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具文化內涵

茶具文化內涵

茶具文化包含多種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文化傳承:茶道是一種傳統文化,茶具作為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製作和使用方式受到了歷史和文化的影響。茶具文化傳承了古代時期關於茶的製作、煮泡、品鑑等方面的經驗和技藝。

2. 藝術審美:茶具的設計和製作不僅強調實用性,同樣注重美學價值。各種茶具的造型、顏色、材質、裝飾等元素都有着獨特的審美風格和藝術特點。

3. 禮儀規範:茶道注重禮儀和儀式感,茶具作為參與茶道儀式的重要工具,對茶道禮儀規範有着關鍵的作用。茶具文化傳承了茶道禮儀規範的重要性和其與日常生活的融合方式。

4. 生活方式:茶具不僅是茶道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茶具文化包含了一種健康、淡雅、知性的生活方式,強調個人品味與文化修養。

總之,茶具文化是一種充滿內涵的文化體系,既包括了文化傳承的歷史積澱,又注重審美、規範和生活方式等多個層面的發展。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具文化(酺已蓋藏——談談茶具中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千百年來,茶在中國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中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這些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方方面面,而“品飲”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具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與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中國是著名的禮儀之邦,而中國茶文化通過人與人之間以茶會友,用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行為與中國的禮儀文化相結合,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的特徵。

一、中國茶的歷史

中國有着悠久的茶葉栽培和加工的歷史,最初的茶葉僅僅是一味藥材,可以清熱解毒,提神明目。《神農百草經》上就説神農氏在嘗百草時中毒,是靠茶葉來解毒的。而傳説中的黃帝與廣成子、丹丘生在練丹之時,就常把茶做為他們的飲品。這些古老的傳説證明中國人種植茶葉、飲茶品茶的歷史至少有幾千年了。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茶葉還並不是中國人的常用飲品。三國時蜀地人民將茶葉製成茶餅,遇到有人醉酒,便掰一塊與葱、姜一同煮沸,是非常有效的醒酒湯。

茶園

到了唐代,隨着生產力的發展,長江中下游地區茶葉種植面積增長十分迅速,茶葉產量也大幅提高。唐朝初年的南方人民“採其葉煮,是為茗粥”,並逐步向北方地區蔓延。到了開元年間,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和生活的安樂,加上和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飲茶風氣遍佈全國,就連西北地區人民也“不得一日無茶”。這時也出現了許多專門賣茶的茶館茶鋪,花一點錢買一碗茶,坐在茶館裏擺擺龍門陣,已成為許多人日常休閒的一個部分。

中唐時期的陸羽,是一位愛茶如命的茶學家,也是後世公認的“茶聖”。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在這部著作中,集中了全國茶區的分佈、茶葉的生長、種植、製造、品鑑等方面之大成,特別是對煮茶的過程、技藝;和飲茶的方法、以及飲茶器皿鑑賞,都有着詳細的論述。《茶經》成書後,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許多文人士大夫將品茶當成追求雅趣、以茶會友、精神交流的一種時尚。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最為繁榮的一個封建王朝,這時的茶藝已與琴棋書畫融為一體,並將煮茶、品茶與儒家的禮儀聯繫起來,出現了文品、武鬥、分茶等多種茶文化,種茶、烹茶、製茶、品茶以及茶具的製作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茶文化就此形成。

二、茶具的出現

茶的品飲過程,無論是沏茶、賞茶、還是飲茶、品茶,都離不開器具。一套好的品茶器具,應該是能與茶葉本身的色香形味都能形成完美的配合和互補,它不一定需要華麗的外表或者不菲的身價,還是要能與茶葉的氣質相吻合,與茶葉的內在相吻合,能符合茶葉的文化精神,能與茶葉一起形成品飲結合的藝術。

古代茶具

茶具的產生和發展,是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粗到精的歷程。茶具不僅是品茶者的審美,也是一個時代的茗韻。可以説,茶具是伴隨着茶文化一起發展與興衰的。

最初的茶具出現在西漢時期。西漢王褒的《僮約》中 "烹荼盡具,酺已蓋藏" 是對中國茶具最早的記載。在此之前,並沒有產生專供人們喝茶的器具,而是將普通的食具用來飲茶。這一點從考古出土的秦漢時期的墓葬中也能得到佐證。甚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茶具還基本停留在與食器、酒器混用的階段,並沒有出現專用的成體系的茶具。

魏晉時期的文學家左思在《嬌女詩》中寫道: “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這裏的“鼎”就是當時既可以用來當食具又當茶具的器具。晉惠帝喝茶時,侍從也僅僅是“持瓦盂承茶”,連皇帝的茶具也僅僅是瓦盂,可見這一時期人們還沒有充分重視茶具的作用,也不追求茶具的文化內涵。

到了唐代,飲茶成為一種社會風氣之後,各種文人士大夫之間的茶宴、茶會相繼出現,飲茶已成為品飲結合的藝術,茶具也迎來了一場。此時的上層階層不僅把茶具當成飲茶的器具,也開始利用茶具提高茶的色、香、味,並開始注重茶具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法門寺出土的茶具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套茶具。這些茶具包括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銀則、長柄勺等二十八種,是唐鹹通九年,專門製造金銀犀玉巧工之物的宮廷"文思院"製作的大唐宮廷茶具。為唐懿宗御用之物。這些茶具有烹茶的風爐、承灰、火筷子;有取茶的碾、羅合、則;有盛水的水方、瓢;有盛茶的碗、札;還有裝茶具的畚和都籃、具例,配置十分齊全,生動的為我們展現了大唐盛世時茶具的精美和藝術成就。就拿裝茶餅的籠子來説,都是用金銀絲編織而成,頂端有塔狀金珠裝飾,精美異常。都籃也是蓮花狀,外面裝飾有蓮葉和蓮蓬,栩栩如生,工藝十分精湛。

三、茶具的發展高峯

唐代飲茶多用煎飲法,到了宋代則是點茶飲法的天下。這種飲茶法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為了與飲用方法相適應, 宋代茶具以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等為主,號為“十二先生”。

宋代茶具

雖然宋代茶具的種類比唐代有所減少,但更加講究法度,形制愈來愈精。如飲茶用的盞,注水用的執壺(瓶),炙茶用的鈐生火用的銚等,不但質地更為講究,而且製作更加精細。宋代煎水很少如唐代一樣用瓢或者水方,而是改用銚子煎水。這是一種有柄有嘴的烹器,以陶或者銅製成,注水非常方便。盛茶的器具也從唐代的碗改為敞口小底的盞,材質也從唐代的金銀器改成做工精巧的陶瓷器。

到了明清之際,茶葉的加工技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條形散茶成為茶的主流,飲茶也變成了直接用沸水沖泡,茶具也相應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唐宋時期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器具被淘汰,貯茶和焙茶器開始興起,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等茶具開始在品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茶具雖然簡便,但是注重製法和規格、質地,各種質地的小茶壺和茶盞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來自景德鎮的瓷茶具和宜興的紫砂茶具更是窮極精巧,得到越來越多茶客的喜愛。

明清茶具的特點是簡而精。無論是茶壺茶碗,還是茶盞茶洗,都是造型多樣,圖案百變。從宣德爐到成化鬥彩杯,都有瓷色潔白、器形小巧的特點。特別是明代開始出現了紫砂壺這種與飲茶妙趣天成的茶具。這是一種利用宜興特有的陶土燒製而成的茶具,由於這裏的陶土黏力強,使得宜興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之香氣,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加之其造型古樸、色澤典雅、光潔無暇,其中的上品甚至可與黃金價格媲美。那些紫砂壺大師製作的茶具,典雅精巧,既是增添品茗雅趣的茶具,又是珍貴的藝術品。

蓋碗

最能代表清代風格的茶具非“蓋碗”莫屬。這是一種一式三件的茶具,上有蓋,中有碗,下有託,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託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清代製作蓋碗的材質有瓷、紫砂等等,但以各種花色的瓷蓋碗為多。因為品茗要講究"察色、嗅香、品味、觀形",以往的杯、壺泡茶,不利於察色、觀形,亦不利於茶湯濃淡之調節。而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其大妙也”。用蓋碗品飲時,揭開碗蓋,先嗅其蓋香,再聞茶香,盡得品茗之雅趣。

四、茶具與茶文化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的使用過程既是一次茶的品飲,又是對茶文化的一次鑑賞,還是對茶禮儀的一次展示和茶文化精神的領略。茶文化的發展帶動了茶具的發展,而茶具的發展又提升了茶文化的品味和審美,雙方是相輔相成的一個良性循環。

早在唐代,茶聖陸羽就對茶具進行過精闢的分析,認為同樣是飲茶的器具,有些就“宜茶”,有些不“宜茶”。同樣是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為什麼會存在這種區別呢?因為越州瓷器如玉如冰,顏色青白,泡出來的茶湯碧綠,所以“趙州瓷青,青則益茶”。

宋人鬥茶圖

鬥茶是宋代興起的一種茶文化,通過比賽茶的優劣,達到"較筐篋之精,爭鑑裁之別"的文化目的。它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三個部分,是當時文人之間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挑戰性。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的時候,便是鬥茶的最佳時機。人們將自己青藏的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的內容是鬥湯色、鬥水痕,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鬥茶的器具多為福建的建窯產的黑瓷茶具,這種茶具釉色黑青,盞底有放射狀條紋,銀光閃現,異常美觀。用它鬥茶,易於觀察茶麪白色泡沫湯花,以便分出勝負。

這種文化習俗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愛,范仲淹有詩寫道:"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蘇軾也有《荔枝歎》雲:"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便是對鬥茶的生動記載。每年茶季,成千上萬老百姓參與鬥茶活動,顯示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宋代民俗畫。

飲茶不但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精神藝術。在中國的茶文化中,茶具並不僅僅只是一種生活實用品,而是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的藝術品,應該具備使用功能與審美的統一。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茶具,都以“神韻”來演繹中國的茶文化。各式茶具雖然形體上千變萬化,功能也各不相同,但都有通過造型的曲直、色彩的明暗、材質的肌理來表現對茶文化的烘托。它不但是茶文化的載體,還是人們對茶文化中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理解,在器具上的再現。

從魏晉到唐末,中國社會崇尚奢華,所以這一時期的茶具多以金銀器為主。而到了宋末之後,瓷陶茶具漸漸成為社會的主流。這是因為中國的茶文化和社會文化由尚驕奢往尚清儉的過渡而引起的變化。明清社會的價值觀是內斂的,含蓄的,所以體現在茶具上,就以古樸為主,以簡約為主,以富含藝術性為主。這是茶具的進步,也是中華文化的一種進步。

明清茶具的文化內涵還體現在對古代繁瑣的文化禮儀的否定上。唐宋時期,品茶是一項禮儀,有着很多的繁文縟節,所以一套茶具種類繁多,它的禮儀含義大過了品茗本身。而明清社會的文人崇尚簡單樸實的禮節,追求對自然生命氣息的體驗,所以能一捧在手的紫砂壺、瓷盞能大行其道。這時人們注重的是茶文化中的人文意境和自然意境,因此這一時期的茶具往往會配繪一些中國山水畫或者花草圖案,反映的是人們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正是明清儒學中推崇中庸之道,崇尚古樸自然、內斂文化的一種體現。

中國的茶文化有別於酒文化,它是如同茶具上鐫刻的“可以清心也”銘文一樣,可以讓人靜下心來,心無旁騖,用手上的温馨熨貼着不盡的情懷。一杯在手,清香滿室,在暖暖的茶水裏,時光的流淌彷彿放慢了腳步,物我兩忘便是精神上的永恆。而這些精神上的享受,遠非當今一些商家粗製濫造的、沒有文化內涵的各種茶杯能帶來的享受了。

你知道多少茶具文化呢?

茶具文化可以從它的種類、發展談起。

茶具在古代也稱茶器或茗器,在茶葉生產和消費發展的同時,茶具及茶具文化也相應地產生和發展起來。

茶具

我國的茶具種類很多,從所用材質來看,有陶土、瓷器、銅器、錫器、金器、銀器、玉器、瑪瑙、漆器、景泰藍等多種材質,不同的茶具的使用功能、藝術風格和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也都各有不同。

茶具的發展

漢魏前:有關“茶具”的記載最早出於西漢王褒的《僮約》,茶具與食具、酒具通用;

兩晉南北朝:茶具從食器中慢慢分離出來;

中唐以後:茶具快速發展,當時著名的陶瓷茶壺、茶碗產地有浙江的越窯、河北的邢窯等;

宋代:在瓷茶具的形制方面,由唐時的碗或甌改為了盞,當時全國有五大名窯,宋人尤其喜歡用黑釉盞,所以當時福建建窯生產的黑釉盞風行一時;

唐宋時期:除了民間使用的陶瓷茶具外,宮廷富貴人士開始使用金屬茶具、玉琢茶具、水晶、瑪瑙茶具等,1987年4月,陝西省扶風門寺祕藏地宮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宮廷茶具,這套以金銀器為主的茶具,是我國乃至世界僅存於世的一套最完整的古代宮廷茶具;

元代:景德鎮創燒的青花瓷開始聞名於世;

明代以後:流行的飲茶方法是散茶“撮泡法”,茶具的瓷色尚白,器形貴小,所以,當時宣德產的一種“雞心杯”白釉小盞非常流行,正德年間後,江蘇宜興用五色陶土燒製的紫砂壺開始盛行;

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陶瓷茶具的生產最為繁榮,並且製品精巧,技藝高超,清代的名窯產地,除了景德鎮和宜興外,還有石灣、德化、博山等地,到了清末時期,湖南醴陵瓷業成為了後起之秀。

茶具作為禮物送人有這些好的寓意你知道嗎?

       送禮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給人送禮不僅是個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也是很多朋友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經常會糾結考慮到底送什麼好呢?也會有朋友問,看着很多茶具很不錯,送茶具的話怎樣,有沒有什麼寓意呢?首先,送茶具是肯定可以的,其寓意也是很美好的!但是前提要注意收禮的一方是否對此類用品感興趣哦,若是有一個從來不喝茶沒有絲毫興趣的朋友可能收到此類禮物並沒有什麼感覺呢!所以重要的還是投其所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茶文化在我國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飲茶文化從古至今影響了無數國人。飲茶一直是很多人的喜好,所以對於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國,茶具是作為禮物的一個很好的選擇。另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往來也是比較多的,節日、生日、結婚等都會需要禮物,而我國送禮的面較廣的普遍在煙、酒、茶、女生飾品、生活必備品上,而茶具就顯得最是文雅,無論送長輩、領導、客户、親友都很不錯,茶具禮品有很多美妙的寓意。

       茶在我國曆史悠久,在歷史文化中有着很好的寓意。作為茶文化中的重要工具,茶具本身是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送人茶具,無論是送禮者還是收禮者都會顯得很有文化修養和內涵。並且,茶具禮品選擇時以陶瓷最好,因為陶瓷茶具與茶文化幾乎是密不可分的,茶杯茶盞在歷史上可是有着無數名留青史的作品。送一套含義深刻的茶具禮品作為禮物,精緻文雅又大氣。

       茶,不僅本身滋味美妙,富有禪意,在養生方面茶也起着很重要的養生作用。那麼一套的好的茶具就有着很好的養生寓意了!大家都知道,茶具具有助長壽的説法,送長輩茶具禮品可以讓長輩用此物飲茶時起到修生養性,保養身體,促進心情愉悦的作用,也有着幫助他養生住長輩健康長壽的寓意。而在朋友結婚時送上茶具禮品也有着很好的吉祥寓意。茶杯有着一輩子哦的諧音意思,所以送茶具有祝願新婚夫婦相守一輩子的美好祝願,若茶具上的裝飾精美有寓意就更完美了,如是鯉魚圖案,則有着年年有餘,家藏豐足的意思;如是青竹几簇則是祝願收禮之人如同竹子一般節節高升,事業進步,另外竹也有着報平安、祝福家庭平安順利的意思,收到這份禮物的人,自然也能體會到這份心意。

       一份精美的茶具禮品,不僅能讓對方感受到文化的氣息,還有着很美好有意義的寓意,將這樣一份禮物送出去,豈不是一件美事! Aito美濃燒 陶瓷茶具,展現異國的風采,帶給你不一樣的產品體驗,原來,茶具可以這麼精美,喝茶也可以這麼雅緻!(點擊下面查看詳情精彩↓↓↓)

AITO美濃燒陶瓷茶壺茶杯餐碟5件套【桂由美浮雕刻花】白色

茶具設計理念

茶具設計理念

1.注重人性化、自由化、

現代主義作為現代主義內部的逆動,是對現代主義的純理性及功能主義、尤其是國際風格的形式主義的反叛,後現代主義風格在設計中仍秉承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人在技術中的主導地位,突出人機工程在設計中的應用,注重設計的人性化、自由化。

2.注重體現個性和文化內涵

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設計思潮,反對現代主義的蒼白平庸及千篇一律,並以浪漫主義、個人主義作為哲學基礎,推崇舒暢、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強調人性經驗在設計中的主導作用,突出設計的文化內涵。

3.注重歷史文脈的延續性,並與現代技術相結

現代主義主張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強調設計的歷史文脈,在世紀末懷舊思潮的影響下,後現代主義追求傳統的典雅與現代的新穎相融合,創造出集傳統與現代,融古典與時尚於一體的大眾設計。

4.矛盾性、複雜性和多元化的統一

現代主義以複雜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現代主義的簡潔性、單一性。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等設計手段,以模稜兩可的緊張感取代陳直不誤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雜亂取代明確統一,在藝術風格上,主張多元化的統一。

茶具設計參考文獻(細談茶文化的內涵與茶具設計)

眾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國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孕育着許多的文明。也發生過很多奇蹟般的故事。飲食的發展牽動着每一箇中國人的情懷,而這個領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現。茶發展到後期,也逐漸走向了世界,甚至成為了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千百年來,人們嘗試着從茶文化之中尋找更深層次的內涵。當然 茶文化的內涵與茶具設計 之間,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茶具,顧名思義,就是飲茶時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種類的餐具一樣,茶具從出現到發展,再到不斷精化的過程,也是隨着茶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喝茶的過程並不僅僅是對於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對茶所藴含精神的一種享受。

用器和品飲,這些都是人們在不斷吸收茶文化的一種過程。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對於 茶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深入 , 茶具的發展就會隨之增強 。茶具的製作工藝越發精良時,人們也會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飲。並且隨着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藴含的深層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來,這其實是一個 不斷循環遞進的過程。 所以可見,我國的茶文化和茶具設計之間,是存在着諸多關聯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進 ,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狀態。

據記載,我國國內所保存的有關茶文化的史書典籍相當多。尤其是在中國古代,茶文化的歷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們對於茶都持有一種推崇的態度,這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深藏在人們記憶裏的一種文化。茶的歷史發源地在中國,光是 中國的茶書典籍就有上百種 。當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誕生和發展 。就比如陸羽所編寫的號稱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記錄瞭如飲茶的原理,製作茶的工藝,甚至茶具的“四之器”。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與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一、歷代茶文化與茶具的關聯發展

01.唐茶與越窯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會發展速度較快,社會安定繁榮,到處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對於茶文化來説, 唐朝的大環境決定了茶文化最終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陸羽的《茶經》也是在唐朝時期撰寫的,它詳細地總結了當時社會人們的飲茶習慣。唐濤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稱為“煎茶法”,就是將茶葉放入一種被稱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飲用,這種方法可以説是最為通俗且流行的。

當然, 唐朝時期的煮茶器還有風爐,喝茶用的器具還有茶甌 ,甚至出現了可以用來儲存茶葉的茶盒。可以説,唐朝已經具備了茶具的雛形,這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越窯青瓷了,這是一種青色的瓷器。茶葉在煮出來時,會呈現出紅色,將茶倒入青澀的瓷器裏,茶的顏色則會變為綠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對於綠色的茶極為推崇,所以當時,人們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窯青瓷的茶具。

02.宋茶與建窯黑盞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開始出現了一種名叫“點茶法”的泡茶方式,這樣一來,唐代的茶具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宋代人在飲茶時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這種器具的使用與宋代所流行的“鬥茶”文化是脱不開關係的。 鬥茶最早起源於晚唐時期,到了宋代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那時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對於鬥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詩人范仲淹就曾寫過一首《鬥茶歌》:“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可見,鬥茶已經成為了一種大眾都喜聞樂見的活動了。

在鬥茶時,對於茶湯的顏色、均勻程度都有很大要求。為了能夠更好地觀察到這些細微的變化,一種名叫建窯黑盞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鬥茶人士的目光 。黑窯茶盞在很多方面,都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價值。除了方便觀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於茶葉的傾倒;量度也中規中矩,而且胎體比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窯黑盞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釉色十分美觀,雖然顏色單一,只有黑白兩色 。但是在燒製過程中,釉面上出現的紋路形態不一,各有其獨特之處,審美價值也極高。

03.明茶與紫砂壺

明代時期飲用的茶開始偏向於芽茶,芽茶煮泡過程中所出的茶湯是黃白色的,已經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於建窯黑盞這一類的器具,而是興起了用紫砂壺沖泡茶葉的方法。

紫砂壺的出現和明朝社會的發展是脱不開關係的 ,明朝多推崇較為簡潔的飲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後期,人們開始更加註重茶湯本身所呈現出來的韻味,品茶時主要側重於茶的味和香兩個方面。紫砂壺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也符合當時社會人們對於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漸開始風靡起來。明代馮可賓的《茶箋》中也有對紫砂壺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當然,紫砂壺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諸多優點:首先, 紫砂壺主要是用砂錘鍊出來的,含鐵量較高 ,且大部分屬於開口型的設計,具有極好的透氣性,可以更好地儲存茶的香氣;其次,它也具有很強的適應冷熱變換的能力,耐熱性較好;最後,紫砂壺的外在形象比較古樸典雅,能更好的與茶文化中所藴含的柔靜思想相融合,展現出一種高雅的情趣。

04.清茶與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內涵基本上承襲了明代,但是各地開始形成了風格各異的飲茶方式,人們對於茶具的要求也逐漸苛刻起來。

浙江和江蘇等地,依舊流行着用紫砂壺泡茶的方式,在品飲茶的過程之中,既要觀察茶湯的成色,又要對茶的香味、茶葉沖泡之後的形狀進行一定的考量,從多個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這些地區飲茶時所用的茶杯也相對較小。

長江以北一帶, 則更喜歡用蓋碗茶具沖泡茶湯 ,使用的茶葉一般都以紅茶和花茶為主,為了能夠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氣,有時也會選擇用大瓷壺泡茶。蓋碗茶具還有一個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這樣冬天比較寒冷的地區,最適合用蓋碗泡茶。

廣東和福建一帶,有飲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藝十分的繁瑣,講究頗多,製作功夫茶時所選用的茶葉一般是烏龍茶葉,色味濃郁。

二、茶具和茶文化具有相同的藝術價值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協調

在中國古代,飲茶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享受,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樣式形態 。作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要能夠帶給人一種視覺衝擊,也要體現 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設計方面,要有一種展現形態的美韻,以器物的形態去表達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結合 。除此之外,茶具還可以通過線條的張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還有色彩的明暗濃淡,來彰顯出不同種類的文化,可以是張揚個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轉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畫、蟲鳥百獸的裝飾,不同材料的配套設計,茶具在使用過程中就可以彰顯出茶文化所藴含的審美情趣。

02.都體現出了道德精神和價值觀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種載體的概念出現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載感情 、 託物言志 的作用,中國古代的許多文人志士都會將自己對於茶文化的獨特見解運用各種有型語言刻畫在茶具上面,這也是茶具為什麼不是單一的商品,而是形態各異的原因之一。因為不同的形態就代表了不同的審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種銅製茶具和陶瓷茶具開始出現,逐漸代替了之間的金銀茶具,這主要是因為銅製茶具更加便於製作,而且價格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製的茶具還要能夠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氣。但是唐宋時期人們的煮茶方式相對來説比較繁瑣,這種複雜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時期,紫砂壺開始出現的時候才被徹底打破。在用紫砂壺煮泡茶的過程中則更加註重茶本身的韻味。用簡單質樸的方式表達了一種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飲環境的相互協調

在品茶的過程中,周圍的環境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與品飲環境的氣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起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説,在沖泡不同種類的茶葉時, 環境和茶具也要相應地做出調整 ,並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環境現出來的。

這樣的環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開始出現了居家茶具、茶館茶具、旅行茶具等多個種類,品飲環境的相互協調就顯得格外重要。

簡單來説,茶具的用器過程,就是茶的品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得到美的感受,也能從中領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發出了一種獨特的韻味。

參考文獻:

《茶史探索》

送茶具代表什麼寓意?

茶具作為茶文化中的重要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送人茶具禮品,無論是送禮的人,還是收禮的人都顯得很有文化修養和內涵。茶具禮品如果選着陶器就更好,因為陶瓷茶具與茶文化幾乎是密不可分的,茶杯茶盞在歷史上有無數名留青史的作品。

送茶具禮品給人就有着請收禮人常用此茶具來飲茶,幫助他養生的意思。所以我們如果送長輩茶禮品,這是因為我們希望長輩能夠健康長壽。如果送中青年人,也是祝福他(她)適當飲茶,多多健康。收到這份禮物的人,自然也能體會到這份心意。

茶具上有各種不同的精美裝飾,這些裝飾也是富有吉祥寓意的。如果是蓮花紋飾,表示祝願人如青蓮,品性高潔;如果是鯉魚圖案,這是年年有餘,家藏豐足的意思;如果是青竹几簇則有兩重意義,一是祝願收禮之人如同竹子一般節節高升,事業進步,二是竹有報平安之意,這是祝福其家庭平安順利。

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很多人對茶葉不陌生,但對茶文化並不瞭解。懂茶的人首先要懂茶文化,懂茶文化的人首先要懂茶常識。茶常識包括與茶相關的內涵、外延以及地域民情、風土人情等。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內涵,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文化而論之。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説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如,飲茶待人而逐漸形成茶文化,用餐禮儀發展為食文化,玩玉賞玉而形成了玉文化,與區域習慣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慢慢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範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文化而論之。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説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如,飲茶待人而逐漸形成茶文化,用餐禮儀發展為食文化,玩玉賞玉而形成了玉文化,與區域習慣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慢慢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範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世界之最

  一、最先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相傳在公元前2730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按此推算,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神農氏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發現和利用茶的第一人,迄今已有4700多年。茶葉與咖啡、可可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享有“東方恩物”、“綠色金子”的美譽。

  二、最早開展國際化種茶和飲茶交流傳播。早在西漢時期,我國茶葉已作為商品飲料向海外傳播。9世紀初期,我國種茶首先傳入曰本,以後又傳入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

  三、最早的茶話會。三國時吳國皇帝孫皓賜宴羣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韋曜酒量小,孫皓為照顧韋曜,便祕賜“以茶代酒”。後來,逐漸產生集體飲茶的茶宴,類似今天的“茶話會”。

  四、最早的詠茶詩。西晉詩人張載的茶詩《登成都白菟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士聊可娛”,被稱為第一首詠茶妙詩。

  五、最早的種茶專著。唐代陸羽撰述的《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專著。《茶經》已被譯成10種國家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六、最早的茶館。晉代,最早的茶攤出現;唐初,最早的專業茶館誕生於四川。唐代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除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嚐小吃、談生意、做買賣外,還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七、最權威的茶葉博物館。位於杭州市西湖龍井茶產區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家國家級茶專業博物館,也是別具特色的茶文化專題博物館,其包含茶史、茶萃、茶事、茶緣、茶具、茶俗6大相對而又相互聯繫的展示空間,從不同的角度對茶文化進行詮釋。

  八、最完備的茶葉科研教育體系。自《茶經》問世至今,我國十分重視茶葉的理論研究,現在我國有10所高等院校設有茶葉專業,在校學生居世界之首。我國有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所等兩所全國性茶葉綜合研究所以及13家省級茶葉科研所,是世界上茶葉科研教育體系最完備的國家。

  九、最豐富的茶品類。晉代時,我們的茶樹選種就有了文字記載。一千多年來,我國的茶品類空前豐富,除了有紅茶、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緊壓茶外,還有再加工複製的花茶、速溶茶、袋泡茶,以及各種保健茶和食品飲料茶。

  十、最多樣的名茶種類。我國除傳統的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廬山雲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外,還有近年來比較盛行的普洱茶、滇紅、屯綠等各種茶類50個以上。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是什麼?

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茶藝的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鑑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五,茶藝的規範。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下面分享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1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説是一種禮節現象。

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

如,飲茶待人而逐漸形成茶文化。有以茶代酒,或曰飲茶勝酒的,如陳祗時《客來》詩云:“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用餐禮儀發展為食文化,玩玉賞玉而形成了玉文化,與區域習慣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

所以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慢慢地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範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望溪會館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等。

文化定義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 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

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三不點”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潔,是為一不;景色不好,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養舉止粗魯又為一不,共為三不。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不做藝術的品飲,以免敗興。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功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

品茶內涵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 、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説、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

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2

陳香白説茶道有‘七義一心’,茶藝是其七義理之一。茶藝是茶道這一普遍概念下屬的子概念,它是指在茶事活動中的以茶葉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總稱。可以把茶藝概括為“茶道的表現方法;可以把茶藝為“工夫茶藝”或是“綠茶茶藝”等等。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緻,或是豪華莊貴。

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鬆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着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着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

如何來理解茶藝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衝、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於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台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藉助於人物、道具、舞台、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淨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第六,茶藝是一門唯美是求的'生活藝術,只有分類深入研究,不斷髮展創新,茶藝才能走下表演舞台,進入千家萬户,成為當代民眾樂於接受的一種健康、詩意、時尚的生活方式。

茶藝的文化傳承和內涵3

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茶藝的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鑑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五,茶藝的規範。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唐代陶瓷茶器文化探究

一、飲茶風盛行的原因唐代是一個相當開放的歷史時期,人們生活富足,對精神生活需求增多。人們對茶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飲茶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

1.歷史條件。唐統一全國後國力強盛,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大大加強了南北貿易,茶葉生產與貿易消費大大增加。禁酒令的實施使酒的價格變得昂貴,人們轉而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尚的傳播

2.社會生產力因素。國力強盛,人們,手工業和農副產品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唐代茶樹種植面積大增,茶葉產量大幅度提高,因此將茶作為徵税對象,還在顧渚設立貢茶院,專門派人加工貢茶。而且,唐人還利用茶馬互市,各民族之間茶馬交易頻繁,大唐獲得良馬,西北少數民族得到茶葉

3.人文因素。唐代文化發達,文人逸士、僧侶道人皆喜歡飲茶,並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融入其中,從而形成唐代飲茶文化的特點。文人飲茶作詩成為風氣,茶器專用化已然形成。詩仙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中有這樣的詩句: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著名文學家陸龜蒙喜愛品茶,隱居甫裏時,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鑑,還因此編寫出品第書。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得茶道大行於世,對後世茶文化的發展有着根本性的影響。唐畫中描寫茶道的,如閻立本的肖翼賺蘭亭圖,描寫了儒生與僧人共同品茗的場景。正是這種普遍飲茶的背景,使得茶飲成為了唐人日常生活中的飲品。唐人不僅講究茶葉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對茶器也非常重視

二、唐代陶瓷茶器唐朝是陶瓷工藝發展的一個盛世,唐代陶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分別代表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制瓷的最高成就。唐代茶業經濟發展,飲茶文化的盛行推動人們對茶器的大量需求。茶器是為了飲茶而產生的,是茶文化的一種物化的體現。茶器的用器過程,既是茶的品飲過程,同時也是感受茶文化精神內涵的過程。由此,茶器具有與茶文化相適應的審美情趣、道德精神和藝術價值

1.陶瓷茶器廣泛使用的原因茶器的材質種類繁多,如金銀器、木器、漆器等,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這也是由生產技術的提高和陶瓷的優越性而決定的。自從東漢瓷器燒製技術成熟後,瓷器就以其耐高温、物美價廉、衞生安全的特點成為大眾生活用品。其潔淨的特點與茶性潔的特徵不謀而合,所以陶瓷茶器大量出現,也成為唐代陶瓷藝術發展的主要品種之一

2.唐代陶瓷茶器之文化茶器是人們的飲茶活動和陶瓷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因此,陶瓷茶器是反映時代文化內涵的一部很好的史書

由於飲茶程序的複雜性,唐朝的茶器與現代的茶器有很大的不同。唐人飲茶先是用碾子將茶餅碾碎,放入茶釜中置於茶爐上煮沸,三沸騰過後,用茶勺注入茶碗中飲用,故不用茶壺,而是茶碗,所以此時茶碗產量非常大,種類也較為繁多,是陶瓷茶器中重要的種類。到了晚唐至宋時期,出現一種茶瓶,之前是用來做酒注用的,由於此時點茶出現,所以湯瓶成為應時而生的一種茶器。茶托又稱盞託,為防止茶碗燙手而設計的。其基本造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中間不置託台,托盤中間下陷,固定住茶碗;二是中間凸出託台,形制各異。此外還有很多茶器,如茶則、茶爐,都因飲茶風的盛行而大量燒造

唐代茶碗器型較小,器身較淺,器壁成直形、撇口,玉璧形碗足,器身小而輕巧,適於飲茶。陸羽茶經四之器有記: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上,壽州、洪州次。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做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這是陸羽對唐代茶器特點的一個綜合評述,下面筆者針對各大窯系陶瓷茶器特點以及其體現的文化內涵進行論述

越窯青釉茶器越州窯青瓷在唐代代表着當時青瓷燒造的最高水平。越窯茶器種類也是非常多的,有茶碗、茶托、茶釜、茶碾輪等,甌是當時比較流行的小茶碗。越窯的茶碗造型也極為豐富,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種花形口樣式,這些花口器受西亞金銀器的影響很大,從造型到紋飾都體現出中外文化的交融發展。越窯青瓷的釉色晶瑩滋潤、類冰似玉,為不少文人墨客賦詩稱讚,是中國古代君子品德如玉的美學思想在茶器中的體現。徐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和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都是對越窯瓷器的讚美之句,足見當時越窯青瓷茶碗釉色之美

由此可見,越窯的茶器無論從造型還是釉色的物質體現上,抑或是其類冰似玉的君子品質的精神昇華,都説明了越窯青瓷茶器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及其在陶瓷史上重要的歷史地位

邢窯白釉茶器除了越窯的青瓷茶器外,邢窯白瓷茶器也大量燒造。在當時,邢窯白瓷作為地方特產向朝廷進貢。邢窯的瓷器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白瓷精品已經達到體薄釉潤、光潔純淨的地步,胎骨緊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段安節樂府雜錄記樂師郭道原曾率以越甌、邢甌十二,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也,這段文字足以説明邢窯的瓷質和越窯瓷質一樣具有美妙的音色。可見,邢窯白瓷在品質上並不遜色于越窯。陸羽所認為的邢窯不如越窯的説法是從品茶角度來説,由於邢窯瓷白而茶色紅,而唐人認為青則益茶,所以當時唐人審美觀決定了陸羽的邢不如越的觀點,這是當時社會文化審美傾向的一個反映

特色釉茶器陸羽茶經中提到:壽州、洪州次。原因是壽州窯主要生產黃釉瓷和少量黑釉瓷,其中有一種黃釉注子是壽州窯出產的特色茶具。洪州窯主要生產青綠釉和黃褐釉,這一時期主要生產大量民用茶具。因陸羽茶經中記述: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這兩個窯廠的茶器產品在唐朝不被重用,主要還是由唐人的茶文化風氣決定的

南方青瓷窯系的長沙窯,是開創我國古代釉下彩繪先河的一個著名窯址。在唐代也生產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數荼。這類碗斂口,口脣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醬色書荼二字,外罩青半釉。這裏出現的荼字,通茶,陸羽茶經一之源中記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從。這帶字的茶碗是長沙窯生產茶具的最有力的見證

在陸羽的茶經裏,將茶具和茶器分得十分詳細。採茶和製茶的工具稱作茶具;煮茶、儲茶、飲茶等對茶葉進行再加工的工具稱做茶器。可見,茶具和茶器在陸羽看來是不可混淆的概念。陶瓷茶器在唐朝的發展受唐朝文化發展、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對唐人以至後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茶器與茶道茶道是通過品茶活動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精神、意境的一種品茶藝術,是茶與精神的結合,是表現精神的一種茶文化。陸羽就是茶道的創始人。茶道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茶事活動要真山真水、字畫真跡,寧靜和諧的氛圍是茶道所追求的。茶事過程要表現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周易繫辭下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器是具象的,道是抽象的;器是道的承載之物,受道的影響。器以載道,所以茶器是茶道的物質載體,是體現茶道精神的器物。品茶首先是品茶器,即對茶器的欣賞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一個輝煌的朝代,對於茶飲的發展和茶文化的傳播功不可沒。唐朝的茶器在注重其實用性的同時,也更加關注其藝術性。茶器是生活化了的藝術,同時也成就了唐人生活的藝術化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生活壓力日益增大、心浮氣躁,文化危機也日益明顯。陶瓷茶器是中國傳統手工文化的一種,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何讓這一手工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發展,是我們當下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陸羽.茶經.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陸羽原著,紫圖編繪.圖解茶經.海口: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郭丹英,王建榮.中國老茶具圖鑑.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江用文,童啟慶.茶藝技師培訓教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TAG標籤:茶具 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