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清明節來歷是什麼來的

清明節來歷是什麼來的

1.清明節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期晉文公臣子在他落難,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

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後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清明覆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傳承千年,至今不輟。

2006年5月,清明節經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批准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按陽曆來説,清明節是在每年4月4日—6日之間,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它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作為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清明時日,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這正道出了清明節在指導農耕方面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隨着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轉變,清明節作為農事節氣的影響逐漸被慢慢弱化,如今,清明節更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掃墓祭祖、積德行孝、緬懷追思、踏青郊遊成為節日的基本主題,也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重點傳承弘揚的文化內核,更是節日的核心價值所在。

清明節是唯一一個具有節氣與節日雙重屬性的傳統節日,幾乎是所有春季節日的結合與昇華,更是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

擴展資料:

歷史淵源

清明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生氣旺盛、氣温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

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弘揚孝道、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

清明節的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擴展資料:

清明節是中國的民俗。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

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説。“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參考資料:清明節--青海頻道--人民網

清明節的來歷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

  大家知道關於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嗎?我們在過清明節的時候經常不會在意它的來歷是怎麼樣的,因為我們一般就是知道它的習俗,所以下面我為大家分享關於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清明節的來歷1

   自然節氣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着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在傳統文化中,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易·説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正月又復還寅位,終而復始。北斗星循環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啟運,時回新春。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温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悦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來歷2

   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説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起源是什麼?

清明節源自周朝、與寒食節有關聯。

一、清明節與寒食節關係

周朝時,人們在寒食節會滅火兩天,寒食節之後一天被稱為清明節,所以逐漸形成了寒食節禁火、清明節生新火的習俗。 而到了唐朝,民間掃墓祭祀的風俗固定在寒食節,但是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在文化內涵方面有着密切的聯繫,並且在外部客觀因素時間上也緊密相連,所以掃墓祭祀的風俗也就從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之後到了宋朝,寒食節與清明節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並在拜祖祭祀的基礎上增加了踏青賞旅的活動,到明清之時,寒食節的概念已經模糊殆盡,人們開始把清明節作為正統的祭祀節日。

二、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流行於北方地區的寒食節禁火、冷食習俗。而在寒食節眾多習俗中,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禁煙冷食,在這個習俗上衍生出來各種美食,其中有寒食粥、寒食麪、棗餅、春酒等等。

清明節還有一重要習俗,便是拜掃祭祖。祭祖在唐朝之前,被視為“野祭”,是有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的,並不被國家認可。直至唐朝時才被上層階級承認,後又逐漸演變成官府祭拜孔廟,百姓祭拜祖先的大型活動。  

三、清明節與農業的關係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TAG標籤:清明節 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