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七碗茶詩內容

七碗茶詩內容

盧仝七碗茶詩,即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但需要注意,《七碗茶詩》並不是單獨的一首詩,而是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節選。

盧仝七碗茶詩,即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但需要注意,《七碗茶詩》並不是單獨的一首詩,而是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節選。

七碗茶,神清氣爽,悠然自得,意境悠遠。

第一碗,品茶之前,心境平和,靜坐凝神,感受生活的美好。

第二碗,茶香四溢,香氣襲來,讓人沉迷不已,彷彿品嚐到了生命的甘甜。

第三碗,思維開放,心胸寬闊,搜尋思維中的美好,感受思維的無窮力量。

第四碗,悠然自得,萬物皆歌,欣賞生命中的種種歡愉,體驗生命的奇妙旅程。

第五碗,身心舒暢,樂觀自信,迎接生命中的挑戰,勇往直前,越挫越勇。

第六碗,感受自然之美,享受寧靜之境,感悟生命的短暫,珍惜現在的每一刻。

第七碗,迴歸內心,悦納自我,感知生命的永恆,凝聚生命的人生價值。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七碗茶歌》的內容

七碗茶歌

唐代·盧仝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白話譯文

喝第一碗脣喉都濕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

第三碗刮幹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

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蓬萊山,在何處?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風飛向仙山去。

山上羣仙掌管人間土,高高在上與人隔風雨。

哪裏知道有千百萬百姓的生命,墮在山巔懸崖受辛苦!

順便替諫議探問百姓,到頭來能得到喘息否?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河南沁園景區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島,四面環水,百竹擁翠,島下有一泉眼,從入島的拱橋邊噴出,翻湧數尺之高,落入泉組河。其水質清沏甘甜,舊時人稱桃花泉。

中唐時的沁園已變成河東、河南、河內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閒場所和宴遊文化中心。

家住河內濟源思禮村的盧仝,(約795—835)號玉川子,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

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為諫議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宦官專權,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全唐詩》卷588〈盧仝詩集〉)。

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張籍、孟郊、賈島渾在一起,成為唐代韓孟詩派的重要人物,繼而成為中國的“茶仙”。

沁園的所在地博愛縣許良鎮與沁陽市的山王莊鎮至濟源市的五龍口鎮和九里溝,全長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腳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風景帶。不滿時世,卻又放駭自我的盧仝常邀好友,在這一帶觀景飲遊。因此,九里溝的盧仝茶台遺存尚在,沁園裏的“韓茶”、“盧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傳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內孟州的河南令韓愈與河內濟源的盧仝一起逍遙河內的沁園。兩人與藝妓坐飲,歌舞一陣,便喚侍女上茶。

而唐時的河內人,只喝當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盧仝雖也是河內人,畢竟為“茶仙”,龍井、毛尖無所不用,所以菊花茶雖然淳和甘甜,卻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為不快。韓愈是來這裏移竹的常客,對竹林植物甚是瞭解,就帶盧仝在竹林裏採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議將其泡茶試飲。

結果竹串子未經泡製,泡出的茶苦澀有餘,清香不足,盧仝很是苦惱。片刻之後,盧仝突然提議出去看泉,韓愈不解其意,跟在後邊。只見盧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結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脹,逗韓愈捧腹大笑。稍後,盧仝讓侍女將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讓韓俞酌飲。

韓愈品後,頓解其意,不盡樂道:“甘苦相濟,清雅漫延,別有滋味,好茶、好茶!”原來,竹串子的藥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熱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礦物成份的藥化反應,竹串子茶變得柔綿、清心,益脾、養神,的確為上佳飲品。

在以後的日子裏,韓、盧二人常邀張籍、孟郊、賈島等朋友多次來桃花泉煮飲,歌賦詞呤,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又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時,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產生。盧仝的茶歌所表達的飲茶感受,不僅僅是口腹之慾,而是將“竹串子茶”的藥理、藥效溶入其中,醒神益體,淨化靈魂,激發文思,凝聚萬象,製造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境界。

《七碗茶詩》內容是什麼?

七碗茶詩內容: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閲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品名稱:七碗茶

作品別名:《七碗茶歌》、《七碗茶詩》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    者:盧仝

《七碗茶》是唐代詩人盧仝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重點的一部分,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廣為傳頌。

作品賞析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幫人趕走孤悶;第三碗就開始反覆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寬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説,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七碗茶詩及解釋 關於七碗茶詩的原文及解釋

1、《七碗茶詩》

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2、解釋: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脣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全詩是什麼?

全詩: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白話譯文:高僧維摩生病了,維摩長者即知文殊與佛弟子將來,於是運用神力將室內搬空,變得一無所有,只自己睡在一牀上。文殊菩薩入室,即向維摩詰長者問病。謝靈運已是在俗之人到處遨遊。哪裏需要魏帝的長生不老藥,只需要唐盧詩中的七盞濃茶即可。

出處:出自北宋蘇軾的七言絕句《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蘇軾在杭州任地方官時,他遍遊佛寺,一天喝了七盞濃茶,興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維摩菩薩,又比作謝康樂,並説飲了茶,藥也不用吃了。

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他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東坡七集》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話春茶業店裏的盧仝的《七碗茶詩》是什麼?

《七碗茶詩》是唐詩人盧仝的,是詠茶詩中最著名的一首,盧仝也以此詩傳名於世。

完整茶詩: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求盧仝<七碗茶歌>全文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徐徐兩腋輕風生。

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悦,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對茶的領悟,我們達到了何等層次,這首茶歌可以幫助我們衡量,在寄情於茶,融情於茶,忘情於茶中的層次。

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台、盧仝茶社等名勝。

盧仝的“七碗茶詩”

大約在公元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當時隱居在少室山唐代詩人盧仝,收到時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諫議(孟簡)寄送的新茶,品飲之後詩興大發,留下了傳送千載的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因為詩人在詩中所描述的品茶從一碗到七碗時的傳神感受,這首詩同時也被稱作“七碗茶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閲月團三百片。[2]

聞道新年入山裏, 蟄蟲驚動春風起。[3]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4]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5]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麪。[6]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羣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者】

盧仝(775?-835),唐代,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窮困,刻苦讀書,不願仕進。甘露之變時,由於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為宦官所害。其詩對當時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於散文。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被尊稱為”茶仙“。

【評析】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廣為人知和傳頌,甚至在日本也極受推崇,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詩歌可分三個部分,不妨簡言之為“得茶、飲茶、悟茶”。

1.得茶

開頭寫孟簡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這本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其中“陽羨”為今江蘇宜興的古稱,“陽羨茶”則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陽羨茶”為首選的貢茶,皇帝滿足後會賜給近臣。宋代文豪蘇軾曾留下了“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詠茶名句,這還讓人聯想到蘇軾與王安石間“王安石驗水”的故事,可見當時陽羨茶、與巫溪水之精妙。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作為社會地位較低的白衣,獲贈好茶三十片,確實是件樂事。“至精至好”“開緘””手閲”等誇張的修飾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悦之情演繹的淋漓盡致。而在“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之句中,可見對愛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過程也視為一種樂趣的情景。

2.飲茶

中間敍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這段《七碗茶歌》也最廣為傳誦。其大意是由於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俗仙,寫得十分浪漫。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語言通俗,雖十分誇張,但在我們飲茶時多多少少也會有其中類似的感受。“發輕汗”“毛孔散”想是愛茶人都會有的飲茶的一種快意與歡欣。這也許正是此段廣為傳誦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詩人袁枚認為茶應該細品,曾在《試茶》中批評盧仝“歎息人間至味存,但教魯莽便失真。盧仝七碗籠頭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實這是因為個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盧仝飲茶的一種快意,也不失為百姓一種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為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多少茶農冒着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茶似乎給盧仝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這倒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常言“高山雲霧出好茶”,一杯好茶從採摘、到加工,經歷了勞作的茶農的辛勤,值得我們去珍惜。

【註解】

[1]走筆:謂揮毫疾書。

[2]月團:指茶餅。茶餅為圓狀,故稱。

[3] “聞道”二句,指茶農春天採茶之艱辛。

[4]”仁風”二句:意謂天子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紗帽籠頭:紗帽於隋唐以前為貴胄官吏所用,隋唐時則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飾。有時亦指普通人的紗巾之類。

[6]碧雲:指茶的色澤。風,指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指煎茶時浮起的泡沫。

唐朝詩人盧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首詩是來自他的《玉川子詩集》的“走筆謝孟諫義寄新茶”,因為太過精彩,所以把這幾句單 列,單獨成篇,被後人屢屢提及。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七碗茶詩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好朋友們,咱們喝茶靜心,不出門,不給醫護人員添麻煩,希望疫情快點結束。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什麼意思

意思是:豪飲七大碗玉液瓊漿固然滋味無窮,但比不上品一小壺香茗的真情趣。擁有千百條高僧的偈語又如何?參盡枯禪皆不是,還不如放下一切,喝壺茶去。

出自現代趙樸初所作的《吟茶詩》。這首詩本無題,後品詩者題。

原文: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擴展資料

趙樸初喜愛飲茶,自稱茶蔞子,還經常以茶禪入詩,深得飲茶真趣。

關於這首詩的兩個佛學古典

據典傳,有僧人問雪峯義存禪師:“古人道,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未審將甚麼對?’’禪師答曰:“吃茶去。”

又據傳,有唐代高僧從念禪師,人稱趙州和尚,每次話前總要説“吃茶去”,有兩位僧人至趙州和尚處,和尚問其中一位:“新近曾到此間麼?”,答“曾”,和尚曰:“吃茶去!”。和尚又問另一位僧人:“新近曾到此間麼?”,答“不曾!”,和尚還是曰:“吃茶去!”。

到過的吃茶去,未到過的也吃茶去,憑你今生今世今地今時,在做些甚,要做些甚,還都是空持的偈經,我就喚你“吃茶去”,佛家講的“頓悟”就藏在這句“吃茶去!”

詩中還化用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意。

原文是: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譯文是:

喝第一碗脣喉都濕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第三碗刮幹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説,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吟茶詩

TAG標籤:茶詩 七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