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組織行為學產生時間是指

組織行為學產生時間是指

組織行為學產生時間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組織行為學是系統地研究人在組織中所表現的行為和態度的學科。是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以行為學為基礎,與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性學科。隨着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發展促使了企業組織的發展,組織行為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對象,研究人的行為規律便成為管理學的重要內容。社會的進步促使組織中的管理者必須重視對人的管理,組織管理學、人事管理學這些管理學的分支越來越顯示出在管理體系中的地位,組織行為學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組織行為學的形成與發展

組織行為學的產生和發展

組織行為學是在管理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管理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它是人類社會有序發展的推動力。管理是管理者運用一定的職能和手段協調他人的活動,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儘管管理活動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門的學科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我們大家知道1911年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出版,標誌着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誕生。人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對象,研究人的行為規律便成為管理學的重要內容。社會的進步促使組織中的管理者必須重視對人的管理,組織管理學、人事管理學這些管理學的分支越來越顯示出在管理體系中的地位,組織行為學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管理學的發展與組織行為學的產生

管理學理論的發展受到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比較公認的説法,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科學管理學派階段

20世紀初到30年代,以美國的泰羅,(F•W•Taylor),法國的法約爾(H•Fayol)、德國的韋伯(M•Weber)為代表的古典管理學派。泰羅是科學管理的倡導者,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從根源上講泰羅是組織行為學先驅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這一時期正是大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們關注的是生產的效率。泰羅對工作進行動作和時間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設計,在鋼鐵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搬運鐵塊、鏟鐵鍬等,將人的動作進行分解和設計,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計件工資制等。這一階段的管理理論重視對物的研究,而忽視人的因素。

2.行為學派階段

行為學派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約、麥格雷戈等,他們提出了著名的人際關係理論。在行為科學的發展史中被稱為里程碑式的實驗就是1924年開始的霍桑實驗。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1927年接管並主持了霍桑實驗。霍桑實驗是指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學研究的總稱。實驗1924年開始,直到1932年。梅奧的重要研究成果產生了人際關係理論。

霍桑實驗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被稱作“照明實驗”。當時的實驗假設是:提高照明度會有助於減少疲勞,提高生產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還是降低照明度,一個組的照明已經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產量仍然提高,專家無法解釋是什麼原因促使產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奧開始主持霍桑實驗。主要進行了三方面的實驗,如福利實驗、隨訪實驗、觀察實驗。

3.管理科學學派階段

管理科學學派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人物錢德勒、勞倫斯等。其特點是把系統科學的理論應用於管理,即我們通常説的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應用於管理領域,形成新的組織管理技術和方法。

4.綜合性的現代管理學派階段

管理科學學派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以後。這一階段綜合了前三個階段的研究成果,把組織看作一個開放的社會模式,把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結合起來,創立了系統工程這一新的管理理論。系統工程強調系統的組織和規劃,解決了多種目標的矛盾。

(二)組織行為學形成的理論基礎

1.心理學

一般來講,人的行為是外顯的,人的心理活動是內省的,而人的全部行為是受心理活動支配的,要研究組織中人的行為規律,就必須以心理學作為理論依據,因為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是人們產生行為的重要原因和內動力。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所謂心理現象的規律包括心理活動的規律和心理特徵的規律兩部分。

2.社會學和人類學

人的心理既是腦的機能的反映,又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動既受個體生理因素的影響,更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個體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構成了心理學的兩大支柱,在此基礎上,根據心理學研究的實踐領域和具體內容的不同,派生了心理學的各個分支如:工業心理學、軍事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在心理學研究比較發達的國家,心理學的分支有40多個。

(三)教育組織行為學的誕生

一般來講,教育組織行為學的誕生是在20世紀70——8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國際間的、經濟、技術的競爭日趨激烈,而要在這些競爭中取勝,必須通過發展教育積蓄實力。所以人們越來越多的將管理心理學知識應用於學校管理領域。當時有一些學者,撰寫文章,用人際關係理論分析學校管理中的問題,但是並沒有形成一個學科。

隨着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學校所反映出的問題和不適應也越來越多,人們對學校的原有的運行方式產生質疑,期盼着教育的改革。但是如何進行改革,卻成了專家學者和界內人士不斷爭論的主題。目前在美國,就有三種不同的學校改革策略。一種策略被稱為“標準本位學校改革”,它繼承在美國延續了兩百年的下的學校管理原則,核心是強化對各州公立學校的控制權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基本含義是:由州制定統一的教育標準,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傳遞到學校學區執行;通過對各州強制的、全州標準化考試的管理,對命令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控。第二種改革策略與第一種背道而馳,被稱為“市場本位的學校教育改革”,主張拋棄由對公立學校進行管理的陳舊理念,饒過或擺脱公眾對學校教育的控制,以教育券為紐帶,轉向市場對學校進行間接管理。把學校的運營看作是一種投資管理,讓家長有自由擇校的權利,讓市場來選擇學校。第三種改革策略是“全校改革”。這種改革的主張者首先對自上而下的改革提出質疑,認為把學校假設為有序的、理性的機構,以為命令會像軍隊那樣貫徹到底,歷史證明這是徒勞的。這種策略主張,分散州的管理權力,創造篇平化的管理。學校改革被看作是組織學和行為學的問題,其關鍵是改造學校這個組織,從而激勵校長和教師,使他們充滿活力,激勵他們進行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使他們自己能夠致力於完成自己深信的目標和抱負。這要求在學校裏通過組織管理,促進領導文化的發展,為孩子和大人創造出不斷髮展的成功氣氛,使人們共享決策,充滿熱情地工作。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組織行為學應運而生,它從對教育組織的管理技術、方法發展到對教育組織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自1970年美國羅伯特•G•歐文斯《學校組織行為學》第一版問世,標誌着這個學科的形成,此書再版時更名為《教育組織行為學》。

組織行為學最早產生於本世紀50-60年代哪個國家

組織行為學的發展有近百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業心理學。人際關係理論及行為科學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組織行為學的形成。從20世紀60年代作為的學科,到80年代分化為宏觀組織行為學和微觀組織行為學,至今其重點關注的問題既有一貫的核心問題,也有一些熱點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現在,組織行為學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研究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對組織行為學的教學、科研和運用,我們必須掌握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模型。

第一節 組織行為學的發展

近幾年許多北美的組織行為學家把自20世紀初以來組織行為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以泰勒為代表的經典科學管理理論階段(1900—1927年);以霍桑實驗開始的人際關係理論以及後來的X理論—Y理論階段(1927—1965年);以權度和方法來看待人及其組織行為的現階段(1965—現在)。

一、組織行為學的早期研究

組織行為學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勞資關係矛盾鬥爭尋求解決辦法的結果。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是資方的目標,而改善工作條件以及提高福利待遇是勞方的要求。資方追求效益,勞方期待公平,滿足生活和人性方面的需求。勞資矛盾的加劇,比如,引發的大規模罷工、關閉工廠等,會使得勞資雙方兩敗俱傷。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特別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勞資矛盾非常突出。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認為,勞資雙方不應為爭奪少得可憐的一小塊利益而喋喋不休,而應設法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產出和利潤,提高工資和改善條件。只有這樣,大家的日子才好過,雙方也由過去的心理對抗變為心理協同。泰勒運用“時間—動作分析”的方法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工作流程圖”、“計件工資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制度和方法(Taylor,1964),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

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1916)被人們稱之為“工業心理學之父”,首次在英國倫敦出版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名為《心理學和工業效率》(Munsterberg,1913)一書中,芒斯特伯格明確提出,他的目標在於去發現:(1)尋求如何使人們的智能與其所從事的工作最適合;(2)在什麼樣的心理條件下,才能從每個人的工作中獲得最大和最令人滿意的產出;(3)企業如何去影響工人,以便從他們那裏獲得最好的結果。

芒斯特伯格的著作,又得到莉蓮•吉爾布里斯(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創新思想的補充。在1914年出版的《管理心理學》(Gilbert,1980)一書中,吉爾布里斯就想把早期的心理學概念應用到科學管理實踐中去。她關心工作中人的因素。她強調,在應用科學管理原理時,必須首先看到工人,並且要了解他們的個性和需要。工人很多的不滿,並不是因為工作的單調,而是因為管理人員對工人的關心不夠。她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學”的概念,力圖把早期心理學的概念應用到管理實踐中去,但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把心理學應用到管理方面的另一位重要的早期行為科學家是沃爾特•迪爾•斯科特(Walter Dill Scott,1869—1955),他於1900年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寫過許多關於把心理學概念應用於廣告和市場銷售方面的書(Scott,1908),還寫了一些關於有效地選拔人才等人事管理實務方面的著作(Scott,1961)。

從20世紀20年代起,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心理學在研究工作環境中越來越重要,工業心理學開始興起。

論述題組織行為學的產生和發展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中人的行為與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

一、組織行為學的產生 

組織行為學的產生是組織演變、管理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與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組織心理學有着歷史的淵源。 

二戰前,美國將心理學用於工業,一直稱之為“工業心理學”。1892年,雨果·芒斯特伯格在哈佛大學創立了研究工業心理學的實驗室,率先提出心理學能應用於工業以提高生產率。他的突出貢獻在於,繼泰勒之後對工業生產中勞動者的行為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梅奧等人的“霍桑實驗”在泰勒的科學管理之外,開闢了組織管理研究的新領域。“人羣關係理論”聞名於世,成為行為科學研究的先聲。從此,更多的管理者關注並致力於對人的行為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不斷取得的成果又促進了這一問題的研究進程,從而導致在一次跨學科的研究討論會上,經過對這一學科問題的討論,正式把這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 

六十年代中葉後,行為科學的又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對組織行為的研究,主要論述企業性組織中人和羣體的行為。該研究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組織的因素,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是人羣關係學派和組織理論的綜合。最近20年來,行為科學主要是圍繞着組織行為的一些課題發展的,因而目前比較流行把該學科稱為“組織行為學”。

二、組織行為學的發展

近幾年許多北美的組織行為學家把自20世紀初以來組織行為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1900—1927年,以泰勒為代表的經典科學管理理論階段 ;

1927—1965年,以霍桑實驗開始的人際關係理論以及後來的X理論—Y理論階段 ;

1965—現在,以權度和方法來看待人及其組織行為的現階段 。

組織行為學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勞資關係矛盾鬥爭尋求解決辦法的結果。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是資方的目標,而改善工作條件以及提高福利待遇是勞方的要求。資方追求效益,勞方期待公平,滿足生活和人性方面的需求。勞資矛盾的加劇,比如,引發的大規模罷工、關閉工廠等,會使得勞資雙方兩敗俱傷。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特別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勞資矛盾非常突出。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認為,勞資雙方不應為爭奪少得可憐的一小塊利益而喋喋不休,而應設法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產出和利潤,提高工資和改善條件。只有這樣,大家的日子才好過,雙方也由過去的心理對抗變為心理協同。泰勒運用“時間—動作分析”的方法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工作流程圖”、“計件工資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

把心理學應用到管理方面的另一位重要的早期行為科學家是沃爾特·迪爾·斯科特(Walter Dill Scott,1869—1955),他於1900年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寫過許多關於把心理學概念應用於廣告和市場銷售方面的書,還寫了一些關於有效地選拔人才等人事管理實務方面的著作。從20世紀20年代起,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心理學在研究工作環境中越來越重要,工業心理學開始興起。

1927—1932年在西方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從事著名試驗的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1880—1949)、羅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berger,1898—1974)和其他一些人對組織行為學的發展具有巨大影響。早在1924—1927年間,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與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開展一項研究,以確定照明和其他條件對工人和生產率的影響。他們發現,對試驗小組的照明,無論是增強還是減弱,生產率都有提高。

霍桑實驗及早期人際關係學家提出了許多關於組織中人的行為的概念,其中引人注目之處包括:(1)企業組織不僅是一個技術—經濟系統,而且是個社會系統;(2)個體不僅受經濟獎勵的激勵,而且受各種不同的社會和心理的影響;(3)企業中存在着“非正式組織”;(4)強調“民主”而不是“”的領導模式;(5)強調參與管理,重視在組織等級中各層次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6)管理者不僅需要有效的技術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會才能;(7)組織成員都可以通過滿足某種社會—心理需要來調動工作的積極性。

梅奧等人提出的“人際關係理論”(Human Relations Theory)聞名於世,成為行為科學研究的先聲。從此,更多的管理學者、專家關注並致力於對人的行為的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不斷取得的成果又促進了對該問題的研究進程,從而導致行為科學這一新興學科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正式形成。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召開的一次跨學科的討論會上,提出了“行為科學”的概念。1953年美國福特基金會邀請一些大學的著名學者研討後,正式把這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Behavior Sciences)。行為科學是憑藉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其他一切與人的行為有關的學科(如學、歷史學、教育學、生物學、醫學、宗教學等)的理論來研究人的各種行為,因而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是由相關學科組成的學科羣,心理學是其形成的一塊重要基石。行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促成了行為科學學派的形成。到20世紀60年代之後,行為科學進入到組織行為的研究階段,60年代末開始形成組織行為學。進入80年代,組織行為學又分為宏觀組織行為學和微觀組織行為學。宏觀組織行為學來源於社會學、學、經濟學,探討在一定社會經濟背景下的組織結構、組織設計和組織行為;微觀組織行為學來源於心理學,研究個體行為、態度、動機與組織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

三、組織行為學在中國的發展

雖然我國傳統文化藴含着豐富的管理心理學思想,但這些思想基本上停留在經驗和樸素的認識上。組織行為學作為一門的學科,是從西方引進的。1935—1937年周先庚在研究院心理研究所與陳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機車廠進行了關於職工提合理化建議的調查研究,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摸索調動職工積極性的途徑。這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心理實驗研究。1935年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立撰寫並出版了《工業心理學概觀》一書,第一次從環境、疲勞、休息、工作方法、事故與效率,以及工業組織、激勵與動機等重要方面,系統論述了中國工業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已逐步開展工程心理學和勞動心理學的研究,但管理心理學的起步較晚。由於“文化大”的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學術界對西方正在迅速發展的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知之甚少。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業部門感到需要運用心理學的知識調動企業管理者和職工的積極性,心理學界也感到需要開展有關生產管理中的心理學問題的研究,正是在這種改革和開放的形勢下,管理心理學才逐步得到發展。1980年中國心理學會工業心理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標誌着我國組織行為學的起步。中國行為科學學會成立於1985年,實際上是組織行為學會,迄今為止各省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行為科學學會。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有兩個工業心理學的專門研究機構從事組織行為學的研究。 1)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經濟與心理行為研究中心(原名工業心理研究室), 2)浙江大學的工程心理學(原杭州大學的工業心理專業)。 它們均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四、組織行為學的新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組織行為學有一些新的發展動向,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組織變革已成為全球化經濟競爭中組織行為學研究的首要問題。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和經濟結構調整,對企業重組、戰略管理、公司或國際合資企業管理的研究呈現強勁勢頭,由複雜性增加而導致研究的注意力全面轉向整個組織層面。這個方面的研究主要探索組織變革的分析框架、理想的組織模式、干預理論以及變革代理人的角色。

與組織變革密切相關的是領導行為研究。受權變理論的影響,先後出現了多種領導理論。在組織變革中,管理決策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在個體層面上,組織行為學比較注重決策和判斷中所採用的認知策略和判斷決策問題;在組織層面上,組織行為學主要分析不同背景下的決策模式、權利結構和參與,並特別重視決策技能的開發和利用。與組織變革密切相關的還有激勵機制和企業文化,它們也成為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熱點。

2,組織行為學強調對人力資源的系統開發。組織行為學更加關注研究管理者決策、技術創新和員工適應中必須具備的勝任素質,更加關注如何充分利用和開發人力資源。相應的組織行為學研究由原來的局部、分散轉變為整體、系統。目前有關勝任特徵評價、個體對於組織的適應性和干預問題的研究等人力資源問題正向縱深發展。

3,組織行為學研究更加關注國家目標。在公司和國際合資公司的比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為研究、失業指導研究、勞動力多元化、國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均取得了客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組織行為學家把組織作為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來看待和研究,研究領域已突破傳統框架,涉及管理培訓與發展、工業業績評價、管理決策、組織氣氛和組織文化、跨文化比較等新領域。

4,組織行為學研究除秉承強調生產率的傳統之外,更加關注工作生活質量。組織行為學認為強調生產率與強調工作生活質量並非相互排斥的。如果工作生活質量不令人滿意,是很難實現高生產率的。相反,高的生產率是擁有改善工作生活質量所必需資源的先決條件。組織行為學越來越重視有關工作滿意度、僱員安全與健康、組織文化、組織承諾、心理契約、壓力管理、工作—家庭平衡等方面內容的研究。

組織行為學的確立和形成階段是在行為科學時代嗎

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科學管理學派階段;20世紀初到30年代,以美國的泰羅,(F·W·Taylor),法國的法約爾(H·Fayol)、德國的韋伯(M·Weber)為代表的古典管理學派。泰羅是科學管理的倡導者,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從根源上講泰羅是組織行為學先驅者中最重要的一位。這一時期正是大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們關注的是生產的效率。泰羅對工作進行動作和時間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設計,在鋼鐵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搬運鐵塊、鏟鐵鍬等,將人的動作進行分解和設計,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計件工資制等。這一階段的管理理論重視對物的研究,而忽視人的因素。

行為學派階段;行為學派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約、麥格雷戈等,他們提出了著名的人際關係理論。在行為科學的發展史中被稱為里程碑式的實驗就是1924年開始的霍桑實驗。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奧1927年接管並主持了霍桑實驗。霍桑實驗是指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學研究的總稱。實驗1924年開始,直到1932年。梅奧的重要研究成果產生了人際關係理論。

管理科學學派階段;管理科學學派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人物錢德勒、勞倫斯等。其特點是把系統科學的理論應用於管理,即我們通常説的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應用於管理領域,形成新的組織管理技術和方法。

綜合性的現代管理學派階段;管理科學學派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以後。這一階段綜合了前三個階段的研究成果,把組織看作一個開放的社會模式,把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結合起來,創立了系統工程這一新的管理理論。系統工程強調系統的組織和規劃,解決了多種目標的矛盾。

組織行為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起始於什麼 (null)

  組織行為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起始於( )。

  A.心理學

  B.哲學

  C.組織學

  D.行為科學

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組織行為學的產生與發展。組織行為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起始於心理學,心理學是以人的心理現象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組織行為學》

26. 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價值觀是( )

B. 性價值觀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組織行為學試題

課程代碼:00152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組織行為學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是______。

2.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方法是採用______的方法,並綜合運用其他多種學科的知識為手段。

3.研究人員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進行的實驗叫做______。

4.個性主要是由個性傾向性和______兩大部分所組成。

5.自我知覺是指主體對自己的______的知覺,通過自我知覺發現和了解自己。

6.組織行為學認為,領導就是影響和指引他人(個體)或______來實現其目標的行為過程。

7.在通路—目標理論中,領導者發佈指示,明確告訴下屬做什麼,怎麼做,這種領導方式是______型領導。

8.可行性原則要求,一項正確的決策必須在現有的______條件下能夠順利實施。

9.根據成就需要理論,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前提下,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種,即:成就需要、權力需要和______。

10.組織成員的認同感是指組織成員願意為組織目標而奮鬥的______,是組織中成員的羣體意識和集體態度的總和。

二、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乾的括號內。每小題1分,共20分)

1.組織行為學最早產生於本世紀( )

A.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 D.70-80年代

2.工程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主要研究的是( )

A.人與事的關係 B.人與機器的關係

C.人與人的關係 D.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

3.在實際生活中觀察人的行為,不操縱自變量的方法為( )

A.參與觀察法 B.非參與觀察法 C.控制觀察法 D.自然觀察法

4.將性格類型分為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和中間型,這是按照哪一個標準劃分的( )

A.神經過程的特徵 B.心理活動的傾向性

C.佔優勢的心理機能 D.思想行為的性

5.氣質類型中粘液質的主要行為特徵是( )

A.敏捷活潑 B.小心遲疑 C.緩慢穩定 D.迅猛急躁

6.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價值觀是( )

A.經濟性價值觀 B.性價值觀

C.審美性價值觀 D.社會性價值觀

7.事業生涯的成功與失敗,主要取決於( )

A.父母的支持與反對 B.配偶的合作配合與否

C.主管領導的關心 D.本人對終身事業生涯的設想與考慮

8.當情況緊急、果斷的活動極其重要時,應採用的處理衝突的策略是( )

A.競爭(強制)策略 B.迴避策略

C.遷就策略(剋制策略) D.合作策略(解決問題策略)

9.菲德勒模式中,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是指領導者為被領導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愛、忠誠和( )

A.願意追隨的程度 B.任務的結構

C.參與支持 D.職位的權力

10.在布萊克和莫頓的領導(行為)方格圖中,屬於(9,1)格的領導方式是( )

A.貧乏型領導 B.俱樂部型領導

C.任務第一型領導 D.中間型領導

11.領導者究竟要選擇哪種領導方式,除了考慮下級的個性特點因素,還要考慮的另一個因素是( )

A.經濟 B.人際關係 C. D.環境

12.決策的前提是( )

A.決策民主化 B.信息 C.預測 D.法律規範

13.期望理論的提出者是( )

A.弗魯姆 B.洛克 C.斯金納 D.佛隆

14.表揚、獎勵員工,並讓人他們參與管理,這能滿足員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或愛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15.馬斯洛認為人的最高層次需要是( )

A.尊重需要 B.成就需要

C.權力需要 D.自我實現需要

16.心理學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動機的因素是( )

A.人對實現某種目標的可能性的估計 B.人對某種目標的重要性的評價

C.人所體驗到的某種未滿足的需要 D.人所表現出的各種行為

17.在勒温的組織變革程序中,利用必要的強化方法將所期望的新態度和新行為長久保持下去,這一階段叫做( )

A.解凍 B.改變 C.凍結 D.演變

18.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科學研究所研製的CPM領導行為評價法中,M是指( )

A.領導者的個人品德 B.領導者的工作績效

C.領導者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D.領導者的指揮能力

19.具有“集中決策、分散經營”的典型特點的組織結構形式是( )

A.職能制 B.直線制

C.事業部制(或分權事業部制) D.超事業部制

20.在組織(結構)理論中,那種強調人際關係、信息溝通,強調人是組織的中心的理論是( )

A.傳統組織(結構)理論 B.行為組織(結構)理論

C.現代組織(結構)理論 D.綜合組織(結構)理論

三、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乾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12分)

1.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它包括( )

A.生物人類學 B.體質人類學 C.文化人類學

D.考古學 E.生理人類學

2.非正式溝通網絡的基本形式有( )

A.鏈式 B.集束式 C.偶然式

D.流言式 E.單線式

3.衝突的來源主要有( )

A.溝通因素 B.羣體因素 C.結構因素

D.個人因素(個人行為因素) E.激勵因素

4.領導理論一般包括( )

A.領導因素理論 B.領導績效理論 C.領導需要理論

D.領導行為理論 E.領導權變理論

5.雙因素理論認為,企業中影響人的積極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勵功能的不同,分為( )

A.激勵因素 B.心理因素 C.生理因素

D.社會因素 E.保健因素

6.合理的組織目標的設置應具有的特徵是( )

A.一致性 B.協調性 C.適應性

D.可行性 E.可操作性

四、簡答題(在下列5道題目中任選4題回答。每小題7分,共28分)

1.研究組織行為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按個人生命週期劃分,事業生涯的五個階段是什麼?

3.組織文化建立的指導原則有哪些?

4.領導威信的作用是什麼?

5.簡述對待壓力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五、論述題(在下列3題中任選2題作答,每小題15分,共30分)

1.論述領導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2.領導者應如何幫助受挫者戰勝挫折?

3.聯繫實際論述組織變革的壓力。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組織行為學試題參

課程代碼:00152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個體

2.系統分析

3.準實驗

4.個性心理特徵

5.心理與行為狀態

6.組織(或羣體和組織)

7.指令

8.主客觀

9.合羣需要

10.精神狀態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C 2.B 3.D 4.C 5.C

6.B 7.D 8.A 9.A 10.C 11.D 12.C 13.A 14.A 15.D

16.C 17.C 18.C 19.C 20.B

三、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2分)

1.BCD 2.BCDE 3.ACD 4.ADE 5.AE 6.ABCDE

四、簡答題(每小題7分,共28分,如答對題數超過4題,以前4題計分)

1.研究組織行為學的主要方法:

①案例研究法。

②觀察法。觀察法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按照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關係來分類,可以把觀察法分為參與觀察法和非參與觀察法。第二,按照觀察情景的差異來分類,可把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法和控制觀察法。

③調查法。具體有三種:面談法、電話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

④心理測驗法(或測驗法)。

⑤實驗法。具體有三種:實驗室實驗法、現場實驗法和準實驗法。

2.事業生涯按個人生命週期劃分,一般來説,人們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①成長階段(從出生到14歲)。這個階段最先佔主導地位的是各種需要和幻想。

②探索階段(15歲到24歲)。這階段大體發生在學校的業餘活動和工作生涯的開始階段。

③創立階段(25歲至44歲)。尋找一個適當的領域,個人打算在這個領域中創立事業,永久保持下去。

④維持階段(45歲到64歲)。想佔住這個工作領域,個人繼續沿着所創立的事業道路前進。

⑤衰退階段(65歲以上)。

3.標準答案一:

組織文化建立的指導原則有:①目標原則②價值原則③卓越原則④激勵原則⑤環境原則⑥個性原則⑦相對穩定原則。

標準答案二:

組織文化建立的指導原則有:①目標原則②價值原則③卓越原則④參與原則⑤成效原則⑥親密原則⑦正直原則⑧環境原則。

4.威信是領導者在被領導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他表現為被領導者對領導者的尊重、信賴、欽佩、崇敬和心甘情願的服從、追隨、仿效的精神感召力。具體而言,領導威信的作用主要有:

①決定領導者影響力的強弱

②提高領導效能的重要條件

③有利於推進組織改革

④有助於融洽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

⑤有利於吸引人才。

5.排除或控制壓力來源,抵消壓力的影響,增強個人抗拒壓力的隨能力,從事各項體育活動,適當的飲食,足夠的睡眠,以及治療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對付壓力的方法和措施。具體來説,有以下方法:

①以改變行為方式來減輕和抵消壓力,如重新確定新的目標管理,改善工作環境,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和工作任務,進行工作職務的分析等。

②積極開展散步、慢跑、打網球、游泳等體育活動,從而增強抵消壓力的本領。

③採用“深肌肉放鬆法”、“精神放鬆法”和“快速放鬆法”等方法,來增加對壓力的承受能力。

五、論述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如答題數超過2題,以前2題計分)

1.標準答案一:

決策是領導者管理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領導職能的主要內容。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有效決策形成的重要保證。

第一,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決策民主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因為①決策民主化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必由之路②決策民主化是組織決策的未來趨勢。

決策民主化有四個主要內容①決策觀念民主化②決策的合理化③決策研究的公開化④決策的法制化。

第二,決策科學化是組織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社會發展進步必然趨勢,也是領導有效決策的根本。決策科學化是①組織超大規模發展的需要②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多變性的需要③是現代社會活動聯繫的廣泛性和影響後果的嚴重性的需要。

決策科學化有三個主要內容:①決策思想科學化,包括合理的決策標準,有效的信息系統和系統的決策觀念②決策程序的科學化,主要是指決策程序是一個科學系統,有一整套科學技術做保障,使每個步驟達到科學化③決策方法科學化。

第三,決策民主化與決策科學化有着密切的聯繫。①決策民主化是決策科學化的重要保證②決策民主化是決策科學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條件③決策民主化和決策科學化是任何有效決策都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標準答案二:

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有效決策形成的保證。

第一,為了實現決策民主化,必須做到:①決策觀念民主化。要在我國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決策不民主的思想觀念和傳統心理;同時,樹立決策民主化的新觀念,除了宣傳和引導之外,還必須有健全的民主和法律制度來保證。②決策研究的公開化③決策的合理化。必須進行決策的改革,實行黨政分開,加強人民參政議政和參與決策的權力。④決策的法制化。這既是決策合理化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決策研究公開化的一個重要條件。

第二,決策科學化必須做到①決策研究機構健全化。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必須健全各種決策研究機構,改變決策研究機構的隸屬性,增強相對的研究性,培養大批決策研究人員,建立一支決策研究的專家隊伍。②決策制定過程的程序化。

2.答:在管理中經常採用的,比較有效的戰勝挫折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幫助受挫者進行客觀而冷靜的分析。首先是分析挫折產生原因,這樣做一方面為了避免下次重蹈覆轍,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情緒方面的反應,因為如果挫折源於客觀原因,個人為力,當事人的挫折心理就可以大大減輕。其次是分析挫折後果,如果能使受挫者認識到受挫後沒有帶來多大損失,他心理上的負擔會隨之減輕,情緒上也可為之放鬆。

②幫助受挫者建立正確的“失敗”觀。使受挫者認識到,很多工作需要經過多次努力和不斷改進才會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之中孕育着成功。

③領導者應對受挫者的消極行為採取寬容的態度,對不同個性的受挫者採取不同的幫助方法,使他們振作起來。

④改變工作環境和氣氛。這裏有兩種方法:第一,幫助受挫者擺脱原來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到新的環境中去。第二,改變環境氣氛,對受挫者予以同情和支持。

⑤採用心理諮詢和治療。採用這種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受挫折者克服困難:

第一,使受挫者更容易減少顧慮,傾訴自己的苦惱,從而平息其激憤情緒。

第二,幫助受挫者制定適合其能力水平的目標。

第三,幫助受挫者增進對工作情景的瞭解,制訂有效的對應措施。

第四,幫助受挫者全面認識自己的能力特長,尋求加以補償的途徑。

3.答:在當今世界,各種組織面對着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承受着極大的壓力,這些壓力有可能變為推動組織進行變革的強大動力。組織變革的壓力主要包括八個方面:

①技術進步對組織的壓力。

②知識爆炸對組織的壓力。

③產品迅速老化對組織的壓力。

④價值觀的改變對組織的壓力。

⑤新法令、新對組織的壓力。

⑥勞動力素質改變對組織的壓力。

⑦工作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組織的壓力。

⑧新的管理原理與方法的出現對組織的壓

組織行為學經歷了哪些過程

組織行為學的產生與發展:組織行為學就是在管理科學的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管理科學的發展經歷了傳統管理、科學管理和現代管理三個發展階段。人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對象,在管理髮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涉及到對人的管理,於是,研究人的行為的規律,便成為管理科學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傳統管理和科學管理階段,對人的管理表現為輕視或忽視組織中人的因素,僅僅把人看成是一台機器,而完全不考慮人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觀能動性的。這種不重視人的因素的傾向,逐步地被社會的發展所否定。社會的進步促使組織中的管理者必須重視對人的管理,組織管理學、人事管理學這些管理學的分支,越來越顯示出其在管理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組織行為學正是在管理學特別是在組織管理學和人事管理學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而來的,是管理科學的新發展。20世紀六十年代之後,行為科學進入到組織行為的研究階段,開始形成組織行為學。西方國家在組織行為學的研究隊伍、研究範圍、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較大進步。在研究隊伍方面,除了以心理學家為主體之外,還有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參加;在研究範圍方面,已由工業組織擴大到團體、公共機構、機關、軍隊、醫院等各類組織;在研究方向方面,逐漸趨於綜合化,綜合有關學科的觀點來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步從單因素分析發展到多因素的綜合分析,從傳統的實驗室實驗方法發展到現場實驗、參與觀察以及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對組織的發展與變革提出了新的課題,學習型組織、流程再造、虛擬企業等組織理論的出現,標誌着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霍桑試驗的四個階段 完整的

霍桑實驗共分五階段,而不是四階段:

一、照明實驗。時間從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具體結果是:當實驗組照明度增大時,實驗組和控制組都增產;當實驗組照明度減弱時,兩組依然都增產,甚至實驗組的照明度減至0.06燭光時,其產量亦無明顯下降;直至照明減至如月光一般、實在看不清時,產量才急劇降下來。

二、福利實驗。時間是從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實驗目的總的來説是查明福利待遇的變換與生產效率的關係。但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發現,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變(包括工資支付辦法的改變、優惠措施的增減、休息時間的增減等),都不影響產量的持續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對生產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説不清楚。

後經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導致生產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

1、參加實驗的光榮感。實驗開始時6名參加實驗的女工曾被召進辦公室談話,她們認為這是莫大的榮譽。這説明被重視的自豪感對人的積極性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成員間良好的相互關係。

三、訪談實驗。

研究者在工廠中開始了訪談計劃。此計劃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當局的規劃和、工頭的態度和工作條件等問題作出回答,但這種規定好的訪談計劃在進行過程中卻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人想就工作提綱以外的事情進行交談,工人認為重要的事情並不是公司或調查者認為意義重大的那些事。訪談者瞭解到這一點,及時把訪談計劃改為事先不規定內容,每次訪談的平均時間從三十分鐘延長到1-1.5個小時,多聽少説,詳細記錄工人的不滿和意見。

訪談計劃持續了兩年多。工人的產量大幅提高。工人們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許多不滿,無處發泄,訪談計劃的實行恰恰為他們提供了發泄機會。發泄過後心情舒暢,士氣提高,使產量得到提高。

四、羣體實驗。

梅奧等人在這個試驗中是選擇14名男工人在單獨的房間裏從事繞線、焊接和檢驗工作。對這個班組實行特殊的工人計件工資制度。實驗者原來設想,實行這套獎勵辦法會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報酬。

但觀察的結果發現,產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個工人的日產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並不如實地報告產量。深入的調查發現,這個班組為了維護他們羣體的利益,自發地形成了一些規範。他們約定,誰也不能幹的太多,突出自己;誰也不能幹的太少,影響全組的產量。

並且約法三章,不準向管理當局告密,如有人違反這些規定,輕則挖苦謾罵,重則拳打腳踢。進一步調查發現,工人們之所以維持中等水平的產量,是擔心產量提高,管理當局會改變現行獎勵制度,或裁減人員,使部分工人失業,或者會使幹得慢的夥伴受到懲罰。

這一試驗表明,為了維護班組內部的團結,可以放棄物質利益的引誘。由此提出“非正式羣體”的概念,認為在正式的組織中存在着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羣體,這種羣體有自己的特殊的行為規範,對人的行為起着調節和控制作用。同時,加強了內部的協作關係。

五、態度實驗

對兩萬多人次進行態度調查,規定實驗者必須耐心傾聽工人的意見、牢,並作詳細記錄,不作反駁和訓斥,而且對工人的情況要深表同情。結果產量大幅度提高。因為談話內容緩解了工人與管理者之間的矛盾衝突, 形成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得出人際關係比人為的措施更能有力的結論。

擴展資料:

行為科學是一個的研究領域,既不同於管理學,但同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和方面卻又互相滲透。行為科學研究基本上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研究稱為人際關係學説,從霍桑試驗開始;後期是1947年首次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1953年正式定名為行為科學。

60年代,為避免同廣義的行為科學相混淆,出現了“組織行為學”這一名稱,專指管理學中的行為科學。組織行為學實質上是包括早期行為科學——人際關係學説在內的狹義的行為科學。在21世紀它的研究對象和所涉及的範圍主要分為三個層次:

(1)有關個體行為的理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有關人的需要、動機和激勵理論,又可分為激勵內容理論、激勵過程理論和激勵強化理論三大類;二是有關企業中的人性理論。

(2)有關團體行為的理論。主要包括團體動力、信息交流、團體及成員的相互關係三個方面。

(3)有關組織行為的理論。主要包括有關領導理論和組織變革和發展理論。有關領導理論又包括領導性格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三大類。

霍桑實驗的主要實驗結論:

1、職工是“社會人”。在人際關係學説產生以前,西方社會流行的觀點是把職工看成是“經濟人”,梅奧等人以霍桑實驗的成果為依據,提出了與“經濟人”觀點不同的“社會人”的觀點,強調金錢並非刺激職工積極性的唯一動力。

新的刺激重點必須放在社會、心理方面,以使人們之間更好的合作並提高生產率。

2、企業中存在着“非正式組織”。由於人是社會高級動物,在共同工作過程中,人們必然發生相互之間的聯繫,共同的社會感情形成了非正式羣體。在這種無形組織裏,有它的特殊感情、規範和傾向,並且左右着羣體裏每一位成員的行為。

古典管理理論僅注重正式組織的作用,忽視了“非正式組織”對職工行為的影響,顯然是不夠的。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是相互依存的,對生產率的提高有很大影響。

3、滿足工人的社會,提高工人的士氣,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傳統的科學管理理論認為,生產效率與作業方法、工作條件之間存在着單純的因果關係。可是,霍桑實驗表明,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直接的聯繫。生產效率的提高,關鍵在於工人工作態度,即工作士氣的提高。

而士氣的高低則主要取決於職工的滿足度,這種滿足度受限體現為人際關係,如職工在企業中的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會所承認等;其次才是金錢的刺激。職工的滿足度越高,士氣也越高,生產效率也就越高。

霍桑試驗對古典管理理論進行了大膽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點從工作上和從物的因素上轉到人的因素上來,不僅在理論上對古典管理理論作了修正和補充,開闢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論,還為現代行為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對管理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財、物是企業經營管理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而人力又是其中最為活躍,最富於創造力的因素。即便有最先進的技術設備,最完備的物質資料,沒有了人的準確而全力的投入,所有的一切將毫無意義。

對於人的有效管理不僅是高效利用現有物質資源的前提,而且是一切創新的最基本條件。尤其是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途徑。而創新是人才的專利,優秀的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

但是人的創造性是有條件的,是以其能動性為前提的。硬性而機械式的管理,只能抹煞其才能。“只有滿意的員工才是有生產力的員工”,富有生產力的員工才是企業真正的人才,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

因此,企業的管理者既要做到令股東滿意、顧客滿意,更要做到令員工滿意。針對不同的員工,不同層次的需求分別對待。要悉心分析他們的思想,瞭解他們的真正需要:不僅要有必要的物質需求滿足,還要有更深層次的社會需求的滿足,即受到尊重,受到重視,能夠體現自我的存在價值。

例如,在管理過程中為了滿足員工的社會需求,可以加強員工參與管理的程度,通過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機制,增加他們對企業的關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個人成就感,將他們的個人目標和企業的經營目標統一起來,從而激發出更大的工作熱情,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對於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的中國國有企業來説,尊重人才尤為重要。要想盤活存量資產,首先要盤活現有人力資源。因為只有有“活”的人才能激活“死”的資產,這是企業走出困境的出路。員工不是企業的包袱,是企業自救的中堅。

參考資料:霍桑試驗_百度百科

組織行為學的問題

我們周圍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就像是魚和水那樣,密不可分,誰也離不開誰。

珠海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海上雲天,天下珠海”就是最好的概括。珠海是美麗的,但是美麗中隱藏着一種“奇特的色彩”。因為個別市民不注意衞生,給美麗的珠海添上了不和諧的“污點”。我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我們的周圍環境進行了調查。

白色污染,可怕!

紙張的發明使到人類的發明迅速地發展。但是現實生活中,一張張潔白無暇的紙張讓人類的周圍環境遭到了極大的污染。

浪費紙張:在我們班級裏和學校的垃圾池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紙張在垃圾池裏。黃的、白的、綠的……眼花繚亂。一張張色彩豔麗的作業紙揉成一團。

紙張回收:我在調查中,發現有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塊。“混”,原來這就是紙張污染的主要原因!如果人們把垃圾分開來,分門別類進行回收,那白色污染對自然環境就會大大減少,並且我們生活環境也就大大不同。

一次性紙杯:現代生活中,一次性用品使用方便,但是不容忽視

的問題出現了。一次性用品浪費資源,又對環境造成了污染。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喝水的杯子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喝水的杯子應該怎樣選擇呢?市民為了貪圖方便,幾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一次性紙杯。人們説既方便,又便宜。可正是因為一次性紙杯的產生,使到我們周圍的環境受到了極度的破壞。市民們使用了一次性紙杯,就隨地亂扔,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

水污染,健康當心!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地球的什麼生物都會無法生存。“清凌凌的河水魚在遊”再也不見了,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也許你會説,不是有桶裝飲用水嗎?但喝桶裝水不是解決水污染的最好辦法,喝桶裝水一樣要用到水資源。而且喝桶裝飲用水對人們的身體不是很健康。

前山河:我曾經到前山河進行調查,發現前山河的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河水混濁,水面上漂浮着許多塑料垃圾,並且時不時會傳來一陣難聞的味道。原來在昌盛大橋下,居住着許多“三無”人員。他們的行為給前山河留下了很大的創傷。白天,他們吃喝拉撒,隨地大小便……任由他們這樣持久的持續下去,就算是再清澈的河水也會被他們給糟蹋。如今,雖然前山河得到了整理,但前山河泥沙含量多,再加上水土流失,河水還是渾濁的。我還痛心地看到前山河的旁邊還有一座座工業廢料堆成小山。

所以,我們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們的飲用水不是總會覺得有一股鹹味嗎?這是珠海的鹹潮。

在調查中,我深受啟發: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我們組織了環保小分隊,開展環保在行動的活動,爭做環保小衞士。

環保在行動

在今年“十•一”黃金週裏,我們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過一個環保的長假。我們走進社會,用鏡頭去展現“環保”世界中的“精彩”。我們在使用數碼相機有一定的難度:一般的相機都會有開關鍵。開是ON,關是OFF。我們的數碼相機也一樣,把鍵移到ON處。接着,我們要調好焦距,最後,輕輕一按就可以了。在按快門的同時,手不要顫抖,要拿穩相機,這樣拍出的效果才會好。拍攝好以後,發送照片也有難度:首先要進入免費郵箱,點擊寫信,在框內打上主題,寫上發給誰。由於是發送相片,所以要點擊添加附件,粘貼照片,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點擊“發送”便可。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我終於掌握了現代的通信技巧。

我們拍攝的照片刊登在10月14日的《珠海特區報》的《生活週刊》上。首頁的相片是我們學校的朱晨緯同學的作品,編輯還特地放大了呢!顯得十分顯眼。一棵棵鬱鬱葱葱。咦!是一個塑料罐做成的。真是別有用心!再看這一副:電話廳到處貼滿了廣告紙,花花綠綠的。我們的目光又被一張照片吸引住了,這是一張人們破壞環境的照片。照片裏是一堵被畫花的牆壁,照片旁邊還寫着一句話:“還牆壁一張的臉。”它提醒我們無時無刻都要愛護環境。

我在活動中,嚐到了現代科技的甜頭,用數碼相機更加清晰;電郵讓溝通更加舒暢。

環境你我他,環境靠大家。只要人人都愛環保,我們的周圍環境就更美好!

參考資料:珠海星樂網

我們與周圍環境的調查報告

我們周圍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就像是魚和水那樣,密不可分,誰也離不開誰。

珠海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海上雲天,天下珠海”就是最好的概括。珠海是美麗的,但是美麗中隱藏着一種“奇特的色彩”。因為個別市民不注意衞生,給美麗的珠海添上了不和諧的“污點”。我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我們的周圍環境進行了調查。

白色污染,可怕!

紙張的發明使到人類的發明迅速地發展。但是現實生活中,一張張潔白無暇的紙張讓人類的周圍環境遭到了極大的污染。

浪費紙張:在我們班級裏和學校的垃圾池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紙張在垃圾池裏。黃的、白的、綠的……眼花繚亂。一張張色彩豔麗的作業紙揉成一團。

紙張回收:我在調查中,發現有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塊。“混”,原來這就是紙張污染的主要原因!如果人們把垃圾分開來,分門別類進行回收,那白色污染對自然環境就會大大減少,並且我們生活環境也就大大不同。

一次性紙杯:現代生活中,一次性用品使用方便,但是不容忽視

的問題出現了。一次性用品浪費資源,又對環境造成了污染。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喝水的杯子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喝水的杯子應該怎樣選擇呢?市民為了貪圖方便,幾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一次性紙杯。人們説既方便,又便宜。可正是因為一次性紙杯的產生,使到我們周圍的環境受到了極度的破壞。市民們使用了一次性紙杯,就隨地亂扔,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

水污染,健康當心!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地球的什麼生物都會無法生存。“清凌凌的河水魚在遊”再也不見了,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也許你會説,不是有桶裝飲用水嗎?但喝桶裝水不是解決水污染的最好辦法,喝桶裝水一樣要用到水資源。而且喝桶裝飲用水對人們的身體不是很健康。

前山河:我曾經到前山河進行調查,發現前山河的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河水混濁,水面上漂浮着許多塑料垃圾,並且時不時會傳來一陣難聞的味道。原來在昌盛大橋下,居住着許多“三無”人員。他們的行為給前山河留下了很大的創傷。白天,他們吃喝拉撒,隨地大小便……任由他們這樣持久的持續下去,就算是再清澈的河水也會被他們給糟蹋。如今,雖然前山河得到了整理,但前山河泥沙含量多,再加上水土流失,河水還是渾濁的。我還痛心地看到前山河的旁邊還有一座座工業廢料堆成小山。

所以,我們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們的飲用水不是總會覺得有一股鹹味嗎?這是珠海的鹹潮。

在調查中,我深受啟發: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我們組織了環保小分隊,開展環保在行動的活動,爭做環保小衞士。

環保在行動

在今年“十•一”黃金週裏,我們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過一個環保的長假。我們走進社會,用鏡頭去展現“環保”世界中的“精彩”。我們在使用數碼相機有一定的難度:一般的相機都會有開關鍵。開是ON,關是OFF。我們的數碼相機也一樣,把鍵移到ON處。接着,我們要調好焦距,最後,輕輕一按就可以了。在按快門的同時,手不要顫抖,要拿穩相機,這樣拍出的效果才會好。拍攝好以後,發送照片也有難度:首先要進入免費郵箱,點擊寫信,在框內打上主題,寫上發給誰。由於是發送相片,所以要點擊添加附件,粘貼照片,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點擊“發送”便可。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我終於掌握了現代的通信技巧。

我們拍攝的照片刊登在10月14日的《珠海特區報》的《生活週刊》上。首頁的相片是我們學校的朱晨緯同學的作品,編輯還特地放大了呢!顯得十分顯眼。一棵棵鬱鬱葱葱。咦!是一個塑料罐做成的。真是別有用心!再看這一副:電話廳到處貼滿了廣告紙,花花綠綠的。我們的目光又被一張照片吸引住了,這是一張人們破壞環境的照片。照片裏是一堵被畫花的牆壁,照片旁邊還寫着一句話:“還牆壁一張的臉。”它提醒我們無時無刻都要愛護環境。

我在活動中,嚐到了現代科技的甜頭,用數碼相機更加清晰;電郵讓溝通更加舒暢。

環境你我他,環境靠大家。只要人人都愛環保,我們的周圍環境就更美好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製造,最終歸結於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於塑料製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儘可能回收,但由於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於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於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例如澱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澱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澱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化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垃圾污染

垃圾侵佔土地,堵塞江湖,有礙衞生,影響景觀,危害農作物生長及人體健康的現象,叫做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兩部分。工業廢渣是指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煤研石、粉煤灰、鋼渣、高爐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廢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廚房垃圾、廢塑料、廢紙張、碎玻璃、金屬製品等等。在城市,由於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構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嚴重危害,首先是侵佔大量土地。二是污染農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氣。工業廢渣中的有些有機物質,能在一定温度下通過生物分解產生惡臭,從而污染大氣。五是傳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來作為農家肥料,人吃了施用過這種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傳染病。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垃圾處理已成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緊迫問題。

食品污染

食品是構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品一旦受污染,就要危害人類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人們吃的各種食品,如糧食、水果、蔬菜、魚、肉、蛋等,在生產、運輸、包裝、貯存、銷售、烹調過程中,混進了有害有毒物質或者病菌。

食品污染可分為生物性污染和化學性污染兩大類。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污染食品。屬於微生物的細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見的。雞蛋變臭,蔬菜爛掉,主要是細菌、真菌在起作用。細菌有許多種類,有些細菌如變形桿菌、桿菌、腸桿菌可以直接污染動物性食品,也能通過工具、容器、洗滌水等途徑污染動物性食品,使食品變質。真菌的種類很多,有5萬多種。最早為人類服務的黴菌,就是真菌的一種。現在,人們吃的腐乳、醬製品都離不開黴菌。但其中百餘種菌株會產生毒素,毒性最強的是黃麴黴毒素。食品被這種毒素污染以後,會引起動物原發性肝癌。據調查,食物中黃麴黴素較高的地區,肝癌發病率比其他地區高几十倍。英國科學家認為,乳腺癌可能與黃麴黴毒素有關。我國華東、中南地區氣候温濕,黃麴黴毒素的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絛蟲、旋毛蟲等,這些寄生蟲一般都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後再使魚類、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後會引起寄生蟲病。

化學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種農藥是造成食品化學性污染的一大來源,還有含鉛、鎘、鉻、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廢氣及廢渣;食用色素、防腐劑、髮色劑、甜味劑、固化劑、抗氧化劑食品添加劑;作食品包裝用的塑料、紙張、金屬容器等。如用廢報紙、舊雜誌包裝食品,這些紙張中含有的多氯聯苯就會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從而引起病症。多氯聯苯是200多種氯代芳香烴的總稱,當今世界生產和使用這種東西的數量相當大。有資料證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氣、野生動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極的企鵝、北冰洋的鯨體內,都發現了多氯聯苯的蹤跡。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鮮豔色澤。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防止食品污染,不僅要注意飲食衞生,還要從生產、運輸、加工、貯藏、銷售等各個環節着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土壤污染

土地是人類的衣食之本,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土地卻遭受到空前的破壞。其中,土壤污染像一把軟刀子,正在剝奪大片肥田沃土的生產力。

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質大大超出正常含量,土地無法消除這些有害物影響的現象。嚴重的土壤污染可以導致農作物生長髮育的減退甚至枯萎死亡,這些污染後果是可以及時發現的。更多的土壤污染並無明顯表現,卻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特別是通過農作物對有害物的富集作用,暗地裏危害牲畜和人體健康,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土壤污染主要來源於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廢氣、廢渣以及化肥和農藥。生活污水和人畜糞尿中含有許多植物需要的養分,用污水灌田或施用糞肥一般會使農作物增產。但這些廢水、廢物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蟲及蟲卵等則進入農田,沉積於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人接觸了污染的土壤和農產品,會引起破傷風、流行性病、地方病和寄生蟲病等。

現代農業大量施用化肥,致使鹽、硫酸鹽、氯化物等無機物大量殘留在土壤中。它們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板結和鹽漬化,從而使農作物減產。使用農藥則使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有機物沉降在土壤中,毒害動植物和人。

大氣中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放射性塵埃等有害物質會自然地或隨雨雪沉降在土壤中。冶煉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中的鎘、鉛等有害物也會被土壤吸附,造成污染。因此在工廠周圍和公路兩側的土壤最容易受污染。

在土壤污染中重金屬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鉻、錳、鎳等還能在人體不同部位引起癌症。

土壤中金屬含量過高也會使植物受害。據實驗,每公斤土壤含銅20毫克時,小麥就會枯死,達到250毫克時,水稻也會枯死。每公斤土壤含鋅超過50毫克,就會影響作物的生長。

土壤一旦被污染,其影響很難被消除。有機農藥分解很慢,重金屬根本不分解,污染的土地即使在不再繼續污染的情況下,三五年內仍含較高的有害物質,並可通過食物鏈富集危害人類。所以,受到嚴重污染的土地上的植物不但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飼料或肥料。

什麼是組織行為學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在組織中以及組織與環境相互作用中,人們從事工作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反應規律性的科學。

TAG標籤:行為學 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