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科技

當前位置 /首頁/IT科技 > /列表

越王勾踐是什麼人

越王勾踐從抱負上來説,是一個有着抱負,有着眼光的一個君王,在他戰敗吳國後,自我檢討,撫國安民,以養生息,圖日後東山再起。(詳可見《國語》裏的《勾踐滅吳》)所以從的角度來説,越王勾踐是個有抱負的君王,還是個能以民

越王勾踐是什麼人

越王勾踐是個什麼樣的人?

勾踐(約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後裔。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吳王闔閭曾於公元前496年被越軍所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

越王勾踐,也可以叫他鳩淺,勾踐、鳩淺,都是音譯,他是夏禹的後裔,春秋末年越國國君。越王勾踐三年,被吳軍打敗,向吳國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回國後,卧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並強盛起來。

綿裏藏針,越王勾踐是個可怕的人。有的人説他是個小人,卑鄙又陰險。他揮斥方遒、忍辱負重,卻又深藏不露、陰險可怕。他和他處 在的時代,是由陰謀和欺詐構成的,因此每個人的人性才能夠熠熠生輝,也因此他和他的時代才能夠為我們留下如此多的精

越王勾踐在歷史上得到怎樣的評價?

越王勾踐是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 參考資料: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古時華夏文字不同,音譯成了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荀子·王霸》認定的春秋五霸

從他復國這點來看,我們就知道越王勾踐是一個有着抱負,眼光的人。《國語》記載説,他在他敗給吳國後,自我檢討,撫國安民,以養生息,圖日後東山再起。但其實越王勾踐的人品卻沒有那麼好,他是一個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人,曾經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文種,最終就落得個賜劍自盡的下場。

春秋末越國國君(前496年—前465年)在位。姓姒(因為是大禹的後代,所以姓姒),名勾踐,又名菼執。曾敗於吳,屈服求和。後卧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成強國。公元前473年滅吳。

越王勾踐一生中最著名的故事是什麼呢?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卧薪:睡在乾柴上。嘗膽:嘗苦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堅忍,警醒自己,不要忘記過去,那意味着失去未來。 勾踐卧薪嚐膽,忍辱負重,是我們學習

其實我們前面説的都沒有離開他復國這個故事,這就是他最經典的故事了,後來被作為成語,也就是卧薪嚐膽。一開始是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三年後才回越國。但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子,只鋪些柴草,又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勵精圖治,最後找到機會,消滅了吳國。

越王勾踐是春秋時期越國君主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古時華夏文字不同,音譯成了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

那麼越王勾踐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卧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

越王勾踐卧薪嚐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輕言放棄,要有吃苦的精神。當然,對當時的社會來説,還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但我們現在是法治社會,一切所謂仇怨都有法律為我們做主,這個道理就不太行得通了。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卧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越王勾踐為什麼要“卧薪嚐膽”?越王勾踐是個什麼樣的人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卧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鋭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前473年夫差*自盡,滅吳國稱霸,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通過卧薪嚐膽是個有恆心,有毅力的人追答可以追問希望採納!

前人對越王勾踐的評價?

勾踐,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放在生活中是個比較有城府,比較陰險的人,也許這樣的人更能成大事,並使用美人計,我總覺得使用美人計的人都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也就是什麼事情他都能做的出來,他興復越國後,大殺功臣就是個例子,這點又和劉邦比較像了。

總之,勾踐這種忍性是成大事具備的。

越王勾踐是漢族人嗎?

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形成漢族這個概念,只能説他不是中原人,是當時少數民族"越",其實這個族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也已經是漢族的一部分了

越王勾踐和韓信是同一代人嗎

越王勾踐和韓信不是同一時代人。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卧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鋭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前473年夫差*自盡,滅吳國稱霸,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

什麼是越王勾踐劍?

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着一個悽美的故事——卧薪嚐膽,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忍辱負重、奮發圖強。

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紀南城附近發現了一批楚墓。在一座中型墓中,共出土了600餘件隨葬物品。其中青銅器245件,陶器69件、漆木竹器211件,玉石骨角皮革絲麻製品100餘件。

此墓由封土堆、墓道、墓坑組成。封土堆在1937年修築荊州至川心店公路時,上部已被挖掉了一部分。所以,發掘前的殘存高度只有2.8米,底部直徑為18米。殘存的封土堆呈不規則橢圓形,經過夯築,十分堅實。墓道在墓坑東邊正中,長12.2米。墓坑平面為長方形,長16.1米、寬13.5米、深8.4米。自墓口至槨頂部有5個生土台階。

墓坑放置棺槨的地方內置一槨、兩棺。木質槨保存良好,經實測:槨長6.14米、寬4.08米、高2.28米,被分隔成頭廂、邊廂和棺室。棺室內置一“外棺”,棺內又有一棺,俗稱“內棺”。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意的卻是一把青銅古劍。這柄銅劍置於內棺,位於人骨架的左側,象生前佩劍之狀。由此可知,這柄寶劍是墓主人生前的心愛之物。

古劍放在一個髹黑漆的木質劍鞘內。劍與鞘結合緊密,莖上纏有絲線。考古工作者將古劍從劍鞘內抽出時,劍身色澤紫黃鮮潤,寒光閃閃,毫無鏽蝕,明似澈鑑。這柄古劍全長55.6釐米。其中劍身長45.6釐米、寬4.6釐米.格5釐米、莖長79釐米、首徑4.3釐米。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首內鑄有11道極小的同心圓圈,劍身兩面飾菱形暗紋。劍格正面嵌藍色玻璃,背面用15顆綠松石嵌成美麗的花紋。

這柄古劍的鋒刃鋭利無比。試之以紙,二十餘層一疊紙,一劃即破。劍身一側近格處有鳥篆銘文兩行8字由於銘文用裝飾性極強的鳥篆書鑄成,在工地現場只釋讀出“越王回回自作用劍”六字,關鍵的兩個字一時未有定論。這一發現立刻引起人們的重視,劍主究竟是哪一位越王,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郭沫若、於省吾、唐蘭、容庚、商承柞、夏鼐、陳夢家、徐仲殊、胡厚宣、蘇秉琦等學者都參與了討論。1966年1月,唐蘭先生指出此二字應為“鳩淺”,即“勾踐”無疑。陳夢家先生支持勾踐説,夏鼐先生等也同意唐、陳的釋讀。這樣,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這把劍,被論定是越王勾踐自作之劍。

公元前六世紀末,楚國為了牽制晉吳聯盟,派文種和范蠡到越國助越攻吳。越君允常得到楚國的幫助後,開始稱王;並與吳王闔閭互攻不休,怨恨日深。允常死,子勾踐繼位。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死於公元前465年。他即位不久,吳王闔閭起兵攻越。但吳軍被越軍打敗,闔閭身受重傷,不久病故。子夫差即位後,立志報仇,並於公元前494年出兵伐越,大敗越軍,越國淪為吳的屬國。

越王勾踐為了雪恥,“卧薪嚐膽”,矢志破吳。他表面對吳王赤膽忠心,暗中則積極進行代吳準備。公元前482年,勾踐利用夫差北上在黃池大會諸侯,與晉國爭做盟主之際,出兵攻入吳都。同時派大兵北上,阻斷吳軍退路。夫差只得讓晉國當上盟主,自己急忙回國,向越求和。但過了9年,吳國終被越國所滅。

越王勾踐戰勝吳國後,率兵北進至徐(山東膝縣),大會齊、晉等諸侯,共尊周天子,號稱霸主。但他知道楚國是不會允忍越國強盛的。范蠡也深知勾踐不會信任他這個楚人。所以,范蠡自徐返回越國後,就帶着財寶珠玉乘舟泛海而逃,開始經商,後成為一個大商人。行前,他以“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勸説好友文種,讓他也離開勾踐。但文種自以為于越有功,不肯逃走,最後被勾踐殺死。

越王勾踐是個很有謀略的君主。他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忍辱負重,卧薪嚐膽,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復國,並登上盟主之位,成為古代史上極富傳奇的人物。

竹簡。考釋竹筒上的文字可推斷,該墓墓主是楚國王族,身份是個大夫。那麼,這柄銅劍為什麼在這一座中型楚墓中出上呢?研究者認為,墓主生前可能參加過滅越戰爭,並立了戰功。他在戰爭中獲得了這柄寶劍,併成為他的重要的戰利品。這柄寶劍記錄了他生命中一段輝煌的歷史,他對這柄銅劍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他死後,把這柄寶劍帶入墓中,讓它永久陪伴死者。

《金匱論古初集》(1952年出版)中,著錄了另一件勾踐劍。劍身長47釐米,寬4.5、莖長8.4釐米。此劍有銘8字:劍格正面左右各有鳥篆銘“越王”二字,背左銘“勾踐”二字,背右銘“之子”二字。故稱為“越王之子勾踐”劍。此劍是勾踐未繼越王位允常為越王時所鑄。它的發現,可證文獻所記越國在允常時稱王不謬。

説到越國的兵器,還應提到以下一些有銘的劍、矛。鑄(或刻)有“越王”之銘的劍有:在《貞鬆堂集古遺文續編》中著錄着一柄自陝西出土的古劍,在劍格兩面左右各鑄鳥篆“越王”之銘。1972年在浙江杭州徵集到一柄有鳥篆“越王”2字銘的古劍。湖南長沙出土一矛,在中脊兩側的鳥翼紋下各鑄一鳥篆體“越”“王”2銘的矛。1965年在浙江紹興義橋發現一桶石矛,在中參左右陰刻篆文6字:末部左右各刻一“越”字;中段和本部各刻“越”“王”2部。河南淮陽平糧台出土越王劍3柄(有2件在平糧台徵集)。這幾柄越王劍、矛,當為幾代越王所作之器。

傳世和出土的還有越王州句劍、越王者旨於賜劍、矛、戈等等。20世紀30年代在安徽壽縣出土2柄劍,一柄劍格嵌綠松石,銘雙鈎鳥篆“越王王越”、“者旨於賜”8字銘;另一柄劍格也鑄鳥篆“越王王越”、“者旨於賜”銘,越字從邑,寫法與勾踐劍相同。

《商周金文錄遺》著錄一劍,傳出自壽縣,劍格有鳥篆體“越王王越”、“者旨於賜’”銘。

1986年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一劍,劍格兩面鑄有“越王王越”、“者旨於賜”8字銘。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矛,有銘二行6字:“賜旨者”、“於越王”,研究者指出應系“越王者旨於賜”之誤。

日本細川氏收藏,有錯金鳥篆體“越王者旨於賜”6字。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矛,正反面各有鳥篆銘2行8字:“於越王旨之大”“子壽自乍元用矛”。經研究,銘文應為“越王者旨於賜之大太子尚壽自乍元用矛”。

1959年在安徽淮南市蔡家崗趙家孤堆戰國墓出土2戈,它們正反各面有鳥篆體銘2行6字:“癸亥徐侯之王”、“越王者旨於賜”。蔡昭侯、聲侯之墓相距7.5公里,古代屬州來,是蔡國後期的都城所在。蔡聲侯在位時間(公元前471年~前457年)與越王者旨放賜在位(公元前464年~前449年)同時。這對越國銅戈在蔡地出現,反映了這時越國勢力已跨過長江,進入淮河流域。這與《史記·越世家》:“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的記載是一致的。

越王勾踐劍精緻與華麗,是世所罕見的。它的出土發現,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此劍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TAG標籤:越王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