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魏徵的資料

魏徵的資料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隋唐時期鉅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本書裏。 魏徵早年值隋末戰亂,曾投瓦崗起義軍。後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圖籍的太子洗馬官。太宗即位後,先充諫議大夫,繼任中央行政長官之一的侍中。貞觀十七年病卒於任。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幾次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事,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着清靜無為、“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分梨驚文帝

傳説,當年魏徵小時候魏家是我們這一帶有名的大户人家。全家直系血親一百多人,誰也不要求分家另過,團結一致,上敬老,下愛幼。主持家中日常事務的當家人,都是未婚少年,一旦長大成婚,就要再換別的未婚男子當家。此事傳到隋文帝耳中,他感到稀奇,就趁微服私訪的機會,打扮成僧人模樣,到魏家控訪。到了魏家,文帝見果真是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當家,心中不禁感到疑惑,於是想試一試這孩子的管家能力如何。

文帝從兜中掏出兩個甜梨,説:“魏公子,貧僧想向你求教家中公平待人之道,請你把這兩個梨不偏不倚分給全家所有的人吃,人人都要嚐到。”這個魏公子,就是魏徵。雖年紀小,卻聰明過人,思維敏捷。他説:“好,謝謝高僧贈梨,請隨我來。”隨即請文帝一起來到廚房,吩咐説:“這兩個梨乃高僧好心所贈,請費心將這兩個梨洗淨,切開搗碎,放入鍋中煮梨湯,請全家老小一齊享用,也不辜負高僧的一片美意……。”

見此情景,文帝不禁大吃一驚,從內心裏讚歎小魏徵聰慧過人,心想這樣處理問題,當然全家都贊成。(載《邯鄲廣播電視報》2007年1月17日, 文/李振德)

直爽膽大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説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説:“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説:“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説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悦色地説:“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説:“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説:“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説:“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説:“你説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説:“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接口説:“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説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智護皇甫德參

唐代大臣皇甫德參給唐太宗寫了一份意見書,上面批評了三件事:“修洛陽宮是勞民傷財;收地租是加重百姓負擔;民間女子梳高髻的時髦習俗,是受了皇宮嬪妃的習染。希望陛下能夠採取措施,制止和改變這種現象。”

唐太宗接到上書後很不悦,發火道:“皇甫德參的用意是不讓國家使用一個勞役,不讓收一粒糧食的租税,不讓宮中的人留頭髮!”並打算對皇甫德參嚴加處罰。

魏徵看穿太宗的心思,上前勸道:“自古以來,凡是上書的人,大多數都言詞激烈,切中要害,不這樣就不能打動皇帝的心。言詞激烈,看起來好像是誹謗,其實用心是善良的。即使是狂夫之言,有德行的皇帝也不能置之不理,應當聽一聽,取它正確的一面,拋棄不正確的一面。陛下千萬要慎重從事,萬不可因一時的偏見,感情用事,隨便處置一個勇於提尖鋭意見的人。否則以後還有誰敢在您的面前大膽直言呢?”

魏徵的話使太宗心服口服,他檢討了自己的錯誤看法,不但沒有處分皇甫德參,反而還重重賞賜了他。

憋死鷂子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裏。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裏。

皇后救命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説:“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説:“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説:“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説:“我聽説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説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魏徵斬龍

小説《西遊記》裏記載了魏徵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幾時下雨,下多少雨,結果為了賭贏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説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裏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可沒過幾天,那老龍王又在宮殿後門來找唐太宗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唐太宗守後門,這樣老龍才不再也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魏徵是唐代鉅鹿人,唐代鉅鹿為今邢台市鉅鹿縣,唐代邢州(今邢台市)也曾改名為鉅鹿郡,遍觀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至今的歷代史志、碑銘、家譜、鐵像、祠堂、詩文等,關於魏徵是鉅鹿人的記載,多如牛毛,因此魏徵是今邢台市鉅鹿縣人,是沒有疑問的。

唐代記載

唐代吳兢《貞觀政要》中記載: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

唐代歐陽詢書《唐京兆開元寺鐘銘》碑刻銘文中記載:祕書監檢校侍中鉅鹿郡魏徵撰。

唐代杜淹《文中子世家》中記載魏徵是鉅鹿人

唐代《九成宮醴泉銘》也記載魏徵為鉅鹿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貞觀政要》等這些唐代成書的文章要比五代時的舊唐書和宋代時的新唐書早幾百年。因此更有權威和參考價值。

五代記載

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魏徵本傳》中記載:生於周大象庚子,名徵,字玄成,鉅鹿(今河北鉅鹿)人。

宋代記載

比歐陽修的新唐書早約100年的《太平寰宇記》中記載:魏徵是鉅鹿人

和歐陽修編著的新唐書同時代的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鑑》記載魏徵為鉅鹿人。

元代記載

元代大學士虞集所撰《順德路魏文貞公宋文貞公祠堂記》説記載魏文貞公徵是順德路鉅鹿9今邢台鉅鹿縣)人。

元代王守正所編《道德真經衍義手抄》記載:“宰相魏徵,鉅鹿人也。時上疏諫之”鉅鹿即為今邢台鉅鹿。

明代記載

明代鉅鹿縣《魏相祠記》中記載:此鉅鹿為公桑梓,銅馬之墟,印壟榛莽。

明代順德府建造有《三文貞公祠》,在祠堂記中也明確記載魏徵是鉅鹿人。

明代《順德府志》、《鉅鹿縣誌》均記載魏徵為鉅鹿人。

清代記載

一、 清代台州市《魏氏宗譜》

清代台州市《魏氏宗譜》記載魏徵為順德府鉅鹿人,“魏徵厥里居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即為今河北省邢台市鉅鹿縣。浙江省台州市魏玉生先生於2004年給邢台鉅鹿縣來信談:“我在一份資料上看到有關魏徵故里的爭議,現將我們台州魏氏族譜中的記載,提供給你們參考。

1、台州魏氏在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修譜序言中記載:‘魏徵厥里居固直隸順德府鉅鹿縣人’(河北省邢台市鉅鹿縣)。

2、台州魏氏始祖魏宗諒是魏徵的曾孫,也是鉅鹿縣人。其《魏氏族譜》中記載:“魏徵子叔瑜、孫華、曾孫宗諒。族譜中記載魏宗諒的家鄉是‘直隸順德府鉅鹿縣’。”

這封信已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魏徵故里是現今之河北省邢台市鉅鹿縣。同時也揭開了一個謎,即《貞觀政要·魏徵傳》載:“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其“近”在何時?據查《貞觀政要》約成書於720年。而魏宗諒於公元710年之任台州刺史。由此推斷則徙家當為710至720年之間,方可謂“近”。

二、清代光緒年間蘭溪市《魏氏家譜》

清代光緒年間蘭溪市《魏氏家譜》明確記載,蘭溪魏姓始祖系唐代名臣魏徵,出於鉅鹿郡(唐代鉅鹿郡為今邢台市),這套家譜共分四卷,前三卷為清光緒年間的印刷本,後一卷為手寫本。據介紹,該家譜最後一次重修是在清代光緒二十四年,家譜記載了初唐至清朝光緒年間蘭溪遊埠魏家村魏姓家族的繁衍、生息情況。家譜中不但有魏徵等家族中名人的介紹及畫像,還收錄了清代皇帝對魏家所下的詔書。據家譜記載,魏姓最早出於河北鉅鹿郡(今邢台市),而蘭溪魏姓則是在宋代由福建建寧遷入。

民國發現

民國時期北宋邢州鉅鹿古城發掘出唐代時期的鉅鹿魏徵祠堂和魏徵鐵像也證明魏徵是邢台鉅鹿人。

1918年,河北邢台鉅鹿縣遇大旱.漳河水乾.民眾打井自救.無意中挖出大批古陶瓷.頓時引起國內外轟動.知識界與考古界極為震驚.天津博物院於1920年親臨鉅鹿進行考古調查,1921年,北京歷史博物館對鉅鹿故城三明寺進行正式發掘。

考古發現:鉅鹿城南門內路東靠北有一處唐代建築物“魏徵祠堂”,祠堂內有唐代所鑄的魏徵鐵像。有人要發掘該祠堂。因南門外有一小村村民皆姓魏,言稱為魏徵後人,前來阻止發掘,所以保存未毀,解放後魏徵鐵像不知所蹤。

《辭海》記載

1999年版《辭海》對魏徵詞條進行了修改:“魏徵,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巨(鉅)鹿人,後移居相州內黃。”依據不再是新唐書也不是舊唐書,而是《貞觀政要》,可以説魏徵故里是鉅鹿得到專家一致認可,也還了邢台鉅鹿一個清白。

和邢台多如牛毛的史志、家譜、碑刻、詩文、祠堂、文物等都記載魏徵是鉅鹿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館陶縣地方史志和文物在明代以前對魏徵毫無記述,同樣晉州的地方誌最早記載魏徵的也是在明代,之前無任何文物可考,但是關於魏徵是邢台鉅鹿人的記載則跨越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的各種史志、家譜、碑刻、詩文、祠堂、文物等,這些都明確而清晰的説明魏徵是鉅鹿人。

TAG標籤:魏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