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妙招 > /列表

傳統節日上巳節由來

傳統節日上巳節由來

傳統節日上巳節由來 上巳節是怎麼來的

農曆三月初三是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青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日子。三月三日為唐朝三節令之一,官府撥款,讓百官追賞為樂。皇帝照例賜宴曲江亭,以歌舞昇平。逢三月三日,長安全城沸騰,熱鬧非凡。唐代杜甫的《麗人行》這樣描寫節日的盛況:“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在西南及海南等地區的少數民族仍保持着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流傳至今,而且長盛不衰。雲南因為旅遊業的昌盛,所以三月三也格外熱鬧。西南少數民族中尤以納西族、黎族、壯族、侗族、苗族、布依族、彝族過三月三最為隆重和富有特色。

關於三月三的來歷,史料較少,不過黎族有兩個比較有名的傳説。

傳説之一

相傳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兄妹—天妃和南音,他們坐在一個葫蘆裏,漂到燕窩嶺上被樹枝卡住,才得以倖存。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後,便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窩嶺下相會。結果幾年過去,兩人都無功而返。妹妹忍痛用竹籤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與哥哥結為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於是,在這一年的三月三日,他們就在燕窩嶺下結為夫妻,從此他們在燕窩嶺上紡紗織布,生兒育女,開荒種田,挖塘養魚,繁衍後代。這就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習俗的傳説。以後每年三月三,南音、天妃及子孫們便回到這裏迎接春天。多年後,天妃和南音在山洞裏化成一對石頭。黎族後代為了紀念這兄妹倆傳宗接代的功績,把石洞取名為娘母洞。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帶着糯米、糕餅、粽子和米酒,從四面八方趕來娘母洞前紀念祖先,以對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族的盛大節目。

傳説之二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石洞裏住着一隻經常禍害百姓的烏鴉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樂業。一天,烏鴉精抓到美麗的黎族少女俄娘。這年三月三,俄孃的心上人阿貴上山救俄娘,卻被烏鴉精害死了,俄娘聞訊悲痛萬分。趁烏鴉精熟睡之際,俄娘殺死了烏鴉精,為阿貴報了仇,為黎民百姓除了大害。此後,俄娘終身不嫁。可每年三月三這一天都要到俄賢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唱的情歌。後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俄娘,把這山洞取名為俄娘洞,這座山也得名為俄娘九峯山。每年三月三這一天,周圍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穿上盛裝集會於俄賢嶺,唱着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舉逐年擴大並普及到海南黎胞居住區,成為海南黎胞的盛大節日。節日裏黎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裝,帶着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俄娘洞洞口。拜祭畢,青年們會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活動。因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都與婚戀有關,故三月三也稱為愛情節。

上巳節習俗

上巳節習俗除了祓禊,芍藥定情,互贈香草,還有曲水流觴,即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後變為“流杯曲水之飲”,大家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彼此相樂。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是王羲之與謝安等名士友人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舉世聞名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飲食習俗有:薺菜煮雞蛋,人們今天去野外採擷整棵薺菜,煮食雞蛋。也有暗含孕育生命的意義;烏米飯,畲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五色糯米飯,廣西各族人民普遍製作五色糯米飯。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