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妙招 > /列表

清明的由來作文15篇

清明的由來作文15篇

清明的由來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下過幾陣濛濛的細雨,潤濕的空氣中飄着豌豆花和青草的香味,我和家人提着鮮花、蠟燭來到了鳳凰山陵園給爺爺掃墓。

順着石階拾級而上,掃墓的人真多啊!一位老奶奶獨自一人站在墓前,雙手合十,低着頭、閉着雙眼在輕聲地念經,彷彿在念着什麼密碼,我一句也聽不懂。可她看起來是那樣莊嚴虔誠,姑姑説她是在超度亡靈,我也聽不懂,我正想問,又想起媽媽給我打的“預防針”——莊嚴的場合不要隨便説話,我只好硬生生地把問題嚥了回去。忽然耳邊傳來一陣哀痛的哭聲,我循聲望去,只見一位女士正拍打着墳墓痛哭着,邊哭邊訴説着什麼。多可憐啊,她準是失去了自己最親愛的家人,我呆呆地望了她一會兒,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難受。一羣孩子跑上來了,他們急着想要放萬花筒呢,聽着那震耳欲聾的聲音,我忙捂上了耳朵,討厭這噪音打破了大山的寧靜。

終於到爺爺的墓前了,站在爺爺的墓前,我小聲地念着墓碑上的字,唸完,我心裏一震,原來爺爺在一九九八年就去世了,離現在有十五年了,遺憾的是我根本沒見過爺爺。要是爺爺還健在,我遇上困難一定會向爺爺請教,因為爺爺一定有辦法嘛。姑姑點燃了蠟燭、香,燒起了紙錢,她對着墳墓恭恭敬敬地拜了起來,拜着拜着,我發現姑姑的眼眶紅了,淚水順着她的臉頰滑落下來,我的心裏也感到酸酸的。爸爸告訴我,爺爺是一個勤勞、寬容又多才多藝的人。爺爺一生坎坷,生前是婁嶴小學的校長,為了辦好教育,他勤勤懇懇,募集資金建學校,招聘優秀的老師,把學校辦得蒸蒸日上。爺爺是村民們敬仰的文化人,他經常為村民們寫信、寫春聯,婁嶴老人亭的柱子上就有爺爺寫的對聯。爸爸經常教育我,要向爺爺學習,做一個優秀的人。啪嗒,啪嗒,一顆顆大大的燭淚不停滑落,彷彿是寄託我們對親人的哀思。

離開鳳凰山陵園,沿着彎彎曲曲的山路,我們又去祭拜了曾祖父、高祖父。媽媽告訴我,掃墓不光是為了緬懷、感恩先祖,更重要的是告訴先祖,我們會更幸福地生活着,讓先祖們含笑九泉。山上開滿了一樹一樹的金銀花,樹木抽出了新的嫩芽,遠處,油菜花給遍野鋪滿黃金,紫雲英染得滿地嫣紅……

清明的由來作文2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氣之一。每逢這個節日,人們都會掃墓祭祖,那麼,清明節是怎樣由來的呢?

相傳,春秋時期,在中原有個大國叫晉,當時晉國國王有位十分惡毒的妃子,這個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國王,就設計謀害太子,太子無奈之下,只好用自殺來表示清白。太子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開禍害,只好逃到別的國家去。在逃難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而所有跟着他的臣子都覺得這樣永無出頭之日,便陸陸續續地各謀出路去了。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個大臣叫介子推。

有一天,介子推外出回來發現重耳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毫不猶豫的拔出小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重耳聽介子推説這是一塊馬肉,但重耳也不是瞎子,當他看到介子推腿上的血時就知道了這件事,但並沒有揭穿介子推,他心裏發誓:如果以後自己得勢,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重耳被一位好心的國王幫助了之後又回到了晉國,當了君王給各個跟隨的大臣都重賞了一番,想起介子推,便派人去請他,重耳的人請了好幾次,也沒有請到。重耳只好親自去,只見門已經鎖了,原來介子推已經到大山裏去了。有人給他提議大火燒山,但只燒三面留一面,讓介子推自己出來。重耳便放火燒山,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還不出來,只好等大火滅了再進去找。進去一看介子推已經被燒死了,重耳慚愧不已,放聲大哭,為介子推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重耳對民眾説這一天只能吃冷飯,並將這一天叫冷食節。

後來,人們把祭祀祖先的日子和這一天放在一起,便成了清明節。

在知道了這個節日的由來以後,我不禁為介推對君主,實質是對國家至忠的行為感到敬佩。敬佩他那忠義正直的品行。我以後要做像介子推這樣的人,做一個對國家忠貞、赤誠、義氣、正直的人。

清明的由來作文3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藴含着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涵。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傳統文化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雖然清明節日的禁火與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俗,但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自古持續不斷,就是到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祖先的追念。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的由來作文4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説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裏,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的由來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眾所周知,4月5日是清明節,可以放假,但是過了那麼多個清明節,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不知道?沒關係,今天我就來講給你們聽。

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因此流浪在外。流亡的途中,重耳一行人在一座大山裏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跟隨的——大臣介子推偷偷地砍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煮肉湯給重耳吃,重耳接過湯後,狼吞虎嚥地吃完了,就連忙問他這是哪來的,介子推把經過告訴了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想要以後報答他,可介子推不求回報,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要管理好國家。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晉國做了晉文公。他記着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個大官,於是,他幾次三番派人去請介子推,但都一一被回絕了。他又親自上門去請,可介子推已經揹着母親躲到山裏去了,重耳又聽大臣們的想法,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一面等介子推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見他出來。結果,發現了介子推和母親坐在一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又發現旁邊有一封介子推的血書,寫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讀完血書,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提前準備好冷食。之後,晉文公又將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怎麼樣?你是不是對清明節有了更多的瞭解呢?

清明的由來作文6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

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户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説,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

由於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也就有先有後。農曆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為陝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於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清明的由來作文7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時候。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的由來作文8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祭祀節日,是祭祖與掃墓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一種活動。

漢族與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習俗。

清明的由來作文9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曆制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的由來作文10

朋友們,你們知道清明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和你們講講吧。

當重耳還是皇子的時候,有一天,他和介子褪一起逃難,重耳和介子推找不到食物,重耳就快餓死了。這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一塊肉給重耳吃,重耳説:“以後,我如果成了國王,一定要報答你!”後來,重耳真的當了國王,他要給幫助他的人賞賜,有人提醒他:“你忘記給介子推賞賜了。”重耳連忙叫人吧禮物給介子推。可是,介子推拒絕了。於是重耳決定放火吧介子推逼出山,可以火放了好久介子推還是沒有出來,重耳趕緊叫人把或滅了,自己去找。等重耳找到介子推的時候,介子推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我們就把介子推去世的這一天,4月4日叫做清明節。所以,每年4月5日,我們都要紀念祖先。

今年我們也去掃墓了。在山上,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從未見過但非常漂亮的花。噢,我忘了説了,我們掃的墓是我阿太的墓,到了那裏我外公要燒紙錢,等紙錢燒好了,我們就去掛花,掛完花我們就掃墓結束了。

清明的由來作文11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重要節日之一,在這個季節裏,很多人都會掃墓以及外出踏青。相信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明節由來是什麼,下面與大家來分享清明節由來。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晉文公。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就定為清明節了,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食物,這就是寒食節來源,也就是清明節由來。

清明的由來作文12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是一種習俗娛樂活動。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

古時以農曆二月二日為踏青節。是日,人們紛紛出城採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後來,由於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痴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和子由踏青》踏青,又叫春遊、探春等。我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説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説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彷彿只有行了這種儀式,才真正擁有了春天。“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其實,人們心中最認同的那個時節,也是被稱作“踏青節”的,是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裏,他們結隊出遊,在憑弔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心。而詩人騷客更是吟頌成篇,佳句華章比比皆是。如“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歐陽修《阮郎歸·踏青》),“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等,雅的無疑是1600多年前,發生在浙江紹興的“曲水流觴”了,這一踏青活動中,不僅產生了37首酒中所賦之詩,更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清明的由來作文13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始盛、氣温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的由來作文14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國王叫齊桓公。他還有個很可愛的名字,叫姜小白。我是這樣記這個名字的:姜就是姜小牙的姜,小白就是我最喜歡看的動畫片《白蛇傳》裏的白娘子。在他沒有當上國王,在外面流浪的時候,有一次,他沒有飯吃,快要餓死了。他的一個非常忠心的家臣,叫做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獻給了他吃。這件事情讓他非常感動,他表示要一直記着介子推幫助了他。

可是,當他當上國王后,因為事情太多太忙了,居然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非常難過,就跑到深山躲起來了。這個時候,姜小白才想起來自己忘記了要感激介子推。於是他讓大臣去尋找介子推,但是大臣們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介子推。這時候,有個大臣出了個主意,他説點一把火,把他薰出來。

姜小白聽了他的辦法,就真的在山裏點了火。但是一不小心火太大了,居然把介子推給燒死了。姜小白非常難過,非常失落,也非常後悔。他決定讓人們在這一天不開火,吃生的食物,來紀念介子推。再後來人們就把這天的後面一天定為了清明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別人幫助了你,你一定要一直記着他。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就不能強迫他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

清明的由來作文15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

春秋時代,有人要殺害晉國國君的大兒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

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幾天幾夜找不到吃的東西。重耳坐在地上歎着氣説:“我死了是小事,晉國的百姓又有誰會關心他們呢?”介子推一聽這話,想到重耳在苦難中還不忘百姓,心中十分感動。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當重耳知道這件事時,感動得流着淚説:“你這樣待我,我將來怎麼報答你呢?”介子推説:“我不求報答,只希望你將來作個好國君,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早已帶着老母親躲進綿山裏去了。

重耳帶人搜山,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出主意説:“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他們從沒有火的一面逃出來。”重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下令燒山,但始終不見介子推走出綿山。大火熄滅以後,重耳才發現,他要報答的人,已經被燒死在一棵老柳樹下了。

重耳非常後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樹下,為忌煙火,他命令全國的老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帶領羣臣去綿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身穿素服,登山致哀。重耳來到墳前,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重耳望着這棵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他恭敬地折下一根柳絲,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還把那棵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

從此,重耳始終懷念着介子推,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使老百姓們安居樂業。為此,寒食節、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過節之時,人們喜歡用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還把柳枝插在門前、溝邊的泥土裏。哪知這清明柳遇土就生根,插在哪裏活在哪裏,沒幾年,漫山遍野佈滿了柳蔭。

直到現在,清明節戴柳插柳的風俗仍然在中國民間流行着。

TAG標籤:由來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