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東廠衣服什麼顏色

東廠衣服什麼顏色

東廠衣服是褐色。東廠的制服很樸素,或者説是實用。小尖帽,褐色衣服,再加上一雙白皮靴,非常適合辦事,悄無聲息就來個飛檐走壁、偷雞摸狗、殺人行刺,這就是標準的東廠特務形象。東廠,明代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祕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説東華門旁)。明中葉後期錦衣衞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衞。東廠權力在錦衣衞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東廠是明代的一個祕密情報機構,負責監視和打擊政治敵對勢力。關於東廠成員穿着的顏色,歷史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根據一些歷史文獻和戲劇作品的描寫,東廠成員可能穿着黑色或者深色的衣服,以凸顯他們的神祕身份和任務的特殊性。但是,這只是一種推測,真實的情況可能因時代和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由於歷史資料的限制,我們無法準確知道東廠成員穿着的確切顏色是什麼。

詳細介紹一下錦衣衞和東廠的服飾以及御林軍組成、職務

1、羽林衞

即“羽林軍”,為宮廷禁軍,創設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唐高宗時,置左、右羽林軍。明朝也設羽林軍,分羽林左衞、羽林右衞。

2、錦衣衞

廠衞,明朝內廷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衞,指錦衣衞。合稱廠衞。東廠系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於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於舊灰廠;大內行廠系明正德初年設立。錦衣衞原為內廷御林軍,皇帝的衞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廠衞是明代特務機構,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東、西廠或大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錦衣衞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下領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廠與衞職權基本相同,但錦衣衞為外官,奏請需用奏疏,不如東廠等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大於衞。錦衣衞偵伺一切,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衞,內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衞,而由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整套偵察特務機構體系。廠衞均可不經司法機關,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用刑極為殘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東廠,官署名。明成祖時期為清除建文帝餘黨和體察民情,一方面恢復和加強錦衣衞,一方面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宦官提督但任。權力在錦衣衞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宦官干政之端。

西廠,官署名。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立西緝事廠(簡稱西廠),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廠事,其權勢超過東廠。汪直以西廠為據點,勾結一些朝官結黨,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威勢傾天下。西廠特務偵緝各地,引起朝野反對,後撤銷。明武宗時大宦官劉瑾專權,又恢復西廠,後劉瑾倒台被凌遲後又被撤銷。

大內行廠,官署名。明武宗時大宦官劉瑾專權,乃設大內辦事廠,即大內行廠,簡稱內廠,由其親自統領,比東廠、西廠尤為酷烈。武宗以前,廠、衞分立,更迭用事。此時,東廠首領丘聚,西廠首黨谷大用,錦衣衞指揮史石文義,皆劉瑾死黨,以致廠、衞合勢,特務遍天下,並創立重刑,令官吏軍民談虎色變,人們視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以謀反罪被殺,西廠、內行廠被撤銷。

錦衣衞,皇帝的侍衞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衞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衞,作為皇帝侍衞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司法部門.

明朝的特務機構東廠和錦衣衞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衞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衞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當初眾多大內高手大明特工橫行天津城。

提起特務,很多人都會想到從事祕密工作、刺探軍事情報的神祕人物,其實,在明朝時期,特務可是個公開的人物,當時的特務人員一般都出自東廠和錦衣衞,合稱“廠衞”。

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除錦衣衞外,其餘的全是由宦官主持,並且由宦官領導機關司禮監領導任免,然後由皇帝做最後的決定。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後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15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衞隊“錦衣衞”到天津衞,在原來3衞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衞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衞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衞後,由於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衞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後,衞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衞所便被空置。)

據介紹,錦衣衞作為地名的出現是在滿清入關以後,因為在錦衣衞大街附近有一條河,滿清乾隆年在這條河上修建一個木橋,後來人們就習慣稱為錦衣衞橋。有橋以後,人們在此聚居,後稱為錦衣衞橋村,錦衣衞大街也因此出現。錦衣衞橋在1953年天津衞興修水利時被拆除,而錦衣衞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現在,現在路過此地時,還可以看到“錦衣衞大街”的路牌。滿清中葉以後屢有名人在此居住,滿清咸豐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壇失利後,退居錦衣衞橋村居住,深居簡出,其後人焦菊隱是我國著名的戲劇家。身影隨處見統一穿褐色――天津城特工多如牛毛。

當時的天津城,總可以看到廠衞特務的身影。雖説是特務機構,但他們的服飾非常顯眼,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東西廠均由一個提督負責(西廠設立過兩次,但時間都不長),由宦官擔任,主持東廠的太監被廠內的人稱為“督主”或者“廠公”,他的底下設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這兩個人都是從錦衣衞選拔過來的。再下面是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着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實際在外面偵察緝訪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又叫“檔頭”,共有100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衞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所以,當身穿東廠服裝或錦衣衞服裝的人出現時,老百姓與當地的地方官都躲得遠遠的,生怕被這些人找茬抓起來。

明代宦官設有許多衙門,主要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總稱二十四衙門,其中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的首席衙門,是明代特務機關最高指揮機關。東廠特務直接受皇帝指揮,派去主持東廠的宦官都是皇帝的親信,頒發的關防(也就是工作證)比起其他宦官衙門也有權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關防都是“某處內官關防”幾個字,惟獨東廠的篆文是“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關防”。

東廠除偵察京師官民外,連錦衣衞也在偵察範圍之內。由於東廠還要負責調查全國各地的情況,臨時派遣的特務最為廣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監督軍隊,叫做監軍;或去徵收税賦,叫做税監;還有提督京營,監督倉場,採辦貨物等,遍於全國各地,全都負有偵緝的責任。

隨着歲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廠衞衙門能夠保留下來的,也只剩下了錦衣衞的一個地名。

3、御林軍

簡單的説説是保衞都城的衞戍部隊。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立親軍都尉府,統領中、左、右、前、後五衞,專事對皇城的保衞。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守衞金牌,或鍍金銅牌,牌上有篆文"守衞"、"隨駕"字樣,存尚寶司,軍士值班領取佩帶,下值時交回。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錦衣衞,設南北鎮撫十四司,其編制將軍、力士、校尉,專門為皇帝護駕,並有巡查緝捕任務,是御林軍。

至於服裝嘛,你可以去看電視瞭解!

古代 東廠 西廠是什麼?

東西廠與錦衣衞解密 [轉]

談到明朝,可能大家記憶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了,而作為恐怖的代言人——錦衣衞與東西廠,則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長久以來,人們對這三個機構的歷史、職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説、電視劇中常常把它們當作幕後黑手、特務組織等隨便地搬來搬去。其實東廠和錦衣衞是有較大區別的,而西廠更是前後只存在了不到十年。本文將簡要介紹一下這三大特務機構,力求給大家一個較為清晰的印象。

一、錦衣衞

按照時間順序,先談談由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衞。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衞”和“所”,每衞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衞軍所轄衞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衞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衞”。

錦衣衞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衞、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衞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衞、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衞,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衞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為“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位“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衞工作,説白了,就是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閒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瞭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大漢將軍在錦衣衞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衞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衞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為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衞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衞的保衞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衞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衞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户、百户、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大家對這個名詞一定很熟悉)。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衞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衞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強烈。這就使得錦衣衞“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衣衞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適逢一個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衞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係,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説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衞。

錦衣衞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一旦哪位倒黴觸怒了皇帝,被宣佈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裏,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衞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裏,隨着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上。行刑者為錦衣衞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衞指揮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衞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衞,儘管也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但總的來説,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的極端制度充當幫兇。有了錦衣衞這樣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壓制起士大夫階層、下層民眾就顯得更加得心應手,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社會活力的極大降低,這也是為什麼明朝雖有200多年曆史,但在制度、經濟制度上卻無所進展甚至還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二、東廠

東廠的發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衞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繫起來也比較方便。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衚衕),因此被命名為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衞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衞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稱的番子。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衞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衞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彙報,要方便的多。東廠府衙的佈置比較搞笑,大廳旁邊的小廳,供着岳飛的雕像,廳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歷屆東廠廠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裏,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為與他們這些偶像實在相差太遠,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裏面活動,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的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與錦衣衞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衞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衞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三、西廠與內行廠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祕案件,接着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衞一網打盡,但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不足。於是他身邊機靈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蒐羅了不少所謂的“祕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為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西廠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衞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几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升官發財,拼命的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衞。西廠在全國佈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就是那個連中三元的人才)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只相隔一個月。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

在此後的五年裏,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俗話説:“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東廠也隨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台。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衞。一時間,錦衣衞、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處,天下動。直到五年後,劉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

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最後談一個題外話:皇帝與宦官的關係。大家一定對歷史上為什麼那麼多皇帝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實從廣義上講,宦官這個羣體也可以算作官僚機構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階層所不具備的優點: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處內宮,和皇帝溝通起來更加方便,也更揣摩皇帝的心事。

其次,宦官本身是閹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們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們在為皇帝辦事的時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象士大夫階層,往往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有時不太買皇帝的帳。

第三,宦官並非目不識丁的粗人,相當數量的宦官文化水平並不抵,他們作為皇帝的私人祕書完全可以勝任,也不會向一般文人那樣有那麼多異議。

最後,宦官是后妃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途徑,后妃如果想對朝政施加影響,就必須與宦官聯合。

總之,出於政權的內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使用,而最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集權的制度存在一天,宦官們就有他們的用武之地,雖然他們經常給朝政制造混亂,但任何一個聰明的皇帝都不會輕易捨棄這個有力的工具,這就是為什麼宦官能夠區別於外戚,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

明朝東廠有沒有女子?他們的服飾是怎麼樣的??

有女子,穿得應該是丫鬟的服色,當然也有穿其他服裝的,那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東廠裏除了太監是公務員,其他人都是臨時工,女子也是,所以沒有穿.

古代太監應穿什麼色的衣服呢?

你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除非專門做了這方面科研的研究人員才能清楚,畢竟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偏門了。

歷朝歷代的太監服飾實在太多了,就拿明朝來説,明朝有多少個皇帝?每個皇帝地下又有多少個不同階層的太監,三宮六院等等,每個階層的太監穿的衣服還都不一樣吧?

在明朝,階層是按補子、顏色等樣式區分的,比如最低等的綠色到高等的紅色等等。

據我所知的明朝最初開始的太監服裝樣式是明圓領袍,用顏色和補子區分。還有就是曳撒,貼裏等,隨着官宦的越來越受寵後,穿着也越來越華麗,比如賜服飛魚的飛魚服等,掌管東廠等機制。

這是一個挺複雜的課題,我也只能給你説這麼多了,學渣,知道的有限。

這是飛魚紋賜服,不單單是東廠太監穿着。

賜服就是皇帝恩賜的,所以,只要被恩賜,都可以穿。飛魚紋只是一個紋樣。這件文物的形制叫貼裏。

好了,太複雜了,不多説了。

東廠廠公是幾品官?千户呢?百户?東廠官職怎樣的?

東廠廠公是三品官,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者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是明代宦官制度中位尊權重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一個職務。司禮監秉筆太監除了握有批紅的權力外,司禮監中排名第二秉筆太監一般還兼任提督東廠,可謂位高權重。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員,由錦衣衞千户、百户來擔任,稱貼刑官。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衞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着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衞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也就是説東廠的這些除了廠公之外基本都是錦衣衞的一兼兩職,查了一下沒有發現有具體東廠品級的記載,參考錦衣衞的官職東廠的品級也應如此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

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

鎮撫使二人,從四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從五品;

百户,正六品;

試百户,從六品;

總旗,正七品;

小旗,從七品。

關於東廠的官職怎麼樣?東廠這些人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當然是好,風光,體面,有面子,只不過東廠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特務機構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衞均權勢”,監視、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反對派,不經司法審判,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衞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幹特務的工作避免不了得罪人,肯定沒有朋友的,如果在碰上一個心術不正的廠公(比如王振)他們派人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裏面活動,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的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恨不得殺之而後快。當然了也不全是心術不正的也是有好的。

古代(東廠)是幹什麼的?

東廠的發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衞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繫起來也比較方便。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衚衕),因此被命名為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衞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衞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稱的番子。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衞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衞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彙報,要方便的多。東廠府衙的佈置比較搞笑,大廳旁邊的小廳,供着岳飛的雕像,廳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歷屆東廠廠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裏,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為與他們這些偶像實在相差太遠,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裏面活動,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的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與錦衣衞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衞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衞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東廠,東廠西廠最大的官叫什麼

東廠西廠最大的官叫什麼

東廠的首領稱為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

西廠最大的官為提督。西廠是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在成化十三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擴展資料:

東廠主要職能:

刑獄審訊

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衞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社會監視

東廠監視 *** 、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反對派,不經司法審判,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於擔任 *** 高級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

西廠主要職能:

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衞中選 *** ,憲宗欽定西廠所領錦衣衞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衞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衞更大。

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廠

百度百科-西廠

明朝錦衣衞和東廠的關係是怎樣的?

東廠跟錦衣衞都是皇上的特務機構,不同的是東廠是由皇上身邊的公公直接領導,但是錦衣衞是由皇上領導,表面上看起來皇上領導的錦衣衞在地位上應該更強,實際上東廠的地位要比錦衣衞的地位要高一些。公公每天在皇上身邊與皇上的關係十分親密,但是錦衣衞的管事並不能每天都能見到皇上,他跟皇上的關係也沒有那麼好,所以東廠一直在壓制錦衣衞。

東廠和錦衣衞表面上的職責都是一樣的,東廠一直凌駕於錦衣衞之上,也有很多十分不爭氣的錦衣衞指揮見到東廠的廠公直接跪下磕頭。

明朝的時候,不僅僅有錦衣衞和東廠,還有西廠。東廠和西廠主要的組員幾乎並都是宦官,也就是太監。東廠總會感到人手不足,畢竟又要高手又要宦官,同時具備條件的人比較少。所以他們也經常會從錦衣衞抽調人手負責抓捕或者儀仗。

東廠和錦衣衞,包括西廠,他們都不是一個官職,只是一個名稱。通俗的來説的話,他們就是皇帝的特務,東廠也算是後來居上,因為她與皇帝的關係更加密切,又身處皇室皇宮大內,所有的朝臣都會巴結東廠。

東廠是誰建立的

朱棣。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權,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永樂皇帝。但當時社會上對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異議紛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而朱棣亦對朝廷大臣多不信任。

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衞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繫起來也比較方便。於是朱棣一反太祖關於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擴展資料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員,由錦衣衞千户、百户來擔任,稱貼刑官。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衞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着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衞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廠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衞,為何還要設立東廠?

明朝的錦衣衞、東廠、西廠三大密室,已成為皇權高度集中的表現。因為這三個機構直接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有很大的權力。他們的想法都一樣。在這三個祕密機構的控制下,許多和普通民眾生活在恐懼之中。甚至在《明朝刑法志》中也有這樣的説法:“明朝刑法是一般刑法,工廠是最後一部。”

然而,永樂十八年,明成祖以宦官為首,創辦了東吉石廠。位於首都東安門以北。然後,為了加強特務統治,明朝憲宗在成華十三年除東廠外,還增設了西廠。他和東廠、錦衣衞一起,叫了廠衞。太監王志任督察長。他的勢力超過了東廠,活動範圍從首都到全國。第一批錦衣衞,原為明朝皇帝朱元璋設立的“恭維部”,後更名為“軍都衞所”,分管義灤部和皇帝的儀仗隊、保鏢。

東廠建起來的時候,錦衣衞不怎麼聽皇帝的話。許多對皇帝的命令都違背了皇帝的意願,因此迫切需要一個由皇帝直接管理的組織來執行自己的意願。於是東廠應運而生,成了皇帝的爪牙,到處掀起波瀾。設立西廠也是這樣,因為錦衣衞和東廠都是前皇帝的工具,他們對後繼者可能沒有那麼好的感情,甚至拖後腿。如果錦衣衞還有專門的衙門和嚴肅的官吏負責,在某些情況下會有一套審判程序。至於東西方工廠,沒有這個過程。不管是不是真的,只要皇帝同意,任何人都可以不經審判立即被處決。這很不正常。

因此,為了作戰,皇帝必須建立一個可以完全由他自己控制的組織。因此,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明朝的歷史延續數百年,那麼不僅錦衣衞、東廠、西廠,甚至南廠的北廠都會出現。

東廠的勢力在錦衣衞之上。它只對皇帝負責。未經司法機關批准,可以隨意監督、扣押。

明朱棣最初為何要設立最臭名昭著的特務組織——“東廠”?

明代永樂年間,朱棣設立了一個特務機構,這個機構主要由宦官掌握,這個機構就是東廠,那麼,朱棣為什麼要設立這個特務機構呢?

史料記載“十八年置東廠,令刺事。”朱棣在永樂十八年建立東廠,主要職責是刺探情報。那麼,問題來了,刺探的是誰?刺探的是什麼情報?是不是有專門指向呢?主要是為了防止悠悠眾口,畢竟,自己的位置是沒有經過上一任領導推薦認可的,自己屬於空降部隊,這個時候怎麼辦?就擔心有人説閒話。説自己名不正言不順!

萬一説了,這些人記錄下來,直接拿人問斬,直到沒有人敢私下裏議論了為止。雖然不能讓們做到道路以目,但是,最起碼在議論的時候就要擔心自己的話被別人聽到,報道了以後,自己就身首異處了,這個危險還是很大的,所以,在當時心中都有一個詞:莫談國事!

東廠的設立還因為錦衣衞的過度使用權力,主要是錦衣衞首領紀綱的恣意妄為導致的,有一次,朱棣拿着詔獄的名冊看到解縉的的名字,對紀綱説:“縉猶在耶?”紀綱躬身退下,於是“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這樣的一代文豪就這樣離開了!可見東廠的權力有多大!之後因為紀綱犯事,才覺得錦衣衞是要管一管了,就設立了東廠。

你覺得東廠和錦衣衞的設立,對明代有多大的影響?明代的滅亡跟他們是不是有關係?

東廠和西廠哪個更壞?

分情況來説,明朝的東廠和西廠都是皇帝設立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的好壞和皇帝的好壞有直接關係,和東廠西廠的重要的太監頭子,還有錦衣衞頭子有主要關係。所以,需要比較一段時間內,誰的太監頭子壞,誰做的壞事多。相比較而言,東廠的口碑更差,但也要比較有良知的太監,有才華的太監,廉潔的太監。

東廠是在明成祖時候的1420年設立的。東廠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裏。東廠的“錦衣官校”(特務人員)偵察訪緝的範圍非常廣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間,到處有他們的蹤跡。他們得到消息後,立即密報皇帝。因此事無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東廠的堂上,還掛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明憲宗時候,明 *** 又設立西廠,緹騎(特務人員)比東廠多一倍。他們偵察的範圍,不僅限於京師,各地王府邊鎮,通都大邑,甚至各省府州縣,乃至偏僻鄉村都有他們的蹤跡。 東廠長期存在,西廠短期存在,所以東廠做的壞事多,東廠比西廠壞。

明朝魏忠賢的"東廠"令人聞之色變,"東廠"是什麼?

在中國明朝時期,有一個組織可以説在歷史上遺臭萬年,並且只要説出名字,任何當官的都聞之色變,它就是明朝時期魏忠賢組織出來的東廠,而且通過從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東廠所做出的惡跡斑斑的事實,讓大家對於東廠有着很深刻的印象。那麼,明朝魏忠賢的"東廠"如此的令人聞之色變,它到底是什麼?

東廠,是明朝宦官的特殊機構,主要職責就是監視百官、偵查緝拿不法分子、威脅皇權的異端分子、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是個直屬於皇帝的特勤機構。如果有什麼謀反的情況只需直接告訴皇帝,不需要經過其他途徑上報,且不受任何機構掌管,只對皇帝一人負責,也因為如此,他們素來以跋扈聞名,不需要經過任何的准許便可隨意抓人,乃至殺人的特許權。

東廠裏的人一般都是太監,他們由於生理上心理上的殘疾,導致了東廠的手段非常殘忍,東廠跋扈到什麼程度呢?據歷史記載,東廠最跋扈的時代是魏忠賢掌權那會兒。東廠番役十分橫行,並且東廠的逮捕不需要任何理由,更不需要任何的司法審判,便可直接動用私刑,以致當時人人自危,不敢妄加議論朝政。

他們權利之大,文武百官談之色變,見了東廠的人就像老鼠見得貓一樣,避之不及。並且東廠使用幾大酷刑令世人不寒而慄,光光在幾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藥、站重枷這幾種就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生不如死。我們通過以上刑罰就知道東廠這個組織多麼狠毒,霸道,更是由於該組織是皇帝直接下屬部門,無人能招惹它,也無人制約它。

歷史上真實的東廠是個什麼樣的機構?

東廠,明朝官署明是明朝著名的特務機關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廠,東廠的首領稱為廠公,廠公一般由皇帝身邊的近侍擔任首領,明朝中後期又設立了西廠,常合稱為“廠衞”。東廠的權利很大凌駕於錦衣衞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需要經過司法機關的准許,可隨意監督緝拿大臣和百姓,開始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先例。

1402年6月,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率軍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蹤下落不明,朱棣靖難起事奪取皇位,用武力奪取了親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因為皇位來路不正,所以民間留言四起。朱棣為了控制的壓力,任用自己的親信紀綱統領錦衣衞,加強對社會的管理。但紀綱大權在握之後目中無人, 竟然想暗中謀反。

公元1420年12月,朱棣思考再三,決定設立,東廠專門負責情報收集工作,緝拿謀反,驚愕之人同時任命他身邊的宦官擔任東廠的首領,東廠的首領直接向朱棣負責可以不用像其他人會報,同時朱棣還讓東廠監視錦衣衞的一舉一動。

東廠的最高首領為太監掌印太監,全稱執行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後來因為東廠的事務繁忙,一個人無法勝任這一職務,朱棣又將司禮監秉承太監擔任東廠的副手,此外東廠下設掌班,領班,司房等職務人員都是不確定的。

擔任東廠掌邢官的,都是由錦衣衞的千户和百户,其中設立掌邢千户一人,理邢百户一人,東廠的基層辦案人員也全部是由錦衣衞抽調,專門負責從事抓捕拷問的工作。

叫什麼(58)東廠(1)

明朝錦衣衞和東廠

初期時平級的關係,後來是上下級。

在與錦衣衞的關係上,東廠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錦衣衞向皇帝報告要具疏上奏,東廠可口頭直達。

皇帝還賦予東廠督主以監督錦衣衞人員的權力。東廠和錦衣衞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衞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明朝中後期東廠權力在錦衣衞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擴展資料:

東廠設置: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員,由錦衣衞千户、百户來擔任,稱貼刑官。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衞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着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衞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東廠不僅在機構及人員配置上更加精幹合理,而且在偵緝行動上制訂了相當嚴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東廠都要集中佈置當月的偵緝工作,廠役在東廠內抽籤決定所負責的地盤。在文獻記載中可以發現,東廠廠役的工作種類都有特殊的名稱。

例如監視朝中各部會審大獄及錦衣衞拷訊罪犯者名為“聽記”,在各處地方官府訪緝者名為“坐記”,還有某位有何舉措,或某城門捕得要犯,胥吏記錄上報東廠者名為“打事件”。

東廠第一任廠主已不可考, 《明史·成祖三》記載 “是年,始設東廠,命中官剌事。”

明代大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曾統領東廠。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錦衣衞簡介:

錦衣衞是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衞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衞。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衞。

作為皇帝侍衞的軍事機構,錦衣衞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衞、巡查緝捕”,[1] 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其首領稱為錦衣衞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有明一代,錦衣衞一直存在。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衞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衞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説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衞。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鑾儀衞。清朝的錦衣衞僅存在一年。

影響:

廠衞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監視官僚系統。至於社會上層人物的隱私,以至“家人米鹽猥事”,很難躲過廠衞的耳目,多在宮中傳笑。廠衞對民間的監視,尤其是針對富民的監視,也無孔不入。

吳養春靠黃山收息,是徽州有名的富户。他的家僕告他私佔黃山,歷年所得租税計六十餘萬金。吳養春被逮至京,照數追賠,他本人被拷打而死,妻女自縊,家產盡收。郡中許多富户也因受牽連而破產。一般來説,專權宦官同外朝官僚、同民間富户的關係都是很緊張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錦衣衞

明朝東廠西廠與錦衣衞的所有官銜和職能

一、錦衣衞

1、官銜。

最高的領導為都指揮使,出任此職者資格為“皇親國戚或戰爭功勛者”,僅一人擔任,正三品官階。佐官有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二人,四品;南、北鎮撫使二人以及十四所千户十四人,皆為正五品。

此其下管理職尚有副千户(從五品)、百户(正六品)、試百户(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等。普通軍士部屬有力士與校尉等職。

2、職能。

作為皇帝侍衞的軍事機構,錦衣衞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衞、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其首領稱為錦衣衞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二、東廠

1、官銜。

行政長官為欽差掌印太監,全稱職銜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總督東廠、提督東廠,尊稱為“廠公”或“督主”。初設時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後因事務繁雜,改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員,由錦衣衞千户、百户來擔任,稱貼刑官.隸役(稱掌班、領班、司房,共四十餘人)、緝事(稱役長和番役)等軍官由錦衣衞撥給。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衞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2、職能。

刑獄審訊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衞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衞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社會監視

東廠監視、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反對派,不經司法審判,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於擔任高級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

三、西廠

1、官銜。

西廠屬於臨時性機構沒有正式官職。

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衞合稱廠衞,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

2、職能。

朝臣和宦官之間為爭奪權勢也在明爭暗鬥,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鬥爭日趨激烈。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對臣宦實行有效的控制,皇帝便開始採取一種新的監督控制辦法,即設立特務機構,通過心腹親信太監祕密監察朝臣的言行,於是西廠便應運而生。

擴展資料:

廠衞,明朝內廷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衞,指錦衣衞。合稱廠衞。

東廠系永樂十八年(1420)設立於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成化十三年(1477)設於舊灰廠;內行廠系正德初年設於榮府舊倉地;錦衣衞原為內廷親軍,皇帝的衞隊,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

廠衞是明朝時期的反貪局和局、情報局;和勛貴系統一樣,是明朝皇帝用於壓制明朝文官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土木堡之戰之後,明朝勛貴凋零,廠衞系統也遭受嚴重損失,再也無力壓制日益龐大的文官利益集團,儘管後面幾位明朝皇帝努力恢復廠衞,但由於勛貴系統缺失,無法像以往那樣嚴密監視文官集團,導致文官利益集團不斷敗壞國事。

到天啟皇帝病逝時,新上任的崇禎皇帝在文官的慫恿下,扳倒了了著名大太監魏忠賢的同時,也差不多完全摧毀了廠衞系統,導致皇帝對文官集團再無任何監控和壓制力量,廠衞淪為“大漢將軍”。

幾乎徹底失去反貪、監視、情報收集等一切職能,直至南明滅亡也無力回覆。廠衞是明代特務的工具,是國內外情報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皇帝整頓吏治和防治的機構。有明一代,一直存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錦衣衞

百度百科-西廠

百度百科-東廠

明朝的東廠是個什麼廠 它的權力究竟有多大

提到東廠,大家會不會首先想到的是這樣。

沒錯,東廠是明朝宦官機構,主要職能是偵查緝拿不法分子,威脅皇權的異端分子,是個直屬於皇帝的特勤機構,素來以跋扈聞名。東廠跋扈到什麼程度呢?他們有不經任何手續抓人,乃至殺人的特許權。東廠最跋扈的時代是魏忠賢掌權那會兒,目不識丁的東廠提督魏忠賢,還兼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詔書都是“朕與廠臣”並稱。九千歲當道,東廠番役橫行,東廠的逮捕不需要任何理由,更不需要任何的司法審判,便可直接動用私刑,以致當時人人自危,更不敢妄加議論朝政。

這個讓朝野戰慄的是什麼時候成立的呢?利用宦官偵查官民動態,始自永樂爺朱棣。《《明史宦官傳一》雲:“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成祖皇帝朱棣

永樂皇帝朱棣的皇位是從自己侄兒手中搶來的,他知道得位不正,必然難以服眾,他對臣僚是不信任的,他的疑心病和般的焦慮,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太祖皇帝朱元璋。所以,“永樂中,盡戮建文諸臣,懷疑不自安,始設東廠,主刺奸。”

者,都需要祕密!具體而言,“永樂十八年,置東廠,命中官剌事。”所謂中官,就是宦官,太監也!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衞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着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

宦官當特工,並非大明朝祖制,仁宗、宣宗、英宗正統年間,東廠的權力都不是很大。不要説王振,王振權力大,不是因為他管東廠,而是因為他是文化型宦官,管着司禮監。

到了景帝朱祁鈺臨危稱帝之後,才開始重用東廠,而且逐漸顯露出讓東廠領導錦衣衞的意思。

英宗朱祁鎮在被幽禁七年之後,通過奪門之變,重登九五。經歷過人生大變故的朱祁鎮更加倚任錦衣衞偵緝官民,“以為懾服雄奸之具”。朱祁鎮非但不倚重東廠太監刺探百官,反而利用錦衣衞刺探宦官。錦衣衞之威風再度雄起!錦衣衞對東廠形成了強勢壓迫,這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導致了“奪門”功臣、太監曹吉祥的謀反。

英宗朱祁鎮駕崩之後,他的兒子憲宗朱見深一反其父做法,重用東廠宦官,其權力與日俱增!

依賴祕密治國的大明王朝最終國運如何?歷史早已給出答案!

TAG標籤:東廠 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