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科技

當前位置 /首頁/IT科技 > /列表

紀曉嵐是什麼人

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真的沒有張國立在鐵齒銅牙紀曉嵐裏演的那麼光鮮。 他這一生用顛沛流離來説一點都不過,紀曉嵐先是在全國當了十年的監考官,好不容易被乾隆帝召回到身邊,又因為牽涉到了貪污案裏,被乾隆發配到了新疆,就是在新疆那裏,他開

紀曉嵐是什麼人

1、您可以介紹一下紀曉嵐的身份嗎?

紀曉嵐,名昀,曉嵐為其字,號春帆,別號茶星、三十六亭主人、觀弈道人,晚號孤石老人、石雲。直隸河間府獻縣人(今屬河北省滄縣)。他是乾隆丁卯科順天第一名舉人,甲戌科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辦理院事,歷任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左庶子

紀曉嵐本名是紀昀(yún),字曉嵐,清代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等,還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曉嵐原本並不是個被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他的火爆是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功勞,不過,人怕出名豬怕壯,紀昀名氣大了,罵他的人也就多了,甚至有人稱他為“三陪男人”。紀曉嵐到底是個什麼角色?跟來揭祕吧先看看他的簡歷: 紀昀,雍正二年(

2、紀曉嵐在文學上有何成就?

博學多聞,千萬別信《鐵齒銅牙紀曉嵐》裏的事,紀曉嵐比和珅大26歲,紀曉嵐已經出名時,和珅才剛出仕,而且按職位兩人也不可能在一起。紀曉嵐自由聰明好學,但也很調皮。所以才出了“細羽家禽磚後死,粗毛野獸石先生”這一妙趣橫生的對聯。紀曉嵐

紀曉嵐的仕宦生涯和學術活動主要是在十八世紀中後期,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樞紐時期。他一直是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人,凡有編輯之役、修書之事,他必在其間。紀曉嵐一生中領導和參與多部重要典籍編修。因此,他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學者。有人説,他一生悉付《四庫全書》,他本人的著作,也有《閲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提起紀曉嵐,所有人腦子裏立刻浮現的一定是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張國立先生在劇中所扮演的紀曉嵐非常出彩,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這部電視劇能夠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但是,電視劇中所表現的紀曉嵐真的是歷史上的那個紀曉嵐嗎?恐怕真不太一

3、聽説紀曉嵐的書法卓越,是真的嗎?

歷史上的和珅、劉墉、紀曉嵐 和珅(1750—1799) 清滿洲正紅旗人,鈕祜祿氏,字致齋。生員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襲輕車都尉世職,授三等侍衞,受高宗賞識。四十一年授户部侍郎,旋擢軍機大臣,在任二十餘年。歷任步軍統領,户、兵、吏部尚書,理

是的。清初書法,由於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導,書法藝術得到當時社會的尊崇,紀曉嵐也跟隨着當時的潮流,在當時佔有一席之地。其書法書寫流利,有着圓融的特點,有着雍容華貴氣質,書法大小相兼,收放結合,疏密得體,蒼勁多姿,可以説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他在文化上,很重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效果,風格主張質樸簡淡,自然妙遠,內容上主張不夾雜私怨,不乖於風教。其在文風、文德上的主張,今天仍不失其借鑑價值。

大才子,仕途坎坷。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羣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

擴展閲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紀曉嵐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物

大才子,仕途坎坷。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羣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歷史上的紀曉嵐是什麼樣子的?

紀昀,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人。清朝*家、文學家。乾隆十九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

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羣書,工於詩歌及駢文,長於考證訓詁,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晚年內心世界日益封閉,《閲微草堂筆記》正是當時心境的產物。

一、初入仕途概括:

乾隆十二年,紀昀再應順天府鄉試,以第一名解元奪魁。

乾隆十三年,春天,參加會試,由於太過自負而被擋在了進士的門檻之外。

乾隆十九,紀昀等來了正科會試,考了第二十二名,會試後是殿試,殿試後揭榜,紀昀考了二甲第四。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繼授編修,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二、為官經歷概括:

乾隆三十三年,授貴州都勻知府。乾隆帝認為紀昀學問優勝,到外省做官不能盡其所長,將其留在身邊。同年四月,提升為侍學士。 

乾隆四十六年,紀昀任《契丹國志》總纂官。

乾隆四十七年,紀昀、陸錫熊奉旨總纂《河源紀略》於乾隆四十九年完成。同年《四庫全書》完成。

三、晚年經歷概括:

乾隆六十年, 紀昀夫人馬氏去世。

清嘉慶元年,任兵部尚書,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遷任吏部尚書。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嘉慶十年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二,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著有《紀文達公遺集》。編撰多部典籍,為中華文化史做出傑出貢獻。

擴展資料:

主要成就

1、文學:

的事業和學術活動始於十八世紀中後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關鍵時期。紀昀一直是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者。他將正在編輯和修復書籍。他一生領導並參與了許多重要書籍的編輯工作。因此,是一位在中國文化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包括:《四庫全書》、《閲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等。

2、*

上奏賑災災民、維護婦女權益。

在*上,紀雲關注人民的苦難。在幹隆五十七年的夏天,洪水就在北京附近,飢腸轆轆的人們趕到首都吃飯。紀昀趕緊向皇帝起訴感情,並要求攔截南市官方食品萬世。在*上,它主張“自由裁量的情況”。由於這種情況,不可能在理論上批判宋儒的嚴厲。

3、書法

在文化方面,紀雲非常重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效果。風格提倡簡潔和簡潔,自然是深遠的。內容主張。除了階級*外,它對寫作風格和文德的主張今天仍然有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紀昀

具體介紹一下紀曉嵐的個人資料?

紀昀(jǐ yún),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始遷來獻縣,入安民裏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自紀曉嵐上推七世,都是讀書人。高祖紀坤(1570—1642),庠生,屢試不第,有詩名,著有詩集《花王閣剩稿》。曾祖父紀鈺(1632—1716),十七歲補博士*員,後入太學,才學曾受皇帝褒獎。祖父紀天申(1665—1732),監生,做過縣丞。父親紀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舉人,歷任户部、刑部屬官,外放雲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時,尤長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杜律疏》、《玉台新詠考異》等書。至紀容舒,紀氏家道衰而復興,更加重視讀書,遺訓尚有“貧莫斷書香”一語。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裏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着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他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勤奮好學。博古通今。正如自謂的“抽黃對白、恆徹夜構思,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騁。”他襟懷夷曠,機智詼諧,常常出語驚人,妙趣橫生,盛名當世。

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3461種,79309卷,分經、史、子、集四部。

歷史上的紀曉嵐是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紀曉嵐天資穎悟,才華過人,是個能人。但是他只是個文人,不是政客,文人習氣很重,又善於調侃戲虐人,是個比較有趣的人。

《雨窗消意錄》説他: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

《履園叢話》説他:獻縣紀相國善諧謔,人人共知。

而且紀曉嵐很有些怪癖,比如嗜肉好色:

《清朝野史大觀》:公(指紀曉嵐)平生不食谷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嘯亭雜錄》(昭在):公(指紀曉嵐)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蟲鳴漫錄》(採蘅之):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他一輩子做了很多事情,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

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

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志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晚年,曾自作輓聯雲:“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 

紀曉嵐簡介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羣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閲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他的詩文,經後人蒐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紀曉嵐,歷任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總纂《四庫全書》,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軼事典故紀昀與和珅

傳聞二人結怨頗多,事實上,紀昀與和珅的關係就像是忘年交。年輕的和珅處世外向潑辣。年老的、處世逐漸內斂圓滑的紀昀會時時善意地提醒和珅。兩人既有政見不同帶來的爭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對紀昀的關照;在人際關係上,更多的是紀昀對和珅的幫助。同時,紀昀對自己的能力也非常瞭解,在文學上固然無人可比,但在治國和理財上遠不如和珅。而紀昀本身就只是一個御用文人,也就是説,紀昀與和珅不會有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另一方面兩個人也是當時清朝最重要的兩個支柱,乾隆最仰仗的兩個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開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紀昀與劉墉

紀昀和劉墉更有着不解之緣。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正是紀昀的鄉試主考官。對劉統勛的知遇之恩,紀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後來紀昀被髮配的案件,又恰是劉墉負責。還有更巧的,舉薦紀昀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的,也是這位劉大人。劉墉,劉統勛長子。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劉墉、紀昀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大臣始終不曾依附。他們一個善文,一個工書,卻都有收藏硯台的癖好。有時相互贈送,也常為一個心愛之物而互相攘奪,但彼此都恬不為意,並以之為笑談。

煙袋惹的禍

紀昀喜抽旱煙,文臣武將暗地裏叫他“紀大煙袋”,有次,乾隆急詔,紀昀來不及將煙熄滅,只好把煙袋藏在靴子裏去朝見聖上。煙在靴子裏燃燒起來,紀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點結束,直到褲腳冒出煙來,皇上問他怎麼回事,紀昀答:“失火了!”皇上趕快讓他出去救火,紀昀才顛着一隻腳出去了。以後有好長時間,紀昀不得不拄着枴棍。

*牽連

紀昀在乾隆時期文化*最殘酷的一片風聲鶴唳中入主“四庫館”,有清以來的*,到乾隆朝達到了最盛,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懲治的範圍之內,乾隆朝是為發軔。其*的株連,也遠遠超過了“大清律”的規定。《四庫全書》開館期間,發生了50多起*案,大多是從修書得到眼線。和紀昀一起擔任總纂、總校的大員,或被嚇死、或被罰光了家產,除紀昀以外,無一人得到善終。紀昀本人也曾幾次被牽連進相關的*中,頗有幾番險象叢生。他也被多次記過,出資賠寫訛錯書籍。所以,在這樣的*高壓下,知識分子被異化、被扭曲是難免的。

紀曉嵐和紀昀是同一個人嗎?

姓紀名昀,字曉嵐,諡文達,世稱文達公,晚號石雲、春帆,河北滄州崔爾莊人(1724~1805)。乾隆19年中進士,又授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因學識淵博為乾隆賞識。曾因為親家兩淮鹽運史廬見曾有罪受到株連被髮配到新疆烏魯木齊,後召還,乾隆以土爾扈特歸還為題“考”他,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時十年。次年擢升為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職務為大學士之副職,從一品),死後諡文達。紀曉嵐住於閲微草堂。著有《閲微草堂筆記》,其後人整理有《文達公遺集》。其人除文才軒昂外,縱性放欲的個性在*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

《閲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華,追蹤晉宋;自序雲,“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於風教”(20)者,即此之謂。其軌範如是,故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閲微》又過偏於論議。蓋不安於僅為小説,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祕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託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敍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非 僅 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TAG標籤:紀曉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