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養生

當前位置 /首頁/保健養生 > /列表

竹林七賢分別是哪七賢

在洛陽東北有一個地方叫山陽(今河南省修武縣),其中七賢中的嵇康就住在這裏,在嵇康的居所前,泉水潺潺流淌,周圍是一片竹林,鬱鬱葱葱,終冬不凋。西北二十五里,便是白鹿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出處:《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

《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竹林七賢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具體介紹如下: 1、嵇康 嵇康(224年-263年 ),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

竹林七賢分別是哪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動區域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輝縣市西南三十公里處吳村鎮境內。《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任誕》説他們“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 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

竹林七賢分別是哪七賢 第2張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魏晉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人“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 公元241—249年以來,魏齊王曹芳在位。此時,曹氏宗室勢力日微,大權漸落到司馬氏手中。司馬氏為了鞏固、擴大自己的勢力,一面大肆誅戮曹氏王室,一面屠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氏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1、 嵇康(224─263),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莊之説。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着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

但關於竹林七賢之名的由來,學界存在爭議。東晉孫盛《魏氏春秋》文雲:“(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今河南省焦作),與之遊者,未嘗見其喜愠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內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一般認為“竹林七賢”之名與“集於竹林之下”的竹林之遊有關。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

傳統説法認為“竹林”位於嵇康在山陽的寓所附近。嵇康與其好友山濤、阮籍以及竹林七賢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間暢飲聚會,因而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這種説法見於《晉書?嵇康傳》及《世説新語?任誕》竹林七賢條。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時期曹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博愛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嵇康等七人相與友善,常一起遊於

竹林七賢分別是哪七賢 第3張

陳寅恪認為,“竹林七賢”的活動地方實際上並沒有產“竹林”,竹林七賢是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出自《論語》中“作者七人”的事數,有標榜之義。“竹林”之辭,源於西晉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乃託天竺“竹林精舍”(Vlenuvena)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50),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對此王曉毅先生在《竹林七賢考》(

王曉毅不認同陳寅恪的觀點,從漢晉時期佛經中“竹林”這一譯名的出現頻率質疑了陳提出的“託天竺竹林精舍”一説,並結合史料實地考察發現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確實種植有“竹林”,之後又從時間和地點上論證了竹林七賢聚會的可能性,從而認為傳統説法對於“竹林七賢”一名由來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50),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對此王曉毅先生在《竹林七賢考》(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竹林七賢是哪七位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50),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對此王曉毅先生在《竹林七賢考》(《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過檢索佛教經典《大正藏》的相關譯名,認為“竹林”系東晉士人附會佛教經典的觀點值得商榷。韓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賢名義考辨》(《文學遺產》,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認為,“竹林七賢”的命名與僧徒解經的格義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義”之説不足為信衞紹生在《竹林七賢若干問題考辨》(《中州學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應該在七賢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陽縣。而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三篇清談誤國)中認為,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所取為《論語》“作者人”(《憲問》)之數,意義與東漢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麼“竹林”。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本回答被提問者和網友採納

竹林七賢是哪些人?

竹林七賢 是指 西晉 初期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他們是當時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主張老莊之學。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竹林七賢的作品

嵇康:善古琴,作品是《廣陵散》

阮咸:製作了同名樂器——“阮咸”

劉伶:好酒,傳世作品《酒德頌》

向秀:竹林七賢瓦解之後,寫有《思舊賦》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

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竹林,是一種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觀,走進鄉間,走進山野,隨意舉目便能瞧見,一點不稀罕。然當士子走進這平常的竹林,竟產生了文化史的奇觀,產生了*史的奇蹟,產生了心靈史的奇談。

奇觀,奇蹟,奇談,一連串奇字,在魏晉間化出了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

竹林和七賢渾然一體,難分難解,人稱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信老莊,尤崇莊子。他們與竹林物化真趣的景象,用莊子化蝶的故事來比喻,真不知是竹林化作了七賢,還是七賢化作了竹林?抑或竹林本就是七賢,七賢本就是竹林。

竹林七賢是個羣體,如若將他們喻為竹子的話,七人猶如七棵青翠的竹子,參差散立在嵐氣籠罩的竹林中。

有人認為竹林七賢皆是些脱俗之人,其實,他們身上有很多的俗氣,各自又有各自不同的俗氣。其可貴之處,在於以苦苦的掙扎來蔑視俗,打破俗,跳出俗。其可悲之處,在於掙脱的失敗,以及由此帶來的沮喪,或“迷途知返”,重新與俗合流。

他們的身上有同,至少都有過同,這個同是高蹈出世,是做隱士,是學神仙,是與人間的煙火保持某種距離。沒這個同,不可能聯袂走進竹林中;沒這個同,不可能在一個相當的時間內將竹林視作為家;沒這個同,也就不可能被人呼作“竹林七賢”。

然而,正像偌大個世界中,沒兩棵竹子會是一模一樣的,竹林七賢是七個人七個樣。這七棵“竹子”,搖曳多姿,各有各的靜態舞姿,各有各的青黃季節,各有各的風韻精神。

他們身上有異,有反差很強烈的異,這個異是來自如何對待以禍患為底基的榮華富貴?如何對待以煩惱為伴儔的身家性命?如何對待寂寞為主題的漫長生涯?如何對待説空非空生前身後的名?沒這個異,竹林也就太平靜了;沒這個異,七賢的生存狀態也就太簡單了;沒這個異,竹林七賢也就失去了作為千古話題的意義。

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竹林七賢合成活靈活現的眾生相。

惟有如此,竹林七賢才是呼之欲出的士人羣體。

竹林七賢的精神,使士子和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東晉王子猷每居空宅,便令人種竹,詠嘯着説:“何可一日無此君。”

北宋蘇東坡面對慘淡人生,灑脱地説:“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有人不禁要問,此書既然為書,為何不寫成章節的式樣,一氣呵成,而要弄成這一篇篇支離破碎的勞什子,是否存心在趕新潮,學時髦?

回答是:非也。不得不如此。

原因有二:一是史料的多寡不均。竹林七賢的史料量,其中嵇康、阮籍、山濤、王戎是正常的。然翻開《晉書》中的向秀本傳,會一陣傻眼,傻眼不在傳主的傳奇,不是傳主的名望,也不是傳主的其他什麼東西,而是本傳太短,短得實在不成樣子,若扣除一篇不太長的《思舊賦》,居然只有區區九行,不,説得精確一點,是八行半。向秀本傳是這樣,阮咸、劉伶兩人的本傳也差不離。三人的本傳如此短少,那麼是否能借助別的史料?可檢覽的結果,除了《世説新語》有零碎的記載,其他史書的相關存錄更是微乎其微。既然要寫竹林七賢的整體,那就不可能繞過向秀、阮咸、劉伶。可是,如此少的史料,拿來給三人做綜述性傳記,確實有些捉襟見肘,且與其他四人嚴重的不均衡。

二是人物的時代跨度太懸殊。無論是殺身成仁的嵇康,還是抱疾而終的阮籍,都亡於曹魏王朝崩潰的前夕,是十足的魏人;而其他五人,一併進入了三家歸晉的時代,山濤基本活動在晉武帝一朝,王戎身當晉末的八王之亂,向秀、阮咸、劉伶有各自的大限。由此,缺乏一根主線,貫穿始終的主線,若是硬行做來,必產生閲讀的凌亂感。

面對這樣結構的史料,是棘手的,正因為棘手,為何以前全面研究竹林七賢的成果寥若晨星,也就有了答案。

孫子曰:“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兵法變化之妙,存乎一心,文法當是同理。

冥思苦想,反覆變局,方得出這不是辦法的辦法。

這不是辦法的辦法,旨在讓每一篇有個鮮明的主題,有個相宜的適度,有個史料互補的機會。分之,各為一題;合之,匯成總題。

竹林七賢哪七賢?各自性格特徵是什麼?

嵇康骨頭最硬,山濤、王戎迫於壓力投靠了司馬氏集團,向秀在嵇康被殺後,不得不應徵到洛陽,阮籍和阮咸為叔侄,皆嗜酒放誕,不肯為官。劉伶惟與阮籍友善,嗜酒無度,縱情肆志

參考資料:http://wenwen.soso.com/z/q60939945.htm

"竹林七賢"指的是哪七位

中國三國魏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7人的*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 ,説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是可讀的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遊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簡介

【嵇康(224—263)】

[編輯本段]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國侄縣(今安徽宿縣西南),改姓嵇。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莊之説。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

[編輯本段]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上則採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另據史料記載,魏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山濤(205—283)】

[編輯本段]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説,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

[編輯本段]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註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

[編輯本段]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説:「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咸】

[編輯本段]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直頸琵琶,直頸琵琶後改稱阮咸,簡稱阮。

【王戎(234—305)】

[編輯本段]

字衝,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竹林七賢是指哪七位?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7人常聚集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肆意暢飲,故稱竹林七賢。主要反對當時的司馬朝廷。本回答被提問者和網友採納

TAG標籤:竹林七賢 七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