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妙招 > /列表

壯族的其他傳統節日

壯族的其他傳統節日

壯族是我國的第二大少數民族,那麼在節日的裏面,又有什麼節日呢?壯族的春節又有什麼樣的習俗?除了春節,壯族又有哪些獨特的節日呢?下面一起來看看相關的內容吧。

壯族有什麼節日

壯族的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户户搞衞生、縫製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

除夕

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徵着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開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着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裏,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壯族春節習俗

壯族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着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土話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話叫包口瓬。壯族春節習俗中待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樑,製作肉粽、餈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後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瀰漫着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按壯族春節習俗壓年飯飯菜要煮多,吃夠吃剩,這是預示來年五穀豐登來年有餘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閹雞,魚,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牀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開始。做生意的人興在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為柴與財諧音,期盼新年財源滾滾來。

壯族人民除過春節外,壯族春節習俗中還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兩個節日同樣隆重。節日的早晨,天色將明,婦女們奔向河畔、井台擔取新水,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區,取回新水後立即過秤,和同量舊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節日期間,有年男女聚集在村處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有時竟要連唱三晝夜。在個別地區,青年男女在節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繡球(用各色布縫製,四角和底部綴有五綹流蘇,中間系彩繩。球心充以穀糠,重約半公斤的活動活動。

壯族的其他傳統節日

螞拐節

壯族傳説認為掌管風雨的是青蛙女神,並把青蛙稱為螞拐。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通過祭祀螞拐,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四季人畜興旺。螞拐節一般從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結束,主要內容有找螞拐、祭螞拐、孝螞拐和葬螞拐等。

雖然,許多在人類矇昧時期產生的古俗已逐漸被社會的發展演變所淹沒,但是。一些奇俗卻在壯族人的生活中延續下來,祭祀螞拐的習俗便是其中之一。

在桂西的紅水河畔,每到正月的螞拐節時巴馬的壯族人都沉醉在古老的螞拐歌河喜慶的銅鼓聲中。相傳,螞拐女神是雷王的女兒,掌管雨水,使大地風調雨順。有一年壯家有個叫東林的青年,因為喪母而痛苦不堪。他聽到屋外青蛙呱呱呱的叫個不停,一時煩躁難耐,就用熱水把青蛙澆得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從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間便開始大禍臨頭。東林嚇壞了,去求神祖布洛駝河神母妹洛甲,得到神訓應向青蛙女神賠禮道歉。於是東林趕緊在大年初一敲起銅鼓,請青蛙女神回村過年,又請千人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後,人間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風調雨順。從此巴馬東蘭的壯族人年年要過螞拐節,祭祀螞拐。

每當農曆正月初一黎明,人們就敲着銅鼓成羣結隊去田裏找冬眠的青蛙。據説,先找到青蛙的人是幸運的,被譽為雷王的女婿螞拐郎,成為該年螞拐的首領。首領要帶着大家點燃煙炮,以向雷王報告人間祭螞拐的喜訊。人們把這隻青蛙接回村,放入花轎中。由初一到正月底,白天孩子們抬着青蛙遊村,向每家每户賀喜;晚上,則抬到螞拐停下,人們跳螞拐舞和唱螞拐歌,以示為螞拐守靈。守靈、遊村的活動進行到第25天后,螞拐節便進入高潮。這天,人們選擇吉時,抬着花轎到青蛙下葬的地方,打開去年葬蛙的寶棺,如果青蛙的骨頭呈金黃色,便預示今年是好年景,全場頓時銅鼓齊名,同聲歡呼。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便表示年景不好,於是人們就燒香祈求消災降福。接着舉行新青蛙的的下葬儀式。葬禮之後,男女老少一起圍着篝火唱歌舞蹈,送螞拐的靈魂上天。這一夜,人們盡情狂歡,通宵達旦。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亦稱大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廣西,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正月三十舉行吃立,壯語音譯,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衞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餈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又稱春社節、保陽節,含有春祈之意。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壯族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農耕民族,世代依靠土地生存,流行對土地神的崇拜,每個村寨前都建有土地廟,供奉土地神,認為土地神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既可保佑農業豐產,也可保護村寨平安,阻止猛獸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據説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誕辰日,各家各户都要殺雞煮肉到土地廟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農業豐產,人畜興旺,生活平安。

大新一帶的壯族則稱二月初二為土地婆節。屆時,各村羣眾捐錢殺豬請道公到土地廟唸經,表示對土地婆祝壽,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古有春社,城鄉醵錢祀土神,老幼聚飲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動各家一人蔘加,一般都是男性(即各家家長;如果其父去世,則由長子參加)。祭畢即在社壇前聚餐,或按户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傳説從前有個善良的富人老婆,生下三個女兒後便死去了。因她生前做了一些好事,人們為紀念她而起了個土地廟以祭之。

隴端節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曬布節

壯族婦女們在農曆二月初二,將自織自染的布匹從箱櫃取出,在曬台以至田垌展曬。姑娘們曬好布後,即精心打扮。小夥子們也換上節日新裝結隊走村串寨,物色布匹多、質量好、手藝巧的姑娘。傳説:壯族創世神布洛陀在這一天讓太陽放出強烈光焰,撒下殺蟲藥,這一天曬了布,蟲不蛀,不發黴,不褪色。

TAG標籤:傳統節日 壯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