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攻略

當前位置 /首頁/旅行攻略 > /列表

正定十大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正定十大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1、榮國府與寧榮街 AAAA

榮國府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分為中、東、西三路,各路均為五進四合院,共有大小房間215間,遊廊102間。府內雕樑畫棟,小橋流水,夏秋之季,海棠、銀杏等枝繁葉茂,香飄數裏,林木掩映下的各間房舍古色古香,從西部開始,依次可經過垂花門、穿堂、花廳、賈母正房、鳳姐家;中路是府大門、外儀門、向南大廳、內儀門、榮禧堂、後圍房;東路是王夫人院、賈赦院。

寧榮街位於榮國府右側,是一條仿古味極濃的清式街巷,也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商業街。街上共有51家店鋪,店前掛着古式的招牌、幌子,再現了明清時分的市井景象。這一條街以經營傳統的古玩字畫、手工藝品等為主,文化氣息極濃。

地處正定大佛寺附近,兩處實為一體景觀,它是為拍攝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而修建的一座大型仿清古建築羣。

交通:可乘1路車,直接在街口下車即到。

2、正定隆興寺 AAAA

隆興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裏街,是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隆興寺位於距離石家莊15公里的河北省正定縣城內,始建於隋朝,時稱“龍藏寺”,唐朝改名為" 龍興寺",至宋朝時落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築羣,之後歷經多次修葺,直至清朝康熙年間,形成了東、中、西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規制日益完善,達到鼎盛時期。 隆興寺佔地面積為85200平方米,坐北面南,建國後,多次撥款修葺,仍按三路建制,正門(南門)外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內建築主要有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以及從崇因寺前來的毗盧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是寺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宋代結構風格的殿宇,尤以摩尼殿的價值最高,摩尼殿建於1.2米的台基之上,為重檐歇山頂式,面寬和進深均為七間,平面佈局為十字形,外觀重疊雄偉,古勁莊嚴。

隆興寺大悲閣內的銅鑄千手觀音,被稱為"正定大菩薩",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為"河北四寶",這是中國保存最高大的古代銅鑄佛教造像。

隆興寺內還藏有四十餘通古碑,以隋朝時期的龍藏寺碑最為著名,有"隋碑第一"之稱,其碑文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非常主要的地位,是魏碑往唐碑過渡時期的代表作,結構樸拙,楷中留隸,方正有致。

建築特點:

隆興寺佔地82500平方米,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樑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建築孤例的宋代建築摩尼殿;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中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中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此外,寺內東北側還建有集文物展示、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明清代園林——龍騰苑。

佈局:

隆興寺主要建築分佈於一條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寺前迎門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經三路三孔石橋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書樓(遺址)、大悲閣、集慶閣(遺址)和彌陀殿等。在寺院圍牆外東北角,有一座龍泉井亭。寺院東側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齋,是隆興寺的附屬建築,原為住持和尚與僧徒們居住的地方。

大悲閣: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坐落在中軸線後部。閣前古柏參天,閣後老槐吐翠,周圉蒼松、百花環繞,景色清幽宜人。閣高33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為五重檐三層樓閣。舊名“佛香閣”、”天寧觀音閣”。據記載,該閣始建於968-976年(宋初開寶年間)。大悲閣內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銅鑄大菩薩,稱“大悲菩薩”,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須彌石台上,是中國保存最高的銅鑄觀音菩薩像。像奉宋太祖趙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各臂分持日月、淨瓶、寶塔、金剛、寶劍等,可惜兩側4o雙銅手臂均被毀,已改為木製,僅前胸兩臂為原鑄。觀音像神態自若,比例均勻,衣紋流暢,線條細膩,頗具宋代藝術風格。據寺內一通宋碑記載,其鑄造程序是:先鑄好基礎,然後分七節鑄造大菩薩。第一節鑄下部蓮花座,第二節鑄至膝蓋,第三節鑄至臍下,第四節鑄至胸部,第五節鑄至腋下,第六節鑄至肩膊,第七節鑄至頭部。最後添鑄四十二臂。菩薩的手均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後用金箔貼成。

1944年重修大悲閣時,拆掉了兩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建築面積較原來縮小了三分之一。東、西、北三面牆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無存。閣內有樓梯直達頂層,可憑欄縱觀正定古城風光。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此閣,吟詩詠賦,留下了許多美好詩篇。元代詩人薩都刺詩云:“眼中樓閣見應稀,鐵凰樓檐勢欲飛,天半寶花飄關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礎銀河織女機,全趙堂堂遺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 大悲閣前,東側為轉輪藏閣(藏經樓),西側為慈氏閣。轉輪藏閣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平面近似方形。閣內正中安置木製的直徑七米、八角形的“轉輪藏”(即轉動的藏經櫥):中間兩根金柱各向左右讓出,其樑架結構,作出由下檐斗拱彎曲向上與承重樑銜接的彎樑,上層樑則有大斜柱(叉手)的應用,是早期木構建築中的傑作。慈氏閣與轉輪藏閣大體相似,閣內採用永定柱造和減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築結構上的特點。特別是檐牆一週的柱子均採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國內保存宋代建築中的孤例。閣內二米高的須彌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為彌勒佛形象,或稱“慈氏菩薩”,是宋代遺物。

無門寺:

隆興寺沒有山門,前面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繞過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築天王殿,單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築,中有圓拱形大門,門上部橫嵌着康熙皇帝親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兼有山門作用。摩尼殿是該寺主要建築之一,坐落在中軸線前部,始建於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總面積為1400平方米。大殿結構十分奇特,屬抬樑式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殿內的粱架結構均與宋《營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結構形式。正中殿身五間,進深五間。中央部分為重檐歇山頂,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廈,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點和見格,殿頂為綠琉璃瓦剪邊、檐下飾雄大的綠色斗拱,翼角弧度圓潤而微微向上翹起。像這樣立體禮富淤變化,形制頗為特殊的古建築,在中國早期古建築中實屬罕見。

殿內正中佛壇上,塑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阿難、迦葉像,其中一佛(釋迦牟尼)、二弟子(阿難、迦葉)像為宋代原塑。檐牆及圍繞佛壇的扇面牆上,均繪有明代成化年間繪製的壁畫,題材內容為佛傳故事。壁畫色彩豔麗,線條流暢。扇面牆背面塑有玲瓏別緻的須彌山,山間塑有羅漢、獅、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觀音坐像,頭戴寶冠,肩披瓔珞飄帶,胸臂裸露圓潤,一足踏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鼻樑微高,柳葉細眉,面容恬靜安詳,姿態優雅端莊;實為中國古代彩塑傑作。

正定隆興寺為AAAA級景點,正定隆興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定十大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3、廣惠寺華塔

廣惠寺華塔,又名多寶塔。坐落在河北正定縣城內生民街路東高阜之上原來的廣惠寺內。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塔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主塔底層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狀小塔,小塔環抱主塔,高低錯落,主次相依,精巧華麗,壯觀秀逸。

廣惠寺華塔位於河北省正定縣南大街路東。 1933年 4月,樑思成對該塔進行調查、拍照,1984年進行全面測繪。經歷代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寺已不存,塔也殘破得很厲害。現存主塔中心體和附塔一部分,但其表面佈局和結構都依然清楚可見。該塔造型獨特,結構殊異,設計和結構的科學性,工藝的精湛,均為古建築的傑作,為中國現存佛塔中之孤例。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惠寺華塔,又稱“多寶塔”,寺院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年),但塔的建造要晚至金代,是中國磚塔中造型最為特異,裝飾最為富麗的塔。 據文獻記載,塔於唐,金大定及明清兩代多次重修,過去學者多認為這種結構的塔在唐塔中未見,應為金代重修寺廟時所建。但從整個結構和遺存來看,除了塔頂為金元重修外,1~3層雖經後代修葺,但基本構件和造型做法應該是唐代貞觀初年的遺構華塔高40.5米,為三層八角形樓閣式華塔。塔的第一層平面為八角形,在四角附建六角形單層小塔,構成亭榭式的套室;塔身正面及小塔正面均開有圓形拱門,檐下是磚制的斗拱。第二層平面為正八角形,四個正面都開闢有一門,門旁設有格子假窗;另四面設直櫺和格子假窗;塔身斗拱承託着塔檐。第三層塔身開始縮小,只在正面闢一方門,其餘三面為假門。第三層之上即是圓錐形塔身,其上通飾佛像及各種動物形象,排列密集,錯落有致,富於變幻。再上為八角形檐頂和塔剎,塔剎已殘破不堪。在明、清兩代,廣惠寺的香火極為興盛,乾隆皇帝曾多次到寺拈香禮佛,臨塔觀景,並欽題額匾,曰“妙光演教”。今天只有華塔聳立,但寺院早已不存。

4、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又稱北齊石柱,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齊石塔古建築。該石柱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建於北齊大寧二年(562年)年,是杜洛周、葛榮起義軍遺骨埋葬之處。石柱造型奇特,雕刻帶有強烈南北朝風格,是少數北朝時代的遺存至今難得的的藝術佳作。

義慈惠石柱坐落於定興縣城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柱身上刻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九個大字和長達三千多字的“頌文”。因建於北齊時代,所以也被稱為北齊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壯有力,是遺存至今難得的北朝時代的藝術佳作。

全柱分基礎,柱身與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礎是一塊大石,東西兩邊各唱米,南北兩邊略小。基石上有覆蓮座柱礎。蓮座包括方台、梟線、覆蓮三部分,為一寬約1.23米的方石,高55釐米。柱身高4.5米,用兩短淺棕色的石灰石壘接而成。柱身為一不等邊的八角形,自下而上逐漸收小,每高一米,收約2.5釐米。柱的上部,約於通高的四分之一處,東南、西南兩隅角為了鐫刻題字而未削邊稜,形成平面,“頌文”和題名等刻在柱身的各面。石屋建在柱頂之上,為一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單檐四阿頂小屋。石屋刻出屋頂、檐椽、角樑、鬥、闌額、柱子,前後當心間刻火焰龕門、佛像,兩次間刻出方窗,恰如一座完整的三間殿宇的模型。石屋下面一塊長方形石板,作為屋的基礎,也是柱身的蓋板。在蓋板的底面,刻蓮瓣、圓環、古錢及花果等紋飾,使人從下面望上去,不致單調乏味。佛像的臉型、背光均為南北朝雕刻風格。石屋柱子卷煞收分以及其他手法,都是研究南北朝時期古建築形狀極其可貴的實物例證。

此石柱不僅設計精美,雕刻細膩,造型奇特,而且刻在石柱各面的“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此文共3,400餘字, 記敍了自北魏孝昌元年至永安元年間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頌文雖是站在封建地主階級立場上所寫的,但它卻反映了當時農民起義波瀾壯闊的偉大情景。

據碑文記載,時值北魏孝昌年間,政治-,-腐化成風,官吏大肆搜刮民財。百姓不堪忍受,紛紛起兵造反。在河北,525面柔玄鎮人杜洛周起兵造反。“頌文”記載的內容是北魏孝明皇帝親征鎮壓起義軍。當時定興一代屬於幽州、瀛洲交界處,正是起義軍和封建統治者武裝交鋒之地。事後人們收斂殘骨,在當時的范陽縣(今定興)城西沙丘寺埋葬的地方立木柱作為標誌。到公元562年,起義戰爭後的三十多年,已經取代了北魏王朝的北齊統治者,為了對人民進行威脅與恫嚇,由皇帝下旨,讓其縣在大齊太寧二年(即公元562年),把木柱改為石柱,並加上了上面所説的“頌文”。

5、河北省園博園

河北省園博園位於石家莊市正定新區主軸線中心位置,南距滹沱河3.2公里,西距正定縣城1.5公里,佔地約1200畝。為滿足園博會辦展需要,園博園被劃分為七大功能分區,分別為主入口廣場、燕趙園、社會園、專類園、康體園、濱水景觀區、山體休閒區。

從東門步入園博園,首先是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廣場,即主入口廣場,地面通過鑲嵌鐵軌鋪裝,充分展示了石家莊的城市發展淵源。這裏將是遊客停留、集散、購票的場地,河北省首屆園博會開幕式也將在這裏舉行。

主入口廣場東側是一個人工湖。湖中擁有長128米、寬10米的巨型噴泉,能噴出100米高的密集水柱,可以用來播放水幕電影,其技術屬世界一流。園博會期間,湖中還將投放30餘艘電瓶船,供遊客乘船賞景。

在園博園北側的燕趙園,11個市在這裏各建有一個展園,由東向西排列,其中,石家莊園面積最大,超過1萬平方米。石家莊園的“西柏坡”、邯鄲園的“胡服騎射”、承德園的“皇家園林”、滄州園的“帆船”等,都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園林藝術。

除了室外的各個園區和山水景觀,在園博園東側還矗立着一座大型建築室內主展館。該展館呈鑽石造型,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達2萬平方米。一樓展區由11個市布展,展示各市近年來的園林建設成果。二樓展區面向社會,由各專業協會布展,將舉辦盆景、賞石、根雕精品藝術展和風景園林書畫展、攝影藝術展、園林機械展等。

11個園子以北門的主路為界,分佈在北門的東西兩側,其中位於東側的有秦皇島園、承德園、張家口園、保定園、唐山園和滄州園。位於北門西側的有邢台園、石家莊園、邯鄲園、衡水園、廊坊園。

東門:主入口廣場:從正定新城大道的園博園東門進入。廣場佔地5公頃,開幕式將在這裏舉行。是遊客購票場地,通過鑲嵌鐵軌鋪裝,展示石家莊的城市發展淵源。

鑽石形主展館:它將是園博園的一大焦點建築。佔地12公頃,為園博會核心展區,11個設區市在此建設體現各自文化特色和園林藝術的分展園。展館外觀為橙黃色,是一個五角星形狀,像鑽石。

四個園區:內涵豐富,各具特色,園博園在佈局上主要有燕趙園區、社會園區、專類園、康體園區四個園區,四個園區內涵豐富,各具特色。

燕趙園區:11個地市展現造園藝術,位於園博園的北側,佔地12公頃。河北省的11個地市在這個園區裏建了一個園子,分別展示的是河北省各地的園林造園藝術。

社會園區:低碳環保 寓教於遊,位於園博園的西北角,佔地4公頃。裏面建有鳥島、國防園、綠色社區、大型花卉温室。

專類園區:科普氛圍濃厚,位於園博園的西南南角,佔地3公頃。專類園區裏建有藥用植物園和園藝園。其中藥用植物園裏主要展示中藥類植物、普及中醫藥知識。園藝園裏會展示特色水果、本地特色蔬菜等綠色植物景觀,為人們休閒、娛樂、採摘、科普供一個好去處。

康體園區:健身的好場所,位於園博園東南角,按照河北省體育公園的標準建成,裏面有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網球等各種體育設施,建成後就是一座體育公園。

6、臨濟寺澄靈塔

坐落於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缽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澄靈塔高30.7米,密檐式實心塔。塔下為寬廣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設須彌座,其束腰部分雕飾極其富麗的奇花異鳥圖案,其上為仿木構磚雕斗拱、平座、欄杆;再上即磚制三層仰蓮以承託塔身。塔身第一層甚高。正面設對開式拱形假門,側面飾花櫺假窗。轉角處作圓形倚住。塔身的八層檐相距甚近,給入以重檐密佈之感。從整體看,除第一層掾飛和各層角樑為木製外,其餘各層檐下斗拱和平座欄杆均系磚仿木構。塔頂以磚雕刻的剎座,以鐵鑄的相輪、仰月、寶珠,增加了佛塔的莊重。

澄靈塔設計精巧。造型美觀,雕飾富麗,結構富於變化,堪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於年深歲久,早已殘破不堪。因此,於1985年予以大修,各層瓦頂、殘破的斗拱、磚雕、銅鏡等均一一修繕,煥然新姿。

臨濟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院,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它的前身——臨濟院在城東南二里許的臨濟村創立。晚唐時禪師義玄駐錫此院並創立臨濟宗,四方信徒紛紛來此參師求學,極盛一時。義玄,唐代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人。為探求佛教真諦,雲遊天下、參學諸家。曾受法於洪州黃櫱山高僧希運,精研佛教經律。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北歸鄉里,抵河北鎮州城(今正定),主持臨濟院,不僅將江南廣為流行的禪宗傳播到北國,而且以北方人豪邁勇猛的氣質,闡發禪宗新義,為禪宗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面。他學識淵博,禪風峻峭,光收徒眾,自成一家,並以寺名宗號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

7、正定開元寺

開元寺鐘樓和須彌塔 開元寺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築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釐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俗稱磚塔、方塔,坐落於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台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週,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正面闢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鬥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台階攀登。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剎杆、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於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誌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現存實物並結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後雖經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築特點。

正定十大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第2張

8、正定開元寺鐘樓

開元寺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築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釐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形磚砌台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週,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正面闢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鬥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台階攀登。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剎杆、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於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誌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現存實物並結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後雖經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築特點。

9、磚塔

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築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釐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俗稱磚塔、方塔,坐落於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台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週,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正面闢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鬥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台階攀登。 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剎杆、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於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誌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現存實物並結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後雖經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築特點。 須彌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國建築寶庫的珍貴遺產。1956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天寧寺凌霄塔

天寧寺凌霄塔,在正定隆興寺之西大眾街北側原天寧寺內,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結構,故俗稱木塔。

據清光緒《正定縣誌》記載,天寧寺和凌霄塔同時建於唐懿宗威通年間(公元860—874中)。當時寺院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牌坊、重門、天王殿、前殿、後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鐘,香火鼎盛。民國初年,寺院屢遭厄難,殿堂一一毀壞,主要建築獨存凌霄塔。

凌霄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九層樓閣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於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層是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修,全磚結構,其上各層則為金代重建,磚木結構。每層正面各闢拱形洞門或直橇窗。四層至九層,斗拱、飛檐皆為木製。從第五層開始,各層高度逐層遞減,外部輪廓亦逐層收縮,給人以輕盈挺秀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點,是在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的木質通天柱,並依層位用放射狀八根扒樑與外搪相連。這樣的結構國內現存僅此一例,極其可貴。該塔結構既不同於一般木塔,也有別於一般磚木結構塔。

凌霄塔在千餘年的滄桑鉅變中屢遭毀損,1866年3月22日地震時將鐵質空心棗狀塔剎震毀,此後,又因風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層也相繼坍塌。為保護這座在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古塔,人民政府組織力量進行了全面勘察,並在力求保持原貌的前提下,於1981年落架重修。

TAG標籤:正定 旅遊景點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