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山藥種植需要哪些技巧,山藥種植需要哪些技巧方法

山藥種植需要哪些技巧方法 山藥種植需要哪些技巧

1、土壤環境要求。選擇生態環境優良、土層深厚、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整地、施基肥。種前翻耕土地,每667平方米用石灰粉75千克、充分腐熟的農家肥1500千克結合翻耕施入,耕勻耕細後做成寬1.2~1.3米的高畦,以備栽植。土墒不足時,可於作畦前澆透水。

2、出苗前將種植溝兩側行間的土壤深翻20~30釐米,每667平方米用腐熟雞糞5000千克,腐熟豆粕300千克,氮磷鉀複合肥50千克,充分混合後施入。

3、適時種植。選擇品質優,無病蟲的優良品種塊莖作種。栽植前將種薯均勻縱切成帶有芽眼、質量為100~120克的小塊,並將切面蘸滿草木灰或石灰粉,放在太陽下曬1~2小時,放在室內晾1~3天,待切面癒合後播種。

4、3月下旬或4月上旬,日平均氣温達到15℃以上時栽種,一般採取雙行種植,株距30~35釐米,行距60釐米。

5、輪作及套種。山藥栽培應輪作換茬,如與水稻、豆科等作物輪作,有利於減少病蟲草的發生,提高山藥質量和產量。輪作間隔期應不少於3年。

6、另外,在山藥周邊套種大豆、紫蘇、薄荷等作物,既有病害發生少、產量較高的優點,又能夠降低單一種植的市場風險,綜合收益高。

7、田間管理。當植株蔓長10~15釐米時,插架扶蔓。支架方式以“人”字形架較牢固,架高1.5米左右為宜,及時引蔓上架、摘除過多腋芽和摘心。

8、在整個生長期內,必須除淨田間雜草。還應追肥2~3次。出苗後,每667平方米用尿素5~8千克,對水澆施,促進莖葉的生長和發棵。塊莖開始膨大時每667平方米追施氮磷鉀複合肥10~15千克。9月下旬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施氮磷鉀複合肥25千克。

9、山藥定植後應淺中耕1次,以後每次澆水和降雨後都應進行中耕。中耕時宜淺不宜深,避免損傷根系。雨後應及時排水鬆土。山藥生長前期一般不需要澆水,以促使塊莖向地下生長。塊莖膨大期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收穫前15天停止澆水。10、收穫。從莖葉枯黃後到翌年3~4月都可採挖。採挖時應注意防止機械損傷,儘量避開高温和日曬,特殊寒冷年份還要注意防凍。山藥收穫後,帶土存於陰涼、乾燥、通風、無陽光直射處,貯藏期間温度保持在5~15℃。

11、套管式栽培技術,選用內徑6~7釐米的塑料管,鋸成長度適宜的小段(多為1米長),並縱剖一刀,得到兩個待加工的淺生槽。然後在塑料管的一端距端口20釐米處向端口斜切,將端口切成馬蹄形。再從塑料管的另一端至中間部位,用手鑽或電鑽打孔,孔徑為1釐米,間距3釐米,每排打6個孔,共打4排。加工成的塑料套管可以循環使用6~8年。目前也有工廠進行套管的加工和銷售,可根據山藥種植品種的不同選擇不同規格的套管。使用淺生槽栽培,一般採用單行種植。選取直徑在3釐米以上,截取上端有芽的部分,長20釐米,重50克左右的山藥段做種子。一般在4月即清明至穀雨期間種植。根據當地氣候,在地上部莖葉枯死時採收。收穫時,先清除支架和莖蔓,自山藥溝的一側挖土,直到塑料套管全部露出,將整個薯條取出,保留淺生槽,重新覆土,第二年繼續種植。也可用小刀在距薯頭約10釐米處切斷,取出薯塊留下薯頭,保留淺生槽,重新覆土,合理管理第二年可繼續結薯。

TAG標籤:山藥 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