作敬詞是含尊敬口氣的用語也是對人禮貌的一種用語可以體現很多人的文學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辭敬語都是自古慢慢發展演化而來。

  

  閣下---本義指樓閣之下借指在樓閣之下待命的下屬人員。

  

  為了表達對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不直呼其人而輕呼其待從者轉告之“因卑以達尊”。

  

  這樣“閣下”就逐漸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稱。

  

  夫人---“夫人”一詞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候曰夫人。

  

  ”諸候的妻子稱作“夫人”。

  

  明清時一二品的妻子封為“夫人”。

  

  後來用“夫人” 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對方身份之意。

  

  尊---本義是“酒器”即後來的“樽”字。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凡酒者必實於尊以待酌者 ?? 凡酌酒者必資於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

  

  ” 古人飲酒十分講究禮儀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必定要舉“尊”。

  

  敬酒這一動作和酒器“尊”之間的關聯性經過長期的積澱形成了固定的聯想於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 ”義進一步抽象化獲得了敬辭的語用功能。

  

  常用敬辭敬語有很多可以分為敬辭謙辭婉辭客套語幾個類別。

  

  “令”字一族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

  

  如令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稱對方的母親令郎稱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

  

  如拜讀指閲讀對方的文章拜訪指訪問對方拜服指佩服對方拜賀指祝賀對方拜託指託對方辦事情拜望指探望對方。

  

  “奉”字一族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

  

  如奉告告訴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

  

  “惠”字一族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

  

  如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惠贈指請求對方贈送財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

  

  如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等。

  

  最常見的如“恭喜發財”、“恭賀新禧”。

  

  “垂”字一族用於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

  

  如垂愛都用於書信稱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稱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垂念稱別人對自己的思念。

  

  “貴”字一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

  

  如貴幹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姓問人姓貴恙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的兒子含祝福之意貴國稱對方國家貴校稱對方學校。

  

  常用敬辭 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週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説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託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敬辭分類 一敬辭 鈞座——指尊長或上級的位置。

  

  鈞用於有關對方的事物或行為針對尊長或上級使用。

  

  鈞裁——請尊長或上級裁決事情。

  

  鈞籤——請尊長或上級鑑別。

  

  鈞啟——請尊長或上級開啟。

  

  光顧——稱客人來到商家多用來歡迎顧客。

  

  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

  

  惠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

  

  如傢俱展銷敬請惠顧。

  

  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相片、書籍等紀念品。

  

  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

  

  蒞臨——稱貴賓來到。

  

  光臨——稱顧客來到。

  

  駕臨——稱對方到來。

  

  駕指車輛借用為敬辭稱對方。

  

  如敬備菲酌恭候駕臨。

  

  璧還——用於歸還原物或辭謝贈品。

  

  璧謝——退還原物並且表示感謝多用於辭謝贈品。

  

  雅教——稱對方的指教。

  

  雅用於稱對方的情意、舉動。

  

  雅意——稱對方的情意或意見。

  

  雅正——指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人時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用於請人改文章。

  

  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請別人批評改正。

  

  也作呈政。

  

  垂訊、垂問——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念——長輩、上級掛念自己。

  

  如承蒙垂念不勝感激。

  

  垂愛——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拜辭——向別人告別。

  

  拜讀——讀別人的文章。

  

  拜訪——訪問別人。

  

  拜服——對別人佩服。

  

  拜賀——向別人祝賀。

  

  拜託——託人辦事。

  

  奉送、奉贈——贈送。

  

  奉用於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

  

  奉達——告訴、表達多用於書信。

  

  奉復——回覆多用於書信。

  

  奉告——告訴別人。

  

  奉託——拜託。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高足——稱呼別人的學生。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任較高的職位。

  

  高見——高明的見解用於稱讚對方。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堂——尊稱別人的父母。

  

  台端——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發給個人的函件。

  

  如謹聘台端為本社戲劇指導。

  

  台甫——舊時用於別人的表字。

  

  台駕——舊時稱對方。

  

  如敬侯台駕光臨。

  

  台鑒——舊式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稱對方的父親。

  

  令用於對方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

  

  令堂、太君——稱對方的母親。

  

  令親——稱對方的親屬。

  

  令愛令媛、千斤、玉女——稱對方的女兒。

  

  令嗣、令郎、哲嗣——稱對方的兒子。

  

  令正、令閫kǔn——稱對方的妻子。

  

  令坦——稱對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稱對方的兄弟。

  

  長為昆幼為季。

  

  冰翁、泰山——舊時稱妻之父。

  

  孺人——舊時稱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舊時對別人兒子的尊稱。

  

  丈人——舊時對年長人的尊稱。

  

  令兄——稱別人的兄長。

  

  令妹——稱別人的妹妹。

  

  貴庚——問別人的年齡。

  

  可用於中、青年人。

  

  貴體——稱別人身體。

  

  貴姓——問別人的姓氏。

  

  貴恙——詢問別人的疾病。

  

  貴幹——詢問別人要做什麼。

  

  俯就——用於請對方同意擔任職務。

  

  如經理一職尚祈俯就。

  

  俯念——稱對方或上級體念。

  

  如俯念羣情。

  

  俯允——稱對方或上級允許。

  

  府第——稱對方之家。

  

  府上——稱對方的家或老家。

  

  賢契——對弟 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多用於書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

  

  如敝公司以後借重您的地方還很多還要常來麻煩您。

  

  法書——稱對方寫的字。

  

  足下——尊稱對方。

  

  敬請——請求別人做事。

  

  千秋——稱人壽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於書信。

  

  享年——稱死去的人活的歲數多指老人。

  

  大作——稱對方的著作。

  

  大駕——稱對方。

  

  寬衣——用於請對方。

  

  屈駕——委屈大駕多用於邀請人。

  

  仁兄——對朋友的敬稱。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聖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對帝王的不同稱呼。

  

  可汗、單于——古代少數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二謙辭 家父、家嚴——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對人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對人稱自己的哥哥。

  

  家姐——對人稱自己的姐姐。

  

  拙見——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

  

  拙著、拙作——稱自己的文章。

  

  不才——稱自己沒有才能。

  

  不敢當——表示承當不起對方的招待、誇獎等。

  

  不佞——沒有才能舊時用來謙稱自己。

  

  不敏——不聰明常用來表示自謙。

  

  寒舍——對人稱自己的家。

  

  寒門——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稱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齡小的人稱自己。

  

  愚見——稱自己的見解。

  

  鄙意——稱自己的意見。

  

  鄙薄——淺陋微薄多用做謙辭。

  

  鄙人、敝人——對人謙稱自己。

  

  塗鴉——説自己的字寫得很壞。

  

  綿薄——謙稱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職位因一時沒有適當人選只好暫由自己充任。

  

  見笑——被別人恥笑。

  

  舍間、舍下——謙稱自己的家。

  

  舍親——謙稱自己的親戚。

  

  竊以為、竊為——謙稱自己的意見。

  

  後進、後學、晚生、晚輩——對長者稱自己。

  

  過獎、過譽——過分地表揚或誇獎用於對方讚揚自己時。

  

  孤、寡人、朕、不穀——古代君王謙虛的自稱。

  

  臣、僕、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區區、牛馬走、小人、小可、後學、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稱。

  

  拙荊、賤內、內人、山荊、荊屋、山妻——古代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兒、犬子、息男——古代稱自己的兒子。

  

  息女、小女——古代稱自己的女兒。

  

  蓬蓽增輝謙辭表示由於別人到自己家裏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

  

  拋磚引玉——謙辭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

  

  三婉辭 作古、歸天、歸西、魂遊地府、永眠、長眠、含笑九泉、無常、仙逝——指人死。

  

  掛花、掛彩——指人受了傷。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説法。

  

  坐化、圓寂、涅盤——指僧尼之死。

  

  氣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

  

  見背——相背離開了我。

  

  指父母或長輩去世。

  

  頓首——叩頭、頭叩地而拜。

  

  用於書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別。

  

  冤家——稱似恨而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而又捨不得的人舊時戲曲或民歌中多用來稱情人。

  

  棄養——指父母雙亡。

  

  四客套語 勞駕——麻煩別人。

  

  高攀——希望跟別人一塊做事或聯姻。

  

  包涵——請別人原諒。

  

  借光——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見教、賜教——請別人指教。

  

  教正——請別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於請人擔任職務。

  

  久違了——指好久不見。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處表示感謝。

  

  叨教——領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謝。

  

  叨擾——打擾受到款待表示感謝。

  

  託福——是依賴別人的福氣使自己幸運多用於回答別人的問候。

  

  不情之請——不合情理的請求向人求助時稱自己的請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經驗來教誨。

  

  請即賜復——要求別人回信的客套話。

  

  恕不遠送——表示不再繼續送。

  

  恕請對方不要計較。

  

  洗耳恭聽——專心地聽請人講話時説的客氣話。

  

  不足掛齒——説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獻佛——拿別人的東西做人

古代貴族如何自稱?

哀家,寡人,孤,在下,吾,汝

古人稱謂敬辭令,惠,垂,賜,高,賢,奉上。的意思是什麼?

“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相關敬稱

編輯

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大人執事等。

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常用解釋

編輯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着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二、謙稱

謙稱,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錶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僕、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僕以口語遇遭此禍。”(《報任安書》)“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德之人)、不轂(不善之人)、孤(孤獨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這些謙稱都可譯成”我”。

另一種是用某些詞語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這種詞都是雙音節合成詞且前一個詞修飾後一個詞,從修飾詞的詞性來看,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詞都表示“我”)、愚見、愚意(這兩個“愚”均可譯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當於“我的”)。

賤:賤體、賤軀、賤息(在國君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賤”相當於“我的”]

小:小女、小兒、小號。

微:微臣

卑:卑職.

二是用動詞來修飾,以行為來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竊思、竊念、竊聞。(“竊”可譯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伏聞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三是用名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家”、“舍”都可譯成“我的”。

這些謙稱隨着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基本不用了,第二種情況還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尊稱都屬於他稱.

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伕為“舟子”,稱國家的傑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於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説,“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編輯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摽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

100歲稱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編輯

初次見面説“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説“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説“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説“打擾”;

求給方便説“借光”;請人指教説“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説“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陪”;贈送作品用“笑納”。

親友間禮貌稱呼

編輯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別人兒女稱:令郎、令愛(令嬡)。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編輯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説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脱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説春秋衞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 die):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yi):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説:“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在過去長期的交往中,人們形成了許多文雅的尊稱。比如:“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稱,可譯為“先生”,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都是這種尊稱。“子”有時也可譯為“您”,如:子何峙而往”中的“子”。“子”有時還特指孔子。除此之外,對人的尊稱還有“君、公、卿、將軍”等。

又如:對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別人的兄妹為令郎、令愛、;自稱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自稱兄妹為家兄、家妹;對妻子的父親稱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間稱手足、昆仲、堂棣;夫妻之間稱伉儷、配偶、伴侶;父母死後稱呼前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在如:稱老師為恩師、夫子,稱學生為門生、受業,學校稱寒窗,同學稱同窗。稱別人家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常用敬辭

編輯

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相關

編輯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週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説)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嬡):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

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台駕:敬辭,舊稱對方

台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託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書)岳父。

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及其意思

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繫在一起。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常用詞有令、拜、奉、惠、恭、垂、貴、高、大、敬、請、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

令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嬡: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

拜讀:指閲讀對方的文章;

拜訪:指訪問對方;

拜服:指佩服對方;

拜賀:指祝賀對方;

拜託:指託對方辦事情;

拜望:指探望對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如

奉告:告訴;

奉還:歸還;

奉陪:陪伴;

奉勸:勸告;

奉送、奉贈:贈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

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

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

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惠贈:指對方贈送(財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等。

最常見的如“恭喜發財”、“恭賀新禧”。

擴展資料:

常用詞語:

1、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2、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3、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5、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6、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7、見教:謙辭,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8、見諒:謙辭,表示請人諒解

9、借光:謙辭,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10、借重:謙辭,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敬辭

請問對年長者都有哪些稱呼呢?

1、對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自稱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

2、對妻子的父親稱丈人、岳父、泰山;

3、兄弟之間稱手足、昆仲、堂棣;

4、夫妻之間稱伉儷、配偶、伴侶;

5、父母死後稱呼前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擴展資料:

國際禮儀:

皇家貴族的稱呼。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皇后,可稱為“陛下”;王子、公主、親王等可稱為“殿下”;對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稱其爵位,亦可稱“閣下”,或稱“先生”。

技術人員的稱呼。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等職稱、學位的人士,可稱為“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軍人的稱呼。一般稱,或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與名。有的國家對將軍、元帥等高級將領稱“閣下”。

服務人員的稱呼。一般情況下稱“服務員”,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單獨稱呼其名字,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稱服務員為“先生”、“夫人”、“小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尊稱

急求古代的各個稱呼

1

朕乃是秦始皇規定皇帝的自稱。在先秦時,君主一般自稱“本王”、“孤”、“寡人”,而任何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稱為“朕”,隨着秦朝建立,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這個制度從此一直流傳下去。

東漢末年,羣雄爭霸,割據局面出現,曹操雖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漢獻帝仍然在位(漢朝名存實亡),權利無邊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稱“孤”或“本王”,沒有自稱“朕”,因為他沒有稱帝;而毫無實權的漢獻帝卻可自稱“朕”,因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説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温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樑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户、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衞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鋭、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糾察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説》:“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羣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祕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衞。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衞。《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户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説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如杜甫曾任右衞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衞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悦,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賦税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製出現以後,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敍,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官,共同掌管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户部尚書]户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衞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於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製。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中國古代稱謂大觀

一、尊稱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

古代文言文對自己的稱呼

1.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擴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參考資料:尊稱-搜狗百科

2. 古代對自己或他人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都可以作主語、定語和賓語。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裏作前置賓語 ,肯定句裏一般用‘我’作賓語 / 中古時期“吾‘可作動詞和介詞的後置賓語。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注意:女(汝)、爾、若 可以作 主語、定語、賓語。/ 而、乃 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一般只作定語。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注意: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沒有數的分別,同一個詞可用於單數,也可用於複數。第一、二人稱代詞後可加‘儕’‘屬’‘曹’‘輩’,表示複數。

參考資料:郭錫良、李玲璞 主編 《古代漢語》P635

3. 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幾個

古代文人一般自稱自己的名,也可謙稱小生、小可、鄙人,不才等等。

文人墨客不是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一般是別人稱呼他們的,指的是指會寫抄文章的讀書人。同樣意思的稱呼還有文人客,文人畫士、文人雅士。

擴展資料:

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點:

1、自科舉制度為廣大寒門士子提供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仕途襲前景,“一舉成名天下知”慢慢成為古代社會文人的時代心理。金榜題名,魚躍龍門,不僅是士子們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且是關乎功名背後的各項特權和現實利益。

2、在古代門第觀念和特定的仕進條件下,能成為甲族的東牀快婿無疑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寫照。這與現代社會中許多女子擠破頭也要嫁豪門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

3、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塑造這些大膽、堅貞的女子,在讚頌這種不計報酬、五體投地的愛的同時,其實質也反映文人在仕途失意之餘,還希望有個不離不棄的可人兒痴痴地愛着他。從諸多作品中,不難看出這種也已經成為文人創作的動因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人 (會寫文章的讀書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自稱

4. 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幾個

1.鄙人:古人稱呼自己的謙詞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古代皇帝自稱 4.小人: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古人自稱 6.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對聽話對象的尊稱 8.令郎:指對方的兒子 9.愚: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11.先生:老師;對學識高的人的稱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稱 13.晚生:一般是書生在比自己資歷高的人面前自稱 14:卿:古時高級官名;古時君稱臣;古時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 15: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

5. 古代的自我稱呼有哪些啊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未婚女子稱奴家.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 上了年紀的婦人自稱為“老身”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稱呼: 女子自稱--“奴家” 女子謙稱--“妾”、“賤妾”、“奴婢”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婦人;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等等。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古人在説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説自己可以説“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單個字可以説“僕”,如“僕竊不遜,近自託自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説“愚”,可以説“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 大臣們在君主面前可以説“臣”、“微臣”,甚至説“奴才”(何紳不是經常説嗎?),犯了罪了説“罪臣”。

下級官吏在上級面前説自己“下官”、“卑職”。下級將領在統帥面前稱自己“末將”。

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説“寡人”、“孤”、“朕”。 丫環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

百姓在面前説“小人”“賤民”。 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為“妾”、“妾身”、“賤妾”。

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 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還有: 1.鄙人:古人稱呼自己的謙詞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古代皇帝自稱4.小人: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古人自稱 6.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對聽話對象的尊稱8.令郎:指對方的兒子9.愚: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11.先生:老師;對學識高的人的稱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稱 13.晚生:一般是書生在比自己資歷高的人面前自稱14:卿:古時高級官名;古時君稱臣;古時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15: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

6.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 朋 自遠方來不亦悦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 徒 。

莫愁前路無 知己 。 拓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

針對不同的對象,稱呼可有多種。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

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7. 用古文中稱自己為

古文中稱自己的代詞有很多,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詞語。

最普遍的是:餘、予、吾、我。它們也存在一些差別。

餘: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們”。予:與“餘”同。

《康熙字典》:鄭康成注:餘、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輩”、“儕”、“人”、“屬”等,表示“我們這些人”。

吾,是普遍意義的“我”。 我:是相對於其他人時所言。

《説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意思是將自己放在你、他或對方的環境下的自稱。

例如,相對於別人的見解,説“我見”;相對於敵方,説“我方”;相對於其他國家,説“我國”。如“敵我不分”不能説“敵吾不分”。

在長輩、兄長、朋友面前,自稱用:晚輩、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稱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齡和資歷高)等。

在上級面前,自稱用:下官、末將等。在官府中,自稱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師或學問高的人面前,用:學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兒等。

具體的説法還有很多,總的特點是“謙”。

8. 古文的稱呼

文言文的日常稱呼用詞。

(1)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稱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敝人:稱自己。

(2)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侄:稱人侄兒。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喬梓:稱人父子。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擴展資料

古代稱呼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藴含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敬稱對方文言文

1. 哪些文言文中有愛稱,敬稱,自稱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謙稱: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2. 文言文中的 敬稱 和 謙稱 敬詞 和 謙詞

敬稱:

稱呼對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稱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愛/千金、尊夫人;

稱呼對方——君、公、足下、閣下等;

稱呼對方相關的事物——華誕(生日)、大作/華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謙稱:

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

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

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敬稱與謙稱指代的內容基本上按順序一一對應,只是舉例而已,其他的還有很多,僅供參考

3. 文言文綜合訓練 關於古代的敬稱和謙稱 有禮貌稱呼對方為什麼

參考:

1. 古代的一些敬稱由於是出於對權力的敬畏和奴役,因此有的敬稱到現代是不符合使用文明法則的。

2. 比如對自己的職位稱呼為“卑職”,不符合客觀,職位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因為做經理就把自己稱呼為“卑下的經理”。這些謙稱不建議使用。

3. 還有一些是自我矮化貶低,如妻子叫糟糠,屬於穀物的廢棄物,代表妻子粗俗不堪,不符合客觀這些謙虛是自我損害。

4. 至於一些尊重,如會客或見面,使用客觀的敬意即可。某某人可以叫為某某君或某兄等。對於幫助表示感謝和感激都是可以的。

4. 在文言文中對女子敬稱有哪幾個

慧鑑、粧鑑、芳鑑、淑覽

慈鑑 愛鑑 雙鑑 芳鑑 致母親,可稱“慈鑑”.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可用“愛鑑”.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鑑”.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芳鑑”.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嬋娟:色態美好的意思.後用來指美女.

千金: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

嬌娃: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舊時指有名的 *** .

麗人:光彩煥發,美麗.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見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舊時對別人女兒的尊稱,現用來稱謂外國人士的女兒.

玉人:用以稱謂美麗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際花:指在社交場合中活躍而有名的女子.有貶義.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為一種擺設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對他人之女的敬稱.

尤物:奇異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優異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內人:從前丈夫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

髮妻:古時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結髮為髻,男子從此把頭髮挽在頭頂上,為表示是原配,稱妻子為“髮妻”

天使:原為猶太教、教傳達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為帶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貞潔可愛的人.多用於女子.

安琪兒:英文angel的音譯.意為天使.

軟玉温香:軟: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稱.後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貧困時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後為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小家碧玉:碧玉:舊時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歲.指年輕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婦女保留青年時的神態.

妙齡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

巾幗英雄: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引申為婦女的代稱.指婦女中傑出的人物

5.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擴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參考資料:尊稱-搜狗百科

6. 文言文中怎樣稱呼朋友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古人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豀)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鍊生。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脱”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

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温。

7. 用文言文對別人可以怎樣稱呼

因為你提了這個問題,我也學習了,特摘抄並整理他人的答案給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問題歡迎追問

第一人稱:

男:我,於,餘,吾,臣(對君王),朕(皇帝自稱),在下,區區,末晉(對前輩),小生(男子對女子),其(很少見,一般都是第三人稱),學生(對老師)

女:妾,妾身,賤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對君王)

第二人稱(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爾,爾等(複數),先生(對老師),陛下(對君王),老爺(對主人),卿,愛卿(君王對臣子)

第三人稱:

先生,老爺,彼,之,其等代詞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

父親:家父,家君,家嚴

母親:家母,家慈

兒子:犬子,小兒

女兒:小女

對別人稱呼他的:

父親:令尊,令嚴

母親:令堂,令慈

兒子:令郎,令公子

女兒:令嬡,令愛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説姓曰敝姓某,説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僕,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僕,曰小价。

(附説)

一、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

二、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字而貽笑者。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

8. 古人用什麼文言尊稱有才的男人

君子

大人

【先生】在近代以來,也稱“丈夫”為先生的,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義似乎還是“老師”。《辭海》“先生”目下載:“《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有時,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由此而可見,這一稱謂,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對象之外,是隱含着職業、年齡方面的因素的。換言之,所謂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台地區還在廣泛地使用。

貴體是敬辭。貴體,意思是尊貴的身體,不能用來説明自己,指的是別人的身體。《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谷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華《土地爺》:你老人家不要生氣,要為百姓保重貴體。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在人們日常交際,特別是書信往來中要運用到。漢語中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繫在一起。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貴體欠安的謙稱是什麼

閣下身體不適

貴體,就是閣下的身體。

欠安,婉辭,指人身體不適。

貴者,尊貴之意,是一種尊敬的説法,多用於年長於自己或社會地位高過自己的對象,平輩之間也可使用,對於晚輩一般不用。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敬詞和謙辭有哪些?

      敬辭主要有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鑑、雅教、雅存、珍存、清鑑、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教、清玩、鑑正、敲正、惠正、賜正、俯察、俯就、俯念、俯允、芳齡、芳鄰、芳名、華誕、華翰、華堂、華宗、叨光、叨教、叨擾、玉成、玉音、玉體、玉照、大哥、大伯、大人、大爺、大媽、大師、大名、大作、大禮、貴幹、貴庚、貴姓、貴國、貴校、貴子、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奉達、奉復、奉還、奉告、奉陪、奉勸、奉送、奉贈、奉迎、殿下、閣下、麾下、膝下、足下、光顧、光臨、華誕、華堂、華翰、垂青、垂愛、垂問、垂念、敬告、敬候、敬謝、屈駕、屈居、屈尊、令尊、令堂、令郎、拜讀、拜訪、拜服、拜賀等。  

      謙辭主要有:拙筆、拙見、拙荊、小弟、小兒、小女、小可、小人、小生、小店、小照、薄技、薄酒、薄禮、薄面、賤姓、賤內、賤事、敝姓、敝人、敝校、敝處、敝國、敝意、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父、家叔、淺見、舍弟、舍妹、舍侄、舍親、老衲、老臣、老祖、老朽、老臉、老身、寒舍、不才、不敢當、不敢、不肖、管見、後學、後生、晚生、晚學、晚輩、見教、見諒、愚兄、愚晚、卑職、愚見、寓意、過獎、過譽、承讓、蒙幸、蒙恩、蒙允、蒙教、冒昧、冒賞、貧僧、貧尼、貧家、在下、下官、得力、臣下、微臣、臣妾、妾身、老媽、卑職、末將、末成、末學、奴家、鄙陋、高見、塗鴉、竊為、息女、山荊、山妻、內人、拙荊、內人、賤內、荊屋、敢問、敢情、敢煩、久違、久仰、犬子等。  

敬辭謙語大全

敬辭謙語大全

  

  敬辭也作敬詞是含尊敬口氣的用語也是對人禮貌的一種用語可以體現很多人的文學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辭敬語都是自古慢慢發展演化而來。

  

  閣下---本義指樓閣之下借指在樓閣之下待命的下屬人員。

  

  為了表達對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不直呼其人而輕呼其待從者轉告之“因卑以達尊”。

  

  這樣“閣下”就逐漸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稱。

  

  夫人---“夫人”一詞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候曰夫人。

  

  ”諸候的妻子稱作“夫人”。

  

  明清時一二品的妻子封為“夫人”。

  

  後來用“夫人” 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對方身份之意。

  

  尊---本義是“酒器”即後來的“樽”字。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凡酒者必實於尊以待酌者 ?? 凡酌酒者必資於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

  

  ” 古人飲酒十分講究禮儀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必定要舉“尊”。

  

  敬酒這一動作和酒器“尊”之間的關聯性經過長期的積澱形成了固定的聯想於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 ”義進一步抽象化獲得了敬辭的語用功能。

  

  常用敬辭敬語有很多可以分為敬辭謙辭婉辭客套語幾個類別。

  

  “令”字一族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

  

  如令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稱對方的母親令郎稱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

  

  如拜讀指閲讀對方的文章拜訪指訪問對方拜服指佩服對方拜賀指祝賀對方拜託指託對方辦事情拜望指探望對方。

  

  “奉”字一族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

  

  如奉告告訴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

  

  “惠”字一族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

  

  如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惠贈指請求對方贈送財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

  

  如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等。

  

  最常見的如“恭喜發財”、“恭賀新禧”。

  

  “垂”字一族用於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

  

  如垂愛都用於書信稱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稱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垂念稱別人對自己的思念。

  

  “貴”字一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

  

  如貴幹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姓問人姓貴恙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的兒子含祝福之意貴國稱對方國家貴校稱對方學校。

  

  常用敬辭 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週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説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託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敬辭分類 一敬辭 鈞座——指尊長或上級的位置。

  

  鈞用於有關對方的事物或行為針對尊長或上級使用。

  

  鈞裁——請尊長或上級裁決事情。

  

  鈞籤——請尊長或上級鑑別。

  

  鈞啟——請尊長或上級開啟。

  

  光顧——稱客人來到商家多用來歡迎顧客。

  

  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

  

  惠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

  

  如傢俱展銷敬請惠顧。

  

  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相片、書籍等紀念品。

  

  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

  

  蒞臨——稱貴賓來到。

  

  光臨——稱顧客來到。

  

  駕臨——稱對方到來。

  

  駕指車輛借用為敬辭稱對方。

  

  如敬備菲酌恭候駕臨。

  

  璧還——用於歸還原物或辭謝贈品。

  

  璧謝——退還原物並且表示感謝多用於辭謝贈品。

  

  雅教——稱對方的指教。

  

  雅用於稱對方的情意、舉動。

  

  雅意——稱對方的情意或意見。

  

  雅正——指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人時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用於請人改文章。

  

  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請別人批評改正。

  

  也作呈政。

  

  垂訊、垂問——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念——長輩、上級掛念自己。

  

  如承蒙垂念不勝感激。

  

  垂愛——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拜辭——向別人告別。

  

  拜讀——讀別人的文章。

  

  拜訪——訪問別人。

  

  拜服——對別人佩服。

  

  拜賀——向別人祝賀。

  

  拜託——託人辦事。

  

  奉送、奉贈——贈送。

  

  奉用於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

  

  奉達——告訴、表達多用於書信。

  

  奉復——回覆多用於書信。

  

  奉告——告訴別人。

  

  奉託——拜託。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高足——稱呼別人的學生。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任較高的職位。

  

  高見——高明的見解用於稱讚對方。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堂——尊稱別人的父母。

  

  台端——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發給個人的函件。

  

  如謹聘台端為本社戲劇指導。

  

  台甫——舊時用於別人的表字。

  

  台駕——舊時稱對方。

  

  如敬侯台駕光臨。

  

  台鑒——舊式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稱對方的父親。

  

  令用於對方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

  

  令堂、太君——稱對方的母親。

  

  令親——稱對方的親屬。

  

  令愛令媛、千斤、玉女——稱對方的女兒。

  

  令嗣、令郎、哲嗣——稱對方的兒子。

  

  令正、令閫kǔn——稱對方的妻子。

  

  令坦——稱對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稱對方的兄弟。

  

  長為昆幼為季。

  

  冰翁、泰山——舊時稱妻之父。

  

  孺人——舊時稱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舊時對別人兒子的尊稱。

  

  丈人——舊時對年長人的尊稱。

  

  令兄——稱別人的兄長。

  

  令妹——稱別人的妹妹。

  

  貴庚——問別人的年齡。

  

  可用於中、青年人。

  

  貴體——稱別人身體。

  

  貴姓——問別人的姓氏。

  

  貴恙——詢問別人的疾病。

  

  貴幹——詢問別人要做什麼。

  

  俯就——用於請對方同意擔任職務。

  

  如經理一職尚祈俯就。

  

  俯念——稱對方或上級體念。

  

  如俯念羣情。

  

  俯允——稱對方或上級允許。

  

  府第——稱對方之家。

  

  府上——稱對方的家或老家。

  

  賢契——對弟 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多用於書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

  

  如敝公司以後借重您的地方還很多還要常來麻煩您。

  

  法書——稱對方寫的字。

  

  足下——尊稱對方。

  

  敬請——請求別人做事。

  

  千秋——稱人壽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於書信。

  

  享年——稱死去的人活的歲數多指老人。

  

  大作——稱對方的著作。

  

  大駕——稱對方。

  

  寬衣——用於請對方。

  

  屈駕——委屈大駕多用於邀請人。

  

  仁兄——對朋友的敬稱。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聖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對帝王的不同稱呼。

  

  可汗、單于——古代少數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二謙辭 家父、家嚴——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對人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對人稱自己的哥哥。

  

  家姐——對人稱自己的姐姐。

  

  拙見——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

  

  拙著、拙作——稱自己的文章。

  

  不才——稱自己沒有才能。

  

  不敢當——表示承當不起對方的招待、誇獎等。

  

  不佞——沒有才能舊時用來謙稱自己。

  

  不敏——不聰明常用來表示自謙。

  

  寒舍——對人稱自己的家。

  

  寒門——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稱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齡小的人稱自己。

  

  愚見——稱自己的見解。

  

  鄙意——稱自己的意見。

  

  鄙薄——淺陋微薄多用做謙辭。

  

  鄙人、敝人——對人謙稱自己。

  

  塗鴉——説自己的字寫得很壞。

  

  綿薄——謙稱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職位因一時沒有適當人選只好暫由自己充任。

  

  見笑——被別人恥笑。

  

  舍間、舍下——謙稱自己的家。

  

  舍親——謙稱自己的親戚。

  

  竊以為、竊為——謙稱自己的意見。

  

  後進、後學、晚生、晚輩——對長者稱自己。

  

  過獎、過譽——過分地表揚或誇獎用於對方讚揚自己時。

  

  孤、寡人、朕、不穀——古代君王謙虛的自稱。

  

  臣、僕、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區區、牛馬走、小人、小可、後學、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稱。

  

  拙荊、賤內、內人、山荊、荊屋、山妻——古代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兒、犬子、息男——古代稱自己的兒子。

  

  息女、小女——古代稱自己的女兒。

  

  蓬蓽增輝謙辭表示由於別人到自己家裏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

  

  拋磚引玉——謙辭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

  

  三婉辭 作古、歸天、歸西、魂遊地府、永眠、長眠、含笑九泉、無常、仙逝——指人死。

  

  掛花、掛彩——指人受了傷。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説法。

  

  坐化、圓寂、涅盤——指僧尼之死。

  

  氣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

  

  見背——相背離開了我。

  

  指父母或長輩去世。

  

  頓首——叩頭、頭叩地而拜。

  

  用於書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別。

  

  冤家——稱似恨而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而又捨不得的人舊時戲曲或民歌中多用來稱情人。

  

  棄養——指父母雙亡。

  

  四客套語 勞駕——麻煩別人。

  

  高攀——希望跟別人一塊做事或聯姻。

  

  包涵——請別人原諒。

  

  借光——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見教、賜教——請別人指教。

  

  教正——請別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於請人擔任職務。

  

  久違了——指好久不見。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處表示感謝。

  

  叨教——領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謝。

  

  叨擾——打擾受到款待表示感謝。

  

  託福——是依賴別人的福氣使自己幸運多用於回答別人的問候。

  

  不情之請——不合情理的請求向人求助時稱自己的請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經驗來教誨。

  

  請即賜復——要求別人回信的客套話。

  

  恕不遠送——表示不再繼續送。

  

  恕請對方不要計較。

  

  洗耳恭聽——專心地聽請人講話時説的客氣話。

  

  不足掛齒——説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獻佛——拿別人的東西做人

古代貴族如何自稱?

哀家,寡人,孤,在下,吾,汝

古人稱謂敬辭令,惠,垂,賜,高,賢,奉上。的意思是什麼?

“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相關敬稱

編輯

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大人執事等。

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常用解釋

編輯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着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二、謙稱

謙稱,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錶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僕、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僕以口語遇遭此禍。”(《報任安書》)“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德之人)、不轂(不善之人)、孤(孤獨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這些謙稱都可譯成”我”。

另一種是用某些詞語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這種詞都是雙音節合成詞且前一個詞修飾後一個詞,從修飾詞的詞性來看,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詞都表示“我”)、愚見、愚意(這兩個“愚”均可譯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當於“我的”)。

賤:賤體、賤軀、賤息(在國君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賤”相當於“我的”]

小:小女、小兒、小號。

微:微臣

卑:卑職.

二是用動詞來修飾,以行為來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竊思、竊念、竊聞。(“竊”可譯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伏聞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三是用名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家”、“舍”都可譯成“我的”。

這些謙稱隨着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基本不用了,第二種情況還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尊稱都屬於他稱.

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伕為“舟子”,稱國家的傑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於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説,“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編輯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摽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

100歲稱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編輯

初次見面説“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説“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説“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説“打擾”;

求給方便説“借光”;請人指教説“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説“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陪”;贈送作品用“笑納”。

親友間禮貌稱呼

編輯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別人兒女稱:令郎、令愛(令嬡)。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編輯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説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脱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説春秋衞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 die):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yi):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説:“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在過去長期的交往中,人們形成了許多文雅的尊稱。比如:“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稱,可譯為“先生”,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都是這種尊稱。“子”有時也可譯為“您”,如:子何峙而往”中的“子”。“子”有時還特指孔子。除此之外,對人的尊稱還有“君、公、卿、將軍”等。

又如:對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別人的兄妹為令郎、令愛、;自稱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自稱兄妹為家兄、家妹;對妻子的父親稱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間稱手足、昆仲、堂棣;夫妻之間稱伉儷、配偶、伴侶;父母死後稱呼前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在如:稱老師為恩師、夫子,稱學生為門生、受業,學校稱寒窗,同學稱同窗。稱別人家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常用敬辭

編輯

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相關

編輯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週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説)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嬡):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

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台駕:敬辭,舊稱對方

台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託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書)岳父。

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及其意思

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繫在一起。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常用詞有令、拜、奉、惠、恭、垂、貴、高、大、敬、請、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

令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嬡: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

拜讀:指閲讀對方的文章;

拜訪:指訪問對方;

拜服:指佩服對方;

拜賀:指祝賀對方;

拜託:指託對方辦事情;

拜望:指探望對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如

奉告:告訴;

奉還:歸還;

奉陪:陪伴;

奉勸:勸告;

奉送、奉贈:贈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

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

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

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惠贈:指對方贈送(財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等。

最常見的如“恭喜發財”、“恭賀新禧”。

擴展資料:

常用詞語:

1、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2、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3、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5、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6、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7、見教:謙辭,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8、見諒:謙辭,表示請人諒解

9、借光:謙辭,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10、借重:謙辭,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敬辭

請問對年長者都有哪些稱呼呢?

1、對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自稱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

2、對妻子的父親稱丈人、岳父、泰山;

3、兄弟之間稱手足、昆仲、堂棣;

4、夫妻之間稱伉儷、配偶、伴侶;

5、父母死後稱呼前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擴展資料:

國際禮儀:

皇家貴族的稱呼。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皇后,可稱為“陛下”;王子、公主、親王等可稱為“殿下”;對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稱其爵位,亦可稱“閣下”,或稱“先生”。

技術人員的稱呼。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等職稱、學位的人士,可稱為“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軍人的稱呼。一般稱,或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與名。有的國家對將軍、元帥等高級將領稱“閣下”。

服務人員的稱呼。一般情況下稱“服務員”,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單獨稱呼其名字,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稱服務員為“先生”、“夫人”、“小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尊稱

急求古代的各個稱呼

1

朕乃是秦始皇規定皇帝的自稱。在先秦時,君主一般自稱“本王”、“孤”、“寡人”,而任何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稱為“朕”,隨着秦朝建立,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這個制度從此一直流傳下去。

東漢末年,羣雄爭霸,割據局面出現,曹操雖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漢獻帝仍然在位(漢朝名存實亡),權利無邊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稱“孤”或“本王”,沒有自稱“朕”,因為他沒有稱帝;而毫無實權的漢獻帝卻可自稱“朕”,因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説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温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樑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户、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衞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鋭、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糾察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説》:“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羣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祕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衞。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衞。《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户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説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如杜甫曾任右衞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衞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悦,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賦税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製出現以後,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敍,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官,共同掌管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户部尚書]户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衞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於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製。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中國古代稱謂大觀

一、尊稱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

古代文言文對自己的稱呼

1.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擴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參考資料:尊稱-搜狗百科

2. 古代對自己或他人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都可以作主語、定語和賓語。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裏作前置賓語 ,肯定句裏一般用‘我’作賓語 / 中古時期“吾‘可作動詞和介詞的後置賓語。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注意:女(汝)、爾、若 可以作 主語、定語、賓語。/ 而、乃 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一般只作定語。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注意: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沒有數的分別,同一個詞可用於單數,也可用於複數。第一、二人稱代詞後可加‘儕’‘屬’‘曹’‘輩’,表示複數。

參考資料:郭錫良、李玲璞 主編 《古代漢語》P635

3. 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幾個

古代文人一般自稱自己的名,也可謙稱小生、小可、鄙人,不才等等。

文人墨客不是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一般是別人稱呼他們的,指的是指會寫抄文章的讀書人。同樣意思的稱呼還有文人客,文人畫士、文人雅士。

擴展資料:

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點:

1、自科舉制度為廣大寒門士子提供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仕途襲前景,“一舉成名天下知”慢慢成為古代社會文人的時代心理。金榜題名,魚躍龍門,不僅是士子們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且是關乎功名背後的各項特權和現實利益。

2、在古代門第觀念和特定的仕進條件下,能成為甲族的東牀快婿無疑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寫照。這與現代社會中許多女子擠破頭也要嫁豪門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

3、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塑造這些大膽、堅貞的女子,在讚頌這種不計報酬、五體投地的愛的同時,其實質也反映文人在仕途失意之餘,還希望有個不離不棄的可人兒痴痴地愛着他。從諸多作品中,不難看出這種也已經成為文人創作的動因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人 (會寫文章的讀書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自稱

4. 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幾個

1.鄙人:古人稱呼自己的謙詞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古代皇帝自稱 4.小人: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古人自稱 6.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對聽話對象的尊稱 8.令郎:指對方的兒子 9.愚: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11.先生:老師;對學識高的人的稱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稱 13.晚生:一般是書生在比自己資歷高的人面前自稱 14:卿:古時高級官名;古時君稱臣;古時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 15: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

5. 古代的自我稱呼有哪些啊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未婚女子稱奴家.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 上了年紀的婦人自稱為“老身”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稱呼: 女子自稱--“奴家” 女子謙稱--“妾”、“賤妾”、“奴婢”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婦人;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等等。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古人在説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説自己可以説“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單個字可以説“僕”,如“僕竊不遜,近自託自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説“愚”,可以説“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 大臣們在君主面前可以説“臣”、“微臣”,甚至説“奴才”(何紳不是經常説嗎?),犯了罪了説“罪臣”。

下級官吏在上級面前説自己“下官”、“卑職”。下級將領在統帥面前稱自己“末將”。

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説“寡人”、“孤”、“朕”。 丫環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

百姓在面前説“小人”“賤民”。 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為“妾”、“妾身”、“賤妾”。

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 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還有: 1.鄙人:古人稱呼自己的謙詞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古代皇帝自稱4.小人: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古人自稱 6.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對聽話對象的尊稱8.令郎:指對方的兒子9.愚: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11.先生:老師;對學識高的人的稱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稱 13.晚生:一般是書生在比自己資歷高的人面前自稱14:卿:古時高級官名;古時君稱臣;古時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15: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

6.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 朋 自遠方來不亦悦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 徒 。

莫愁前路無 知己 。 拓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

針對不同的對象,稱呼可有多種。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

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7. 用古文中稱自己為

古文中稱自己的代詞有很多,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詞語。

最普遍的是:餘、予、吾、我。它們也存在一些差別。

餘: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們”。予:與“餘”同。

《康熙字典》:鄭康成注:餘、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輩”、“儕”、“人”、“屬”等,表示“我們這些人”。

吾,是普遍意義的“我”。 我:是相對於其他人時所言。

《説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意思是將自己放在你、他或對方的環境下的自稱。

例如,相對於別人的見解,説“我見”;相對於敵方,説“我方”;相對於其他國家,説“我國”。如“敵我不分”不能説“敵吾不分”。

在長輩、兄長、朋友面前,自稱用:晚輩、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稱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齡和資歷高)等。

在上級面前,自稱用:下官、末將等。在官府中,自稱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師或學問高的人面前,用:學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兒等。

具體的説法還有很多,總的特點是“謙”。

8. 古文的稱呼

文言文的日常稱呼用詞。

(1)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稱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敝人:稱自己。

(2)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侄:稱人侄兒。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喬梓:稱人父子。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擴展資料

古代稱呼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藴含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敬稱對方文言文

1. 哪些文言文中有愛稱,敬稱,自稱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謙稱: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2. 文言文中的 敬稱 和 謙稱 敬詞 和 謙詞

敬稱:

稱呼對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稱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愛/千金、尊夫人;

稱呼對方——君、公、足下、閣下等;

稱呼對方相關的事物——華誕(生日)、大作/華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謙稱:

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

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

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敬稱與謙稱指代的內容基本上按順序一一對應,只是舉例而已,其他的還有很多,僅供參考

3. 文言文綜合訓練 關於古代的敬稱和謙稱 有禮貌稱呼對方為什麼

參考:

1. 古代的一些敬稱由於是出於對權力的敬畏和奴役,因此有的敬稱到現代是不符合使用文明法則的。

2. 比如對自己的職位稱呼為“卑職”,不符合客觀,職位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因為做經理就把自己稱呼為“卑下的經理”。這些謙稱不建議使用。

3. 還有一些是自我矮化貶低,如妻子叫糟糠,屬於穀物的廢棄物,代表妻子粗俗不堪,不符合客觀這些謙虛是自我損害。

4. 至於一些尊重,如會客或見面,使用客觀的敬意即可。某某人可以叫為某某君或某兄等。對於幫助表示感謝和感激都是可以的。

4. 在文言文中對女子敬稱有哪幾個

慧鑑、粧鑑、芳鑑、淑覽

慈鑑 愛鑑 雙鑑 芳鑑 致母親,可稱“慈鑑”.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可用“愛鑑”.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鑑”.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芳鑑”.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嬋娟:色態美好的意思.後用來指美女.

千金: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

嬌娃: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舊時指有名的 *** .

麗人:光彩煥發,美麗.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見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舊時對別人女兒的尊稱,現用來稱謂外國人士的女兒.

玉人:用以稱謂美麗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際花:指在社交場合中活躍而有名的女子.有貶義.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為一種擺設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對他人之女的敬稱.

尤物:奇異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優異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內人:從前丈夫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

髮妻:古時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結髮為髻,男子從此把頭髮挽在頭頂上,為表示是原配,稱妻子為“髮妻”

天使:原為猶太教、教傳達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為帶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貞潔可愛的人.多用於女子.

安琪兒:英文angel的音譯.意為天使.

軟玉温香:軟: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稱.後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貧困時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後為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小家碧玉:碧玉:舊時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歲.指年輕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婦女保留青年時的神態.

妙齡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

巾幗英雄: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引申為婦女的代稱.指婦女中傑出的人物

5.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擴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參考資料:尊稱-搜狗百科

6. 文言文中怎樣稱呼朋友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古人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豀)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鍊生。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脱”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

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温。

7. 用文言文對別人可以怎樣稱呼

因為你提了這個問題,我也學習了,特摘抄並整理他人的答案給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問題歡迎追問

第一人稱:

男:我,於,餘,吾,臣(對君王),朕(皇帝自稱),在下,區區,末晉(對前輩),小生(男子對女子),其(很少見,一般都是第三人稱),學生(對老師)

女:妾,妾身,賤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對君王)

第二人稱(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爾,爾等(複數),先生(對老師),陛下(對君王),老爺(對主人),卿,愛卿(君王對臣子)

第三人稱:

先生,老爺,彼,之,其等代詞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

父親:家父,家君,家嚴

母親:家母,家慈

兒子:犬子,小兒

女兒:小女

對別人稱呼他的:

父親:令尊,令嚴

母親:令堂,令慈

兒子:令郎,令公子

女兒:令嬡,令愛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説姓曰敝姓某,説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僕,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僕,曰小价。

(附説)

一、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

二、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字而貽笑者。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

8. 古人用什麼文言尊稱有才的男人

君子

大人

【先生】在近代以來,也稱“丈夫”為先生的,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義似乎還是“老師”。《辭海》“先生”目下載:“《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有時,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由此而可見,這一稱謂,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對象之外,是隱含着職業、年齡方面的因素的。換言之,所謂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台地區還在廣泛地使用。

貴體是敬辭。貴體,意思是尊貴的身體,不能用來説明自己,指的是別人的身體。《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谷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古華《土地爺》:你老人家不要生氣,要為百姓保重貴體。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在人們日常交際,特別是書信往來中要運用到。漢語中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繫在一起。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貴體欠安的謙稱是什麼

閣下身體不適

貴體,就是閣下的身體。

欠安,婉辭,指人身體不適。

貴者,尊貴之意,是一種尊敬的説法,多用於年長於自己或社會地位高過自己的對象,平輩之間也可使用,對於晚輩一般不用。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敬詞和謙辭有哪些?

      敬辭主要有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鑑、雅教、雅存、珍存、清鑑、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教、清玩、鑑正、敲正、惠正、賜正、俯察、俯就、俯念、俯允、芳齡、芳鄰、芳名、華誕、華翰、華堂、華宗、叨光、叨教、叨擾、玉成、玉音、玉體、玉照、大哥、大伯、大人、大爺、大媽、大師、大名、大作、大禮、貴幹、貴庚、貴姓、貴國、貴校、貴子、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奉達、奉復、奉還、奉告、奉陪、奉勸、奉送、奉贈、奉迎、殿下、閣下、麾下、膝下、足下、光顧、光臨、華誕、華堂、華翰、垂青、垂愛、垂問、垂念、敬告、敬候、敬謝、屈駕、屈居、屈尊、令尊、令堂、令郎、拜讀、拜訪、拜服、拜賀等。  

      謙辭主要有:拙筆、拙見、拙荊、小弟、小兒、小女、小可、小人、小生、小店、小照、薄技、薄酒、薄禮、薄面、賤姓、賤內、賤事、敝姓、敝人、敝校、敝處、敝國、敝意、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父、家叔、淺見、舍弟、舍妹、舍侄、舍親、老衲、老臣、老祖、老朽、老臉、老身、寒舍、不才、不敢當、不敢、不肖、管見、後學、後生、晚生、晚學、晚輩、見教、見諒、愚兄、愚晚、卑職、愚見、寓意、過獎、過譽、承讓、蒙幸、蒙恩、蒙允、蒙教、冒昧、冒賞、貧僧、貧尼、貧家、在下、下官、得力、臣下、微臣、臣妾、妾身、老媽、卑職、末將、末成、末學、奴家、鄙陋、高見、塗鴉、竊為、息女、山荊、山妻、內人、拙荊、內人、賤內、荊屋、敢問、敢情、敢煩、久違、久仰、犬子等。  

敬辭謙語大全

敬辭謙語大全

  

  敬辭也作敬詞是含尊敬口氣的用語也是對人禮貌的一種用語可以體現很多人的文學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辭敬語都是自古慢慢發展演化而來。

  

  閣下---本義指樓閣之下借指在樓閣之下待命的下屬人員。

  

  為了表達對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不直呼其人而輕呼其待從者轉告之“因卑以達尊”。

  

  這樣“閣下”就逐漸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稱。

  

  夫人---“夫人”一詞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候曰夫人。

  

  ”諸候的妻子稱作“夫人”。

  

  明清時一二品的妻子封為“夫人”。

  

  後來用“夫人” 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對方身份之意。

  

  尊---本義是“酒器”即後來的“樽”字。

  

  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凡酒者必實於尊以待酌者 ?? 凡酌酒者必資於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

  

  ” 古人飲酒十分講究禮儀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必定要舉“尊”。

  

  敬酒這一動作和酒器“尊”之間的關聯性經過長期的積澱形成了固定的聯想於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 ”義進一步抽象化獲得了敬辭的語用功能。

  

  常用敬辭敬語有很多可以分為敬辭謙辭婉辭客套語幾個類別。

  

  “令”字一族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

  

  如令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稱對方的母親令郎稱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

  

  如拜讀指閲讀對方的文章拜訪指訪問對方拜服指佩服對方拜賀指祝賀對方拜託指託對方辦事情拜望指探望對方。

  

  “奉”字一族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

  

  如奉告告訴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

  

  “惠”字一族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

  

  如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惠贈指請求對方贈送財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

  

  如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等。

  

  最常見的如“恭喜發財”、“恭賀新禧”。

  

  “垂”字一族用於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

  

  如垂愛都用於書信稱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稱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垂念稱別人對自己的思念。

  

  “貴”字一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

  

  如貴幹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姓問人姓貴恙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的兒子含祝福之意貴國稱對方國家貴校稱對方學校。

  

  常用敬辭 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週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説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託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敬辭分類 一敬辭 鈞座——指尊長或上級的位置。

  

  鈞用於有關對方的事物或行為針對尊長或上級使用。

  

  鈞裁——請尊長或上級裁決事情。

  

  鈞籤——請尊長或上級鑑別。

  

  鈞啟——請尊長或上級開啟。

  

  光顧——稱客人來到商家多用來歡迎顧客。

  

  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

  

  惠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

  

  如傢俱展銷敬請惠顧。

  

  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相片、書籍等紀念品。

  

  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

  

  蒞臨——稱貴賓來到。

  

  光臨——稱顧客來到。

  

  駕臨——稱對方到來。

  

  駕指車輛借用為敬辭稱對方。

  

  如敬備菲酌恭候駕臨。

  

  璧還——用於歸還原物或辭謝贈品。

  

  璧謝——退還原物並且表示感謝多用於辭謝贈品。

  

  雅教——稱對方的指教。

  

  雅用於稱對方的情意、舉動。

  

  雅意——稱對方的情意或意見。

  

  雅正——指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人時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用於請人改文章。

  

  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請別人批評改正。

  

  也作呈政。

  

  垂訊、垂問——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念——長輩、上級掛念自己。

  

  如承蒙垂念不勝感激。

  

  垂愛——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拜辭——向別人告別。

  

  拜讀——讀別人的文章。

  

  拜訪——訪問別人。

  

  拜服——對別人佩服。

  

  拜賀——向別人祝賀。

  

  拜託——託人辦事。

  

  奉送、奉贈——贈送。

  

  奉用於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

  

  奉達——告訴、表達多用於書信。

  

  奉復——回覆多用於書信。

  

  奉告——告訴別人。

  

  奉託——拜託。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高足——稱呼別人的學生。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任較高的職位。

  

  高見——高明的見解用於稱讚對方。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堂——尊稱別人的父母。

  

  台端——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發給個人的函件。

  

  如謹聘台端為本社戲劇指導。

  

  台甫——舊時用於別人的表字。

  

  台駕——舊時稱對方。

  

  如敬侯台駕光臨。

  

  台鑒——舊式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稱對方的父親。

  

  令用於對方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

  

  令堂、太君——稱對方的母親。

  

  令親——稱對方的親屬。

  

  令愛令媛、千斤、玉女——稱對方的女兒。

  

  令嗣、令郎、哲嗣——稱對方的兒子。

  

  令正、令閫kǔn——稱對方的妻子。

  

  令坦——稱對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稱對方的兄弟。

  

  長為昆幼為季。

  

  冰翁、泰山——舊時稱妻之父。

  

  孺人——舊時稱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舊時對別人兒子的尊稱。

  

  丈人——舊時對年長人的尊稱。

  

  令兄——稱別人的兄長。

  

  令妹——稱別人的妹妹。

  

  貴庚——問別人的年齡。

  

  可用於中、青年人。

  

  貴體——稱別人身體。

  

  貴姓——問別人的姓氏。

  

  貴恙——詢問別人的疾病。

  

  貴幹——詢問別人要做什麼。

  

  俯就——用於請對方同意擔任職務。

  

  如經理一職尚祈俯就。

  

  俯念——稱對方或上級體念。

  

  如俯念羣情。

  

  俯允——稱對方或上級允許。

  

  府第——稱對方之家。

  

  府上——稱對方的家或老家。

  

  賢契——對弟 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多用於書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

  

  如敝公司以後借重您的地方還很多還要常來麻煩您。

  

  法書——稱對方寫的字。

  

  足下——尊稱對方。

  

  敬請——請求別人做事。

  

  千秋——稱人壽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於書信。

  

  享年——稱死去的人活的歲數多指老人。

  

  大作——稱對方的著作。

  

  大駕——稱對方。

  

  寬衣——用於請對方。

  

  屈駕——委屈大駕多用於邀請人。

  

  仁兄——對朋友的敬稱。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聖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對帝王的不同稱呼。

  

  可汗、單于——古代少數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二謙辭 家父、家嚴——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對人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對人稱自己的哥哥。

  

  家姐——對人稱自己的姐姐。

  

  拙見——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

  

  拙著、拙作——稱自己的文章。

  

  不才——稱自己沒有才能。

  

  不敢當——表示承當不起對方的招待、誇獎等。

  

  不佞——沒有才能舊時用來謙稱自己。

  

  不敏——不聰明常用來表示自謙。

  

  寒舍——對人稱自己的家。

  

  寒門——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稱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齡小的人稱自己。

  

  愚見——稱自己的見解。

  

  鄙意——稱自己的意見。

  

  鄙薄——淺陋微薄多用做謙辭。

  

  鄙人、敝人——對人謙稱自己。

  

  塗鴉——説自己的字寫得很壞。

  

  綿薄——謙稱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職位因一時沒有適當人選只好暫由自己充任。

  

  見笑——被別人恥笑。

  

  舍間、舍下——謙稱自己的家。

  

  舍親——謙稱自己的親戚。

  

  竊以為、竊為——謙稱自己的意見。

  

  後進、後學、晚生、晚輩——對長者稱自己。

  

  過獎、過譽——過分地表揚或誇獎用於對方讚揚自己時。

  

  孤、寡人、朕、不穀——古代君王謙虛的自稱。

  

  臣、僕、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區區、牛馬走、小人、小可、後學、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稱。

  

  拙荊、賤內、內人、山荊、荊屋、山妻——古代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兒、犬子、息男——古代稱自己的兒子。

  

  息女、小女——古代稱自己的女兒。

  

  蓬蓽增輝謙辭表示由於別人到自己家裏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

  

  拋磚引玉——謙辭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

  

  三婉辭 作古、歸天、歸西、魂遊地府、永眠、長眠、含笑九泉、無常、仙逝——指人死。

  

  掛花、掛彩——指人受了傷。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説法。

  

  坐化、圓寂、涅盤——指僧尼之死。

  

  氣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

  

  見背——相背離開了我。

  

  指父母或長輩去世。

  

  頓首——叩頭、頭叩地而拜。

  

  用於書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別。

  

  冤家——稱似恨而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而又捨不得的人舊時戲曲或民歌中多用來稱情人。

  

  棄養——指父母雙亡。

  

  四客套語 勞駕——麻煩別人。

  

  高攀——希望跟別人一塊做事或聯姻。

  

  包涵——請別人原諒。

  

  借光——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見教、賜教——請別人指教。

  

  教正——請別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於請人擔任職務。

  

  久違了——指好久不見。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處表示感謝。

  

  叨教——領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謝。

  

  叨擾——打擾受到款待表示感謝。

  

  託福——是依賴別人的福氣使自己幸運多用於回答別人的問候。

  

  不情之請——不合情理的請求向人求助時稱自己的請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經驗來教誨。

  

  請即賜復——要求別人回信的客套話。

  

  恕不遠送——表示不再繼續送。

  

  恕請對方不要計較。

  

  洗耳恭聽——專心地聽請人講話時説的客氣話。

  

  不足掛齒——説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獻佛——拿別人的東西做人

古代貴族如何自稱?

哀家,寡人,孤,在下,吾,汝

古人稱謂敬辭令,惠,垂,賜,高,賢,奉上。的意思是什麼?

“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相關敬稱

編輯

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大人執事等。

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常用解釋

編輯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着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二、謙稱

謙稱,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錶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僕、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僕以口語遇遭此禍。”(《報任安書》)“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德之人)、不轂(不善之人)、孤(孤獨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這些謙稱都可譯成”我”。

另一種是用某些詞語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這種詞都是雙音節合成詞且前一個詞修飾後一個詞,從修飾詞的詞性來看,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詞都表示“我”)、愚見、愚意(這兩個“愚”均可譯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當於“我的”)。

賤:賤體、賤軀、賤息(在國君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賤”相當於“我的”]

小:小女、小兒、小號。

微:微臣

卑:卑職.

二是用動詞來修飾,以行為來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竊思、竊念、竊聞。(“竊”可譯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伏聞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三是用名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家”、“舍”都可譯成“我的”。

這些謙稱隨着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基本不用了,第二種情況還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尊稱都屬於他稱.

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伕為“舟子”,稱國家的傑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於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説,“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編輯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摽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

100歲稱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編輯

初次見面説“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説“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説“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説“打擾”;

求給方便説“借光”;請人指教説“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説“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陪”;贈送作品用“笑納”。

親友間禮貌稱呼

編輯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別人兒女稱:令郎、令愛(令嬡)。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編輯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説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脱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説春秋衞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 die):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yi):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説:“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在過去長期的交往中,人們形成了許多文雅的尊稱。比如:“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稱,可譯為“先生”,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都是這種尊稱。“子”有時也可譯為“您”,如:子何峙而往”中的“子”。“子”有時還特指孔子。除此之外,對人的尊稱還有“君、公、卿、將軍”等。

又如:對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別人的兄妹為令郎、令愛、;自稱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自稱兄妹為家兄、家妹;對妻子的父親稱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間稱手足、昆仲、堂棣;夫妻之間稱伉儷、配偶、伴侶;父母死後稱呼前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在如:稱老師為恩師、夫子,稱學生為門生、受業,學校稱寒窗,同學稱同窗。稱別人家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常用敬辭

編輯

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相關

編輯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週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説)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嬡):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

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台駕:敬辭,舊稱對方

台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託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書)岳父。

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及其意思

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繫在一起。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常用詞有令、拜、奉、惠、恭、垂、貴、高、大、敬、請、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

令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嬡: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

拜讀:指閲讀對方的文章;

拜訪:指訪問對方;

拜服:指佩服對方;

拜賀:指祝賀對方;

拜託:指託對方辦事情;

拜望:指探望對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如

奉告:告訴;

奉還:歸還;

奉陪:陪伴;

奉勸:勸告;

奉送、奉贈:贈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

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

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

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惠贈:指對方贈送(財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等。

最常見的如“恭喜發財”、“恭賀新禧”。

擴展資料:

常用詞語:

1、衞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2、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3、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5、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6、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7、見教:謙辭,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8、見諒:謙辭,表示請人諒解

9、借光:謙辭,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10、借重:謙辭,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敬辭

請問對年長者都有哪些稱呼呢?

1、對父母稱高堂、椿萱;稱別人父母為令尊、自稱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

2、對妻子的父親稱丈人、岳父、泰山;

3、兄弟之間稱手足、昆仲、堂棣;

4、夫妻之間稱伉儷、配偶、伴侶;

5、父母死後稱呼前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擴展資料:

國際禮儀:

皇家貴族的稱呼。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皇后,可稱為“陛下”;王子、公主、親王等可稱為“殿下”;對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稱其爵位,亦可稱“閣下”,或稱“先生”。

技術人員的稱呼。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等職稱、學位的人士,可稱為“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軍人的稱呼。一般稱,或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與名。有的國家對將軍、元帥等高級將領稱“閣下”。

服務人員的稱呼。一般情況下稱“服務員”,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單獨稱呼其名字,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稱服務員為“先生”、“夫人”、“小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尊稱

急求古代的各個稱呼

1

朕乃是秦始皇規定皇帝的自稱。在先秦時,君主一般自稱“本王”、“孤”、“寡人”,而任何人包括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稱為“朕”,隨着秦朝建立,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這個制度從此一直流傳下去。

東漢末年,羣雄爭霸,割據局面出現,曹操雖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漢獻帝仍然在位(漢朝名存實亡),權利無邊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稱“孤”或“本王”,沒有自稱“朕”,因為他沒有稱帝;而毫無實權的漢獻帝卻可自稱“朕”,因為他是皇帝。

2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説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温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樑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户、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衞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鋭、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糾察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説》:“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羣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祕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衞。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衞。《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户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説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如杜甫曾任右衞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衞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悦,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賦税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製出現以後,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敍,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官,共同掌管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户部尚書]户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衞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於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製。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中國古代稱謂大觀

一、尊稱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

古代文言文對自己的稱呼

1.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擴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參考資料:尊稱-搜狗百科

2. 古代對自己或他人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都可以作主語、定語和賓語。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裏作前置賓語 ,肯定句裏一般用‘我’作賓語 / 中古時期“吾‘可作動詞和介詞的後置賓語。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注意:女(汝)、爾、若 可以作 主語、定語、賓語。/ 而、乃 很少作主語,不能作賓語,一般只作定語。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注意: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沒有數的分別,同一個詞可用於單數,也可用於複數。第一、二人稱代詞後可加‘儕’‘屬’‘曹’‘輩’,表示複數。

參考資料:郭錫良、李玲璞 主編 《古代漢語》P635

3. 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幾個

古代文人一般自稱自己的名,也可謙稱小生、小可、鄙人,不才等等。

文人墨客不是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一般是別人稱呼他們的,指的是指會寫抄文章的讀書人。同樣意思的稱呼還有文人客,文人畫士、文人雅士。

擴展資料:

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點:

1、自科舉制度為廣大寒門士子提供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仕途襲前景,“一舉成名天下知”慢慢成為古代社會文人的時代心理。金榜題名,魚躍龍門,不僅是士子們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且是關乎功名背後的各項特權和現實利益。

2、在古代門第觀念和特定的仕進條件下,能成為甲族的東牀快婿無疑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寫照。這與現代社會中許多女子擠破頭也要嫁豪門的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

3、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塑造這些大膽、堅貞的女子,在讚頌這種不計報酬、五體投地的愛的同時,其實質也反映文人在仕途失意之餘,還希望有個不離不棄的可人兒痴痴地愛着他。從諸多作品中,不難看出這種也已經成為文人創作的動因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人 (會寫文章的讀書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自稱

4. 古代文化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幾個

1.鄙人:古人稱呼自己的謙詞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古代皇帝自稱 4.小人: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古人自稱 6.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對聽話對象的尊稱 8.令郎:指對方的兒子 9.愚: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11.先生:老師;對學識高的人的稱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稱 13.晚生:一般是書生在比自己資歷高的人面前自稱 14:卿:古時高級官名;古時君稱臣;古時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 15: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

5. 古代的自我稱呼有哪些啊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未婚女子稱奴家.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 上了年紀的婦人自稱為“老身”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稱呼: 女子自稱--“奴家” 女子謙稱--“妾”、“賤妾”、“奴婢”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婦人;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等等。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古人在説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説自己可以説“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單個字可以説“僕”,如“僕竊不遜,近自託自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説“愚”,可以説“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 大臣們在君主面前可以説“臣”、“微臣”,甚至説“奴才”(何紳不是經常説嗎?),犯了罪了説“罪臣”。

下級官吏在上級面前説自己“下官”、“卑職”。下級將領在統帥面前稱自己“末將”。

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説“寡人”、“孤”、“朕”。 丫環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

百姓在面前説“小人”“賤民”。 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為“妾”、“妾身”、“賤妾”。

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 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還有: 1.鄙人:古人稱呼自己的謙詞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古代皇帝自稱4.小人: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古人自稱 6.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對聽話對象的尊稱8.令郎:指對方的兒子9.愚: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11.先生:老師;對學識高的人的稱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稱 13.晚生:一般是書生在比自己資歷高的人面前自稱14:卿:古時高級官名;古時君稱臣;古時夫妻或好朋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15:令尊:對聽話人父親的尊稱。

6.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例句:有 朋 自遠方來不亦悦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 徒 。

莫愁前路無 知己 。 拓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

針對不同的對象,稱呼可有多種。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

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7. 用古文中稱自己為

古文中稱自己的代詞有很多,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詞語。

最普遍的是:餘、予、吾、我。它們也存在一些差別。

餘: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們”。予:與“餘”同。

《康熙字典》:鄭康成注:餘、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輩”、“儕”、“人”、“屬”等,表示“我們這些人”。

吾,是普遍意義的“我”。 我:是相對於其他人時所言。

《説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意思是將自己放在你、他或對方的環境下的自稱。

例如,相對於別人的見解,説“我見”;相對於敵方,説“我方”;相對於其他國家,説“我國”。如“敵我不分”不能説“敵吾不分”。

在長輩、兄長、朋友面前,自稱用:晚輩、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稱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齡和資歷高)等。

在上級面前,自稱用:下官、末將等。在官府中,自稱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師或學問高的人面前,用:學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兒等。

具體的説法還有很多,總的特點是“謙”。

8. 古文的稱呼

文言文的日常稱呼用詞。

(1)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稱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敝人:稱自己。

(2)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侄:稱人侄兒。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喬梓:稱人父子。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擴展資料

古代稱呼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藴含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敬稱對方文言文

1. 哪些文言文中有愛稱,敬稱,自稱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謙稱: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2. 文言文中的 敬稱 和 謙稱 敬詞 和 謙詞

敬稱:

稱呼對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稱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愛/千金、尊夫人;

稱呼對方——君、公、足下、閣下等;

稱呼對方相關的事物——華誕(生日)、大作/華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謙稱:

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

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

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敬稱與謙稱指代的內容基本上按順序一一對應,只是舉例而已,其他的還有很多,僅供參考

3. 文言文綜合訓練 關於古代的敬稱和謙稱 有禮貌稱呼對方為什麼

參考:

1. 古代的一些敬稱由於是出於對權力的敬畏和奴役,因此有的敬稱到現代是不符合使用文明法則的。

2. 比如對自己的職位稱呼為“卑職”,不符合客觀,職位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因為做經理就把自己稱呼為“卑下的經理”。這些謙稱不建議使用。

3. 還有一些是自我矮化貶低,如妻子叫糟糠,屬於穀物的廢棄物,代表妻子粗俗不堪,不符合客觀這些謙虛是自我損害。

4. 至於一些尊重,如會客或見面,使用客觀的敬意即可。某某人可以叫為某某君或某兄等。對於幫助表示感謝和感激都是可以的。

4. 在文言文中對女子敬稱有哪幾個

慧鑑、粧鑑、芳鑑、淑覽

慈鑑 愛鑑 雙鑑 芳鑑 致母親,可稱“慈鑑”.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可用“愛鑑”.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鑑”.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芳鑑”.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嬋娟:色態美好的意思.後用來指美女.

千金: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

嬌娃: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舊時指有名的 *** .

麗人:光彩煥發,美麗.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見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舊時對別人女兒的尊稱,現用來稱謂外國人士的女兒.

玉人:用以稱謂美麗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際花:指在社交場合中活躍而有名的女子.有貶義.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為一種擺設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對他人之女的敬稱.

尤物:奇異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優異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內人:從前丈夫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

髮妻:古時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結髮為髻,男子從此把頭髮挽在頭頂上,為表示是原配,稱妻子為“髮妻”

天使:原為猶太教、教傳達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為帶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貞潔可愛的人.多用於女子.

安琪兒:英文angel的音譯.意為天使.

軟玉温香:軟: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稱.後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糟糠之妻:貧困時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後為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小家碧玉:碧玉:舊時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二八佳人:二八:指16歲.指年輕美貌的女子.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婦女保留青年時的神態.

妙齡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

巾幗英雄: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引申為婦女的代稱.指婦女中傑出的人物

5. 古文對你我他的稱呼

古文的第一人稱:朕、吾、我、予(餘)、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稱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稱: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是用指示代詞彼、之、其來 *** 。

古文稱朋友:朋、友、徒、知己。

擴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參考資料:尊稱-搜狗百科

6. 文言文中怎樣稱呼朋友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古人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豀)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鍊生。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脱”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

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温。

7. 用文言文對別人可以怎樣稱呼

因為你提了這個問題,我也學習了,特摘抄並整理他人的答案給你,如有不明或者其他問題歡迎追問

第一人稱:

男:我,於,餘,吾,臣(對君王),朕(皇帝自稱),在下,區區,末晉(對前輩),小生(男子對女子),其(很少見,一般都是第三人稱),學生(對老師)

女:妾,妾身,賤妾,奴家,小女子,吾,臣妾(對君王)

第二人稱(一般好像不分男女吧):

子,汝,女(通汝),足下,若,而,乃,爾,爾等(複數),先生(對老師),陛下(對君王),老爺(對主人),卿,愛卿(君王對臣子)

第三人稱:

先生,老爺,彼,之,其等代詞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

父親:家父,家君,家嚴

母親:家母,家慈

兒子:犬子,小兒

女兒:小女

對別人稱呼他的:

父親:令尊,令嚴

母親:令堂,令慈

兒子:令郎,令公子

女兒:令嬡,令愛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説姓曰敝姓某,説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十六、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十七、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十八、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僕,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僕,曰小价。

(附説)

一、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

二、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字而貽笑者。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

8. 古人用什麼文言尊稱有才的男人

君子

大人

【先生】在近代以來,也稱“丈夫”為先生的,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義似乎還是“老師”。《辭海》“先生”目下載:“《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有時,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由此而可見,這一稱謂,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對象之外,是隱含着職業、年齡方面的因素的。換言之,所謂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台地區還在廣泛地使用。

TAG標籤:謙辭 敬辭 貴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