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道分為幾種

茶道分為幾種

茶道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無印藝道:即無任何地區性、風格性、流派性標記的茶道,強調個人的修為和創造力。

2. 京都茶道:日式茶道的代表性流派。強調禪宗思想,強調精神層面。

3. 室町茶道:日式茶道第二個重要流派。注重茶房藝術和物品的美感。

4. 釜爐茶道:以釜爐為中心的茶道流派,有“無爐派”、“柿壺派”、“炭爐派”等。

5. 大名茶道:江户時代大名階層所流行的茶道,注重華麗、豪華、排場。

6. 福建茶道:以福建土產的巖茶為主題的茶道。

7. 海外茶道:將茶道發揚光大在世界各地,出現了以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為中心的海外茶道。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道有哪些分類-茶道的三大分類

茶道有哪些分類-茶道的三大分類

  茶道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下面,我為大家講講茶道的三大分類,快來看看吧!

  鬥茶道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

  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麪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煎茶道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唐代,有“吃茶”之説。流行於宋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工夫茶道

  清代 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

  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

中國唐代的茶道分為三大流派,有哪三種流派?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中國唐代的茶道分為三大流派,分別是修行類茶道、茶藝類茶道和風雅類茶道。這三個茶道是有着明顯不同的,修行類茶道比較重視心理的感受,非常享受沏茶的過程。茶藝類茶道非常重視表演,會在沏茶的過程中玩各種各樣的花樣。風雅類茶道比較重視氛圍感,會與人進行談詩論道,主要在於品茗的感覺,不在於喝茶。

有哪三種流派呢?

中國唐代的茶道是非常流行的,在上流人士之間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其中修行的茶道是比較小眾的,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不過這是很多文諾仁雅是比較喜歡的,他們的物質生活很好,就非常追求新時代的生活,希望可以得到修行。而茶藝類茶道就好像在現代比較流行,會有各種各樣的泡茶手法。在泡茶的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説法和手法,看起來是很漂亮的,就好像是一場藝術表演。風雅類茶道比較適合女性,可以讓女性在喝茶的時候談論事情,看起來是很風雅的,也比較適合文人雅士。

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三者的共同點是非常多,都是以茶為媒介,然後在一起談論事情,但區別也是很大的。比如説修行類茶道就重視對於內心感受的體會,會進行靜坐或者一些其他的活動。而茶藝類茶道也是很多女性比較喜歡的,因為泡茶的手法很漂亮,能夠展示女性的優美。風雅類茶道就是和一些公子哥或者在物質方面得以到滿足的人。不同的茶道適應不同的人,但是在唐代都是很盛行的。

總結

唐代人非常善於喝茶,並且唐代的經濟也很繁榮,有着包容的精神,能夠讓很多文化在唐代得以發展。如果你對於茶道很感興趣,就可以去看一些紀錄片。

中國四大傳統茶藝為

中國四大茶道或者稱茶藝,主要分為四個方面,貴族茶道,也稱宮廷茶道;雅士茶道又稱文人茶道;禪宗茶道;民俗茶道又稱世俗茶道。

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 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貴人。"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會習俗。

為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脱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為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存在價值。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説,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成,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的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士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士,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於鬧情雅緻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詩興;三是以茶會友;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所以説是中國"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和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説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 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説法是千真萬確。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薰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髮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眾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

中國唐代的茶道分為三大流派,有哪三種流派?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中國唐代的茶道在當時是極其流行的,並且還從中衍生出了三種不同的流派,分別為修行類茶道、茶藝類茶道以及風雅類茶道。雖説這三類茶道都是以沏茶、品茶為主,好像沒有什麼很大的分別,實際上它們成立的出發點不同,追崇各類流派茶道的人也有所不同。其實它們之間的區別光是從其稱呼上就可以看出。

修行類茶道,顧名思義,就是在沏茶、品茶的時候會帶一些修行感悟。推崇這一類茶道的人們會比較注重自己在沏茶時內心的感悟,他可能會從沏茶的過程中感受到平靜、安寧,或許會通過沏茶戒驕戒躁,放鬆自己,是自己沉穩下來。這一類人看似是要品茶,實際上,他們所享受的是自己動手沏茶的過程。相比於口舌上的滿足,他們更加註重的是自己心靈的洗滌頓悟。在我看來,喜歡這一流派的多是那些大頓大悟的心明之人。

而茶藝類茶道比較注重的也是沏茶的過程,但是,它不同於修行類茶道的化繁為簡,茶藝類茶道這一流派的人會在沏茶的花樣上下足功夫。與其説推崇這一流派的人是在追崇茶道,倒不如説他們是更享受表演沏茶的過程,享受他人將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的時刻。用各種手法來展現自己沏茶的技術高超,從而吸引他人注意。

風雅類茶道,這名字其實上已經把所屬它這一類流派的人的特點概括得極其全面了。喜歡這一流派的人應當是文人雅士居多,他們富有才華,借品茶來集會切磋,或是吟誦自己新作的詩,又或是三五成流自己心中的道。興起之時,品一口茶,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説,這一流派的人注重的實際是大家共同品茶所帶來的氛圍感。

而這三種流派得以在唐朝盛行,實際還是離不開唐朝的繁榮昌盛以及其所有的包容精神。如果大家感興趣,也可以去找一些相關資料進行閲讀哦!

茶道分哪幾種?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水鄉茶樓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更注重於表演性茶道,相繼創作了有民族特色的茶藝,如:具有江南特色的傣族竹筒茶、彝族烤茶茶冖、煎茶茶藝、功夫茶沏泡、龍井茶禮、太湖翠竹的沏泡以及有民族特色的四川長嘴壺功夫茶、白族三道茶等等。水鄉茶樓通過品茶、欣賞茶藝表演,於浮華之中,托起片片清涼,讓你遠離器塵,怡然自得。

烹茶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點,它體現在烹製、品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而不僅僅是“器具更為精緻”而已。

1、治器:泥爐起火,砂銚掏水,煽爐,潔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砂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看也),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俟其火碩(老也,俗謂之“碩”),一面打開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如此之工夫,謂之“納茶”。 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足矣。神明變化,此為初步。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始無澀滯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這就是“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5、衝點:衝法同上。

6、刮沫:沖水必使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一以去其散墜餘沫;二則壺外追熱,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罐已畢,仍必淋杯,俗謂之“燒鍾”。淋杯之湯,宜直注杯心。“燒鍾(鍾即茶杯的俗稱)熱罐,方能起香”: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入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 正灑茶適當時候。因為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不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品茶

品茶,捧起小杯,慢飲細酌,啜畢還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工夫茶因杯小,香濃、湯熱,故啜後杯中仍有餘香,這是一股比從茶湯上溢出的香氣更深沉、更濃烈的“山韻氣”,“嗅杯”因此為工夫茶所獨有的雅趣。

以“品”為主的井然有序的飲茶方式,形成邏輯程序的體系,這就叫做“潮州工夫茶方法"。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寄託情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衝飲程式之細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氣氛和諧等現象中產生的,也是主客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其全過程,頗能體現“和為貴”之高尚情操,並反映出本地區某種歷史傳統、文化水平與時代背景。起到提高人們生理、心理素質的良好作用。這就是潮州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學價值所在。

中國茶藝有多少種分類?

中國茶藝的分類

1、從方位上可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大區的區域性茶藝表達形式。其中以南區(兩廣和福建台灣)最為突出。

2、從歷史上可分六大時期,即漢唐時期為官品;宋代為文品;明清時期為藝品;時期為質品;新中國6、70年代為雜品;當今時期為視品。

3、從生活方式上可分為宮廷、民俗、文士、雅術四大類別的人羣等級。有人也認為這算作流派式分類。

4、從傳統流派上可分為九大門派,分別是為漢代司馬派(流行於中原,重茶品。已失傳);隋朝袖飲派(流行於江浙,重品茶方法。已失傳);唐代峨眉派(流行於四川,重養生。傳承至今);唐代禪派(流行於佛教界和浙江地區。傳承至今);宋代工夫派(流行於福建和廣東,因兩地區為當時中國文人流放地區,文人温茶有的是時間,從而這種茶藝術隨之而誕生。傳承至今);明代徵派(流行於北京及關外,起始人為文徵明,徵派茶藝被當今書畫界視為一種境界,非則不入。傳承至今);清代徽派(流行於安徽和北方,屬品茶之大方和隨意性的代表,即後來看到的北京大碗茶等樣式。傳承至今);時期長流派(流行於湖南、湖北一帶,與當今的長嘴壺茶藝近似。已失傳);現代時期的道派(流行於道學界,重養生。)

日本茶道分兩種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兩大宗系,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兩大宗系

  日本茶道分兩大宗系:一為抹茶道,傳自我國唐宋時期,採用當時的抹茶法,用蒸青茶碾製成粉狀茶葉飲用;另一種為煎茶道,源於中國明清時期,採用以炒為主加工而成的散狀芽條。

  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流派是所謂“三千家”,被稱為“千家流派”。

  千家流派又分為三個派系,即“表千家”、“裏千家”和“武者少路千家”。

  日本茶道的禮儀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態和雙方間的融洽關係。

  日本茶道的禮法分為三種;炭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

  炭禮法:炭禮法即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和後炭禮法。它包括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佔香等。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況下,主人先將少許呈粉末狀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後加點水,用特製的竹筅把茶末攪成糊狀,再加水至碗的四分之三即可。

  喝時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掌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經細品、慢啜後奉還主人。

  客人飲茶可分為“輪飲”和“單飲”。即客人輪流品一碗茶,或單獨飲一碗茶。茶道禮法不僅是飲茶,主要還在於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裝飾、茶室前的茶園環境及主客間的心靈交流。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頭一位進茶室的必須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

  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瀏覽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於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閒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行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沏茶:主人先將各種茶具用茶巾擦拭後,用茶勺從茶罐中取茶末二三勺,置茶碗中,再注入沸水,並用茶筅攪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湯泛起泡沫為止。

  敬茶: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託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須舉案齊眉,與自己額頭平齊),恭送至正客前。正客接過茶碗也須舉案齊眉,以示對主人致謝。然後再放下碗後重新舉起才能飲茶,飲時口中要發出“嘖嘖”的贊聲,表示對主人“好茶”的稱譽。待正客飲茶後,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迴給主人。

  一次茶道儀式的時間,一般在兩小時之內。結束後,主人須再次在茶室格子門外跪送賓客,同時接受賓客的臨別讚頌。

  日本茶道步驟

  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係。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準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準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

  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乾乾淨淨,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所以這次就稱為“初炭”。之後主人送上茶食,日語為“懷石料理”(據説和尚們坐禪飢餓時將烤熱的石頭揣在懷裏以減少飢餓感,故稱)。用完茶食之後,客人到茶庭休息,此為“中立”。之後再次入茶室,這才是“後座”。後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在嚴肅的氣氛中,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後添炭(後炭)之後再點薄茶。

  稍後,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茶會到此結束。 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鬆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茶道的層次有哪些

有很多朋友問我,什麼是茶道?茶道有何層次?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層次,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層次

   飲茶 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飲,稱之為“喝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

  如果再講究環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則可稱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這才是中國飲菜的最高境界,稱為“茶道”。

  唐代盧全的“七碗茶歌”,把飲茶從解渴到修身養性的逐漸升華,作了最好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喝不得也,徐徐兩腋輕風生。

  茶道的程序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

  功夫茶茶具

  功夫茶茶具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主泡火薰香。淨手,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燙杯温壺是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温。“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宂、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兩種形式

在日本茶道由最初至現在分歧出了兩種不一樣的茶道,分別是哪兩種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現在的日本茶道的形式,一起來看看。

現在的日本茶道的形式

  末茶道:

  製成細末的茶磚。《宋史·食貨志下六》:“元豐中,宋用臣都提舉汴河堤案,創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户擅磨末茶者有禁……諸路末茶入府界者,復嚴為之禁。”

  明邱濬《大學衍義補·制國用·山澤之利下》:“茶有末茶,有葉茶……唐宋用茶,皆為細末,製為餅片,臨用而輾之,唐盧仝詩所謂‘首閲月團’、宋范仲淹詩所謂‘輾畔塵飛’者是也。《元志》猶有末茶之説,今世惟閩廣間用末茶。而葉茶之用,遍於中國,而外夷亦然,世不復知有末茶。”

  殺青後風乾,然後揀梗和葉基部的葉脈,充分乾燥然後研磨。低温、低濕、慢轉速磨成極細的粉末。唐代陸羽《茶經·六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茶鮮葉經蒸青、搗碎、烘乾使呈碎末狀而成。但飲用時粗茶要先擊細,散茶要先幹煎,末茶要先炙焙,而餅茶則需先搗碎,然後入瓶中,注入開水烹煮,方可飲用。

  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茶經》初稿成於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後經修訂,於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經》的問世,標誌着中國茶道的誕生。

  其後,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温廷筠撰《採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

  煎茶道注重的不是形式,注重的是 飲茶 時的心境。但這並不是説無視形式的存在。在一定的形式中,你可以進一步得到自由的精神、煎茶世界的快樂。根據流派的不同,色味俱佳的煎茶的作法有很多種。

  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的思想開始確立,人們開始注重飲茶的環境並形成了初步的飲茶禮儀,這標誌着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於中、晚唐、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衰落,歷時約五百年。

  現在的日本茶道的禮儀

  日本的茶道品茶是很講究場所的,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茶室多起名為“某某庵”的雅號,有廣間和小間之分。茶居室一般以“四疊半”(約為9平方米)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的稱為廣間;小於“四疊半”的稱為小間。茶居室的中間設有陶製炭爐和茶釜,爐前擺放着茶碗和各種用具,周圍設主、賓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牀等。

  接待賓客時,由專門的茶師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規則依次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都要經過專門的訓練。茶師將茶獻給賓客時,賓客要恭敬地雙手接茶,致謝,而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動作輕盈優雅。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和禮儀,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和讚美。最後,客人離開時需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茶道品茶還分為“輪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嚐一碗茶,單飲是賓客每人單獨一碗茶。茶道還講究遵循"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禮儀。“清、寂”則是要求茶室和飲茶庭園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氣氛。七則指的是:提前備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應保持冬暖夏涼,室內要插花保持自然清新的美,遵守時間,備好雨具,時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等。

  日本茶道的歷史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裏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淨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日本的茶道,分為哪幾個流派?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其歷史可以追朔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菓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布置、花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菴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峯,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絕對權威。千利休在民間的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將軍豐臣秀吉籍口平亂,頒佈了士農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

千利休死後,其後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

其它流派還包括:

*安樂庵流

*怡溪派

*上田宗個流

*有樂流

*裏千家流

*江戸千家流

*遠州流

*大口派

*表千家流

*織部流

*萱野流

*古石州流

*小堀流

*堺流

*三齋流

*清水派

*新石州流

*石州流

*宗旦流

*宗徧流

*宗和流

*鎮信流

*奈良流

*南坊流

*野村派

*速水流

*普齋流

*久田流

*藤林流

*不白流

*不昧流

*古市流

*細川三齋流

*堀內流

*鬆尾流

*三谷流

*武者小路千家流

*利休流

*藪內流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採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紀末葉),在文人學士中掀起了中國明代開創的煎茶法熱潮。煎茶法對茶葉要求不高,只要將普通茶葉幹後再蒸,然後用手搓開,放入茶壺用滾水沖泡,將茶倒入茶碗飲用。其實當時人稱這種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則不同,是先將滾水注入茶碗內,然後把茶葉放進去飲用,現代人統稱為煎茶。由於煎茶方便,又不受場地,所以現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當然,在正式茶會或接待重要人物時,仍以傳統抹茶法為主。

TAG標籤: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