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臘八粥的由來和典故

臘八粥的由來和典故

1.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佛教傳入內地後,漢傳佛教中認為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佛家稱這一天為“成道節”,並逐漸產生了很多紀念活動。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臘八粥的由來故事

臘八粥的由來故事(精選5篇)

  説起臘八節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來歷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數了。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臘八粥的由來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臘八粥的由來故事 篇1

  據説,朱元璋小時家中很窮,父母把他送到一個財主家去放牛。這個財主對他十分吝嗇,他常常捱打,吃不飽飯。

  有一天,他牧牛歸來經過一獨木橋,沒想到老牛一滑跌下橋去,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朱元璋關進一間屋子裏不給飯吃,他餓得在屋中直轉,想找點吃的,突然,發現屋中有一鼠洞,便扒開,沒想到這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裏面有米、有豆、有芋艿、還有紅棗,但都是那麼一點點,他便把這些東西合併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因已餓極,吃起來覺得十分甘甜可口。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珍餚美味吃膩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糧豆煮的粥,便叫御廚給他做了一餐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熬的甜粥,吃的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滿朝文武們見皇帝吃臘八粥,便紛紛效仿,漸漸傳到民間,便成了風俗。如今,喝臘八粥的習俗噎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用意,但是呢卻成了有趣的飲食習俗,因為地方不同,粥的熬煮方式也非常豐富多彩,呈現濃厚的地方特色。

  臘八粥的由來故事 篇2

  傳説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前,曾遊歷印度名川大山,為探究人生的究竟,尋奇人、訪長者、刻苦修行。有一天,他來到摩揭陀國,因又飢又渴,於是昏倒在地。這時一位好心的牧羊女用自己的午飯救了他。這午飯是用粘米、糯米粥混合在一起,裏面還加上了一些野果。釋迎牟尼吃起來感到無比的甘美。也就是在這一天,釋迎牟尼得道成佛。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後來每到這一天,僧眾們誦經演法,取香谷及果實等煮粥供佛,用此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日,所以這一個供佛的粥,叫做臘八粥,久而成俗,漸漸通向民間。

  這一説法其實還滿可信的,因為歷代有許多關於臘八粥的記載: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是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

  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在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中記載更詳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紅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

  這些都是見於典故中的有關臘八粥的記載。

  臘八粥的由來故事 篇3

  早先年,有這麼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幹着地裏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裏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裏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裏的棗樹,攢錢存糧留着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説:“咱們有這麼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説:“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裏的棗樹呢,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裏實在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怎麼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裏掃呀掃的,從這裏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裏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穀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乾紅棗,放到鍋裏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説的話,後悔極了。

  哥倆嚐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臘八粥的由來故事 篇4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説起臘八節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來歷知道的人就曲指可數了。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十二月八日成道。夏曆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於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百丈清規>>説:“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以申供養。”寺院在這天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鬥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説:“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説的是臘八送粥之事。臘八粥不僅為僧侶享用,民間也很盛行。周密<<武林舊事>>説:“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説:“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燕都遊覽志>>也説,十二月八日,民間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多者為勝。作為一種民間風俗,夏曆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臘八粥的由來故事 篇5

  我們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生活中我們處處能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如過年放鞭炮、除夕守歲、八月十五吃月餅……其中我最喜歡吃臘八粥的風俗,你知道臘八粥的由來嗎?

  現在就讓我告訴你吧: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裏非常窮,所以他被父母送到地主家去放牛。地主對他很不好,時常他,他經常捱打,吃不飽飯。有一次,朱元璋放牛回來時經過一座獨木橋,沒想到老牛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了,地主氣急敗壞、火冒三丈,用鞭子抽打朱元璋,把他關在一個黑屋子裏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全身發抖,忽然他找到了一個老鼠洞,這是老鼠的糧倉!糧倉裏有各種各樣的糧食,有黑豆、有大米、有小米、有綠豆……每樣都有一點,他拿全部的糧食煮了一鍋粥。因為當時實在是太餓了,朱元璋把這鍋吃得津津有味,感覺味道香甜可口。

  後來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各種美味食品都吃膩了。某天,朱元璋想起了小時候吃老鼠糧倉的美味,於是他馬上下令御廚立刻給他做這種粥來喝。後來,這種吃法傳到了民間,朱元璋吃到的美味粥正好是臘月初八,所以這種粥就叫臘八粥了。

  怎麼樣,你喜歡臘八粥的由來嗎?

;

關於臘八粥的由來和風俗

臘八節,也俗稱“臘八”,是古代慶祝豐收、感謝先祖和神靈的一種古典祭祀儀式。因為在每年的最後一個月舉行,故稱這個月份作為臘月,把進行儀式的這一天稱為臘日。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曆臘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臘八節在老一輩人心裏是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喝臘八粥的生活習俗。下面是我整理的臘八粥的由來和風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臘八粥

臘八粥的由來:

典故一

據説,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裏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裏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裏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裏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典故二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 故事 ,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典故三

早先年,有這麼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幹着地裏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裏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裏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裏的棗樹,攢錢存糧留着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説:“咱們有這麼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説:“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裏的棗樹呢,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裏實在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怎麼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裏掃呀掃的,從這裏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裏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穀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乾紅棗,放到鍋裏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説的話,後悔極了。

哥倆嚐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古人對節日,節日習俗、節日飲食,都是很講究的,就説這一碗臘八粥中吧,就藴含了八大吉祥寓意、功效。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祭祀的供品,祈福

我國古代的天子國君在臘八節要進行臘祭,祭祀八谷星神,慶賀豐收;禱祝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民間則要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感恩這一年來的恩澤庇佑,並祈求來年繼續施恩。

古時幹物稱臘。到年終十二月祭神時,蔬菜水果穀物等全都變成幹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幹物。後來供品由原來的各種幹物,逐漸演變成臘八粥。

二、贈送親友,聯絡感情

祭祀完後,鄰里鄉親,親戚朋友之間,有互相贈送臘八粥的習俗。你家送過來,我家送過去,送的人要客氣地説是請對方嚐嚐自家的味道,受者很高興地道謝。

也許這家的臘八粥中多得是豆類,也許那家的臘八粥中多的是穀類,這家是甜的,那家是鹹的,,......就在互相品嚐臘八粥的過程中,一起分享收穫後的喜悦,加深親友間的感情。

三、舍粥,行善積德

舊時,大户人家往往會多多地熬製臘八粥,將臘八粥施捨給窮人、乞丐、孤寡者,在這寒冷的冬天,熱騰騰的臘八粥既可果腹,亦可禦寒,對窮人是一種享受。

而對施捨者來説,也是一種功德。

四、食材五行俱全,強身健體

臘八粥的食材豐富,花生、大豆、綠豆、赤小豆、芸豆、蠶豆、核桃、粳米、薏米、小米、大米、桂圓、龍眼、紅棗、桂花、紅薯、松子、乳蕈、白果、百合、蓮子、柿子、板栗、蜜餞......等等,各地各家各有不同。

色彩各異的食材讓臘八粥五彩繽紛,令人食指大動。

周易五行理論認為,綠色屬木,主肝膽;紅色、紫色屬火,入通與心;屬土,入通於脾;白色屬金,入通於肺;黑色、藍色屬水,入通於腎。

臘八粥的食材五行俱全,對五臟具有補益作用,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五、特別搭配的八寶粥,增旺五行人運勢

有人就根據自己的命理五行,在臘八粥食材的選擇上,特別挑選自己五行所喜的食材,將進食這樣的臘八粥作為增旺自己運勢的一種手段。

六、臘八粥食材彙集全年各季,慶賀豐收

古人是非常講究吃應季食品的,固然這也和當時的條件有關係。即便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可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卻也只侷限於應季的時候。

冬季萬物蕭條,相對而言,沒有什麼正好應季的食材。但是,臘八粥中的各種食材,卻幾乎匯聚了一年中各個季節的收穫。只不過,蔬菜水果穀物等都成了幹物。

這種食材的大彙總,相當於向天地、神靈、祖先展示這一年來的收穫,慶賀今年的豐收,並禱祝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土地肥沃,昆蟲不作,災害不生,再來一個好收成。

七、御賜臘八粥,皇恩浩蕩

舊時,為了表示皇恩浩蕩,與民同樂。天子要御賜臘八粥給皇子、大臣、侍衞、宮女、百姓;還向寺院發放米、果等食材,一方面供僧侶食用,另一方面讓他們分給更多的人。

相傳,雍和宮的臘八粥香飄數裏,周圍的人們都會聞香而來。

八、福壽粥,積福惜福

據説,福壽粥最初源於杭州天寧寺,寺中僧人每日把剩飯曬乾,臘八時將這一年的幹剩飯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説吃了可以增福增壽。

後來,很多寺廟也在臘八節這天將臘八粥贈予信眾,稱之為福壽粥。

臘八粥的來歷

典故1

據説,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裏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裏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裏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裏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典故2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典故3

早先年,有這麼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幹着地裏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裏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裏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裏的棗樹,攢錢存糧留着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説:“咱們有這麼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説:“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裏的棗樹呢,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裏實在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怎麼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 臘八粥的原材料

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裏掃呀掃的,從這裏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裏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穀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乾紅棗,放到鍋裏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説的話,後悔極了。 哥倆嚐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

典故4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江南某地方官貪婪成性,他所管轄的地區內現象層出不窮,而他本人更是巧借名目,強取豪奪,藉着逢年過節或者審判斷案的時機,收取賄賂,損公肥私。該地方官有一嗜好,對各色寶石情有獨鍾,諸如瑪瑙,玉石,翡翠,貓眼石等等,不一而舉。而賄賂他的人也深諳其道,總是在喜慶節假之日,或是有求於該官之前,託人送上各種寶貝,藏在私囊中遞至該官。

雖然民怨此起彼伏,但該地方官有恃無恐繼續為所欲為,最終讓朝廷知曉此事。於是,朝廷在春節前夕派巡撫大臣到達該地方官府內,查處贓物,以服民心。該地方官聽到風聲後,十分害怕,害怕查出這些寶石,但又不捨得把這些寶物丟失荒野,於是便託心腹之人將自己多年來收受的珍珠瑪瑙寶石翡翠藏在自家的糧倉內,混在大米小米中,心想,巡撫大人怎麼着也不會檢查自家的糧倉吧?哪個官府沒有放糧食的地方呢?這下,就可以安安穩穩的度過搜查,繼續無憂的享樂一方了。

巡撫大人來到該地方官的府內,搜查了各處,並沒有發現傳説中的各種寶石寶物,也不禁十分疑惑。快到中午了,巡撫大人感到十分飢餓,恰巧他素來十分愛喝粥,因此暗示該地方官,希望他能派廚子給自己熬鍋粥,順便再弄幾個下酒菜來。該地方官有驚無險,自然滿心歡喜的應承着,讓廚子去糧倉取米準備,一時間高興地忘了自己曾經把收取的髒品藏於米袋中。

廚子到了糧倉取米時,發現了這個祕密,內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也對貪官心存憎惡,但另一方面又不敢惹自己的主子,擔心告密失敗後受到懲罰。怎麼辦呢?冥思苦想之際,他忽然靈機一動,把一些紅豆,芸豆,綠豆等各色豆子和桂圓,蓮子,大棗,枸杞,花生,核桃等果品摻雜在一起,混在米里一同熬熟,遞獻給了巡撫大人。巡撫大人看到此粥五顏六色,繽紛異常,聞之清香撲鼻,味道醇濃,喝下去又甘甜糯口,味道豐富,不覺大大讚揚了這位廚子,並詢問該粥叫什麼名字。廚子平靜的回答道:此粥名為八寶粥。巡撫大人問:為何叫八寶粥呢? 廚子回答:大人難道沒有看見,這麼多各色的豆子果品混在米粥裏,五顏六色的難道不像寶貝嗎?説着還給大人使了一個眼色。巡撫大人頓時恍然大悟,忘記了自己還有一個地方沒有搜查——糧庫。於是派人立刻前去把地方官囤積的米袋子都掀了一個底朝天,果然,該官貪污的寶物都悉數藏在糧倉裏。

辦完案後,該地方官被關押至大牢,民心大快,而廚子也因為有功而獲得了褒獎賜予金銀。後來,廚子開了一個粥店專門經營自創的八寶粥,非常受百姓歡迎,繼而經營到全國各地。再後來臘月初八這天喝八寶粥的習俗就流傳下來,希望藉此表達社會清明官府廉潔的美好心願。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幹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蜡祭後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南方的人們要吃臘八飯,北方的人們要喝臘八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中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説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遲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

傳説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

傳説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 臘八節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説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説二:為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説三:傳自印度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説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説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説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傳説四: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

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遊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裏斷炊了,那小夥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裏的罈罈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傳説五: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説六:臘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據説,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裏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裏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裏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裏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TAG標籤:由來 臘八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