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古人飾品中的花鈿是如何裝飾的

古人飾品中的花鈿是如何裝飾的

古代女性常用的飾品花鈿是裝飾在哪裏的

臉部。花鈿(diàn)是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即用金翠珠寶製成的花形首飾。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等製成花形,蔽於臉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起源

關於花鈿的起源,民間流行着許多傳説,有人説源於漢代,有人説源於六朝,也有人説源於唐代。

曹麗芳介紹説,如果追溯我國女子在面部描繪或粘貼裝飾圖案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興起了,“比如,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女俑的臉上,就點有呈梯形狀的三排圓點,河南信陽出土的楚墓彩繪木俑的眼皮之上也點有圓點,這應該是花鈿的雛形,所以花鈿的起源要遠遠早於民間所傳説的那樣,至少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

文獻記載的花鈿出現在秦始皇時期。唐末馬縞《中華古今注》載:“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雲鳳虎飛昇。 ”曹麗芳介紹説,“貼五色花子”指的就是粘貼“花子”面飾,“花子”即為後來的花鈿。

古代女性裝飾花鈿

發展

漢承秦俗,並受楚文化的影響,“花子”應該相當流行。

三國時開始流行“靨鈿”,這種特定位置的粧飾一直到唐朝還很盛行,晚唐文學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近代粧尚靨,如射月,曰黃星靨。靨鈿之名,蓋自吳孫和誤傷鄧夫人頰,醫以白獺髓合膏,琥珀太多,痕不滅,有赤點,更益其妍……以丹青點頰,此其始也。 ”

南北朝時,南朝興起了“梅花粧”,這是一種形狀特別的花鈿。而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裏寫到的“對鏡貼花黃”的“花黃”,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女子額飾,應該是花鈿的一個類型。這種粧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方法是把金黃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貼於額頭,或在額間塗上黃色。除了《木蘭詩》外,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在《美女篇》裏也有“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的描寫。

鼎盛

唐朝時,額黃依然流行,初唐盧照鄰就有“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的詩句,晚唐的皮日休也有詩寫道:“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 ”唐代已是花鈿使用的鼎盛時期,女子面部的粧飾有了多種顏色和形狀。

五代十國的服飾承襲唐代並且有所發展,花鈿繼續盛行。曹麗芳介紹,成書於後蜀的《花間集》中,在描寫女子的日常生活和粧飾容貌時,有很多以花鈿寫意的詞句,如顧夐《荷葉杯》裏寫道:“小髻簇花鈿,腰如細柳臉如蓮。 ”甚至有女子把各種花鈿貼滿面頰,如歐陽炯《女冠子》詞裏寫到的情形:“薄粧桃臉,滿面縱橫花靨。 ”

衰落

到了宋代,隨着崇尚淡雅之美風氣的興起,濃豔風格的花鈿逐漸失寵;

至元代,花鈿終於淡出了女子的粧台。從此以後,唯有在一些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考古發掘中,人們才能找到這種在古代曾經流行了一千年的時尚飾品的影蹤。

TAG標籤:古人 飾品 花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