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雲南茶山16個山頭

雲南茶山16個山頭

雲南茶山共有16個山頭,包括班章、易武、景邁、冰島、倚邦、蠻磚、曼撒、莽枝、革登、老班章、布朗山、南糯山、攸樂、巴達山、景洪勐宋、勐海勐宋。

其中,老班章是普洱茶界鼎鼎大名的山頭,易武茶山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而景邁山則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的萬畝栽培型古茶園。

雲南茶山共有16個山頭,包括班章、易武、景邁、冰島、倚邦、蠻磚、曼撒、莽枝、革登、老班章、布朗山、南糯山、攸樂、巴達山、景洪勐宋、勐海勐宋。

其中,老班章是普洱茶界鼎鼎大名的山頭,易武茶山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而景邁山則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的萬畝栽培型古茶園。

1. 金陽大寨

2. 隴川雞足山

3. 武定騎馬山

4. 安寧馬金龍

5. 昆明大觀山

6. 大理勐阿

7. 大理永寧

8. 曲靖麒麟山

9. 玉溪宜良峯木山

10. 保山保山

11. 西雙版納勐混山

12. 牟定牟定山

13. 普洱思茅山

14. 臨滄滇東北山

15. 怒江六庫山

16. 景洪蒙自山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西雙版納茶區13座古茶山?

西雙版納茶區13座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勐海縣)

茶山地理:勐海縣最北臨,屬勐往鄉勐社村。同普洱的瀾滄和思茅區交界。這裏是瀾滄江出普洱市,進入西雙版納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歷史:這裏曾是勐海通往瀾滄的古道,歷史上曾經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後來勐海通往瀾滄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區逐漸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樹資源。

古樹現狀:曼勝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經過較大破壞,很多古樹被破掉種糧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畝左右,茶山環境歷經破壞,植被比較單一。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清晰,苦澀明顯,回甘較慢,香氣較濃都。

勐宋(勐海)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宋鄉,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其中那卡茶區海拔1600米,保塘茶區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壩檬、大曼呂、那卡(臘卡)。

茶山歷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之一,那卡也是版納最負盛名的產區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漢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大曼呂等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園,成為勐海茶廠的重要原料來源。

古樹現狀:勐宋地區的古茶園目前還有3000畝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為出名,保塘茶區保護的最為完好。那卡古茶園種植密度較大,其中有一定小葉種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畝。保塘古茶區與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佈密度較低,散佈在森林裏,還保留了一定量較粗大的老樹。

茶質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樹茶普遍茶香純正,苦澀明顯,山野氣韻強,回甘較慢。

南糯山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產)筍醬(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縣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氣温16-18度。

古樹產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歷史:南糯山種茶歷史悠久,享有盛名,傳説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曾在此種茶,古濮人在此種茶的歷史則十分久遠,後來哈尼人遷入南糯山開始種茶。在和新中國成立後,這裏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時期這裏是雲南機器製茶的發祥地。八十年代大規模開發茶園時對古樹有一定的破壞。

古樹現狀:目前南糯山古茶園約12000畝,是版納地區最為著名和麪積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園分佈在9個自然村,由於分佈較廣,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區別以半坡老寨的茶最為出名。由於代經歷史變遷,南糯山古樹,矮化老樹,台地茶並存,古樹茶品質有所下滑。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回甘較快,山野氣韻較顯。

帕沙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一座山,一條河”。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西南帕沙村,處於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氣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樹產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幹、老端等。

茶山歷史:帕沙村唐宋時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種茶,目前仍保留相當數量古樹。

古樹現狀: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園有2900畝左右,每個寨子都有一定數量的古樹資源。幾百年樹齡的古樹存量很多,大樹成片,基本未經矮化,保護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樹茶較為出名。

茶質特色:帕沙古樹苦澀明顯,但可以化開,清甜亦顯,生津明顯,山野韻足。

賀開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最先看到太陽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混鎮賀開村,北連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區,東鄰拉達勐水庫,西面腑望勐混壩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樹產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蚌、曼囡等。

茶山歷史:賀開拉祜屬古羌人餘脈,很早就在賀開一代種茶。當地人以諸葛亮為茶祖,每年有儀式祭拜,還流傳古茶樹的傳説。近代賀開也是版納較為著名的茶區之一。

古樹現狀:賀開現有連片古茶園9000畝以上,分佈於賀開、曼蚌2個村委會7個寨。賀開古茶園在西雙版納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間有十幾株樹齡近千年的大茶樹。古茶園自然環境保護較為良好。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略有苦澀,苦澀化甘較快,山韻明顯。

布朗山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南與緬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對海拔較低,約1200米。

古樹產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歷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後裔,濮人在雲南種茶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目前在老曼娥寨還保留有較大規模的古茶園。老班章古樹在本世紀早期開始逐漸為人所知,從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顯特點,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稱譽,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場價格的重要參考點。

古樹現狀: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園兩千多畝,以老班章樹齡較老,自然環境保護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當數量的古樹。老曼娥寨的古茶園面積更大,有三千畝以上。總體來説,當地人為維護老班章聲譽,茶園生態保護和管理不錯,但和大多數名山一樣,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壯,滋味濃烈,苦澀明顯,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氣明顯。老曼娥茶與老班章類似,苦澀度更重,化開時間更慢。

巴達古茶山(勐海縣)

釋名:“仙人腳印”。

茶山地理:勐海縣西部,原屬巴達鄉,今屬西定鄉,西隔南覽河與緬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樹產地:曼邁、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歷史:巴達茶的出名主要是因為1962年發現的巴達野生大茶樹,為雲南成為世界茶發源地做出了貢獻,勐海茶廠在巴達地區也有規模龐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實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達的栽培古樹茶資源也很優秀,是當地的布朗族先民種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過1400年曆史。

古樹現狀:巴達章朗、曼邁等地的古樹茶園自然環境保存較好,茶園與森林共生,古茶樹自然生長,大多沒有矮化,有少量小葉種,古茶園共有兩千畝以上。

茶質特色:山韻飽滿,香氣純正,苦澀明顯,湯中有甜,回甘快而明顯。

易武(慢撒)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勐臘縣城北方,距勐臘110公里。年平均氣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歸易武茶區。

古樹產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颳風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樹等。

茶山歷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種植茶樹,明末清初之後,隨着六大茶山聲名鵲起,大量外地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早期慢撒地區茶葉生產貿易量很大,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轉至易武。清末時一些普洱茶歷史上著名的茶莊開始出現,如鴻慶號、同慶號、同興號、安樂號、乾利貞號等等。

古樹現狀: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產量最大。清朝後期以來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目前易武茶區保留有少量沒有矮化的分散古樹和大量矮化的古樹茶園。這些茶園自然環境相對較好,保證了茶的山場氣韻。不過因為易武茶成名早,古樹存在過度採摘和養護不當的情況,近年來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易武茶湯水柔和順滑,口感清甜,苦澀感較弱,回甘較好。有“茶中皇后”的稱號。

倚邦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有茶樹、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最北部,今屬象明鄉管轄,涵蓋19個自然村,面積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較大,從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佈。其中曼鬆茶山海拔1340米。

古樹產地:倚邦、曼鬆、嶍崆、架布、曼拱、麻慄樹等。

茶山歷史:倚邦茶區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樹。尤其是清代曼鬆茶成為貢茶,令倚邦茶聲名遠播。有“吃曼鬆,看倚邦”之説,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樹現狀:倚邦茶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大葉種和小葉種茶樹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慄樹等地還保留有小規模的古茶園,其中不乏中小葉種古樹。名聲較大的曼鬆茶區,因為歷經破壞,古樹存量很小。

茶質特色:苦味很淡,澀比苦略顯,回甘較快,香氣獨特,微有蜜韻。

蠻磚古茶山(勐臘縣)

釋義:亦稱 “曼莊”,“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南部,東部與易武茶區接壤,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樹產地:曼莊、曼林、曼遷、八總寨等。

茶山歷史:曼專種茶歷史悠久,清代時已有盛名,《本草拾遺》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歷史上茶園多但茶號少,清末民初時多賣給易武茶號加工“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

古樹現狀:綜合來説,蠻專茶區是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中古樹資源保存最好的茶區。不僅老樹保留較多,生態環境保存的也較好,基本沒有經過矮化。但是近年來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勢頭,比如為了增加產量,砍伐茶園的大樹以增加光照,這會對茶質產生不好的影響。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厚滑,山野氣韻較強,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澀較輕,喉韻深沉。

革登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莽枝與倚邦茶區之間。海拔1300米左右。

古樹產地:值蚌、新發。

茶區歷史: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普洱府志》記載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壞較為嚴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樹現狀:古茶園歷經破壞,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來被清理出來,大小葉種混生。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好,湯質順滑。

莽枝古茶山(勐臘縣)

釋名:“(諸葛亮)埋銅(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與革登同屬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樹產地: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口奪等。

茶區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清雍正時期因為牛滾塘事件與土司發生矛盾,引發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成立普洱府,從而帶來六大茶山以至於整個普洱茶的繁榮時期。

古樹現狀:莽枝古茶山歷經破壞,存留已經不多,而且存在為了增加光照來增加產量,破壞古茶林中大樹的情況。古樹茶品質有明顯下降。

茶質特色:與革登茶類似,茶氣稍遜。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杯底香較好。

攸樂古茶山(景洪市)

釋名:基諾族的世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諾鄉,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現存最大的古樹茶區,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氣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龍帕、司土老寨、麼卓、巴飄等。

茶山歷史:傳説基諾人是諸葛亮軍隊的後裔,基諾山種茶的歷史非常久遠。清代攸樂山產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興”茶磚就是用攸樂茶製作的。

古樹現狀:古茶園多分佈於1200米至1500米之間,面積約3000畝,幾百年的古樹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來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澀略重,回甘較好,山韻明顯,水質略薄。

勐庫普洱茶排名山頭

勐庫普洱茶山頭排名為:大雪山、攸樂山和老班章。

1、大雪山

大雪山位於雲南臨滄地區雙江縣勐庫鎮。若論普洱茶,必言大葉種,“勐庫大葉茶,品種稱英豪”,雲南雙江勐庫鎮是雲南大葉種茶的發源地。勐庫大葉種茶屬喬木型、特大葉類、早芽種,在茶業界享有較高的美譽度。

1984年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評定了第一批30個茶樹良種,勐庫大葉茶、勐海大葉茶、鳳慶大葉茶榜上有名。大雪山雄踞雙江縣勐庫鎮西北,是孕育勐庫大葉茶的搖籃。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跡難至的原始森林中,分佈着目前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落,大部分樹齡在千年以上。

2、攸樂山

攸樂山在雲南普洱茶歷史上“輩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現今,攸樂山行政名稱為基諾山,主要聚居着基諾族。攸樂山區屬北來勢帶高原氣候,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著作權,歷史上最高產量達到2000擔以上。

3、老班章

“老班章”地處布朗山深處。布朗山位於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境內,靠近中緬邊境,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區,也是古茶園保留得最多的地區之一。布朗山鄉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龍等樹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曆史。

普洱茶有哪些比較出名的山頭

普洱茶著名山頭(三大茶區的大概位置)

1、臨滄產區

臨滄以前叫“緬寧”,後來因瀕臨瀾滄江而得此名並沿用至今。這裏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茶樹品種眾多,號稱“茶樹基因庫”,同時,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

2、普洱市(原思茅)產區普洱茶著名山頭

很多剛入行的普洱茶愛好者都有過這樣一個疑問:是因為普洱茶很出名所以才將思茅改為普洱市的嗎?其實不然。清朝雍正年間,思茅(今普洱市)就是普洱茶最大的集散地之一,當時的在此地設立了“普洱府”以方便管轄。由此看來,改名之舉倒是有着追溯歷史的意味。

3、西雙版納產區

西雙版納是舉世聞名的普洱茶發祥地和“茶馬古道”源頭。相比其它產區,西雙版納有着更為豐富的茶山資源。在西雙版納,你能看到熟悉的各個名山、名寨的身影,簡直就是個普洱茶大寶庫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易武、倚邦、蠻磚、莽枝、革登、攸樂)均在西雙版納境內。

雲南六大茶山

六大茶山指的是瀾滄江內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江外六大茶山,即南糯、賀開、勐宋、景邁、布朗、巴達。六大古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

六大茶山指的是瀾滄江內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江外六大茶山,即南糯、賀開、勐宋、景邁、布朗、巴達。六大古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

雲南古樹茶的六大名山是那些?

雲南古樹茶的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樂(基諾)、曼撒、蠻磚和革登。

清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里。

這“周八百里”不僅指茶山的面積,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連成一片的。西面是攸樂茶山,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曼撒茶山。

明隆慶四年(公元 1570年),車裏宣慰使刀應勐將其管轄地劃為12個版納時,“六大茶山”為一個版納——“茶山版納”。這是為適應茶葉,特別是貢茶的生產而必須的。

擴展資料:

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三國以後茶就作為商品與外地貿易,晉時逐漸發展,唐,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間被劃作一個單獨行政區域。清中葉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港澳、南陽個地,普洱茶從此聞名中外。

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雙版納各族人民過去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曾經吸引內地數十萬同胞前來開發,這對於繁榮邊疆經濟,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及時期“六大茶山”逐漸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葉生產更跌到低谷。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黨的領導下,各級十分重視茶葉生產,“古六大茶山”逐漸恢復生機,普洱茶生產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六大茶山

雲南產普洱茶的八大山脈是哪幾個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也是普洱茶的原產地。

説到“茶馬古道”,就不能不説到普洱市,思茅就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

出現於景谷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茶樹始祖),還有擁有活標本2700年的鎮沅千家寨野生世界“茶樹王”和上千年的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1800多年的景邁山萬畝人工栽培古茶園,足以證明茶葉在普洱市歷史上的重要性。

普洱市野生茶樹羣落分佈廣泛,主要在無量山、哀牢山和瀾滄江兩岸。

普洱市茶山分佈 普洱市史上有名的八大茶區,即景邁、邦崴、千家寨、無量山、板山、佛殿山、營盤山、牛洛河,分佈在普洱市的東西南北四方。

從行政區劃來説,主要茶產區有思茅,景東,景谷,瀾滄,鎮沅,江城等,還要提到目前逐步被髮掘的困鹿山。

具體茶區信息如下表。

景邁: 瀾滄縣惠民鄉,惠民鄉與勐海縣勐滿鄉相鄰 現存有千年萬畝古茶園,芒景(布朗族寨)和景邁(傣族寨)是雲南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的,十分壯觀。

主要分佈在景邁、芒景、芒洪、翁居、翁窪等村寨。

古茶園為布朗族所種,居住已有1300多年。

老茶樹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腳,成為茶區另一特色產品。

邦崴: 瀾滄縣富東鄉邦崴村 村裏附近有數百畝老茶林,產量不大。

著名的千年“邦崴古茶樹”是迄今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唯一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確定了中國、雲南普洱是世界茶葉起源地和發祥地的地位 景谷:古稱“勐卧”,意為“有鹽井之地” 景谷縣,地處無量山脈西南側 歷史悠久,是唯一發現茶樹起源始祖寬葉木蘭化石的地方,至今約3540萬年。

普洱沱茶(團茶) 原創地。

全縣栽培百年以上古茶園3萬畝,野生茶羣落面積6.2萬畝,主要分佈在正興鎮黃草壩、通達,益智鄉曼竜、蘇家山,鳳山鄉順南光山,景谷鄉文山、文東等地,其中又以景谷鄉(小景谷)古茶園面積為最多,品質也列於前茅。

小景谷各村基本都有古茶園分佈,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名氣最大的是苦竹山和文山頂兩處古茶園片區 困鹿山:寧洱縣鳳陽鄉,地處無量山系南段 困鹿山古茶園在清代曾是清宮貢茶的指定生產地,故又稱“困鹿山皇家古茶園”。

困鹿山古茶樹羣落地跨鳳陽、把邊兩鄉,總面積1萬畝,其中鳳陽鄉寬宏村的困鹿山境內有1939畝,屬半栽培型茶樹羣落與闊葉林混生形成的原始森林。

是目前寧洱縣境內發現的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古茶樹羣落。

著名影星張國立出資認養了三號古茶樹。

鎮沅 & 千家寨:“威鎮沅江”或“糧倉小城” 鎮沅縣 鎮沅縣位於滇西南哀牢、無量兩山中段,境內羣山並列,山區面積佔97.7%,種茶歷史悠久。

野生茶樹起落主要分佈在哀牢山中部和無量山支脈的老烏山、大亮山一帶,栽培型古茶樹主要分佈於海拔1700至2100米的自然村寨周圍。

古茶樹面積總量高達26萬畝,其中野生茶樹、栽培型茶樹面積分別達23萬畝和3萬畝。

千家寨茶山位於鎮沅縣九甲鄉和平村原始森林,屬哀牢山系,野生茶樹羣落萬餘畝,集中連片的4200畝。

著名的2700年千家寨1號古茶樹,系目前發現的最大最老的野生古茶樹。

景東 & 無量山: 景東:“壩子城” 無量山古稱蒙樂山,以“高聳入雲不可躋,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 景東縣 景東縣產茶歷史悠久,屬普洱茶老產區。

景東野生茶樹分佈面積28.6萬畝,其中無量山居羣23.5萬畝,哀牢山居羣5.1萬畝。

栽培古茶園3.71萬畝。

其中老倉福德古茶山1.6萬畝,主要分佈在安定鄉、文龍鄉;金鼎古茶山0.75萬畝,主要分佈在林街鄉、景福鄉、大朝山東鎮;漫灣古茶山0.3萬畝,主要分佈在漫灣鎮;御筆古茶山0.5萬畝,主要分佈在錦屏鎮、文井鎮;哀牢山西坡古茶山0.56萬畝,主要分佈在花山鄉、大街鄉、太忠鄉、龍街鄉。

無量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景東、南澗兩縣境內,地處無量山狹長山地的中上部。

無量山兩坡氣候存在一定的差異,氣候垂直分佈明顯。

江城 & 牛洛河 三江環繞,故名“江城” 江城縣,與越南、老撾國境相連 歷史上,江城茶葉生產經過了一個萌芽、興盛、衰落又到發展的過程。

以牛洛河茶廠等為龍頭,現代茶園面積達到12.8萬畝(未含大樹茶),出口歐洲,暢銷國內。

牛洛河自然保護區,山上有森林與草場植被交錯茂密,動植物呈垂直分佈,較適合茶樹生長,以萬畝生態茶園聞名全省。

佛殿山 西盟縣 西盟縣境內存活有古茶樹共五大羣落總面積2.85萬畝,佛殿山野生古茶樹羣落最大有9000畝 營盤山 思茅區城區東南郊十餘公里 營盤山萬畝有機茶園2.4萬畝,被建設成為觀光旅遊的“中華普洱茶博覽苑” 板山 寧洱縣勐先鄉原始林帶 清代較早的貢茶產地,在板山金竹林箐、茶山箐及白草地一帶發現大量栽培型茶樹羣落

普洱20個山頭特種及口感

普洱20個山頭特種及口感

老班章

關鍵詞:普洱一王霸道強勁;產區:勐海產區一布朗山。憑藉着較早的茶樹種植歷史和滋味“老班章”近年來穩坐普洱茶的“頭把交椅”,而老班章也因村寨而得名。

特點:茶氣霸道,苦味入口即化,嘴裏持久甘甜且香氣高遠。裊裊不絕,茶湯一入口,強烈的香氣就貫穿始終。與香氣同樣強烈的是苦味!霸道而強大陽剛。但這種苦多集中於舌面。瞬間化開後兩頰生津,水路順滑。

颳風寨

關鍵詞:高標準的普洱茶濃烈野性;產區:易武產區一颳風寨。颳風寨的古茶樹基本沒有經過人為矮化,與原始森中的古樹混生,保持着自然生長,古樹茶品質優。

特點:甜醇中含天然濃郁的蜜香,柔滑細膩中藏着強勁卻內斂的茶氣,苦澀而含蓄,喉韻綿延悠長。尤以後期變化之美見長,新茶初品甜味當先,喉韻深,香氣足。後期變化湯水厚實,滋味飽滿,苦底和澀味退。

冰島

關鍵詞:香高甜爽產區臨滄;產區-冰島老寨。不使用化肥等無機物,是純天然、無污染、原生態的茶葉,冰島古樹茶年代久遠,老樹新芽,所以品質特優,故冰島茶被譽為雲南普洱的“皇后”

特點:冰島茶兼具東半山茶的香高味揚、口感豐富飽滿,甘甜質厚及西半山茶質重氣強,茶氣強而有力,氣足韻長。入口苦澀低到沒有感覺,香氣人,香甜的的茶湯會從口腔上顎一直瀰漫到整個鼻腔,經過喉嚨會有絲絲涼氣。

曼鬆

關鍵詞:皇室貢茶 甜潤細膩;產區:動臘產區一倚邦茶山。曼鬆貴為“皇家貢茶”,茶價與冰島班章相比不分上下,如今穩坐普洱茶第1梯隊。

特點:甜潤,喝的時候口裏很甜,喉頭很甜,茶氣足而暖。只要喝一點點,身體就會發熱,是其它茶山遠遠比不上的。

老曼峨

關鍵詞:布朗族先民栽種純粹苦韻;產區:勐海產區一布朗山。老曼峨產地在勐海布朗古茶山核心產區--“大班章茶區”。樹齡老,生態好,相應茶質好、茶氣足,山野氣韻很強。

特點:條形肥壯厚實、緊結品毫、湯色剔透明亮、滋味濃烈厚實、久泡有餘香,耐沖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獨特的滋味獨具綿長和清爽。

那卡

關鍵詞:品質好 名氣重香高味濃;產區:勐海產區一那卡。

特點:山野氣較強,杯底留香較好,苦澀較顯,苦更突出,湯中帶甜,回甘較快較好,湯飽滿,香純正。那卡茶沒有“布朗山”的苦,沒有“帕沙茶”的澀,香氣高過冰島茶。

彎弓

關鍵詞:易武茶中極品 純淨迷人;產區:易武產區一彎虧。彎弓大寨曾是古曼撒茶區的核心區域。彎弓,曾是茶馬古道上的著名寨子,曾是易武茶山輝煌的兩個寨子之一。

特點:湯色金黃璀璨,柔和,滋味粘稠飽滿,甜度很高很純。入口留存度很高獨具魅力的原始森林芳香,回甘生津較好。回甘生津一直延續,喉韻綿延悠長。有較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困鹿山

關鍵詞:皇家御用茶園 香韻優雅;產區:普洱產區一困鹿山。茶樹特點:樹齡長,產量少,樹種類別多,植被覆蓋率高。

特點:香氣濃郁且穩實,氣韻上揚而沉實,微苦,有澀感,但易化,滋味甘甜且醇厚鮮爽,茶湯內含物豐富,性質穩定後勁較強,喉底生津明顯而韻味足。

昔歸

關鍵詞:臨滄茶區班章“茶氣強勁”;產區:臨滄產區一昔歸。昔歸茶,屬邦東大葉種,因為當地每年只採春茶和秋茶兩季,所以茶樹保護得比較好,茶質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特點:內質豐富十分耐泡,茶湯濃度高,滋味厚重。香氣高鏡,茶氣強烈卻又湯感柔順,水路細膩並件隨着濃強的回甘與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麻黑

關鍵詞:易武老二 韻味足 柔中帶剛;麻黑產區:易武產區一麻黑。麻黑原屬古慢撒茶區,為古六大茶區之一,因在茶馬古道旁而得名。麻黑是易武茶山中茶園面積廣,產量最大的片區。

特點:香揚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陰柔見長,江內茶中之上品。湯糯、柔、清、雅,花果香。早春香氣極好,留杯時間長,湯色油光透亮,口感寬廣飽滿,細膩。

邦崴

茶區位置:雲南省思茅地區瀾滄縣。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大葉種野生茶。

特色:香甜質重飽滿,舌面與上頻中後段微苦澀、甘韻強而集中於舌面,香型層次明顯。

易武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動臘縣,古六大茶山茶區,原屬古代曼撒茶區。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大葉種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氣口感類似曼撒、屬香揚水柔、刺激性較低的的茶品,與曼撒茶區相同,近年湯質較薄。

賀開

特色:條索黑亮緊結、稍長湯色金黃明亮,稍苦澀,澀顯於苦。苦化甘較快,澀稍長,湯質飽滿,山野氣韻較強,杯底香明品,且較持久。

勐庫

茶區位置:雲南省臨滄雙江地區。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大葉種野·生茶。特有勐庫種。

特色:茶質肥厚度大,香型特殊、勁揚,不如六大茶山茶區湯質滑柔,舌面甘韻與上顆中後段香氣飽滿,口感刺激性稍高。

景邁

茶區位置:雲南省思茅地區瀾滄縣。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大葉種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青顏色青綠,條索較短,以輕發酵甜香著稱之茶區,上顎中後段的清甜略帶花香為其特色,與面中段甘韻表現佳,湯質滑、較薄。

布朗

茶區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勁海縣,原屬國營勁海茶廠初制所所在地。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大葉種野生野放茶。

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強,舌面上顎中後段稍苦,香濃味重,區別於班章茶。

莽枝:茶區位置:雲南西雙版納動臘縣,古六大茶山茶區。

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省中小葉種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葉種以特殊香型著稱,與倚邦、革登香型口感類似。上顎香甜微蜜感、湯柔、舌面刺激感較強。

勐庫

茶區位置:雲南省臨滄雙江地區。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大葉種野·生茶。特有動庫種。

特色:茶質肥厚度大,香型特殊、勁揚,不如六大茶山茶區湯質滑柔,舌面甘韻與上顆中後段香氣飽滿,口感刺激性稍高。

曼撒

茶區位置:雲南西雙版納勐臘縣,古六大茶山茶區。生長型態與茶種:雲南雲南大葉種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揚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很有特色茶品。舌面與上顎中後段香氣飽滿,優質茶品甘韻遍及兩頰,近年湯質較薄。

帕莎

香氣高揚,湯水柔軟,舌面回甘生津持續,喉嚨沒有千燥感,反而很清爽。層次變化明顯,有層次變化,略苦無澀。

臨滄茶區有哪些山頭?

臨滄茶區的山頭包括壩糯、冰島、懂過、勐庫大雪山、永德大雪山、忙肺、忙麓昔歸、邦東、馬台、白鶯山、巖子頭、香竹箐等,臨滄產茶區域主要分佈在雙江縣、永德縣、臨翔縣、雲縣、鎮康縣等地。

臨滄地處北迴歸線,境內羣山起伏,峯巒疊嶂。總體屬於東南帶山地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温18.5℃。

壩糯茶山地理位置:

勐庫大葉種是首批國家級良種,歷代皆為雲南名茶,相傳是距今三百年前由西雙版納引進至勐庫後變種。勐庫古茶山以冰島為界分東、西半山,所產之茶各具特色。壩糯大寨是勐庫東半山茶的代表,也是現存古茶樹最多的寨子。

此茶湯質充滿陽剛之氣,高香、勁揚、味剛,口感豐富飽滿,甘甜質厚,茶氣強而有力,氣足韻長。

麻煩給下雲南的六大茶山的名字還有產茶的特點

古六大茶山 -- 地埋位置及概況

説明:1、攸樂茶山  2、蠻磚茶山  3、漫撒茶山  4、莽枝茶山  5、倚邦茶山  6、革登茶山 

雲南省是世界是茶樹的原產地,同時也是普洱茶的故鄉,古今中外負有盛名,普洱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西雙版納是普洱茶的小故鄉,據西雙版納傣族貝葉經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西雙版納就有茶樹栽培,在西雙版納勐海縣南糯山上至今還生長着八百年年前人工栽培的古茶樹,被稱為“茶樹之王”。據南宋李石《續博物志》記載:“西藩之用普洱,已自唐時,”西藩:就是指地區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説普洱茶,可見自唐代就有普洱茶了。

清朝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寫道:普洱茶出自雲南的普洱府,產於悠東山、革登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普洱茶是以地名作茶的專用名詞,一直沿用至今。易武是普洱茶的原產地。

六大古茶山在香港、韓國、台灣、廣東、深圳等地有很高的知名度,六大古茶山包括悠樂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它們都在易武的周圍,古茶山的野茶樹生長在原始森林中,其營養成份是任何一種矮化茶樹和新培植茶樹都無法相比,野生大茶樹生長環境自然、特殊,全世界罕見,其原料主要用來加工普洱茶,因此易武的普洱茶內質極其特別,在期間,許多陳年普洱茶在大火中毀滅,目前存在世上的正品野生普洱茶少之又少。

古時,易武的普洱茶主要用來進貢,又有瑞貢天朝、正山貢茶之稱,歷史上“茶馬古道”就是以易武為中心經思茅達到普洱府,最後在交易,所以還有人稱普洱茶為易武茶。

古六大茶山 -- 革登茶山

《普洱府志》載:“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茶獨高大,土人常採茶時,先具酒醴祖祭於此。”由此可知革登茶山早就聞名。

革登茶山位於孔明山下,緊靠攸樂茶山,傍依雞怪山,歷史上年產茶500擔之多。茶屬大葉種型,因茶芽粗肚,滿披銀茸,民間種之為“大白茶”。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八角樹寨有株茶王樹,光春茶就能收幹茶一擔。革登茶山過去的新校都有20多釐米的盆大了。祭祀古茶樹的碑石到是隨處可見,足以證明茶農封古茶王樹的敬仰之情,同時也告誡後人古茶樹確需保護。解放前革登茶山已荒蕪,茶農人走寨遠,解放後逐漸恢愎發展,現年生茶萬擔以上。

古六大茶山 --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於蠻磚茶山南面,和革登茶山相聊,與孔明山遙遙相望。傳説是諸葛亮埋銅鑼之地,故名。從象明鄉越架布河,過大石房,穿秧林寨就到了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積範圍不大,但茶葉質量較好、味美。明、清時期茶山與旺,茶葉年產達萬擔之多。從立在茶山的碑石刻文中可以看出常年茶山與旺發達景象。該碑立於乾隆十一年冬(元1746年)。

由於多種原因,莽枝茶山在解放前夕,已經荒蕪,幾百户人家的勐芝大寨已成為原始密林,遺存的部分茶農後代,已搬遷到茶山後的秧林寨,封茶山的歷史漠然知曉。原始密林中還可看到一塊塊面積大小不一的茶林,以及從多的交雜在一起的大葉種茶與小葉種茶樹。一座葬於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3年)的茶商墓孤寂地守候在茶山。茶山由於多年無人管理,有的茶樹長得幾丈高,仍然茶花怒放,青枝綠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曾後,在各級的重視下,茶山鄉民開始封茶山進行管理,茶葉產量逐步提高,每年出售給國家青毛茶2萬多公斤

古六大茶山 --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總面積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的高山區。倚邦茶,茶芽細長,銀色生輝,味甘正,回甜爽口。歷史上以生產圓茶(七子餅)而著名,年產茶萬擔以上。明、清時期,茶莊林立、商家雲集,極為熱鬧。產品適銷、港澳、南洋各地。由於茶質極好,每年都要進貢朝廷20擔之多。

清朝為了加強封茶山的管理和貢茶的運送,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從昆明經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嶺中修築了一條由石板鑲成的運茶馬道,寬約2米,長達數百公里。從殘存的部份馬道上石板的磨損狀況可以判斷,當時築路的辛和茶葉運輸的繁忙景象。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為內地與邊疆交往的、經濟中心,各種商鋪、學校、會館應運而生。可惜表現茶山繁葷景象的建築於解放前毀於火災,如今僅有碎瓦斷壁殘存。今日倚邦茶山,除茶葉生產得到恢愎和發展外,西雙版納州又規劃發展一個萬畝級香料基地。這樣,倚邦茶山將茶葉、香料比翼齊飛,前程無量。

古六大茶山 -- 漫撒茶山  

  慢撒茶山位於勐臘縣易武鄉以東,緊接老撾邊境。慢撒茶山屬大葉種茶,條索肥碩,條子寬大,結實,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壯男性之美,是普洱茶中個頭最大的。

清乾隆年間是其輝煌時期,滿山遍野都是茶樹,年產萬擔以上,清咸豐壬子年(公元 1852 年)來自內地的很多漢族同胞在茶山與茶山各族兄弟共同種茶、製茶,所產“元寶茶”(圓茶),遠近聞名,暢銷國內外,慢撒茶山種茶歷史悠久,茶農種茶製茶經驗豐富,但到十委世紀,慢撒茶山,稍有衰落,而易武茶山則日起興旺,光茶號就有十幾家,因此,清朝前期中期史書列六大茶山時,只列“慢撒”後某些書籍又列為“易武”。由此使人產生了誤解,認為易武和慢撒是兩座茶山,實際上並不是,只是證明了兩座茶山的興衰,易武和慢撒都是泛指六大古茶山的茶,不是的兩座茶山。是但在當地茶農細細區分,易武茶山和慢撒茶山卻有不同的,慢撒茶山的茶葉稍微肥大一些,味也稍甜。

古六大茶山 -- 蠻磚茶山  

 蠻磚茶山位於野象山旁,磨者河畔,歷史上年產茶萬擔以上,大都運往易武加工。銷售。

蠻磚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現今保存得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規則地散佈在原始密林中,經茶農精心管理,至今仍年產茶萬擔之多。今天的茶農商品意識強,他們根據市場的需要在蠻磚村公所支書權存安帶領下安排生產蠻磚貢茶,茶味獨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搶手之貨。1994年,州、縣確定在蠻磚茶山新建萬畝大茶園,在雲南省茶葉科研所專家的指道下,萬畝新茶園盤繞羣山,株株茶樹綠油飄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園交相爭輝,茶葉生產蒸蒸日上

古六大茶山 -- 攸樂茶山

攸樂茶山(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東北與革登茶山為鄰,西南接小勐養、勐罕和勐寬三個壩子,現為景洪市的一個鄉級行政單位。攸樂茶山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歷史上最高產量達2000 擔以上。攸樂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設過同知府和專管捕“盜”的普洱通判。1942年軍隊開進攸樂茶山,毅人放火,茶農四逃,茶山荒蕪,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壤。解放後,撥款、撥糧救濟茶農扶持茶葉生產。使產量逐漸上升。1993年攸樂茶山產茶1942擔(97000多公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州、市確定該地區為山區開發實驗區,在有關科研單位的領導下,在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的同時,還積極種植砂仁、橡膠等,使基諾同胞經濟收入大增,生活明顯改善,正在向小康邁進。

普洱茶與古“六大茶山”

經數千年品味,茶已經被人們確認為“真正的文明健康飲料”,是“禮貌與純潔的化身”。誠可謂“美酒千杯難成知己,清茶一杯便可醉人”。

舉世公認,茶樹的栽培與茶葉的利用,始於中國。舉世也同樣公認,中國雲南瀾滄江流域的西雙版納和思茅地區,是茶樹的發祥地。

遍佈西雙版納的古茶樹,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證。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出產的大葉種茶,被冠以“普洱茶”的名稱已經追溯到東漢時期,因民間有“武候遺種”的説法,所以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遲在三國時期就已形成氣候,距今1700多年。

誰知道雲南普洱茶几大產區分別都包括哪些山頭?頓首!

六大茶山一般指雲南茶葉或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現在亦有瀾滄江內六大茶山即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漫撒或易武、倚邦、攸樂(基諾)、漫撒、蠻磚和革登;江外六大茶山:南糯、南嶠、勐宋、景邁、布朗、巴達的説法。

TAG標籤:山頭 雲南 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