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綜合知識 > /列表

春節的風俗人情有哪些

春節的風俗人情有哪些

春節的民間風俗有很多,常見的有掃塵、貼春聯、放鞭炮、守歲、拜年和壓歲錢等。此外,還有貼門神、年夜飯、祭祖、飲歲酒等。這些風俗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和象徵意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民俗活動有很多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過年之前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等。統名之曰“年貨”。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春節有哪些風俗 春節有什麼風俗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

春節的風俗有掃塵、守歲、拜年、貼春聯、掛年畫、放爆竹、看春晚、祭祖、接神、踩祟等。


1、掃塵

“二十四,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風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春節風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3、拜年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風俗仍然很盛行。


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風俗起源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5、掛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6、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7、看春晚

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一般指中國電視台在每年農曆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曆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

歷廣義上的春節聯歡晚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當時由張駿祥任總指導,謝晉、林農、岑範、王映東任導演的,由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春節大聯歡》。電視台具有春晚性質的“迎新春文藝晚會”是自1979年除夕開始播出。

1983年首屆現場直播形式的春節聯歡晚會在電視台播出,從此每年農曆除夕北京時間晚8時(早期曾經在8點之前開始播出),春節聯歡晚會都會在電視台播出,節目時間持續4小時10分至5小時左右。節目最後以《難忘今宵》合唱結束(此曲是為1984年春節晚會創作的,後被1985、1986、1990晚會作為結束曲,並從1990年沿用至今)。


8、祭祖

新年為歲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這一禮儀,有的地方稱之為“拜祭祖家堂”,因為祖宗是稱為“家親”而不是稱為神的。

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進行。有的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懸掛祖先畫像,但多數地區是供着祖先的牌位。除夕子夜前後,開門放鞭炮之前,祭祖的活動便開始了。祖先的牌位前擺好美酒佳餚、時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點燃香紙蠟燭後,家長率子孫行叩祭禮。在祭祖時,要面對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項稟報家中一年來發生的喜慶事件,大到娶媳、聘女、生兒添丁,小到生活怎樣等。

風俗專家表示,新年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後代繁榮昌盛,諸事順意,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思想。


9、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10、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歲”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總而言之,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有各種風俗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風俗活動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為主要內容,大同小異。

春節有哪些習俗?

關於春節的習俗有很多,下面是其中一些常見的習俗。

1.貼春聯:在春節前夕,人們會在門上貼春聯,春聯上通常寫着吉祥的話語,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2.放鞭炮:鞭炮被認為能驅邪、辟邪,人們會在除夕之夜放鞭炮,以驅走一年的黴運,迎接新年的到來。

3.拜年:春節期間,人們會互相拜年,長輩和親友之間的拜年尤為重要,表示尊敬和祝福。

4.吃年夜飯:春節除夕晚上,家人會一起吃年夜飯,這頓飯象徵團圓和美好的開始。

5.舞龍舞獅:龍和獅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特殊的象徵意義,人們會表演舞龍舞獅來慶祝新年的到來。

6.紅包:長輩會給晚輩發紅包,紅包內裝有壓歲錢,象徵着祝福和好運。

7.看春晚:春節期間,人們會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是一年一度的盛大文藝晚會。

春節有哪些習俗?

“竹爆驚春,競喧闐、夜起千門簫鼓”家家户户的爆竹聲,帶來了熱鬧喜慶的吉祥年。春節俗稱“年節”、“過年”,是我國民間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節日,下面我分享的是春節期間的5個民間習俗,看看你知道幾個?

1、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子,又叫“春貼”“對聯”。每年春節,家家户户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符,這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對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送灶上天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説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户還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燒餅,名曰‘祭灶火燒”,或者備灶糖,灶王爺要在這個時間上天,去向天皇人帝彙報工作。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3、推磨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説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明年會有好事降臨。

4、殺豬割年肉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燉大肉”,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窮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也是辦年貨的開始。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裏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説,民間還流傳着“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説法,也就是説,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

5、芝麻秸“踩歲”

農曆臘月三十是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年三十兒正午前,一些大户人家會將芝麻秸從院內各屋屋門的甬路,一直鋪到大門口。家人出入,踩踏其上,噼裏啪啦。據説,此舉最早是為了防盜,後來演變成“踩歲”的習俗,寓意踩去舊歲迎新歲。“歲”與“祟”諧音,所以也有辭舊迎新之際踩掉、踩爛邪魔外祟的意思。另外,芝麻秸也是吉祥之物,俗話説:“芝麻開花節節高”。踩在其上,取節節高升之意。


以上就是我瞭解的春節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

TAG標籤:風俗人情 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