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茶文化新聞稿

茶文化新聞稿

茶是中國傳統的飲品,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隨着茶文化的推廣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茶的品質和文化內涵。以下是一些有關茶文化的新聞報道。

1.茶文化節目在電視上大受歡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開始關注茶文化。其中,一些以介紹茶文化為主題的節目,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在這些節目中,不僅有專家學者的深入解讀,還有茶藝師的現場展示和製茶過程的詳細介紹。通過這些節目,觀眾可以更加深入地瞭解茶的種類、產地、品質和製作方法。

2.茶文化館的開設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茶文化,一些城市開始建立茶文化館。這些館內展示了各種茶的種類、歷史、文化內涵和製作方法。此外,還為遊客提供了各種茶藝表演和茶品鑑體驗。這些茶文化館成為了茶文化推廣的重要窗口,也為遊客提供了一個學習和品嚐好茶的機會。

3.茶文化走進企業

茶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結合,成為了一些企業推廣的重點。一些企業開始推出自己的品牌茶,通過產品的研發和推廣來推動茶文化的發展。除此之外,一些企業還會在辦公場所內設置茶室,為員工提供一個舒適、愜意的休息環境。通過這種方式,茶文化走進了企業,成為了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之,茶文化正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人們對茶文化的認識和喜愛程度的不斷提高,茶文化將會更加繁榮和發展。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文化節演講詞有什麼

  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節演講詞,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節演講詞1

  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茶源於中國,我國種茶、製茶、飲茶的歷史有幾千年,茶文化源遠流長。同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消費國。2011年,中國的茶葉總產量達162萬噸,茶葉農業總產值達729億元人民幣,中國茶產業連續12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長率,成為全球茶葉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茶文化與茶健康的宣傳與推廣下,茶葉消費保持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巨大。2011年,國內茶葉消費量達130萬噸,茶葉市場銷售金額在1400億元人民幣以上。

  為進一步促進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搭建國際茶葉交流與合作平台,推動全球茶葉消費的增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批准,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北京市西城區、普洱市將於6月16—19日在京共同主辦“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2012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第十二屆中國普洱茶節”(以下簡稱“一會二節”)。一會二節將堅持“弘揚茶文化、繁榮茶經濟、促進國際化、推動茶發展”的理念,進一步發揚中國茶葉第一街在茶經濟與茶文化領域的驅動力,突顯茶葉銷區和產區在茶葉行業的推動作用和協會在行業中的凝聚力,三家強強聯合,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茶葉盛會。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各項活動有關情況。

  一、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

  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BeijingInternationalTeaExpo2012)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批准,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聯合北京市西城區、普洱市於2012年6月16日-19日在北京展覽館主辦的,中國茶葉行業的重大盛會之一。

  本屆展會展覽面積22000平方米,設890個標準展位,分設國家地理標誌館、百強企業館、全國重點產茶縣館、台灣館、國際館、茶具館等。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秉承“展示國際茶葉精品,搭建全球貿易平台”為主題,堅持以“傾力打造全方位互動平台、打造世界高端茶業盛會、打造世界茶業風向標,匯聚精英產品”為出發點,全面打造有利於茶企、茶葉消費者的核心價值:

  (1)強大的參展企業

  本次展會參展的企業達300餘家,創下歷屆展會三最:一是知名品牌之最,一線品牌企業佔80%以上,其中有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茶葉集團、湖南茶葉總公司、大益集團、四川竹葉青茶葉公司、安徽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福建八馬茶業、鐵觀音集團、華祥苑、中閩魏氏等60餘家百強企業;二是組團地域之最,國內有普洱、黃山、六安、雅安、信陽等20餘家重點產茶區組團,海外有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孟加拉、德國、意大利、阿根廷等10餘個國家組團,還有各地質檢局、各省農委和各省、市茶葉辦、茶葉局、行業協會組團,等等;三是產品種類之最,本次參展企業陣容龐大,產品覆蓋面廣,涵蓋茶葉行業全產業鏈,如茶產品、茶食品、茶機械、茶包裝、茶具、茶飲料、茶用品等,品類齊全,種類繁多,集中外茶葉之精品,是中國茶葉行業的盛會,也是一次世界性的茶葉交易盛宴。

  (2)雲集國內外專業買家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北京市西城區和北京展覽館將通過自身的行業資源、資源和展覽界資源共同組織、邀請國內外的專業買家參加本次展會,同時為專業買家提供相應的和服務的便利。在聯合國糧農組織間茶葉小組(FAOIGG)、國際茶委會(ITC)、斯里蘭卡茶葉局、肯尼亞茶葉局以及意大利茶葉協會等國際性機構的組織與安排下,全球主要的茶葉買家如英國川寧(Twinings)、德國萬浩茶和(Wollenhaupt)等也將參加本次展會並出席大會的論壇。預計到會的專業觀眾將會達到1萬人次以上,參觀人數達10萬人次以上。

  (3)第三屆國際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論壇

  為進一步掌握全球茶葉發展動向,尋求未來發展的機會。展會將舉辦第三屆國際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論壇,邀請國內外茶葉主管部門、知名茶葉專家和企業家,共同交流全球茶產業發展現狀,分享茶行業發展經驗,探討茶葉未來發展方向和機會。聯合國糧農組織間茶葉小組將在論壇上發佈最新國際茶葉產銷情況和未來發展趨勢,茶葉主產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以及國內重點產茶區代表介紹茶葉發展經驗;荷蘭禾金基金會(SOLIDARIDAD)、雨林聯盟(RAINFORESTAlliance)組織、國際公平貿易(FAIRTRADE)組織、茶葉道德合作聯盟(ETP)等國內外主要行業組織就聯合開展茶葉可持續發展項目,構建科學茶葉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系統解決茶葉中農藥殘留問題作專題報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農產食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茶葉分會和國家茶葉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介紹茶葉標準建設最新情況;國內外著名的品牌企業圍繞“品牌建設和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主題發言。

  (4)精彩紛呈的茶事活動

  展會期間,組委會將舉辦豐富多彩的茶事活動,這些內容包括:

  1、萬名小茶人逛北京大茶展。飲茶要從孩子抓起,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青少年加深對茶的瞭解與認識,增進全國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引領青少年走進茶的世界,不斷創新與發展中國茶文化;2、“民生銀行杯”全國名優茶評比大賽。發展茶葉是為了“民生”,本項活動旨在提高優質品牌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茶企業在本次茶文化節的參與度,引導廣大消費者健康飲茶意識,倡導品飲品牌茶、優質茶,促進茶葉質量的提升;3、“金匯通”杯全國茶席設計大賽。茶席設計,是以茶為核心,以茶具為主體,在特定的空間形態中,與其它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所共同完成的一個有品飲環境佈置藝術,旨在豐富茶文化內涵,詮釋“綠色”、“健康”、“和諧”的茶文化理念。4、“甲拉一號”中國普洱茶高端論壇。論壇旨在樹立普洱茶收藏投資正確理念,普及普洱茶品飲知識,促進普洱茶產業健康發展。論壇中推出新穎的普洱茶茶票投資交易的新型模式等。同時,各產茶區和參展企業還將在展會期間舉辦豐富多彩的茶產品推介會和新品發佈會等活動。

  二、2012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

  1、馬連道中國茶葉第一街專場展覽

  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中,將在2號館設置面積567平方米的北京馬連道展區,紫藝茶業、更香茶葉、武夷星、天月、御茶園、一園國際等在馬連道成長和發展的全國知名茶產銷企業、連鎖茶超市、上市茶企業和茶文化機構10餘家,將在此集中展現北京馬連道茶葉特色商業街作為中國茶葉第一街與首都特色商業街的發展成就與領先優勢。

  2、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交流活動

  本屆茶文化節,將繼續大力發揮馬連道作為中華茶交流中心的茶文化展示、推介平台作用,西城區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將聯合舉辦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的兩大品牌活動—“馬連道杯”全國茶藝表演大賽和全國名優茶評比(鬥茶)大賽。今年的茶藝表演大賽,已吸引了全國各地數十支茶藝表演隊和愛好者的踴躍報名,集中展現國內外各地的精彩茶藝文化。全國名優茶評比(鬥茶)大賽將廣泛徵集全國參展企業的各類參展茶和茶產品,充分展現全國各地的名優茶品和茶文化。此外,還將舉辦中國瓷器及紫砂藝術文化講座;張一元公司的現場諮詢、展示及茶藝表演;老舍茶館“香茗消暑•雅樂怡情——外國使節&夫人仲夏品茶會”和“電影《大碗茶》消暑會暨影評有獎徵集”等多項活動,促進茶文化的推廣與交流。

  3、馬連道體驗區與北展展區互動交流活動

  自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和2012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活動舉辦當日到活動結束,每天保證一小時對開一次班車,往返於馬連道茶葉街體驗區和北京展覽館展區,以實現馬連道和北展兩區域的國內外及企業,有效開展各項茶文化互動活動和體驗活動。

  4、特色茶消費活動

  本屆茶文化節期間,馬連道地區各商家將集中舉辦多項茶產品促銷活動,吸引廣大消費者參與包括全國十大品牌茶和茶企業消費者網絡評選、消費者萬人品茶、馬連道茶葉消費抽獎等多項便利、實惠的消費體驗活動,更加充分地滿足消費者的茶消費需求,繁榮首都茶消費市場。

  5、知名品牌專題推介活動

  茶文化節期間,馬連道將為知名品牌茶組織專場推介活動,目前確定舉辦推介活動的茶企業與茶品牌有:北京更香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安微省六安瓜片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福建茶葉商會、福建省天豐源茶產業有限公司、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等,通過形式各異的品牌推介活動,與茶文化節的主題活動有效互動,以達到提升形象、推廣品牌、擴大消費的目的,最大程度上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三、第十二屆中國普洱茶節

  普洱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總人口256萬,國土面積4.5萬平方公里,是雲南省國土面積最大的州市,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奔騰不息的瀾滄江—湄公河縱貫全境,形成了“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的獨特區位。普洱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年均氣温18.9℃,温暖濕潤的氣候使普洱“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中心城區空氣中負氧離子最高濃度每立方厘米12500多個,高出世界衞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標準12倍多,享有“天然氧吧”、“春天中的春天,春城中的春城”的美譽,被聯合國環境署稱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普洱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着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佔61%,是《阿瓦人民唱新歌》、《蘆笙戀歌》的誕生地,原生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絢麗多彩。普洱生物多樣性豐富,生命生態系統完整,是綠色生態的聖境。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67%,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雲南“動植物王國”的縮影,是北迴歸線上保存較為完整、不可多得的一片綠洲。普洱是普洱茶原產地、茶馬古道的源頭和全國咖啡主產區、是“天然的茶葉博物館”和當之無愧的“世界茶鄉”。

  中國普洱茶節是普洱市的茶文化節會品牌和文化名片。1993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中國普洱茶節,中國普洱茶節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藴和鮮明的特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茶界人士的關注、關切,逐漸成為普洱眾多節會品牌中在國內外茶界具有較高知名度茶事盛會和茶文化品牌。

  第十二屆中國普洱茶節,由北京市西城區、雲南省普洱市、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共同主辦,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組委會、2012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組委會和第十二屆中國普洱茶節組委會承辦,雲南省駐北京辦事處、世界華商協會協辦。本屆茶節的主旨是,以“養生普洱”為主題,舉辦系列活動,充分展示普洱特有的普洱茶文化、民族旅遊文化和良好的生態文化,讓世人充分感受“妙曼普洱、養生天堂”獨特魅力,推動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第十二屆中國普洱茶節將帶您:

  (一)充分體驗“養生普洱”韻味。普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是“茶林里長出的城市”。近年來,普洱、市全面實施“科學普洱”行動計劃並取得重大進展。茶節期間,一是在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上,展示傳統普洱茶產品和“科學普洱”最新系列產品以及一系列普洱名特優產品。二是舉辦高端品茗暨普洱養生體驗交流活動,邀請有關領導、百強企業家、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和新聞媒體,開展普洱茶品茗和養生體驗交流,共同探討普洱養生心得。三是舉辦青年與普洱系列活動,開展“品鑑普洱”主題活動、“普洱之戀——妙曼普洱、青春之旅”青年聯誼活動,讓年青一代充分感受普洱文化的深厚底藴。四是舉辦普洱咖啡之夜活動,讓嘉賓品嚐普洱咖啡,體驗普洱咖啡優良的品質和獨特風味。中國的咖啡產量95%以上的咖啡出自雲南,雲南咖啡的60%出自普洱,普洱的咖啡品質已得到了國際權威機構的高度評價認可,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咖啡之都”。

  (二)全面感受原生態民族文化魅力。普洱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着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佔61%,原生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絢麗多彩。一是在“一會二節”開幕式上,將呈現普洱絢麗多姿、古樸神祕的的原生態的民族歌舞。二是舉辦電影《阿佤山》首映式,展示“妙曼普洱、養生天堂”絢麗多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三)大力展示綠色文明生機。在全球生態環境日益嚴峻的今天,普洱有着良好的綠色生態優勢,當前,普洱緊緊抓住國家支持雲南建設我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和雲南被列為全國首批低碳經濟試點省份的重大機遇,加快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建設。茶節期間,將舉辦普洱建設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發展規劃諮詢論證會,對普洱建設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發展規劃進行諮詢和論證。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們,2012年我國的茶葉產業在以及地方各級的大力支持下,行業發展突飛猛進,預計2012年我國的茶葉產量將達到170萬噸,再創歷史新高,穩居世界第一,“一會兩節”的召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的茶葉消費,眾所周知,發展茶葉行業是一項富國利民的大事,是我國億萬茶農脱貧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之一,2012年6月16-19日,讓我們相聚北京,相聚馬連道,相聚北京展覽館,品飲中國茶,體驗茶文化。

  感謝大家對一會兩節的關注與支持!並預祝本次活動成功!謝謝大家!

  茶文化節演講詞2

  茶文化節上的講話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專家,同志們:

  非常榮幸能與各方專家、學者探討中國茶道的文化底藴及內涵,共商陝西茶業崛起的路徑選擇。在此,我代表XXXXX向參見2011’中國·陝西(安康)茶葉節茶產業發展研討會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專家及新聞界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茶是一種文化飲品,茶香裏傳遞出的是濃郁的人文情愫。茶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禮俗形式,更是一種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徵的文化現象。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受儒釋道三家哲學理念的浸潤,傳統的飲茶之道重審美藝術性、道德實踐性、宗教哲理性的渾融合一。敬茶、品茶,是敬事之儀,明禮之倫,儉德之行,中庸之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神農《本草經》中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説。而秦地有茶,啟始先周,傳於秦漢,昌於唐宋,盛於明清。古漢水流域的巴國巴人是世界上最早種茶、用茶的民族。有着“茶聖”之譽的唐人陸羽在《茶經》中認定“巴山峽川”是茶葉發源地。陝南生態條件獨特,茶葉資源藴藏豐富,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陝南的紫陽、西鄉都曾是歷史上東西部茶馬交易的重鎮。加之氣候温潤,海拔適中,陝南出產的茶葉品質極佳,被歷代宮廷選為 “貢茶”。西北五省惟陝西產茶,“陝茶”經歷過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漢中茶和清後紫陽茶、漢中茶几個歷史階段。然而由於地緣因素的和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陝茶”曾有過的輝煌歷史已成為陝人的文化記憶。“陝茶”在中國茶類品牌中的影響力及其在國內茶業市場中所佔的份額,在整體上仍處於下滑的態勢。有悠久的種茶歷史,卻未能真正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茶業生產營銷模式;茶種豐富且有天然的品質優勢,卻至今尚未培育出真正具有強勢影響力的茶葉品牌。這一切實為“陝茶”之恨。

  “陝茶”不只是陝南地域特產,也陝西的文化招牌。振興陝南茶業,使陝南由茶業種植的寶地變為中國茶業營銷的重鎮,不僅是推動陝南實現突破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挖掘和豐富秦地文化資源、打造人文旅遊景觀的有效手段。真誠地希望參加此次研討會的各方專家、學者,能圍繞陝南本土茶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陝茶”復興之路的設計等問題獻計獻策。

  五湖四海俱嘉賓,相聚安康皆是緣。再次歡迎各方朋友來到在中國282個城市中擁有最吉祥的城市名稱的陝西安康遊賞生態風光,共商“陝茶”振興大計。

  飲茶有助於養生健體、明心見性。詩僧皎然對飲茶的妙處做過這樣的描述:“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請朋友們多飲茶,多飲“陝茶”!

  最後,敬出席今天研討會的各位領導、各方朋友一杯安康紫陽富硒茶,謹表謝忱!祝各位領導、各位朋友身體安康,萬事如意!

  謝謝!

  茶文化節演講詞3

  茶文化節解説詞

  (入場,開場白):世間萬物中,數茶最有靈氣,在它的身上,藝術與生活共融合,歷史與現代相交接,把人們引入一個神奇的世界。

  (介紹茶具):聞香杯,此杯是用來聞茶的香氣。——品茗杯,此杯是用來品茶的香味——紫砂壺——茶盅——將沸水注入茶盂,清洗茶具。——茶夾 (主泡手清洗聞香杯、品茗杯):紫陽城西南,逆任何而行三十餘里,有一鄉鎮,名字頗為優雅,就彷彿是從詩經上走下來一般,叫做芭蕉,走進芭蕉,猶如走進一副山水的畫卷。

  芭蕉名稱的由來,在文人墨客的記憶中,宋詞裏有“最是傷心離人淚,雨打芭蕉”的句子,讀來很令人傷神。與此不同,芭蕉鄉扼任何咽喉,接南北通道,舊時為紫陽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蓋因處所無明顯標記,渡口碼頭幾簇芭蕉便自然成了方位詞,大家就叫它“芭蕉口”。據縣誌記載,在過去不通鐵路、公路的長久歲月裏,這裏一直是商賈雲集、農學繁盛之所。至今依稀可見,

  “茶馬古道”分之點的印記,又為它的歷史抹上了一層絢麗、神祕的色彩。 為了超越歷史,再創輝煌,近年來,鄉更加重視茶葉產業發展,已建成豐產密植茶園4500畝,改造老茶園5000畝,建名優茶葉加工廠13個,通過走出去培育市場,請進來投資辦廠加大科技培訓,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來進一步做大做強芭蕉茶葉產業,善良純樸的芭蕉人期待您的加盟,共謀發展,

  (主泡手清洗茶具):注入沸水清洗紫砂壺——到入茶盅——清洗聞香

  杯、品茗杯 “酒是將軍,茶為逸客”。從茶中能折射出中國最富智慧的文化,“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一杯清香的茶麪前,您定能玩味出“人生意何在,不妨至農家,君交淡如水,山人一盞茶”的意境。 (開始泡茶):茶盒——茶擇——用茶擇將適量茶葉取出,放入茶碟——鑑賞佳茗——佳茗入甕——注入沸水;第一次沖泡的茶是不能喝的,主要用於洗去茶葉中的毛毫和灰屑;——到入茶盅,清洗茶具。

  “無憂何必去飲酒,清心常飲紫陽茶”。作為紫陽茶葉產業的一個重點鄉鎮,芭蕉茶有着它獨特的優勢:境內無污染型企業,茶葉的品質得到最根本的保證,宜人的氣候、純淨的水土,又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庇護。

  (介紹):第二次向紫砂壺注入沸水,鳳凰三點頭;——到入茶盅——到茶也很講究:第一步,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覓知音;第二步,蜻蜓點水、蜻蜓點水脱凡塵;第三步,關公巡城、關公巡城保平安。古老的中國有這樣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叫“茶七酒八飯十分”,茶只倒七分,表示對尊貴客人的深深敬意。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的奧妙還在於剛入口時苦澀難嚥,片刻後即會口舌生津,細細品來還能砸出一口香甜的味道。人生不也是如此麼,俗話説,人生不如意者十之,苦後方有甘甜,風雨寓示晴空。倘若能參透這個道理,相信世上定會少了許多無謂的算計與紛爭。從這一層面上來説,飲茶與其説是養身,倒不如説是養性。

  (副泡手敬茶):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請尊貴的客人在主泡手的示範下品茶。——旋轉聞香杯,聞茶香;用拇指、食指握住品茗杯身,中指託在杯底。品茶分三口:一口品,品佳茗清香;二口賞,賞壺中歲月;三口飲,飲人生綿長。

  在芭蕉待客茶為先,茶好客常來,來芭蕉是客到心腸熱,人走茶不涼,各位嘉賓,各位新老朋友,歡迎到芭蕉來。

  謝謝大家!

 

年輕人的首選飲料之時,該怎樣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茶文化

如何讓茶文化更好地在年輕一代中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興於唐朝,盛於宋代。茶文化糅合了儒釋道多派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昨日的月湖寧波茶文化博物院內,茶香四溢。一場題為“清茗雅集”的品茶活動,迎來了參加第三屆茶文化高峯論壇的多位專家學者。大家匯聚一堂,識茶品茗,以茶會友。當咖啡、可樂逐漸成為年輕人的首選飲料,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茶文化,尤其在年輕一代中推廣,保持其甘醇,散播其芬芳,成了昨日品茗會上的熱議話題。

茶是向善向真向美的文化年輕人能從中得到雅的薰陶“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昨日的月湖袁宅,細雨落檐,但屋內熱鬧非凡。來自北京的禪茶,武夷山的巖茶,台灣花蓮的蜜香紅茶……各位茶文化專家帶來各自精品茗茶的同時,也為大家展現了高超的茶藝。“清和雅,有助於平和、淨化當今社會一顆顆浮躁的心靈。”原全國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認為,中國的茶文化,體現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可以影響更多的人。在他看來,儘管國人着裝打扮已經西化,但西服領帶,屬於外在,而生活點滴,比如碗筷碟,茶杯茶壺等,這些在西方人眼裏極富藝術美感的器品,正是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反映。需要大家形成合力,共同向世界展現茶文化的魅力。快節奏的生活下,飲茶品茗多屬上年紀人的雅好,年輕人似乎更偏愛咖啡、可樂等舶來飲料。“生活本美,為俗所累。”許嘉璐説,“當代年輕人揹負不小壓力,沉浮之際難辨清濁,而茶文化是向善向真向美的文化,他們能從中得到雅的薰陶,我們應該將茶文化之美帶給更多年輕人。”另一位出席嘉賓、香港新聞聯會會長、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執行會長張國良介紹,在第三屆茶文化高峯論壇期間,組織一場品茗會,除了以茶會友,更能以此喚醒茶的生命力,“我們經常看到的茶道禮儀,畢竟是形式,有時過於追求禮儀,反而忽視了茶文化的內涵。通過面對面的品茗活動,能讓大家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贏回年輕人,得有親和力有了喝茶習慣,就走上了傳承之路一襲素衣,一壺香茗。昨天的品茗活動上,一個年輕女孩的茶道表演博得來賓們的聲聲讚歎。朱宸儀,這位來自寶島台灣的女孩,目前正在北京大學念研究生,攻讀文藝美學專業。朱宸儀茶道表演的主題是“瓜瓞綿綿收”,為來賓們奉上一杯杯散發着自然果香味的蜜香紅茶。作為現場最年輕的茶藝師,如何讓年輕人傳承發揚茶文化是離不開的話題。“年輕人喜歡去星巴克、costa咖啡聚會,他們有種感覺——茶文化很遙遠。高檔的茶具,昂貴的價格,繁瑣的工序,遠不及一杯咖啡來得時尚便捷。”朱宸儀學法律出身,但觸動她鑽研傳統文化,緣於出國經歷。“在國外,每個人都是一方文化的代表。當看到歐洲人品嚐並不新鮮的茶葉,把它當作來自東方的臻品時,心裏總想推介真正的中華茶文化,但卻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連自己都不是很懂。”朱宸儀説,不少海外中國留學生都有同感,這是一種內心的不安,感覺“不中不西,失根了”。如果向西方推介中華文化,茶是一個很好載體,因為茶文化糅合了道法自然、中庸禪等儒釋道思想。如何讓茶文化更好地在年輕一代中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朱宸儀覺得,茶文化首先得放下身段,擺脱“高大上”形象,讓年輕人有親近感。當然,最主要還是得培養年輕人的飲茶習慣,讓喝茶融入大家的生活,“當年輕人養成喝茶習慣,當茶超過咖啡、可樂,成為大家的首選飲料時,我們其實已經走在茶文化的傳承之路上了。”

茶文化800字作文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的種類很多,有紅茶、綠茶、花茶、黃茶等等。就綠茶來説有:西湖龍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永州舜皇茶;顧渚紫茶;午子仙毫;黃山毛峯;雲霧毛尖;曾侯銀劍;信陽毛尖;平水珠茶;寶洪茶;上饒白眉;徑山茶;峨眉竹葉青;南安石亭綠;仰天雪綠。紅茶有世界的四大高香紅茶:祁門紅茶,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錫蘭高地紅茶。黑茶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藏茶”、雲南的“緊茶”、“餅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飲茶的好處很多,最主要的是茶能使人精神振奮,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並有維持心臟、血管、胃腸等正常機能的作用;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運動能力;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能防暑降温。

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它通過詩詞歌賦、散文、小説等形式表現出來的文學形式,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 易等。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茶可以益智明思,促使人們修身養性,冷靜從事。所以,茶歷來是清廉、勤政、儉約、奮進的象徵。飲茶給人們帶來的味美、湯美、形美、具美、情美、境美,是物質與精神的極大享受。同飲香茗,共話友誼,能使人類在和煦的陽光下共享親情。客來敬茶的清風美俗,造就了炎黃子孫尊老愛幼、熱愛和平的民族性格。

朋友,請你品茶、研茶吧!

以茶文化為題寫一篇1200左右的論文

最早的“茶道”兩字因茶的意境而來.意境承 載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兩字,在愛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 茶歌誚崔石使君》。詩的開頭是茶事的描寫,接着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然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 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悶。”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來的非凡意境,“茶道”兩字 在最後一句“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讀該詩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從 一飲之前的茶事情景鋪開,爾後逐漸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與”茶道”,意境高遠,也真可謂“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詩怍(《飲茶歌送鄭容》) “丹五羽人輕玉石,採茶飲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蕩憂慄。 日上香爐情未畢,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把茶的藴意與友情連在 一起,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聖陸羽的關 系(可有相關的茶詩為證)。陸羽與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陸羽的影響。陸羽也正是在湖 州與皎然結識,進一步積累學識,並終成博學之士, 並完成《茶經》的最後定稿(顏真卿也受影響,並著有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的詩句)。 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華的茶文化,由歷史沉 積而來,也與茶的意境相伴隨,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積 極作用和影響。具體地説,是人們在經過茶事、茶文 化思想內涵的感受和體驗後,受那由茶所帶來的美 妙意境等影響而對人產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體驗茶的精神(如“精行儉德”般的內涵).並把它 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們把 這種影響,以虛幻的方式來表示,可稱之為與茶相關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響,也與其中的意境深遠分不開。 二、茶以載道------茶道與中華傳統文化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説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瘻,療飢,益氣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闢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昇華,與“文以載道”同,“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茶經·一之源》:“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説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為媒,通過沏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脱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讓情感得到宣泄和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説:“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着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國儒佛道三家思想雜糅的具體體現。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和諧安樂之道。陸羽在《茶經》中指出,凡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因而茶事活動是綜合、協調“茶、水、器、火、境”各項要素的複雜過程;再者,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儒家思想是中國茶道思想的主體,是提攜諸家思想的綱領。儒家的思想要求我們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這正是茶的本性,儒家把“中庸”和“仁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認識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促進和諧,增強友誼。在儒家眼裏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作為佛教中國化、簡易化、世俗化的禪宗也創造了飲茶文化的精神意境。所謂“茶禪一味”也就是説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達些,而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魔,有利於清心修行,與禪宗變通佛教清規相適應。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同茶結合起來。茶文化實際上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僧侶們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饋人,以茶宴代酒宴;於是,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莊嚴肅穆的茶禮,尤其是佛教節日,或重要的法會都舉行較大型的茶宴。唐時有的寺院還可以為仕宦各界迎親送友設置佛門禮儀的茶宴。宋代在敕建的寺院,遇到朝廷賜欽袈、錫仗、法器時都舉行隆重慶典,往往用盛大的茶禮以示慶賀。日本茶道即是以禪宗義理為靈魂,倡導“和、清、靜、寂”的茶道精神。 唐代著名詩僧皎然在他的“三飲詩”裏將禪學、詩學、儒家思想三位一體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既為除昏沉睡意,更為得天地空靈之清爽。“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撒輕塵”,自己心神清靜便是通佛之心了,飲茶為“清我神”,與坐禪的意念是相通的,達到“迷即佛眾生.悟即眾心佛”的境界。“三飲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實現了“靜心”、“自悟”的禪宗主旨。皎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道家、佛家在茶中溶進了“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已與山水、大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説,飲茶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佛理與茶理便有共同之處。儒家在仕途的坎坷中以茶培養自己超脱的品質,道家在茶中尋求一種空靈虛無的意境。三家在求“靜”、求豁達、明朗、理智方面在茶中尋找到一致。 三 茶道之現代意義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與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靜、清、儉”精神,恰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相適應。因此,現代社會弘揚茶道有着積極、深遠的意義。 三千年道統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現代在西方理性主義的衝擊下,亦曾被徹底否決。但當今隨着社會的發展,矛盾衝突的日益加劇,天地人道和諧共處的問題已成為擺在人類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期,機遇與危機都是前所未見的,人類生存狀態處於尖鋭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使人類擁有徵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積累了超過以往世紀總和的物質財富,展現出十分誘人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異化程度有增無減,現代文明創造的物質力量已達到可於瞬間毀滅人類的水平,這是“外在危機”;同時.現代文明形成的種種異己力量也在摧毀人的心靈,導致人的異化,“使人背離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礙人的成長”,這是“內在危機”。於是,追求經濟增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三者協調共進的“可持續發展”,日漸成為世人的共識。人類的使命並不只是謀求在物質上掌握世界,從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意義上説,物質增長不是進步的目的,而只是未來進步的一個前提條件,通過這一手段的運用,使人類能夠在精神上掌握自身,達到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 茶道所藴涵的超越、和諧、儉省等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力弘揚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和諧”,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協調發展,即指從那種根深蒂固的動物性的、重佔有的、片面的生存觀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義與生命質量,強調人、社會、自然全面協調發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約束及調節機制與效應的屬人的生存觀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步調一致,做到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相結合,當代人利益與後代人利益相結合,發展經濟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相結合,使我們的子孫後代能持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有的理性主義者認為,茶道以直覺體悟為認知手段,不合於邏輯推理,是非理性的東西,因而應當擯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當今世界的重大理論課題之一,就是在人與社會發展中如何合理地協調理性與非理性的關係。關於中西傳統文化表現的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論很多誤解亦很多的問題。特別是,我國學術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表現出祟尚理性主義同時貶低甚至否定非理性主義的理論傾斜。彷彿只有理性主義才是真、善、美的創造者,而非理性主義則只能產生假、醜、惡。這種理論是站不住腳的。無論對於個體人的思維,還是作為人類的思維,其具體過程,儘管有以理性或以非理性為主導的傾向,但在思維的全過程和思維的本性上,兩者都是缺一不可的。事實上,對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把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簡單地歸之於非理性主義,是荒唐的。我們知道,西方的理性主義傳統,並沒有使西方的中世紀發出光彩,而中國的非理性主義傳統,卻使中國在中世紀創造出當時舉世無雙的燦爛文化。就是説,從學理上看,理性與非理性並沒有哪個高哪個低的價值區分。對於人和社會的發展,理性與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並且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在西方,從近代到現代由於理性主義被強調得過了頭,出現理性異化,如科學主義與技術主義使科學技術反過來統治人,壓抑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又有意志主義、存在主義等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至今方興末艾。這也有力地證明理性與非理性是不可替代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同為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相輔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奮、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秉賦,也需平和、寂靜、清悠、素儉、精進的陰柔之素質,陰陽共濟,剛韌並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養成。酒性為陽,飲酒助豪情,茶性為陰,品茶添清雅。一俠一隱,一個熱烈,一個冷靜,故茶對人性的完善,有獨特價值。 人們在功利生活中,難免產生浮躁、庸惰、焦慮、內心衝突等消極心理,心靈復歸清靜、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國正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躍遷,又值經濟轉軌,人們對競爭的激烈、生活節奏的緊張和人際疏離已有深刻體驗,故人性復歸的衝動尤顯迫切。茶的儉淡、精清、恬靜、沖和的特質,與此種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內容,應反映現實社會處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求,引導人們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為人生旅途的“綠色棲所”:茶香飄處,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

下面還有一篇

我國今古名茶的品種,總數不下二三百種之多,其質量之精美絕倫,花色品種之豐富多

姿,堪稱世界之最。據現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鹼、

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説400種以上),富有營養,能調節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歷代學者根據約500種古代文獻資料的

記載和研究成果,將茶的功效歸納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消脹,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風解表,堅齒,治心痛,療瘡治瘻,療飢,益氣

力,延年益壽,其他(燒煙闢蚊蠅等)。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於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昇華,與“文以載道”同,“

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

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飲茶

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

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茶經·一之源》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

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

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

根據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説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

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為媒,通過沏

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處於現

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實,克服現實的缺陷,擺脱現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讓情感得到宣泄和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

、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

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並能夠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

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

決不象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

不只是-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

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

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相結合,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脱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

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

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儒與道、佛合摻互補,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態平衡學。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支配其社會觀念和倫理觀念。而道、佛兩家所宣傳

的、以自我精神解脱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像閒雲野鶴一般自然恬淡、無拘無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靜虛明、無思無慮的心理境界,對士人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他們以老莊和禪宗哲學思想為基礎,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過品茗、琴棋書畫

等修身養性方法加深涵養,以剋制、忍讓求得內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與心理的和諧

穩定。內在心性上的澄澈虛靜。清心寡慾,就會表現為外在風度上的雍容大度,寬厚謙

和,與人無爭,怡然自樂,汰盡浮燥,歸復天然。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

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後,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樸歸真。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

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

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澈,體道入微。可以説:“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

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

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

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

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着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我好不容易才打完這麼多的字,希望對你有幫助。多給我點分哦。o(∩_∩)o 哈哈

世界各國茶文化異彩紛呈 看看外國人都是怎麼喝茶的

認識一下世界各國茶文化。

日本:日本人有自己的“茶道”,有一些人家在家裏專門設了茶室。客人過來要迎客入茶室時,要跪坐在茶室門口,先讓客人一個個的進去。而客人在經過門口的時候,要在門口旁洗手,再脱鞋入茶室,主人等客人全部進去後才進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禮。當主人開始要煮茶時,客人要退出茶室,到花園走走,讓主人自由、放鬆地準備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後,再讓客人回茶室,一起品茗。在飲茶結束後,主人還要跪坐在門外,跟客人祝福道別。所以,要體會日本的茶道先練練看自己能跪多久。

俄羅斯:俄羅斯人常喝紅茶,他們習慣先在茶壺裏泡上濃濃的一大壺,要喝時,倒出少許在茶杯裏,衝上開水,根據個人習慣,靈活地調濃或淡。當有客人來時,把茶壺裏的濃茶一倒,衝上開水,在往裏面加入蜂蜜或果醬,就變成了可口的茶飲料。小編覺得俄羅斯飲茶方式看起來挺方便的。

內蒙古:蒙古人的飲食習慣以是肉食為主,但只吃肉食容易太過油膩,所以蒙古人幾乎每頓都喝茶。蒙古人喝的是磚茶,和我們平時飲用的茶是不一樣的,磚茶顧名思義就是像磚一樣的塊狀茶,要飲用時,切一小塊放入鍋內加水煮開,裏面還會加入鹽巴、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這種茶不能用簡單的沸水沖泡。

印度:印度有一種叫“薩馬拉茶”,就是在茶裏面加入姜和小豆蔻。印度人的傳統飲茶方式也很特別,他們會先把茶倒在盤子裏,然後用舌頭去飲。忌諱用左手去遞送茶具,左手在印度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

泰國:泰國的氣温比較高,所以泰國人更喜歡喝冰茶,喜歡在熱茶中放入一些冰塊,飲用起來讓人感覺涼快舒服。

英國:英國是一個紳士的國度,英國人對於喝茶也是很有講究的。按正規的話,最起碼一天要喝4頓茶,包括早晨醒來空腹喝的“牀茶”;上午11點喝一次“晨茶”;午飯後喝一次“午茶”;晚飯後再喝一次“晚茶”。英國人的泡法也跟我們中國不一樣,他們是把茶葉末連袋浸泡在熱水裏,一小袋只泡一遍。家庭飲用時,還會在泡茶的茶壺裝一個過濾杯,用來過濾碎碎的茶末,並在茶湯里加入糖、檸檬或新鮮的牛奶,喝法和我國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美國:美國人喝茶就跟喝速溶咖啡是一樣的,講求方便、迅速,不喜歡泡茶複雜的工藝也不喜歡在茶杯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在美國,一般喝茶都是歐洲風味的,不是中國式的。在美國,大多數人更喜歡喝冰茶,暢銷到美國的也是罐裝的冷飲茶,美國人在喝茶時,會先在冷飲茶中放入冰塊或者直接把茶放入冰箱冰好,要喝時可以聞到沁人心碑的香味,入口冰涼爽快,胸中頓時清涼,如沐春風。美國人的這種喝法缺點就是沒辦法體會到喝茶的意境、情調。

德國:德國人也常喝茶,尤其是花茶,但他們所謂的花茶是“有花無茶”,用各種花瓣加上水果果乾製成的。與我國的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窨制過的花茶完全不同。我們中國更注重的是花味之香遠,而德國追的是花瓣之真實。德國人也喝我們中國的茶葉,但泡法也是很神奇,與其説泡茶不如説是“沖茶”來得更貼切。他們會用沸水不斷的衝金屬篩子上的茶葉,衝下的茶水再通過安裝於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裏,這種方法泡出來的茶葉特點就是味道比較淡,顏色也相對比較淺。

土耳其:土耳其人熱情好客,來客人了都會請客人喝茶。茶裏面最出名的是蘋果茶,熱情的主人會為客人準備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蘋果茶。很多初次到土耳其的客人會覺得土耳其茶喝起來較苦,土耳其咖啡濃得化不開,都不是那麼討喜。而土耳其蘋果茶卻很容易讓喝過它的人就愛上它,濃濃的蘋果香和茶香相融,讓人喝起來身心舒爽。

寫茶的作文 必須説明文500字要用適量的説明方法

家鄉的綠茶

不少人都喝過“龍井”,可你喝過餘姚的綠茶嗎?餘姚綠茶雖沒有龍井那樣有名,但它色澤、香氣、口感都堪稱上品。據考證,餘姚茶葉早負盛名,唐朝以前,餘姚就已是名茶之鄉了。

餘姚種茶自然條件優越,四明山區地處浙東沿海,海拔在500米左右,給茶葉生長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茶樹一般高約0。8-1。2米,一年四季常青,可活上百年。葉芽採摘期為春、夏、秋三季,綠茶在春季為最佳採摘期,春季的葉芽色澤翠綠,葉質柔軟,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藥,茶葉無污染,所採摘的茶葉為三季中的優質品。但春季中屬穀雨前採摘製作的茶葉為極品,俗稱“穀雨茶”。夏季的茶葉較硬,色、澤、味比春季的略次,秋季更次。

綠茶的採摘極品標準為一芽一、二葉,普通的採摘為一芽二、三葉。就拿餘姚“瀑布仙茗”為例,採摘基本為一芽一、二葉,葉芽約2-3釐米,茶葉呈微卷形。

茶葉並不是摘下就能泡着喝,它是要經過繁瑣的加工工藝後才能泡出香氣撲鼻的好茶。茶葉加工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工序為殺青、揉捻、乾燥三個過程。首先殺青,放適量的茶葉在200多度的鍋裏炒,其間不斷的翻炒、抖動,以防炒焦,炒成青綠色時茶葉出鍋攤涼,時間大約為5-10分鐘。接下來便是用雙手揉捻了,期間要掌握“嫩葉輕揉、老葉重揉”,“輕——重——輕”、“抖揉”等結合,解塊散熱,搓時不能讓茶葉汁外溢,以免影響茶葉的營養及質量。搓制條形捲曲,高檔茶成條率在85%以上;低檔綠茶成條率在60%以上,即是揉捻完成的標誌,整個過程大約15-25分鐘。然後就是乾燥過程,這是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工序。茶葉用烘乾機邊翻邊抖至含水量6%左右,手捏即成粉末時,出鍋攤涼包裝完工。

茶葉品種繁多,有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黃茶、黑茶等,餘姚盛產綠茶,已有“瀑布仙茗”、“四明龍尖”、“河姆渡野茶”、“四明十二雷”、“化安雙瀑茶”等國家級名優品種,深受廣大品茗愛好者的喜愛。

喝綠茶有很多好處,據有關資料記載,在琳琅滿目的茶葉中,保健作用首選當屬綠茶。如工作或學習時累了,泡上一杯“瀑布仙茗”,那鬱郁的清香,頓時能提神醒腦,使人精神振奮,增強記憶。喝茶還能消除疲勞,保護視力,更有抗癌及延年益壽作用。

喝綠茶好處枚不勝舉。很多人都愛喝它,上到上流人物,下到平民百姓,綠茶真是名不虛傳呀。

我與中國茶文化的論文

宋代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茶品越來越豐富,飲茶也日益考究,開始重視茶葉的本身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此時,出現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並趨向以散茶為主,同時烹飲的手續也大為簡化。 明代 到了明代,餅茶、團茶較少見了,較多以喝散茶為主,烹茶方法亦由過去煎茶為主逐步發展為沖泡為主。 清代 到了清代,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出現了城市的茶館,並逐步興起,成為適合各個社會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並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現代 根據不同情況(如不同場合的特殊禮節),中國茶有着不同的泡法。例如綠茶比烏龍茶和紅茶更加清淡可口,因此需要用較冷的水沖泡。想了解更多此方面內容,請參考條目茶和功夫茶。 以下的步驟是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泡茶方式,,亦被視為泡茶藝術。以下過程要比吃飯時配點心喝的茶的泡茶過程更加正式。這種泡法經常用來泡紅茶和烏龍茶。 燒開水。 用熱水將茶壺洗乾淨。 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 灌半壺熱水沖洗茶葉,然後立刻倒掉水使茶壺裏只剩茶葉。(這一步和後面所有要灌水的步驟應該放在一個大容器中進行以接住溢出的水)。 再往茶壺裏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裏。茶壺裏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 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倒入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準備的托盤的用途是接住這一步溢出的水。 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後加入水再次沖泡,繼續飲用。一份茶葉可以泡4至5壺茶水,但是後面的幾次應該多略微多泡一會以儘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約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約45秒,以此類推。 很多人喜歡這種泡茶和喝茶的藝術,包括不是中國人的人。很多人熱心於茶藝,他們不僅喜愛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過程中的樂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還能放鬆心靈。據説人們在泡茶和喝茶的時候能忘記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很多人喜歡和別人一起喝茶,不光為分享美茶,還為了體驗和別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王伯敏的書畫展

慶賀王伯敏先生90壽系列活動

人文正脈——王伯敏書畫展

展覽時間:2013年8月20日——25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號)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中國國家畫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温嶺市

畫史南山——王伯敏九十日課展

展覽時間:2013年9月21日——27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藏品陳列館西廳(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號)

主辦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

中國國家畫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温嶺市

半唐齋里人長樂——王伯敏、王大川、王庚畫展

展覽時間:2013年9月22日——10月7日

展覽地點:恆廬美術館(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02號)

主辦單位: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温嶺市

同道堂文化藝術機構

半唐齋里人長樂書畫展

展覽時間:2013年11月

展覽地點:温嶺王伯敏美術史學館(浙江省温嶺市)

主辦單位: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

温嶺市 王伯敏

詩、書、畫是我一生讀書的餘事。到了晚年,畫得多一些,有時“落墨燈前不令閒”。

半個多世紀,書劍長隨。要求自己做個讀書人。要做讀書人,務必多讀書,多行路。作為畫畫的人,還要師造化,不乏內營丘壑之功。對此,我只能説自己向這方面努力着。

中國畫的創作,要求“以不似之似似之”。説得太好了,有着“經典”性的理論價值。繪畫是可視藝術,畫好“似”,塑造出對象的形象特徵,這是應該的,故曰:“畫虎不可類犬。”但是,作為藝術,不能只以“畫似”為準則。就此,辯證地提出“不似之似”。事實上,“不似”是正常的,因為藝術表現,要經過概括、取捨、誇張和變形。畫中的形,不等於客觀存在的形,即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所謂的“以形寫形”。若是藝術的形,在畫家主觀成分中,表現出完全的“不似”,這又過了分。所以提出了“不似之似”。這四個字,言簡意賅,便成了畫壇合乎科學具有邏輯的至理名言。試看看歷代山水畫家的作品,便可以一目瞭然。北宋的李、範、郭、米,南宋的李、劉、馬、夏,元代的黃、王、倪、吳,明代的文、沈、唐、仇,以及清代的“二石”、“四王”,還有近現代的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等,他們的作品,局部為“不似”,試看他們畫中的“雨點皴”、“亂柴皴”、“捲雲皴”、“披麻皴”,又什麼“沒天沒地的劈面點”等等,顯然都是些抽象的概括,點即所謂“不似”。而從整體看,他們所畫的千巖萬壑、飛瀑清流,或紅樹青山、或狂風暴雨、或煙波釣艇、或長橋卧波,無不一一具現,既是“以不似”為之,又是“似之”。石濤曾有詩云:“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似之當下拜。”為此,仍在努力探索。

有人相問,老頭多年畫下來,到底有何創造?我回答,創造談不上,往往畫失敗了。年輕時,受黃賓虹的用水啟發,修“龍王行雨之業”。我人笨,經驗又不足,釀成水災,所以廢畫一堆。有時遇巧,水生波瀾,自得其樂。我喜歡以漬水、凝水、潑水、鋪水在生宣上運筆。或以水破墨、水破彩,或以墨彩去沖水,或讓水去衝宿墨。有時衝出一片氤氣,又在一片氤氣中,綴點焦枯的墨色去提一提。説不上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功,總想有那麼一種變化的味道。我的這種想法與做法,傅抱石早已經説過,這是一種“闖畫”。他的意思是:“闖”,突破常規來作畫。“法”為畫家所用,卻不可被“法”所束縛。

到了八十歲以後,我喜歡以重彩來畫山。對石青、石綠、硃砂、赭石,以單色用,或以複色用。多數以白粉代水用來調色。我在上海美專求學,一度在西洋畫系學油畫。陳士文先生是指導老師。他一再地説,各種顏色,放上一些白色去調一調,會生出另一種色彩效果。所以我喜用白粉,受陳老師的一定影響。還在試驗中,談不出甘苦有得之言。

如今,朋友們好心又多情,將我歷年一些不經意的作品,擬編為一集並作展覽。際此開展,表示衷心感謝。 慶賀王伯敏先生90華誕

“人文正脈——王伯敏書畫展”

中國美術史學泰斗、中華人文正脈的集大成者、當代文人畫的傑出代表、享譽國際的中國書畫大家王伯敏教授,1924年生於浙江台州,1947年畢業於上海美專。畢業後赴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研究班深造,既是徐悲鴻的研究生,又是國畫大師黃賓虹的弟子。1952年起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士、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西泠印社理事、杭州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際茶文化書畫院名譽院長。

為慶賀王伯敏先生90華誕,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王先生的家鄉温嶺市聯合主辦,由中國國際茶文化書畫院、王伯敏美術史學館、浙江美術傳媒等單位承辦的《人文正脈——王伯敏書畫展》,於2013年8月20日——25日,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南山路218號)舉辦。此次展出王伯敏教授歷年精品代表作,有尋丈鉅製,也有咫尺小品。王先生自謙:畫畫是讀書餘事。作為王伯敏先生第一次正式畫展引起了各界對這次畫展的期待。

王伯敏先生出經入史,著作宏富,而以中國美術史研究獨步當世,為學林公推巨擘。1988年9月 , 王伯敏主編的《中國美術通史》獲得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的“中國圖書獎”,1992年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榮譽,2009年獲國家級美術最高獎“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王伯敏先生先後編著並在國內外出版了《中國繪畫史》《中國版畫史》《中國美術通史》《中國繪畫通史》《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中國民間剪紙史》《敦煌壁畫山水研究》、《中國畫構圖》《唐畫詩中看》《古肖形印臆釋》《水墨畫縱橫談》《黃賓虹畫語錄》等近六十種專著,逾千萬字。還有兩百多篇論文在國內外報刊發表,並出版有《王伯敏美術文選》《王伯敏美術史研究文匯》《王伯敏畫集》《柏閩詩選》等。

王伯敏先生花費六十多年時間,撰寫美術界迫切需要的七部美術專史,把我國美術史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他以超前的悟性與創見,對古今書畫藝術的論斷,提出更新、更深層面的理解,代表了我國美術史學研究的學術高峯,有的填補了我國以至東方美術史學研究的空白,有的著作被國外學者翻譯,出版外文本。王伯敏是20世紀下半葉中國美術史學科研究領域的奠基人和傑出帶頭人,堪稱“畫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遍遊祖國名山大川,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身體力行,倡導文人畫研究和實踐。其畫儒雅天成,以樸為美,充滿詩意,有“學者妙造”“一代儒墨”之譽,開創了當代中國文人畫新境界。被譽為繼黃賓虹、陸儼少之後浙江畫壇又一位山水畫大師。

王伯敏先生在梳理美術史脈絡的同時,不斷精研中國山水畫的特性(章法、空間、透視處理、墨法、水法、用色、意境等諸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解讀和歸納。他提出了“高遠、深遠、平遠、闊遠、迷遠、幽遠”這山水畫透視法的“六遠”理論;提出了“步步看、面面觀、專一看、推遠看、拉近看、取移視、合六遠”的“七觀”理論被列入《中國美術辭典》;提出了中國畫的水法理論即“水調墨、水帶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漬水、潑水、凝水、鋪水”被稱為“水法九種”,對繪畫界產生深遠影響。

王伯敏先生以理論研究的成果來指導和探究自己的繪畫實踐,成就斐然。潘天壽先生曾盛讚他:“不僅專史,能詩又工畫,實在難能可貴”,趙樸初先生有“一卷畫如黃大痴,構思妙若雨催詩”詩句相贊,他妙用“水法”以水為墨,運化調和,令畫面層次生動,蒼潤華滋。長期對敦煌壁畫及其色變的研究,令其用色更為大膽、直接。他注重空間意境之美,以空間、空白為畫眼,開闊的胸懷,長期的人文修養、爐火純青的筆墨表現手法,使書卷之氣、優雅之韻縱貫其作品,直接體現着中國文人畫的大雅境界,開創了當代文人畫的至美新境。直到大耄之年,他依然默默錘鍊着自己的畫風,卻更強調禪意境界和對“精神空間”的追求。80歲後,王先生的繪畫爐火純青、日臻化境、朴茂雄渾、變化萬千,將長期積累的人文情懷揮灑出來,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階段的繪畫作品更加醇釀。王先生曾説過:“我是為理想而作畫,為追求而繪寫。”王伯敏先生的繪畫實踐成為中國畫家“理”和“行”完美結合的實證和典範。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可以用“正、清、和、雅”四字來表達,這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所在。而伯敏先生的學問、繪畫藝術和一生修為正是這四個字的寫照。

此時此刻的王伯敏老人,歲月染白了他的雙鬢,眼神依然那麼睿智,那麼率真。在晚晴的歲月中,讀書、吟詩、煮茶、看月、研硯、鋪水……一切那麼從容、一切那麼淡定。

祝王伯敏先生藝術之樹常青! 序

王伯敏

日課,簡言之,學做人,修作業,日日進行,寒暑不間斷。

昔王荊公、顧亭林、黃賓虹諸賢立日課,餘效之也。

餘立日課,已有70個春秋,以讀書、行路為日課,詩書畫為讀書餘事,煮茶、造石、夜坐為副課也。

此次展出,計130個日課的作業。餘一生出版著作62種。以62個日課計,編少數民族54種美術史,以54個日課計,又採風十題,以10個日課計,展出詩書畫30件以5個日課,如此相加,得130個日課,作業皆涉及美術,故曰“美術日課”。

餘今歲年正90,慚愧的很,展出作業,成績微薄,為“世紀一粟”。頃者,向文化界同仁彙報,甚望達者大教。若有“非我當者”,或“是我直者”,當尊之以師。餘等豪言壯語,誠以登山不以艱險而止步,在學術磨礪的征途上,立足新時代,焚膏以繼晷,盡心力做一些我應做之事;為國家文化建設,奉獻一磚一瓦而已。 《畫史南山——王伯敏90日課展開幕》新聞稿

為慶賀王伯敏先生90壽辰,作為慶壽系列活動之一,2013年9月21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國美院人文學院、温嶺市主辦的《王伯敏90日課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校史陳列館開幕,展出王伯敏先生歷年著作、手稿、學術卡片、文獻、日記、文物、師友酬和及王老自己的書畫代表作,展現了這位積學大儒、藝術大師真實的治學、生活場景。

展覽除王老大量親筆手稿、文物原件外,還有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李可染、沙孟海、趙樸初、饒宗頤、錢君陶等人與王先生酬和的書畫原件及王伯敏先生與禪門宗師淨慧長老的唱和詩詞等。

王老在《90日課展》自序中講到:“學做人、修作業,日日進行,寒暑不間斷。”“在學術磨礪的征途中,以登山不以艱難而止步。”這是這位文化老人的心聲,以讀書、養志、修身、學術研究為自己的終身追求,內營丘壑,不負光陰,以身作則,以苦為樂。真實的學問離不開日常的積累和用功,王伯敏先生抱着一顆平常心,以70年漫長的學術生涯在中國傳統文化正脈的寶庫中修學、磨礪,又為之奉獻一生。

參觀王伯敏先生的90日課,在一篇篇手稿、一筆筆字跡後面,大家看到的是王老肩上所負的歷史使命感和學術智慧。讓人感受到傳統文人修身治學的方法和道路,看到傳統文化人高貴的精神世界和內心的追求。

21日下午《畫史南山》為題,在中國美院專家樓舉行王伯敏學術生涯研討會,海內外專家、學者和佛教界代表雲集杭城,共同參加了這次盛會。

《半唐齋里人長樂——王伯敏、王大川、王賡書畫展》新聞稿

金秋的杭州,在舉辦《人文正脈——王伯敏書畫展》、《畫史南山——王伯敏90日課展》之後,又一個有關王伯敏教授的展覽《半唐齋里人長樂——王伯敏、王大川、王賡書畫展》在南山路恆廬美術館開幕。

這個畫展,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主辦,由中國國際茶文化書畫院、王伯敏藝術史學館、同道堂文化機構等單位承辦。展出當代文人畫領袖王伯敏先生的代表作及半唐齋一家祖孫三代的力作。

展覽從2013年9月22日至10月7日,歡迎在杭州最美的季節裏來欣賞最美的藝術。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獲批了?

是的,日前,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批准為中國2022年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申遺相關文本已經送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資料顯示,位於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的景邁山是著名的“六大普洱茶山”之一,山上生長着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保存比較完整的千年萬畝栽培型古茶林。

千百年來,世代生活在這裏的各民族與茶相生相伴,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遺產區包含了景邁山古茶園、古村落最為集中的區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總面積177公里,涉及15個村落。

其中:遺產區面積72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105平方公里。遺產區內主要居住着布朗族和傣族2個世居民族,至今仍然保存着語言、風俗、節慶、祭祀等民族文化傳統。

擴展資料:

普洱市高度重視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深入開展古茶林文化景觀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研究,科學有力有序推進規劃、保護、展示、監測、宣傳、環境整治等各項工作,構建了、專家和當地居民及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古茶林的有效機制,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2012年9月,普洱古茶園和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公佈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保護試點;同年11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5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澎湃新聞-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獲批 

茶藝社團活動策劃書簡單

  時間流逝了,匆匆的流逝了,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了,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和新的目標,做好策劃,才能輕裝上陣,在今後奮勇爭先。好的策劃書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茶藝社團活動策劃書模板簡單,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茶藝社團活動策劃書模板簡單1

   一、活動主題

  知茶、懂茶、品茶。

   二、活動地點

  xx。

   三、活動時間

  20xx年x月x日

   四、活動對象

  xx。

   五、活動背景

  茶是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靈物。飲茶文化源於我國,興於唐代,盛於宋、明,歷史悠久,傳承至今。茶文化以其深邃的內涵,獨具的風格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明珠!而當下,大家生活的壓力較大,生活也比較沉悶,通過此次沙龍活動讓大家能夠充分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六、活動目的

  1、古人云,茶能養性。希望通過茶藝表演來讓大家對茶有所瞭解,對茶文化有所感悟,對生活和人生有些不同的認識。

  2、為茶文化愛好者提供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台,弘揚我國優秀茶文化。

  3、弘揚國學,讓更多的人瞭解茶道,並將茶道傳承。

  4、為學員們搭建一個相互瞭解、交流的平台。

   七、活動內容

  活動前期:

  1、討論並擬好策劃書,確定活動流程、所需物品及人員安排。

  2、邀請學員參加沙龍活動。

  3、安排授課老師。

  4、活動前做好通知人員參加活動的工作。

  5、場地佈置及攝影。

  6、現場跟蹤人員安排。

  活動流程:

  1、相關工作人員提前半小時到場進行現場安排。

  2、迎接學員到來並安排就座。

  3、授課老師進行開場白並做自我介紹(5分鐘)。

  4、授課:包括辨茶葉、識茶具、茶藝展示(40分鐘)。

  5、學員現場學習茶藝(40分鐘)

  6、沙龍活動結束。

  活動後期:

  1、場地清理。

  2、攝影人員將照片共享。

  3、製作微信紀念冊。

  4、做好活動記錄並完成新聞稿。

   八、需要準備的東西

  茶具、茶葉、投影儀、電腦。

茶藝社團活動策劃書模板簡單2

   一、活動目的

  觀茶藝,觸茶道,悟人生古人云,茶能養性。希望通過對藝表演來讓學生對茶有所瞭解,對茶文化有所感悟,對生活和人生有些不同的認識。

   二、活動主題

  茶中品真味。

   三、活動對象

  全校大學師生。

   四、活動時間

  x月xx號下午5點半開始。

   五、活動地點

  學校小禮堂。

   六、活動方式

  團體賽以及茶系列演出。

   七、活動詳細方案

  1、活動內容

  團體賽比賽時各系需要代表3名(學院報名制)

  A茶藝社團介紹茶藝文化悠悠茶史主持人出場介紹到場評委和嘉賓,請選手上場比賽。

  B選擇題每題5分,時間1分鐘,必答題每系挑題,以舉牌的'方式回答問題。同時有2名代表計分,在一側的顯示板上。最後主持人公佈第一輪最後得分,緊張的比賽過後,為緩解壓力,請選手後台休息,由茶藝社帶來,名茶趣説《信陽毛尖的傳説》。

  C放鬆過後又開始新一輪的比賽茶謎題每題5分,時間3分鐘,必答題。如果答題的系部沒有答出答案,可以進行場內求救,每系只有一次機會。

  D緊張的茶謎題過後,在此同時茶藝社為大家帶來鐵觀音茶藝演出.並請各系答感想題的代表品茶。

  E之後進行感想題每題10分,時間5分鐘,必答題。同學有對茶的瞭解,從中領略到得人生真諦,又台下評委給分,取平均分,每答題後公佈成績。

  F計分組進行最後統計分數,為大家帶來話劇《東坡與禪茶》。

  G計分組公佈得分,各位評委上台頒獎。

  2、宣傳方式

  海報。

  條幅。

  廣播站。

  校報。

   八、資金預算

  活動預算,鐵觀音茶葉,獎品一等獎夏涼被。

  二等獎雨傘。

  三等獎水杯。

  場外求助給一支筆,補充。

茶藝社團活動策劃書模板簡單3

   一、活動時間

  x月xx日——x月xx日。

   二、活動流程

  (一)開幕式

  1.活動流程:

  (1)活動時間:x月x日。

  (2)活動地點:知音廣場。

  2.活動內容:

  (1)茶藝表演。由茶藝表演團成員表演並示範給現場的觀眾,讓觀眾切身感受到茶具,服裝等專用用具用法。茶藝表演期間還同時進行古箏表演,營造更好的氣氛效果,在茶香與音韻中,引起更多人的興趣。

  (2)茶葉展示。由茶葉公司提供各種茶葉,在品茶盛會中展示,並講解其功效特點。

  (3)免費品茶。我們會設立免費品茶區,茶葉可自購,也可通過贊助,贊助茶葉會註明贊助公司。活動現場進行品茶鑑茶遊戲(辨別何種茶葉)。

  (4)茶的歷史發展展示。在活動現場掛有茶發展歷史的圖片和文字,為同學們展示茶的起源和發展,是同學問更瞭解茶的文化,知道它的博大精深,有助於茶文化的傳承,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操。

  (二)茶道演講比賽

  1.活動時間:初賽x月xx日決賽x月xx日。

  2.活動流程:

  1、預賽:報名同學於指定時間按時到場,進行十分鐘簡短演講,內容為和自己對於茶的理解。根據演講的狀態和演講內容深度進行評選,選出xx人進入決賽。

  2、決賽:進入決賽的同學進行更加詳細的演講,除此之外,演講結束後還會進行知識的問答。最後綜合評定,決出名次。

  3、最後評出一等獎x名,二等獎x名,三等獎x名,發獎狀與獎品。優勝獎若干,發獎狀。

  (三)花茶飄香

  1.活動時間:x月xx日。

  2.活動地點:三號樓前。

  3.活動參加人員:xx大學在校師生。

  4.活動安排:x點活動正式開始,免費向同學們講解有關喝花茶養生的知識。

  根據不同同學的需要免費贈送品嚐養生花茶。

  (四)你追我趕對對碰

  1.活動時間:x月xx日

  2.活動地點:五環體育場

  3.比賽流程:

  (1)將比賽人員分為x大組,將x大組各分為兩小組,一小組為茶,一小組為功能屬性。

  (2)為茶的一組同學在遊戲開始後要根據自己代表茶的特性去抓與之對應的功能屬性的一組同學(每次所代表的茶和功能屬性隨機抽取)。

  (3)比賽一大組為時xx分鐘,根據茶的組抓到的對應功能組的同學人數是否過半判定輸贏。

  (五)茶藝培訓

  1.活動時間:x月xx日。

  2.活動地點:教室。

  3.活動參加人員:全體在校學生。

  (六)茶文化協會茶與人體健康專題講座

  1.主講人:xx。

  2.活動對象:全體同學。

  3.講座時間:x月x日。

  4.參加人員:對茶文化感興趣的同學。

  5.活動地點:教室。

  (七)韻香茶具講座

  1、主講人:xx。

  2.活動時間:x月xx日。

  3、活動地點:教室。

  4、參加人員:全校對茶感興趣的同學。

  5、活動流程:

  1、由專業人士或對茶有研究的同學向大家講解茶具的歷史,分類,如何辨別茶具的好壞。

  2、播放音樂,烘托現場氣氛

  3、通過ppt向同學展示茶具的有關知識。

  4 、現場提問,解答同學關於茶具的疑惑。

TAG標籤:茶文化 新聞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