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學習教育 > /列表

恨別鳥驚心的上一句

恨別鳥驚心的上一句: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的上一句

恨別鳥驚心的上一句:感時花濺淚。詩詞名稱:《春望》。本名:杜甫。別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杜草堂、老杜、詩聖。字號: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所處時代:唐代。民族族羣:漢族。出生地: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出生時間:先天元年(712年)。去世時間:大曆五年(770年)冬。主要作品:《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龜年》《恨別》《古柏行》等。主要成就: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恨別鳥驚心”的詳細介紹:

一、《春望》的全文 點此查看《春望》的詳細內容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二、註解

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

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

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裏指安史之亂的戰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裏指白頭髮。

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

欲:想,要,就要。

勝:經受,承受。

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髮,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三、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於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四、賞析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藴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五、杜甫其他詩詞

《八陣圖》、《望嶽》、《春望》、《春夜喜雨》、《絕句》。

六、譯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一個春天,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相同朝代的詩歌

《三姑石》、《暖翠》、《贈別徐侃》、《幽恨詩》、《題賈島墓》、《天台禪院聯句》、《長恨歌》、《憶江南》、《錢塘湖春行》、《暮江吟》。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春望的詳細信息

TAG標籤:驚心 恨別 #