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阿里山的姑娘簡介

阿里山的姑娘簡介

阿里山的姑娘是一首著名的台灣民歌,歌曲講述了一個穿着布鞋的少女在橫山跨谷的小路上唱歌的場景,歌聲清脆悦耳、意境優美,成為了台灣音樂界的經典之作。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林青霞和陳明章,歌曲在1979年首次發表以來廣受歡迎,被多位歌手翻唱過,如蔡琴、陳淑樺等等。阿里山的姑娘成為了代表台灣音樂的重要作品之一,也被視為台灣的代表性歌曲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神話故事阿里山的姑娘簡介

《阿里山的姑娘》是一首民族歌曲,產生於1947年的,曲作者張徹(從上海去台後定居香港的導演),詞作者鄧禹平(四川人)。1984年在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現在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裏面。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產生於1947年的,曲作者張徹(從上海去台後定居香港的導演),詞作者鄧禹平(四川籍)。1984年在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而真正的阿里山姑娘指的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如今阿里山姑娘一般都在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裏面。《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是香港導演張徹唯一創作的曲子,受歡迎的程度很高,雖然不是真正的民謠,但總被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其實只是應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譜寫而成的創作歌曲,還曾一度傳為周藍萍所作,後經證實,才知為張徹的作品。

歌曲歌詞

編輯

《阿里山的姑娘》簡譜高山青,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着青山轉唉

阿里山的姑娘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阿里山的姑娘是高山族的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是改編高山族民歌《高山青》,歌曲《高山青》創作於1949年,為電影《阿里山風雲》主題曲,首唱者為該片女主角張茜西。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泰雅、鄒、排灣三種語羣。沒有本民族文字,散居於的高山族通用漢語。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説和民歌等。

《阿里山的姑娘》歌詞簡介。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哈啊哈啊哈啊。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着青山轉,高山青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哈啊哈啊哈啊哈,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長圍着青山轉。

哈啊哈啊哈啊,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長圍着青山轉。

阿里山的姑娘是哪個民族

阿里山的姑娘是台灣高山族。

阿里山的姑娘是台灣高山族,不過最早生息在台灣的人們通稱高山族,也就是歷史上被稱為的“東鯷人”和“夷州人”,後來改稱為“山胞”、“台灣土著族”、“台灣先住民”、“台灣原住民”。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高山族聚居地區主要在台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製陶等。《阿里山的姑娘》是改編阿里山民歌《高山青》,歌曲《高山青》創作於1949年,為電影《阿里山風雲》主題曲,首唱者為該片女主角張茜西。

《阿里山的姑娘》歌詞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哈啊哈啊哈啊。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長圍着青山轉,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哈啊哈啊哈啊哈,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長圍着青山轉。哈啊哈啊哈啊,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高山長青澗水長藍。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長圍着青山轉。

阿爾山的姑娘表達什麼意思

《阿爾山的姑娘》表達的是草原兒女純樸而真摯的愛戀。

《阿爾山的姑娘》是由李函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科爾沁夫作詞,安格作曲,這首歌曲的發行時間為2014年9月2日,收入在《科爾沁夫作品集》。

《阿爾山的姑娘》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歌曲,歌曲展現了阿爾山地區的美麗風景和那裏熱情好客的人們,表達了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以上就是關於這首歌曲的介紹,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內容,可以登錄愛奇藝視頻收看李函曦演唱這首歌曲的視頻。

《阿里山的姑娘》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台灣省高山族。

《阿里山的姑娘》是改編阿里山民歌《高山青》,歌曲《高山青》創作於1949年,為電影《阿里山風雲》主題曲,首唱者為該片女主角張茜西。

歌曲作曲者為《阿里山風雲》的導演之一張徹,作詞者為鄧禹平和周藍萍。歌曲在1984年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奚秀蘭演唱後,在中國內地開始廣為傳唱。

擴展資料:

清黃叔《台海使槎錄·番俗六考》記載34首番歌,其中有歌頌勞動、反映生產鬥爭的肖壟社《種稻歌》、大武郡社 《捕鹿歌》;歌頌祖先、歌頌鬥爭歷史的阿束社和武洛社的《頌祖歌》。

歌唱新婚、會飲等生活題材的南北投社《賀新婚歌》、南社《會飲歌》等,還有力田、念祖、 被水、認餉、祀年和別婦等內容的民歌。

現代高山族民歌中,反映生產勞動和鬥爭的有耕作、狩獵、捕魚和祭祀、會飲、祝年等歌;反映戀愛和婚姻的有戀歌、抒情示愛歌、婚禮、思婦、念夫等歌;一般生活民歌包括懷鄉歌、悲歌、禁忌歌、迎賓、送賓、懷念、思家等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唱是誰

《阿里山的姑娘》是一首由鄧麗君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專輯《何必留下回憶》之中;

作詞:鄧禹平

作曲:張徹

發行時間:1969年

高山青 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阿——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着青山轉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着青山轉

阿——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着青山轉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着青山轉

個人簡歷:

鄧麗君;

外文名:Teresa Teng、テレサ·テン

別名:鄧麗筠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星座:水瓶座

血型:O型

身高:167cm

出生地:台灣省雲林縣

出生日期:1953年1月29日

逝世日期:1995年5月8日

職業:歌唱家

畢業院校:台灣金陵女中

經紀公司:宇宙唱片、麗風唱片、Polydor、PolyGram、Taurus

代表作品:月亮代表我的心、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つぐない、小城故事、甜蜜蜜、別れの予感、愛人、空港

演藝經歷:

鄧麗君1967年自金陵女中休學,加盟台灣宇宙唱片公司;9月推出第一張唱片《鄧麗君之歌—鳳陽花鼓》正式開始職業演唱生涯;1969年因演唱台灣首部連續劇《晶晶》的同名主題曲而在台灣成名;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千言萬語》、《海韻》等作品打開香港及東南亞唱片市場;1974年憑藉日文歌曲《空港》獲得日本唱片大賞新人賞,並由此奠定其在日本的演藝事業基礎;1976年於香港利舞台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1980年當選台灣金鐘獎首位最佳女歌星;20世紀80年代初期先後受邀於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等地舉行演唱會;1983年舉行華人歌手首次巡迴演唱會,此後終止商業演出活動;1984至1986年間,先後以《つぐない》、《愛人》、《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三曲三次獲得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兩項日本音樂頒獎禮大獎的最高獎項;1987年起呈半隱居狀態並淡出樂壇;1995年5月8日因支氣管哮喘發作於泰國清邁逝世。

 

阿里山的姑娘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家人

阿里山的姑娘是台灣高山族,不過最早生息在台灣的人們通稱的高山族,也就是歷史上被稱為的“東鯷人:和“夷州人”,後來改稱為“山胞”、“台灣土著族”、“台灣先住民”、“台灣原住民。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高山族聚居地區主要在台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製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泰雅、鄒、排灣三種語羣。沒有本民族文字,散居於的高山族通用漢語。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説和民歌等。

阿里山的姑娘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阿里山的姑娘不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是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譜寫的歌曲。

《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填詞者為鄧禹平(四川人,定居台灣),作曲者為知名導演張徹(杭州人,從上海去台灣,後定居香港),首唱為女主角張茜西。

《阿里山的姑娘》是香港導演張徹唯一創作的曲子,雖然不是真正的民謠,但總被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其實只是應用高山族山歌的曲式所譜寫而成的創作歌曲。

由於《阿里山的姑娘》是唯一以高山族曲調描述山地風情、人物的名歌,又使用鈴鼓和小鼓等樂器,因此在當時的國語流行歌曲中獨樹一格,由於歌詞內容盛讚高山族,因此也被其他高山族歌手如施孝榮等重新翻唱過。

擴展資料

高山族的歌謠:

高山族歌謠多數是羣體即興創作的作品,歌謠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和人情世態,其中頌祖歌、勞動歌、征戰歌、祭祀歌與情歌佔有相當的比重。如賽夏人的《矮靈祭歌》即是祭祀歌中非常著名的,全歌詩行完整,唱法特殊,與矮靈祭之迎靈、娛靈、送靈之舞步相配合。

祭歌內容有賽夏族對矮人冒犯行動的懺悔,也有矮人對賽夏人的諄諄訓誨。詞句錯落,音律跌宕,是祭祀歌謠中代表性作品。樂器有嘴琴、竹笛、鼻簫和弓琴。杵樂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音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阿里山的姑娘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高山族

阿里山的姑娘

卓依婷演唱《阿里山的姑娘》“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傳唱這首《阿里山的姑娘》。提起《阿里山的姑娘》,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是一首台灣高山族情歌,這是不對的,其實,這首歌的產生地在1947年的,曲作者張徹(從上海去台後定居香港的導演),詞作者鄧禹平(四川省三台縣有名的才子)。

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製組到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鄧禹平從來沒去過阿里山,他回憶以前和女友在家鄉山水間嬉戲的場景才寫出了這首歌。

《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台灣有關係的是他們在當地採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但詞曲均以創作為主,這一創作套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讓聽眾領略了原汁原味的台灣風情。在電影拍攝過程中,過了大江,1949年電影拍完時,攝製組已不可能返回,結果他們留在了台灣,後來成了台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對該歌的傳播功不可沒。經過她富有創意的改編,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勞動人民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二胡曲《阿里山的姑娘》由趙國良先生改編和演奏,改編和演奏都很成功,奏出了台灣山地同胞載歌載舞的情景和高山族音樂的原生態之美,與二胡曲《阿美族舞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阿里山的姑娘原唱

《阿里山的姑娘》原唱是鄧麗君。

鄧麗君,出生於中國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祖籍河北省大名縣,中國台灣女歌手,在20世紀70至80年代時,具有代表性的日語女歌手之一。

1967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鄧麗君之歌—鳳陽花鼓》,從而開始其歌唱生涯。1969年,因演唱台灣首部連續劇《晶晶》的同名主題曲而在台灣成名。

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千言萬語》、《海韻》等作品打開香港及東南亞唱片市場。1974年,憑藉日文歌曲《空港》獲得日本唱片大賞“新人賞”,並由此奠定其在日本的演藝事業基礎。

早年經歷:

1953年6月,鄧麗君隨家人遷往台東縣池上鄉,次年遷移至屏東縣眷村。1959年,鄧麗君隨家人移居至台北縣蘆洲市,就讀於台北縣蘆洲市蘆洲國民小學,表現出音樂和表演天賦。1961年,鄧麗君接受“九三康樂隊”二胡演奏者李成清的音樂指導。

1962年,鄧麗君隨“九三康樂隊”四處慰問演出。1963年,鄧麗君參加“中華電台”全台黃梅調歌唱比賽,以《訪英台》擊敗眾多年長選手,獲得比賽冠軍。1964年,鄧麗君代表學校參加全縣國語朗讀比賽,獲得第一名。1965年,鄧麗君就讀台灣金陵女子中學。

TAG標籤:姑娘 阿里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